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國軍士兵標準裝備是什麼?一人一條棉短褲,一班2件軍大衣

2020-12-20 騰訊網

  有網友問:抗戰期間,國軍士兵的標準裝備是什麼?除了大家耳熟能詳的,德械師,美械師等等極少數精銳部隊。其他絕大部分陸軍單位,都是非常慘澹。

  以中條山部隊為例子,這裡的部隊,就是一年兩身灰布軍裝,都是土布製作。還有一條裝糧食的布袋子,鞋主要是自己製作的草鞋。棉大衣,一個步兵班2件,只有站崗的士兵,才能穿軍大衣。

  棉衣比較匱乏,因為實在缺少棉花和布匹,甚至還發放過棉短褲,這種匪夷所思的服裝。每天連隊一半的士兵,都要去黃河邊搬運糧食柴草,另外一半士兵大部分要忙於磨麵,到很遠的地方去挑水打柴,只有極少數人實際進行軍事訓練。

  按照標準,每名士兵會發武器,但是,一個師當中70%的士兵,實際上都是搬運兵。一旦行軍,由於沒有汽車,也缺乏騾馬。

  所有的帳篷,通信器材,電線,炮彈,迫擊炮,鍋碗,被褥,糧食,還有,工兵器材,甚至是山炮這種重武器,以及磨盤這種沉重的物價。都需要分解成一小份一小份的,由士兵自己用扁擔挑著行軍。

  美國記者白修德說過,中國軍隊第62軍在行軍的時候,沒有任何交通工具。就靠兩條腿行軍,沒有重武器,只有幾門一戰時期的山炮。由於沒多少炮彈,開炮時幾如守財奴算金幣,根本捨不得拿出來用。

  大約三個士兵,才有一支步槍,第62軍還是當時軍委會直轄部隊,由此就知道,大部分部隊的配置水平了。這個部隊肩挑人抗,從廣東北部徒步穿越山區增援湖南衡陽,隨後又從湖南徒步穿越層層大山去增援廣西,所有士兵身心俱疲。最後戰死病死過半,只剩下7000多人。

