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著一紙勝訴判決,頭髮花白的老張夫婦相互攙扶著蹣跚走出了海澱法院,而他們的兒子小張、兒媳曉希則呆呆望著他們遠去的身影,難以相信父母真的選擇用訴訟的方式將自己一家三口趕出了「家門」。——12月14日,北京海澱法院通報了這起「另類」的家事糾紛。
成年子女不事勞作,全靠父母供養,長期依附父母生活,並且心安理得,此類「啃老」現象,早已不是新鮮話題。據中國老齡科研中心統計,在城市裡,有30%的年輕人靠「啃老」生活,65%的家庭存在「啃老」問題。相比之下,把父母當成免費勞動力,不顧父母意願,要求父母給自己幹家務,給自己帶孩子,甚至乾脆像個永遠長不大的孩子,長住父母家,自己除了上班啥也不管,此類「隱形啃老」其實更為普遍。
像新聞中的小張夫妻,結了婚還「願意」和老人住在一起,在某些人的觀念裡,非但不是什麼問題,反而近乎孝道美德,至於老人是不是也「願意」,似乎根本無關緊要。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在所有生物中,隔代撫養下一代的,僅有人類;即便如此,在法律層面,除非子女已經不在,撫育孫輩同樣不是法定義務。這是一個必須搞明白的基本常識。
當子女已經成年,或者再晚一點,當子女已經上完學開始工作,有了獨立生活能力,父母撫養子女的義務,就變成了獲得贍養的權利。事實上,中國父母在照顧子女方面,從來都是典範,十八歲以後真就完全不管的,很少很少。父母們願意為子女承擔更多,像新聞中的老張夫婦,給小張結婚的房子都買好了,這是父母的慷慨和情感,但不是父母的義務。
如果父母心甘情願和成年子女繼續生活在一起,給子女做一輩子免費保姆,帶大兒子女兒後繼續帶孫子外孫,或許另當別論;但不能因為這種觀念傳統的父母還很多,做子女的就覺得自己當然擁有「隱形啃老」的權利。你已經長大了,該獨自生活了,那是你的家不是你父母的家,那是你的孩子不是你父母的孩子——年輕人只有懂得邊界,才能懂得尊重。
雖然我們常說「生個孩子就是操心一輩子」,但做父母的應該意識到,無底線地給予非但幫不了子女,反而可能害了他們,更重要的是,老年人有權利為自己而活。「我們已經七十多歲了,真的沒有能力繼續照顧他們一家了,我們倆人還想最後再過幾年清淨日子。」老張在法庭上的訴說,是很多父母共同的辛酸:都一把年紀了,憑什麼還要繼續照顧子女一家,憑什麼不能過過自己想過的日子?
禁止有獨立生活能力的子女「啃老」,這在很多地方都已經寫入了老年人權益保護法。只不過,在落實層面依舊很難。故此,老人起訴要求子女搬出去,並且訴求得到法院判決支持,這是法治的進步。做父母的,需要從溺愛思維中喚醒權利意識,如果因為子女「啃老」或者「隱形啃老」讓自己不堪承受,大可拿起法律武器,堅決告訴他們——「你違法了。」
(黃河評論信箱:zghhpl@163.com)
來源:正觀特約評論員 舒聖祥
編輯:梁冰
統籌:王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