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月念團圓 天燈寄思念 過個海南中秋

2020-12-14 東方網

&nbsp&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民俗

&nbsp&nbsp&nbsp&nbsp-見習記者鄧鈺

&nbsp&nbsp&nbsp&nbsp月到中秋偏皎潔,且喜人間好時節。

&nbsp&nbsp&nbsp&nbsp又是一年月圓時,海南人喜歡一家相聚共念團圓,除了有賞月、吃月餅等傳統外,由於全省各地民風不同還衍生了許多有趣的中秋民俗。

&nbsp&nbsp&nbsp&nbsp海口:拜月念團圓

&nbsp&nbsp&nbsp&nbsp海口人素有中秋拜月的傳統。在中秋節晚上,一家人走出家門,或在庭院,或在草地,或在沙灘,擺出月餅和水果等吃食對月祭拜。由於月屬陰,叫太陰娘,民間稱為月娘,海口人又將拜月稱為拜月娘。

&nbsp&nbsp&nbsp&nbsp拜月娘的講究不少。中秋當天,人吃過晚飯後,孩童們換上新衣,在長輩的帶領走出家門,選擇一處空曠地安好香案,擺上月餅和水果等吃食作為貢品,等候月亮升起。作為貢品的月餅必須要有七星伴月,取團圓美好、相互輝映之寓意。祭祀的水果一般有柚子、柿子、提子和水晶葡萄等時令水果,寄託生活甜蜜的希望。

&nbsp&nbsp&nbsp&nbsp拜月開始,人們點燃祭香和紅燭,在案臺前虔誠地閉眼禱告,祈求合家美好,幸福平安;未嫁的女孩拜月時,往往還會為自己祈禱,希望嫁個如意郎君。

&nbsp&nbsp&nbsp&nbsp祭祀結束後,獻給月娘的貢品便可由人們分食。全家人閒坐在旁,邊賞月,邊吃著月餅茶點,喝著工夫茶,賞月談天,心曠神怡。這時,大人們還喜歡給孩子們吟詩念詞講故事,許多關於月亮的神話傳說和風流軼事便是這樣代代相傳。

&nbsp&nbsp&nbsp&nbsp由於海口是一個濱海城市,更多的市民則喜歡到海邊,圍坐在一起,吃月餅、聊家常,傳經驗,共同等待「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的美滿時刻。

&nbsp&nbsp&nbsp&nbsp瓊海:天燈寄思念

&nbsp&nbsp&nbsp&nbsp瓊海是海南東部的僑鄉地區,每到中秋團圓之時,留在海南本土的人便格外懷念海外親人。這時,手巧的瓊海人,特別是中原、石壁等鄉鎮農村裡的人,就會通過製作並燃放天燈為遠方親人祈福,以此寄託思念之情。

&nbsp&nbsp&nbsp&nbsp當地人介紹,燃放天燈寄託思念的傳統古之已有。據說,三國時,諸葛孔明被司馬懿圍困於陽平,無法派兵出城求救。他算準風向,製成會隨風飄浮的天燈,系上求救的訊息,其後果然脫險。自此以後,天燈與平安和祈福掛上鉤,成了百姓們寄託祝福的載體。

&nbsp&nbsp&nbsp&nbsp在中秋來臨前三至五天,當地人就會在家製作天燈以備中秋燃放。天燈以竹篾為骨,編成圓形的長筒,外糊紅紙,看起來像盞紅燈籠,卻比燈籠輕盈許多。天燈的頂部和四周密不透風,底部敞開,燈中以鐵絲製成橫杆,杆上放置浸滿油脂的破布或棉絮。

&nbsp&nbsp&nbsp&nbsp中秋之夜,吃罷晚飯,當地人以家庭為單位到河岸或沙灘燃放天燈。燃放時,只要將燈內的燃料點燃,燈內空氣逐漸燃盡,燈便騰空而起隨著清風飄搖上天。人們抬頭凝望,渴望這隨風飄蕩的燈火能夠跨越寬廣的海峽,將故鄉的思念與鄉愁寄送至另一個國度。

