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考古表明境內歸朝、南溫川地區在新石器時期即有先民在此居住,勞動,繁衍生息。在整個封建社會中,諸侯割據,長期混戰,災荒連年加之封建貴族的殘酷剝削和殺戮,致使人口大增大減,發展很不均衡。陽曲縣人口在明洪武24年全縣有15,718戶,82,888人。明萬曆元年至48年,因連年戰亂、災荒,人口流徙、死亡嚴重,人口降到22,747人。
清朝前期和中期,經過康熙、雍正、乾隆100多年的和平與安定,以及清政府推行「滋生人丁,永不加賦」和「攤丁入畝」等政策,陽曲縣從根本上清除了匿報人口的隱患。
民國時期,社會動蕩不安,戰爭頻繁,災疫不斷,民不聊生。民國元年,陽曲縣人口為26萬4779人,民國10年,人口數減為173,284人,民國28年人口減至113,997人。
陽曲縣境內所有姓氏:
1990年第4次全國人口普查資料表明,陽曲縣共有326個姓氏,其中複姓一個。萬人以上的姓氏有張、王兩姓,張姓為全縣之首姓,有17,030人,佔全縣總人口的12.6%;,王姓14,963人,佔全縣總人口的11%;,劉姓9242人,李姓8511人,趙姓6036人,郭姓4875人,白姓3848人,楊姓3509人。這6個姓氏佔到全縣總人口的四分之一還多,8個大姓氏加起來佔到全縣總人口的一半。
5000人以上的姓氏有5個,共計5萬5782人:
張姓17,030人
王姓14,963人
劉姓9242人
李姓8511人
趙姓6036人
1000~5000人以下,共計23個姓氏,總共43,189人:
郭姓4875人
白姓3848人
楊姓3509人
陳姓2703人
田姓2415人
韓姓2069人
周姓1860人
馬姓1719人
胡姓1678人
高姓1669人
鄭姓1662人
孫姓1581人
武姓1501人
閻姓1403人
郝姓1355人
史姓1326人
吳姓1305人
喬姓1258人
曹姓1146人
任姓1121人
杜姓1103人
金姓1076人
梁姓1007人
100到500人以下共50姓氏,僅列其姓:
盧 孟 何 姜 冀 藍 祁 蕭 權 慕
和 戎 許 麻 茹 翟 米 邢 殷 吉
呂 樊 蘇 平 傅 沈 蘆 連 肖 溫
靳 苗 姚 謝 寇 聶 毛 羅 邊 黃
石 遊 蔡 寧 林 辛 郅 賀 朱 彭
10到100人以下,共65姓,列其姓,隱其數:
申 翁 鞏 弓 院 秦 韋 明 耿 雷
蘭 齊 令狐 郎 丁 霍 南 詹 解
尚 黨 屈 卜 畢 鄧 焦 曲 邸 左
萬 師 班 滿 顧 晉 檀 仲 汪 夏
狄 施 要 甄 降 臧 宮 仁 折 葉
仇 顏 姬 席
9人的有四姓:共36人
錢 嚴 魯 景
8人的有8姓,共64人
穆 季 薄 藺 譚 桑 營 谷
7人共9姓:
褚 戚 葛 陰 郤 蓋 亢 冠 代
6人共7姓,為
章 費 強 池 仉 原 界
下為餘下所有姓氏:
陶 熊 司 黎 從 索 燕 沙 相 奧
苑 竇 廉 樂 餘 記 鍾 龍 文 呼
頡 奚 倪 單 隗 郗 易 艾 商 宜
粟 攀 揚 暢 耒 翼 尉 鄒 俞 鮑
湯 時 寥 步 關 逯 帥 阮 儀 婁
雒 鬱 諸 滑
以下為獨一人的姓氏:
獨 莫 符 冷 渠 延 阿 葦 優 鐔
女 修 母 蒙 宗 華 雲 宜 聞 荊
男 郇 駢 昌 洪 雍 塗 恭 朝 溪
學 豈 缶 況 瞿 龔 鄔 卞 糜 向
牟 善 豆 佐 惲 蓿 隋 佘 居 井
伍 刁 牧 都 陽 美 耀 邵赦 郄
巖 右 東 車 駱 凌 全 隆 藥 節
仝 恆
郭氏家譜淵源與簡介
郭氏出自姬姓,周武王封文王之弟虢叔於西虢,西虢地在虞、鄭之間,後虢叔裔孫序,封於陽曲,號曰郭公。虢謂之郭,聲之諧也,因此以氏,足以證明陽曲縣為郭姓起源之地。
陽曲縣郭氏家譜很多,因年長日久,加之戰亂等原因,多有散失,現僅存有泥屯鎮白家社,高村鄉北社村和南社村郭氏家譜三部。
青龍鎮王氏族譜簡介
青龍鎮王氏原居住於陽曲縣北留鄉韓寨村,約在明朝時,有部分王氏遷往青蒿嘴,後改為青龍鎮。
大方山吳氏家史簡介
吳氏世居大方山,與郭湫最近,相距五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