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期間,國軍士兵的標準裝備是什麼?

2020-12-12 圍知歷史

抗戰時期國軍士兵其實並沒有統一的裝備,因為自1911年辛亥革命以來,中國一直是軍閥割據的狀態,雖然民國完成了名義上的統一,但私底下依然是混亂的。

抗戰爆發時,除了蔣介石的中央軍以外,還有桂系,奉系,晉系,粵系等各路軍閥。這些軍閥部隊,雖然同屬國軍作戰序列,待遇卻有天壤之別。

以國民黨中央軍為例,這是蔣介石的嫡系部隊,可以說是蔣介石的親生兒子。他們的裝備自然是最好的。

中央軍有德械裝備師,普通士兵裝配原裝德國毛瑟M1942步槍,輕機槍以捷克式為主,中央軍班級別有一挺24重機槍,迫擊炮,可與日軍媲美。

也因此中央的中央直系部隊最為日軍所重視,1939年11月,岡村寧次在「關於迅速解決日華事變作戰方面的意見」中曾判斷:

「敵軍抗日勢力之中樞,既不在於中國4億民眾,亦不在於政府要人之意志,更不在於包括若干地方雜牌軍在內之200萬抗日敵軍,而只在於以蔣介石為中心、以黃埔軍官學校系統的青年軍官為主體的中央直系軍的抗日意志。只要該軍存在,迅速和平解決有如緣木求魚。

而軍閥部隊則遠遠不能與中央軍媲美。

一開始,其實張學良的東北軍實力是各路軍閥之最。人數佔優,武器裝備佔優,連蔣介石的中央軍都不能與之相抵。但因為「九一八事變」,東北被日軍所侵佔,張學良奉軍軍大部分武器裝備都丟在了東北,還有飛機,兵工廠全拋給了日本人,