&nbsp&nbsp&nbsp&nbsp儋州:調聲唱祝福

&nbsp&nbsp&nbsp&nbsp「儋州自古稱歌海,山歌催得百花開;家家都有民歌手,山山水水是歌臺」。月圓時節,除了賞月吃餅外,熱情開朗的儋州人喜歡用高亢嘹亮的調聲唱出中秋的團圓美好。

&nbsp&nbsp&nbsp&nbsp儋州的中秋節也叫民歌節。每年這時,儋州各地就會出現人如海、歌如潮的熱烈場面,在中和鎮北門江畔尤為熱烈,年年出現幾千甚至幾萬人集中對歌,五顏六色的節日服裝和優美的歌聲充斥著整個儋州,煞是熱鬧。

&nbsp&nbsp&nbsp&nbsp將中秋節作為民歌節的起源頗為浪漫。相傳,這項傳統最初產生在宋代末期,發源於儋州市北部的沿海地區。當地的青年男女,把每年的八月十五中秋節當作他們追求愛情生活和幸福的最佳日子。每到中秋,年輕的青年男女自發聚集到所在地附近鄉鎮集市的山坡野地,互相以歌抒情,自發性地開展調聲對歌比賽活動。

&nbsp&nbsp&nbsp&nbsp漸漸地,中秋對歌的習俗在儋州流傳開來,村村戶戶都會在中秋當日自發舉行對歌活動。中秋對歌活動一般在下午3時開始,人們穿著各種顏色的節日服裝,歡聚一堂,男女分排兩列,各選出一名領隊歌手負責起調、領唱、指揮與選擇歌詞。對歌時,先由男方歌手領唱,女方歌手唱答,隊形可隨時變化。歌手們手舞足蹈、男唱女答、互不相讓。比賽不受時間限制,以「唱倒」對方為止。

