如果說菜市場是城市的一張名片,那青島的菜市場名片上一定會印著團島菜市場的名字。這個以海鮮出名的農貿市場,在青島大大小小的菜市場裡有著不輕的分量。地方大、海鮮多、品種全,本地人去得多,外地遊客也愛去逛。團島農貿市場為什麼這麼受歡迎?記者也逛了一番,感受了一下大菜市的熱鬧。
歷史起源於臺西三路自發市場
這家市場全名叫馨大眾團島農貿市場,位於團島四路和四川路路口,不少公交車的終點站都在這裡,開車的話沿著新冠高架往南或是海邊一直往西就可以到。市場3號門所在的臺西四路上有百餘個停車位,如果上午九十點鐘來,基本都可以找到空車位。
市場經理楚瑞俊介紹,團島農貿市場2009年建立,當時還是半露天半大棚,2015年又進行了徹底的升級和改建,乾淨整潔了不少,海鮮攤位也不再汙水橫流。現在整個市場棚高接近十米,通風採光都不錯,少有異味。
其實要是說起來,團島農貿市場最早前身是臺西三路的自發市場。那還是上世紀80年代,當時的西鎮就有了不少靠海碼頭,漁民捕魚回來自發性聚在這兒賣海鮮,時間長了形成了一個海鮮市場。再後來市場搬到了當時物資回收公司的倉庫,再後來徵地規劃,又搬到了現在外貿畜產腸衣廠的空閒廠房地,算起來團島農貿市場已經有接近四十年的歷史。
特色海鮮是招牌且代代傳承
團島農貿市場最早是從海鮮做起的,現在海鮮也仍是它最響的招牌。海鮮攤位一共有130多個,佔了整個市場攤位數三分之一。只要是青島市面上的海鮮,這兒基本都有。臨近臘月,前些日子風乾的鹹鮁魚陸續收了起來,螃蟹少了些,很多攤位擺上了本地的海捕鯧魚、刀魚、牙片和大蝦,成為市民挑選年貨的首選。價格不貴,巴掌大的鼓眼23元一斤,在別的市場同等大小的得接近30元一斤,海虹剛上市,3元一斤個個肥,新鮮的筆管不多見,顏色接近透明,28元左右一斤。
逛下來記者發現,這裡不少海鮮攤位招牌上寫的都是攤主名字:「袁和峰海貨大全」「董老二野生海鮮」等等。楚瑞俊說,因為這裡不少攤主都是從臺西三路那會兒就開始賣海鮮,時間長了打出招牌了,老主顧來買東西,不看地方專找人,就認老闆。「我還沒記事那會兒我爸就開始賣海鮮了,現在我都二十多了。」經營多年的袁和峰海貨大全,目前已經是袁和峰的兒子當家了。他們和碼頭上的船老大熟識,讓他家能先挑到好貨,海捕鱸魚、大牙片、本地鯧魚,都是逢年過節的暢銷貨。
董老二野生海鮮的老闆董茂洪幹這行已經25年,他家有自己的漁船,因此批發零售兼顧,這個市場像他這樣的賣家不少,從海捕到賣都是自家幹,「沒有中間商賺差價」,價格自然比別的市場有優勢,新鮮度和種類更不用說。
韓德一的攤位專賣紅島蛤蜊、海螺和海蠣子,雖然在市場的最裡頭,但一點不影響生意,一會兒的功夫海蠣子已經賣了大半。她每天專程從紅島上貨過來賣,貨新鮮、正宗,老主顧不少。「以前開車過來沿著膠州灣繞圈得一個來小時,現在有跨海大橋,二十來分鐘就到了。」一半零售,一半批發,一上午的時間她的貨基本賣空了。
肉菜灌香腸搞網購不亦樂乎
團島農貿市場的60餘家蔬菜攤位和100餘家生熟肉攤位也不遜於海鮮。比起前幾年蔬菜堆成山,雜亂無章的情形,如今的蔬菜攤位都把菜收拾整理一番,淨菜看起來舒服了很多,價格和其他市場差不多,膠州大白菜1.5元一斤,開沙柿子6元一斤,還開闢了不少新模式,比如小劉蔬菜劉學良和京東到家、美團、餓了麼等合作,可以通過網購平臺購買他家蔬菜,線上線下一起賣。雲南特色生態食材的王春鳳運來雲南的野生幹菌子,還有盒子裝的有機蔬菜,一盒15元,水芹、苦菊、菠菜,又嫩又新鮮,多的時候一天可以賣六七十盒。
眼下正是灌腸的季節,走進生肉區一抬頭,滿眼都是掛著風乾的香腸。李連軍的攤位一天能灌五六百斤香腸,萬福豬肉加上多種口味,讓他攤前站滿了催著灌腸的老主顧。買上海鮮和蔬菜,灌點香腸,順便再去水果和百貨區逛一逛,日常吃穿用也就都齊活了。(青島晚報/掌上青島/青網記者 高靜文 潘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