所以他們的武器裝備後來並沒有得到機會改良,落後於中央軍。

再加上西安事變以後,東北軍成為了蔣介石的心頭之患,在抗戰中也是處處受排擠,日子是過得一天不如一天。

而軍閥部隊中又屬川軍最為悽慘,川軍出川之時各式武器裝備都有,從中正槍,漢陽造,還有三八大蓋,最多的一開始還是清朝留下來的毛瑟槍和四川人自己土造的79步槍。

相關焦點

  • 抗戰國軍士兵標準裝備是什麼?一人一條棉短褲,一班2件軍大衣
    有網友問:抗戰期間,國軍士兵的標準裝備是什麼?除了大家耳熟能詳的,德械師,美械師等等極少數精銳部隊。其他絕大部分陸軍單位,都是非常慘澹。
  • 抗戰時期國軍步兵幾乎沒有什麼標準裝備
    抗戰時期,國軍正面抗擊了侵華日軍,淞滬會戰、太原會戰、武漢會戰、徐州會戰、蘭封會戰、長沙會戰、隨棗會戰、桂南會戰、上高會戰等大規模的戰役,就打了不下25次,都是血肉橫飛非常殘酷的大戰,國軍由於武器裝備性能差,缺乏炮火和空中掩護,且兵員由於體質包括單兵技戰術性能也在日軍之下,因此,戰時國軍損失慘重,付出了非常高昂的代價,抗戰勝利可謂來之不易
  • 抗戰期間,國軍士兵的標準裝備都有什麼?
    廣義上的國軍呢,其中包括了中央軍、西北軍、東北軍、晉綏軍、川軍、湘軍、粵軍、桂軍等,而且八路軍新四軍也是在國軍戰鬥序列的。   中央軍是老蔣親生的,其他都是雜牌軍,中央軍的高層也都是老蔣政府的要員,這也就決定了,雜牌軍處處受排擠,處處被打壓。
  • 舌尖上的國軍:你不能想像的抗戰期間的真實夥食
    1935年,國民政府軍政部制定了陸軍戰時夥食標準:每人每天大米1.5斤,罐頭肉4兩、乾菜2兩、鹹菜2兩、食鹽3錢、醬油4錢。聽著挺豐富的,但標準是標準,執行是執行,抗戰時期,國軍普通士兵的實際主食分配為每人每天9兩米。這數字乍一聽也不少,對於小編這種十指不沾陽春水的都市白領來說,兩天也吃不了這個份量。但對於每日行軍打仗、體力消耗驚人的戰士來說呢?
  • 抗戰有沒有讓國軍變得更現代
    (新華社/圖)抗戰時期的國軍是誰的子弟?他們的平均年齡多大、薪俸幾何?他們被如何訓練成軍人,在軍中的機會如何?新近出版的《山河動——抗戰時期國民政府的軍隊戰力》一書中,臺灣學者張瑞德對這些問題一一給出實證性研究。此書是張瑞德舊作《抗戰時期的國軍人事》的升級版。1986年國軍子弟張瑞德獲博士學位後應召入伍,被分配到臺灣一所史政機構,擔任少尉史政官。
  • 抗戰期間中日兩軍夥食的巨大差別
    在抗戰之前,其實日本國內並不很富裕,尤其大部分農村地區也比較貧困。普通農民青年平時也就吃吃雜糧飯和蘿蔔,各種節日期間才能吃糙米飯和魚肉,至於鮮肉,雞蛋和精米是很少吃的。 而日本士兵的夥食標準明顯高於普通日本人,基本相當日本國民中小康之家的水平。米飯管夠,每天都有肉吃,副食也相當豐富。即使在日俄戰爭中作戰的部隊,一天也是早中晚三頓。
  • 抗戰國軍單兵裝備:人家有雨衣 我有大草帽
    抗戰僅有中央軍精銳部隊才配備德盔單兵裝具一般就是指士兵所攜帶的個人裝備,現在的單兵裝具品種林林總總不下幾十種,無論在數量上還是在功能上與抗戰時期相比,簡直是天壤之別了。
  • 為什麼抗戰後期三個國軍打不過一個日軍?
    原標題:為什麼抗戰後期三個國軍打不過一個日軍? 抗戰初期,日軍裝備完整,訓練精良,常常以1個大隊(營)戰國軍1個師(3團)或1個旅(2團)。日軍第一軍在山西有過戰國軍30個軍的記錄。抗戰後期,國軍的戰鬥力更趨下降。
  • 國軍抗戰中的主力反坦克武器之一:英制博斯反坦克槍
    其實,國軍裝備了數百支博斯反坦克槍(Boys anti-tank rifle)。因這種武器不實用,國軍很快就將它淘汰了。聽薩沙說一說吧。薩沙的抗戰輕武器系列叢書,還有一些遺漏,我都來補充補充。在抗戰後期,國軍裝備了一大批反坦克槍:博斯反坦克步槍。這是英國人的老裝備,也是淘汰下來的裝備。
  • 抗日中一支少數民族軍隊,法式武器裝備,軍事素質「國軍之冠」
    抗戰時期,全國軍閥停止內鬥,一致對外。有一支少數民族組成的軍隊,武器精良,士氣高昂,令全國民眾振奮。 這些地方部隊採用徵兵制來徵募兵源,服役期滿,士兵回鄉為在鄉軍人。他還成立了軍官教導團,招募中學畢業生及下層軍官,分步、騎、炮、工、交通、通訊各科進行培訓。 滇軍武器裝備也與其他軍隊不同,由於靠近法國的殖民地越南,他向法國的龍東公司和馬湘洋行購進武器,購買了足夠裝備40個團的法式軍火武器。
  • 為什麼抗日戰爭中裝備精良,人數佔優的國軍屢次被日軍擊潰?
    抗戰時期國民黨軍隊屢次敗於日軍,這其中有很多原因。 國民黨軍隊的領導人問題。 抗戰爆發前,國民黨的中央軍整編了幾十個德式裝備的師。這些都是國軍的精銳部隊。淞滬會戰期間,蔣介石把這些精銳部隊投入戰鬥,期間付出了巨大的犧牲,但上海沒有保住。這些部隊遭到巨大損失,又沒有德國武器的補充,造成日後國民黨軍隊對日作戰很被動。 國民黨軍隊有一些將領貪生怕死。 其中比較出名的是劉峙。抗日戰爭爆發後,他任國民黨第一戰區副司令長官兼第二集團軍司令。