&nbsp&nbsp&nbsp&nbsp對歌結束後,青年男女們還會在花前月下,敬酒閒話,直到凌晨。

相關焦點

  • 中秋玩月、賞月、拜月
    但在春節、清明、端午、中秋四個傳統節日中,直到唐代才有中秋節,是出現比較晚的。為什麼叫中秋節呢?這是因為中秋節在秋季的第二個月,同時又以十五月滿為標誌,這天正是三秋之中,於是人們叫它「中秋」。為什麼唐代會出現中秋節?
  • 穿漢服、拜月禮、猜燈謎,最「正宗」的中秋節就該這樣過
    9月29日,由新津文投傳媒科技有限公司、新津城市建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主辦的「中秋國慶雙節遊園會」在五津廊橋舉行。活動邀請了團區委、一線抗疫護士、四川省勞模、天覺漢服社和市民群眾參與。活動現場熱鬧非凡,大家有說有笑,歡聚一堂,提前度過了一個愉快的國慶中秋節。
  • 中秋拜月的十種功德
    而此節日與道教信仰有關的信俗活動主要有拜月和祭土地神。 拜月,也稱祭月、禮月和供月,是一種禮拜月亮的信仰風俗。作為中秋節俗的拜月活動大體形成於唐代,但秋夕禮月則是古之有之。秋夕禮月即是在秋分的晚上祭月。民間信仰以月為月神,稱月神、月姑、月亮姑娘。道教尊稱月神為「太陰星君」,其聖號全稱為「月府結磷皇君妙果素月天尊」,其宮闕為垣下、素曜大宮。
  • 皓月當空 思意正濃 2009最溫馨的中秋祝福語
    ·月滿人齊全,家國兩團圓,花好月圓佳節夜,思念千裡夢甜甜。祝福你中秋佳節快樂,合家團聚,月圓人更圓。·我將你的手機號碼告訴了一個陌生人,他叫月老,他會在中秋月圓夜要幫我告訴你;我心思你,我心念你,我心祝你中秋快樂!·天上的月亮圓又圓,手裡的月餅甜又甜,現在心情好又好,團圓的人兒多又多。·秋高秋爽秋日,恰逢雙節,花好月圓今宵再度良夜。
  • 國慶遊春城 中秋團圓在昆明|中秋佳節至,月圓人團圓,春城中秋有故事~
    為什麼今年的國慶與中秋會是同一天呢?天文專家表示,中秋與國慶「相逢」,其實是正常的曆法現象。中國的農曆規定大月為30天,小月為29天,一年12個月共354天或355天,比一個回歸年的天數少11天左右。中秋佳節的文化內涵逐漸豐富起來,除了與家人團圓、共饗月餅這一主要習俗外,更因地域的不同而衍生出觀潮、賞桂、燃燈、拜月、舞火龍等特殊風俗。這個中秋節即將到來之際,讓我們去認識昆明中秋節那些豐富有趣的習俗,讀懂那些習俗背後的春城故事。
  • 江西宜春:中秋拜月大典精彩上演
    2020宜春·明月山 第十四屆月亮文化旅遊節活動之一——中秋拜月大典放漂荷花燈,寄託祝福與心願在流光溢彩的美好時光裡大家感受中國傳統文化共慶團圓時刻共慶團圓時刻據悉,為了圓滿舉辦此次月亮文化旅遊節的中秋拜月大典
  • 今日中秋,願花好月圓人團圓
    無論歲月如何變遷無論時光如何流逝月光皎皎,情意綿綿每個中秋都是我們的團圓約定中秋,寄託著情思嫦娥奔月、玉兔搗藥至今口耳相傳賞月拜月、燃燈觀潮把玩兔爺、分吃月餅好一派熱鬧景象中秋,滋潤著味蕾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
  • 【中秋團圓】盤點那些你不知道的中秋過法!!
    除了賞月、祭月、吃月餅外,還有香港的舞火龍、安徽的堆寶塔、廣州的樹中秋、晉江的燒塔仔、蘇州石湖看串月、傣族的拜月、苗族的跳月、侗族的偷月亮菜、高山族的託球舞等。這固然與農事有關,但民間還有一則流傳廣泛的傳說:1279年,蒙古貴族滅了南宋,建立元朝,對漢人進行了殘酷的統治。馬發據守潮州抗元,城破後,百姓慘遭屠殺。為了不忘胡人統治之苦,後人就取芋頭與「胡頭」諧音,且形似人頭,以此來祭奠祖先,歷代相傳,至今猶存。廣州的樹中秋——中秋節在廣州有種富有情趣的傳統風俗,叫「樹中秋」。
  • 中秋拜月打卡地:尋一處美景踏上陵水「港坡港」…
    在北緯18度的熱土上,陵水人過中秋節蠻有儀式感,中秋節吃啥?月餅肯定少不了,「吃雞」便是地道的過節方式,也是團圓桌上的最為熟悉的一道佳餚。千百年來,大巨石傲立南天,目視著這片大海…對於港坡人來說,港坡港未開發時,踏上港坡海灘要從大巨石的洞裡穿梭過,洞內有山泉經過,渴了可以直接飲用;如若你在海灘上遇到暴風雨,洞內就是最好的避險地。據老人說,港坡港是古代許多島外人登陸海南的港口之一。
  • 中秋賞月習俗有哪些 中秋拜月活動
    此外,中秋拜月活動也是一件非常重要的習俗活動。  我國城鄉群眾過中秋都有吃月餅的習俗,俗話中有:「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餅」一詞,最早見於南宋吳自牧的《夢梁錄》中,那時,它也只是象菱花餅一樣的餅形食品。後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嘗月餅結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團圓的象徵。