  就是這個部隊,又被指定去防禦柳州,結果1944年11月,柳州成為抗戰我國失守的最後一座城市。

相關焦點

  • 抗戰期間,國軍士兵的標準裝備是什麼?
    抗戰時期國軍士兵其實並沒有統一的裝備,因為自1911年辛亥革命以來,中國一直是軍閥割據的狀態,雖然民國完成了名義上的統一,但私底下依然是混亂的。抗戰爆發時,除了蔣介石的中央軍以外,還有桂系,奉系,晉系,粵系等各路軍閥。
  • 抗戰時期國軍步兵幾乎沒有什麼標準裝備
    抗戰時期,國軍正面抗擊了侵華日軍,淞滬會戰、太原會戰、武漢會戰、徐州會戰、蘭封會戰、長沙會戰、隨棗會戰、桂南會戰、上高會戰等大規模的戰役,就打了不下25次,都是血肉橫飛非常殘酷的大戰,國軍由於武器裝備性能差,缺乏炮火和空中掩護,且兵員由於體質包括單兵技戰術性能也在日軍之下,因此,戰時國軍損失慘重,付出了非常高昂的代價,抗戰勝利可謂來之不易
  • 抗戰期間,國軍士兵的標準裝備都有什麼?
    廣義上的國軍呢,其中包括了中央軍、西北軍、東北軍、晉綏軍、川軍、湘軍、粵軍、桂軍等,而且八路軍新四軍也是在國軍戰鬥序列的。   中央軍是老蔣親生的,其他都是雜牌軍,中央軍的高層也都是老蔣政府的要員,這也就決定了,雜牌軍處處受排擠,處處被打壓。
  • 抗戰有沒有讓國軍變得更現代
    (新華社/圖)抗戰時期的國軍是誰的子弟?他們的平均年齡多大、薪俸幾何?他們被如何訓練成軍人,在軍中的機會如何?新近出版的《山河動——抗戰時期國民政府的軍隊戰力》一書中,臺灣學者張瑞德對這些問題一一給出實證性研究。此書是張瑞德舊作《抗戰時期的國軍人事》的升級版。1986年國軍子弟張瑞德獲博士學位後應召入伍,被分配到臺灣一所史政機構,擔任少尉史政官。
  • 舌尖上的國軍:你不能想像的抗戰期間的真實夥食
    1935年,國民政府軍政部制定了陸軍戰時夥食標準:每人每天大米1.5斤,罐頭肉4兩、乾菜2兩、鹹菜2兩、食鹽3錢、醬油4錢。聽著挺豐富的,但標準是標準,執行是執行,抗戰時期,國軍普通士兵的實際主食分配為每人每天9兩米。這數字乍一聽也不少,對於小編這種十指不沾陽春水的都市白領來說,兩天也吃不了這個份量。但對於每日行軍打仗、體力消耗驚人的戰士來說呢?
  • 抗戰國軍單兵裝備:人家有雨衣 我有大草帽
    抗戰僅有中央軍精銳部隊才配備德盔單兵裝具一般就是指士兵所攜帶的個人裝備,現在的單兵裝具品種林林總總不下幾十種,無論在數量上還是在功能上與抗戰時期相比,簡直是天壤之別了。
  • 為什麼抗戰後期三個國軍打不過一個日軍?
    原標題:為什麼抗戰後期三個國軍打不過一個日軍? 抗戰初期,日軍裝備完整,訓練精良,常常以1個大隊(營)戰國軍1個師(3團)或1個旅(2團)。日軍第一軍在山西有過戰國軍30個軍的記錄。抗戰後期,國軍的戰鬥力更趨下降。
  • 國軍抗戰中的主力反坦克武器之一:英制博斯反坦克槍
    其實,國軍裝備了數百支博斯反坦克槍(Boys anti-tank rifle)。因這種武器不實用,國軍很快就將它淘汰了。聽薩沙說一說吧。薩沙的抗戰輕武器系列叢書,還有一些遺漏,我都來補充補充。在抗戰後期,國軍裝備了一大批反坦克槍:博斯反坦克步槍。這是英國人的老裝備,也是淘汰下來的裝備。
  • 抗戰中曾繳獲許多日本軍大衣,怎麼穿的人很少?
    在抗戰中我軍在和日軍交戰中獲得了很多的戰利品,武器彈藥自然不必說,同時也繳獲了很多的日軍食品和大衣等物品,食物很容易安排,但是大衣等衣服就很難分配了,原因如下:日軍軍大衣軍大衣比較特殊日軍的軍大衣大部分都是土黃色的顏色,在野外作戰時比較醒目,軍大衣主要的作用就是禦寒,大家可以想像一下,在白雪皚皚的冬日
  • 抗戰時運氣最好的士兵,隨便放一炮,就將日本陸軍大將擊斃!
