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老了的時候,就想著能夠承歡膝下,享盡天倫之樂,兒孫滿堂也是他們的夢想。可是,總有天不遂人願的時候,孩子小的時候要為他們操心,誰知孩子長大之後還要為他們一家人操心。
劉奶奶已經64歲高齡了,本該是享清福的年紀,可現在她卻每天到外面擺攤賣韭菜盒子維持生計。
說來劉奶奶也是命苦,自己生了一個兒子,老公在兒子5歲大的時候出意外走了,留下孤兒寡母兩個人獨自生活。
為了把自己的兒子拉扯大,劉奶奶幾乎什麼髒活苦活都做過。後來劉奶奶自己攢了點錢,開了個小賣部,她們的生活才稍微有了一點好轉。
熬著熬著,好不容易等到孩子大學畢業找工作了。原本以為自己的享受天倫之樂的劉奶奶,沒想到自己的身上的擔子更加重了。
劉奶奶的兒子出了大學之後,以找不到工作為藉口,一直賴在家裡。原以為這只是暫時的,沒想到一晃就是好幾年。劉奶奶的兒子結婚有孩子之後,一家人都是好吃懶做,靠著劉奶奶的以前攢下來的棺材本過日子。
劉奶奶苦口婆心的勸說過兒子讓他出去找工作,但是每次都是以失敗告終,因為劉奶奶以前攢下來的老本真的支撐不住一家人的開銷了,不得已之下,劉奶奶只好出去賣小吃來維持生計。
這樣靠著老人生活的」巨嬰」,真是讓人唏噓。但是他們出現這樣的情況,家長還是有一定的責任的。要不是家長的放縱,孩子怎麼會出現啃老的現象呢?那我們就來看看,家長那的哪些行為引起現在孩子的啃老行為吧。
新型啃老越來越過分,很多年輕人還不以為然,和家長教育大有關係
1、 家長的溺愛
現在大多數都是孩子都是獨生子女,家長對於他們的寵愛程度說是溺愛都不為過。家裡只有一個孩子,家庭成員自然就是萬般寵愛,要什麼就給什麼,看不得自己的孩子受一點委屈。
也就是家長這樣溺愛的行為,讓自己的孩子覺得自己的不用付出什麼,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長大後的他們就不會想著去努力,更加受不了社會上的冷漠和白眼。所以他們寧願待在家裡啃老。
2、 父母過度的誇讚
我們不反對家長去誇讚自己的孩子,但是我們不要去盲目誇讚我們的孩子。孩子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家長就十分誇張地去誇獎我們的孩子,其實這也是一種不良教育。
一個被家長過度誇讚的孩子,他們就會盲目自信,他們會變得自負自滿。往往是這樣的人,在遇到挫折之後就會知難而退。當他們長大以後求職不順利的時候,他們就會回到家裡投靠父母,再也不願意出去工作了。
3、 什麼事情都不讓孩子幹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說:「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飯,自己的事情自己幹。」
家長不要剝奪孩子的動手能力,不要覺得孩子還小,什麼都不會做,就什麼都不讓孩子去做,這對於孩子來說就是一種無形的傷害。
家長什麼都不讓孩子幹,他們在長大以後,就不會有自理能力,也不能夠獨自生活,那他們不啃老還能怎麼樣呢?
為了避免孩子出現啃老的行為,家長應該如何教育我們的孩子?
1、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教育孩子應該從小做起,家長應該從小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教會他們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家長絕不插手。只有這樣,孩子才能夠真正獨立,不會過度的依賴於我們的父母,才能在未來更好的生活。
2、 樹立孩子的責任意識
家長應該學會在生活的瑣事上鍛鍊我們的孩子,而不是習慣性的包攬孩子的一切。我們要教會孩子什麼是責任,教會孩子什麼是負責任的行為等等。
孩子能夠處理的問題,家長不要過多幹預這樣孩子才能夠更加清楚到底什麼是責任感,他們才會對自己的行為負責。這樣有責任感的孩子,才會遠離啃老的行列。
3、 家長要以身作則
言傳身教是很重要的,孩子會模仿你的一言一行,他看到你孝順父母,努力工作的行為,這些都會潛移默化的影響著我們的孩子。
所以家長在家裡不要做出一些不良的行為,給我們的孩子帶來不良的影響。
菁媽寄語: 龍應臺在《目送》中說:「所有的愛都指向相聚,唯有母愛,指向別離。愛他,就給他自由,讓他獨立。」家長捨得,畢竟有舍才有得。捨得教育自己的孩子,才能得到更好的孩子。
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擊以下連結:
部分省份明確幼兒園開園時間,特殊時期入園,這些準備家長要做好
男嬰一出生肚子圓如鼓,7天後剖腹,「生」下一個四肢完整胎兒
張文宏建議:孩子早上不許吃粥,早餐一定要有這三樣,沒吃別上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