  • 抗戰時運氣最好的士兵,隨便放一炮,就將日本陸軍大將擊斃!
    抗戰時運氣最好的士兵,隨便放一炮,就將日本陸軍大將擊斃! 文/縱觀國史 1942年,日軍突然襲擊珍珠港,直接導致了太平洋戰爭的全面爆發,更快,日軍就被武器裝備各方面都比自己強的美國打的落花流水,美軍幾乎接近瘋狂的攻完全在讓日本軍隊招架不住,日軍只能避其鋒芒,轉頭開始加強對中國大陸的進攻。計劃重新開始攻打重慶和西安,準備在中國牢牢站穩腳跟,來補充太平洋戰爭中兵力不足和裝備不足的問題。
  • 二戰時,日軍和國軍的裝備差距有多大?
    首先,就是彈藥數方面了,一個士兵的彈藥數將決定一個士兵能夠有多長的輸出時間,畢竟沒了子彈的士兵,手裡的傢伙跟燒火棍沒啥太大的區別,當時,日軍每個士兵,包括新兵,都能領到4個彈匣包,每個彈匣包有30發子彈,四個彈匣包也就有120發子彈,按照三八大蓋五發的彈藥量,120發夠他們打很久了。
  • 鏡頭下真實的國軍:軍官大口吃肉,後勤女兵抽著煙,大家表情複雜
    俗話說得好: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對外行軍作戰,糧食供應最重要,要是士兵們沒有吃得飽,裝備再好也是白費力氣。抗日戰爭時期,國軍大有作為,最早從黃埔軍校畢業的一批學生,幾乎有一大半戰死沙場,他們所表現出來的民族氣節,值得大家稱讚。
  • 國軍20億重金打造炮兵團,蔣介石向白崇禧炫耀,在抗戰中戰績如何
    抗戰中,蔣介石政府耗資2000萬銀元打造的最強炮兵團,戰績如何現代火炮被稱為「戰爭之神」,在戰場上發揮的作用舉足輕重。據統計,整個二戰中各國士兵的傷亡約有70%-80%都是各類火炮造成的。侵華日軍的96式150毫米榴彈炮重型榴彈炮簡稱重榴炮,在一戰和二戰期間表現搶眼。榴炮的特點是炮管長度短、射角大、初速低,由於其彈道彎曲,可以打擊地面隱蔽目標。
  • 國軍自製「中正式」步槍,威力遠超日軍三八大蓋,卻未成抗戰主力
    蔣介石對國軍首支制式步槍也比較重視,曾多次到該廠視察。委員長事必躬親,還對該槍提出了改進意見。他認為M1924步槍過長,不符合中國人的身高,應該把槍管改短。同時加長刺刀長度,使槍總體長度變化不大,以免在與日軍拼刺刀時出現劣勢。
  • 鏡頭下真實的國軍:軍官大口吃肉,後勤女兵抽著煙,表情複雜
    常言道: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在外行軍打仗,糧食供給是最重要的,倘若士兵吃不飽飯,無論有多少先進的武器裝備都是徒勞的。抗戰時,國軍出了不少力,最早一批從黃埔軍校畢業的學生,幾乎有一大半都戰死沙場了,他們身上體現的民族氣節,值得所有人讚揚。
  • 抗戰後國軍接管東北肆意凌辱日本婦女 在關內卻不敢亂來
    經過14年的艱苦抗戰終於把侵略者趕出中國的領土,日軍在整個侵華戰爭中給我國軍民帶來了不可磨滅的仇恨,給我們帶來的損失是無法彌補的。他們在中華大地上無惡不作,盡情的欺壓凌辱百姓。抗戰勝利後東北經過蘇聯大兵洗劫,老毛子對待日本戰俘的態度可想而知,尤其是日本女人當然重點照顧了。國軍接管後遺留下大量的日本僑民以及戰俘家屬{戰俘都被蘇聯拉到西伯利亞開礦去了}。國軍士兵不淡定了,大肆出入日僑管理所,索要日本女人,管理所的幹部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任由士兵挑選,只要不弄出人命其他的都不是事。
  • 抗戰期間,八路軍、新四軍、國軍犧牲的最高將領分別是誰?
    14年抗戰,中國人民付出了極大的代價,無數英烈前赴後繼,熱血保家衛國。今天,我們就來聊聊抗戰中,八路軍、新四軍、國軍犧牲的最高將領,以及被擊斃的日軍最高將領。抗日戰爭中,他任新四軍第四師師長兼政委,一方面他要與湯恩伯率領的國軍周旋,活捉了江蘇省主席韓德勤;另一方面,他還要與日軍作戰,他組建了騎兵團,在洪澤湖地區取得了著名的淮北反"掃蕩"作戰(又稱33天反"掃蕩"鬥爭)的勝利。1944年9月,彭雪楓在收復豫蘇區八個縣的時候,親臨前線指揮,俘虜了支隊司令李光明等千餘人,但自己不幸被流彈擊中,犧牲時37歲。
  • 八年抗戰時期,國軍與八路軍,各自擊斃多少日軍高級將領
    雖然雙方關係很微妙,但是面對侵略者,他們都是一致對外,共同抗擊日軍,並且在八年抗戰時期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績。而且,還擊斃了許多日軍高級將領,那麼,今天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在八年抗戰時期,蔣介石領導的國軍與八路軍,各自擊斃多少日軍高級將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