  • 中秋節賞花燈的來歷 這個習俗自古便存在
    現如今,中秋佳節又快來到了,在這個特殊的日子中有很多傳統的特色活動,賞花燈就是其中的一種,這種民間活動在古代尤為興盛,大家要記清楚。   中秋節自古便有祭月、賞月、拜月、吃月餅、賞桂花、飲桂花酒、等習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
  • 「中秋月團圓」感受文字中的中秋文化
    在中國的農曆裡,一年分四季,一季分孟仲季三個階段。農曆的八月,居於秋季之中,八月十五又居八月之中,故稱八月十五為中秋或仲秋、八月半。在中國人的觀念裡,月亮,是一個寄寓了幻想和詩情畫意的意象,是一個極具人文涵義的所在。
  • 賞月拜月、吃月餅……你記憶裡的中秋節什麼樣?
    每逢中秋節,李珺總要提前規划行程,確保能按時趕回家裡過節,「對中國人來說,這是個團圓的節日,所以我都會和父母一起過」。「過節時,我爸會買一堆時令水果,尤其要有個大西瓜。然後把西瓜雕成花籃造型,再加上月餅,擺在窗臺上『供月亮』,這也是我們當地的習俗。」李珺說,水果月餅擺一會兒就會撤掉,一家人分享,月餅則是當地一種混糖月餅,很好吃。一桌美食必然是少不了的。
  • 皓月星空,月圓綿綿,這個中秋,見到你思念的人了嗎?
    ,是思念意味著美好、圓滿、永恆對「月滿人團圓」這種天人合一的境界更有著世代的期盼和追求月滿之夜,相聚之時,舉圓杯共飲於杯中話家常,於杯中訴情誼,於杯中交心>中國人對「圓」的追求從不缺席而今,在這個中秋,你在思念著誰?
  • 你以為古人沒有娛樂活動過中秋?可比現在有意思多咯
    很多人在中秋節會選擇回到老家,回到父母身邊,與家人團圓,也有人有自己的規劃。那麼,古人是怎麼過中秋的呢?中秋節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中秋,又稱為「仲秋節」、「八月節」、「八月半」。、飛黃騰達,女孩則會希望自己早日嫁個如意郎君。
  • 中秋思念家人親人的古詩詞詩句 古代人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
    :中秋思念家人親人的古詩詞詩句 古代人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     中秋節歷史悠久,和其它傳統節日一樣是慢慢形成的;古代人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在中秋時節,對著天上又亮又圓一輪皓月,觀賞祭拜寄託情懷;這種習俗傳到民間,到了唐代這種祭月的風俗更為人們重視;中秋節就成為我國民間固定的主要節日之一,是法定的節佳日,更是思念親人和團圓的節日。
  • 超燃 | 國慶中秋雙節同慶,婺源夢裡老家9重活動歡樂暢玩
    明月寄千裡,錦繡耀中華2020年國慶、中秋雙節巧遇在此雙節同慶之際大家翹首以盼的假期終於要來啦9重活動必定深得你心第四屆中秋拜月大典時值中秋,夢裡老家第四屆中秋拜月大典隆重啟幃,10月1日至7日每晚7時許,再現古人拜月盛典,秉承「拜月祈福,以禮興邦」的文化精神,重拾古人「祭月拜月,福佑華夏」的醇厚禮俗,
  • 大報恩寺還原中秋傳統拜月禮
    &nbsp&nbsp&nbsp&nbsp本報訊(融媒體記者 邢虹)淨儀、請月、祭月、拜月……古代傳統的中秋拜月禮儀,昨天在大報恩寺遺址景區重現。&nbsp&nbsp&nbsp&nbsp中秋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更是月圓人團圓的重要時刻。
  • 蘇州姑蘇區中秋活動豐富多彩 中秋來團圓濃濃鄰裡情
    為失獨家庭 過一個「團圓」中秋  中秋節作為中國人的主要節日之一,自古便有賞月、吃月餅、飲桂花酒等習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中秋節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寄託對親人的思念之情,但有一類特殊的人群卻難再感受到家人團圓的氛圍。
  • 中秋節是象徵家庭、家族團圓幸福的「團圓之節」
    中秋節節期的確定應該還與人們祭月、賞月的習俗有關,先秦時代就有「夕月」,是皇家於秋分時候祭月的禮儀。中秋的月兒最圓最亮,最堪清賞。後世的人們在這一天,將「秋社」及祭月、拜月、賞月、觀潮、賞桂,饋食月餅等節俗活動融合,並逐漸賦予這個節日以團圓等新的意義,從此,一個極富蘊意的節日就形成了。從純屬農事祭禮的「秋社」,轉而成為象徵家庭、家族團圓幸福的「團圓之節」,耐人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