    抗戰時運氣最好的士兵,隨便放一炮,就將日本陸軍大將擊斃! 文/縱觀國史 1942年,日軍突然襲擊珍珠港,直接導致了太平洋戰爭的全面爆發,更快,日軍就被武器裝備各方面都比自己強的美國打的落花流水,美軍幾乎接近瘋狂的攻完全在讓日本軍隊招架不住,日軍只能避其鋒芒,轉頭開始加強對中國大陸的進攻。計劃重新開始攻打重慶和西安,準備在中國牢牢站穩腳跟,來補充太平洋戰爭中兵力不足和裝備不足的問題。
  • 抗日中一支少數民族軍隊,法式武器裝備,軍事素質「國軍之冠」
    他在雲南各地成立很多地方旅,旅下屬2個團。這些地方部隊採用徵兵制來徵募兵源,服役期滿,士兵回鄉為在鄉軍人。他還成立了軍官教導團,招募中學畢業生及下層軍官,分步、騎、炮、工、交通、通訊各科進行培訓。 滇軍武器裝備也與其他軍隊不同,由於靠近法國的殖民地越南,他向法國的龍東公司和馬湘洋行購進武器,購買了足夠裝備40個團的法式軍火武器。
  • 抗戰老兵子女捐出父親藏了70多年的日本軍大衣,原因令人肅然起敬
    日寇侵華給中國人民帶來了沉痛的災難,抗戰軍民為抵抗侵略做出了巨大的奉獻和犧牲,值得我們敬仰和銘記。對於抗戰軍人和子女後代來說,如果能夠保存一件當年抗戰繳獲的戰利品,那麼一定是一件值得驕傲和自豪的事情,但是有一位抗戰老兵的子女卻捐出了父親珍藏多年的日本軍大衣。
  • 二戰時,日軍和國軍的裝備差距有多大?
    首先,就是彈藥數方面了,一個士兵的彈藥數將決定一個士兵能夠有多長的輸出時間,畢竟沒了子彈的士兵,手裡的傢伙跟燒火棍沒啥太大的區別,當時,日軍每個士兵,包括新兵,都能領到4個彈匣包,每個彈匣包有30發子彈,四個彈匣包也就有120發子彈,按照三八大蓋五發的彈藥量,120發夠他們打很久了。
  • 抗戰期間中日兩軍夥食的巨大差別
    其實日軍的飲食是一個完整而且科學的體系,是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研究和驗證定下來的,比國軍要先進了幾十年。抗戰期間日本夥食標準1938年4月15日,日本陸軍發布了《軍人戰時給予規則細則改正》,對軍人在口糧定量標準進行了修正。日本軍方根據近一年以來在中國的實際作戰經驗,提高了日軍士兵夥食和肉類的定量標準,如此制定了日軍之後7年多的標準夥食。
  • 鏡頭下真實的國軍:軍官大口吃肉,後勤女兵抽著煙,表情複雜
    常言道: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在外行軍打仗,糧食供給是最重要的,倘若士兵吃不飽飯,無論有多少先進的武器裝備都是徒勞的。抗戰時,國軍出了不少力,最早一批從黃埔軍校畢業的學生,幾乎有一大半都戰死沙場了,他們身上體現的民族氣節,值得所有人讚揚。
  • 四本抗戰軍事小說,一顆炮彈攻打虎頭山,國軍日軍共激戰數百次!
    四本抗戰軍事小說,一顆炮彈攻打虎頭山,國軍日軍共激戰數百次!非常感謝各位看官在百忙之中點開這篇文章,小編每天都在精挑細選的挑出最熱血,最精彩的小說,希望大家都能動動發財的手指點個讚~也可以留言評論,聊聊你喜歡的小說,下次就會在小編的推薦裡看到喲!四本抗戰軍事小說,一顆炮彈攻打虎頭山,國軍日軍共激戰數百次!
  • 國軍20億重金打造炮兵團,蔣介石向白崇禧炫耀,在抗戰中戰績如何
    抗戰中,蔣介石政府耗資2000萬銀元打造的最強炮兵團,戰績如何現代火炮被稱為「戰爭之神」,在戰場上發揮的作用舉足輕重。據統計,整個二戰中各國士兵的傷亡約有70%-80%都是各類火炮造成的。在此基礎上,國軍成立了機械化炮兵十團,來自湖北的彭孟緝擔任團長。這是國軍最「奢華」的一支炮兵部隊,全團2000餘人,人均裝備開支約合如今的100萬元。清一色的德國大炮世界一流,被蔣介石視為寶貝疙瘩。蔣沒忘記向昔日的老對手炫耀一番,馮玉祥、白崇禧等人應邀參觀了中央軍重炮團。
  • 國軍廣東敵後抗戰史記
    筆者前作《國軍敵後抗戰史記》中,曾提及廣東敵後抗戰;但當時史料較少。近期收集到新的史料,故單獨一文講述國軍廣東敵後抗戰的歷史,並含軍統,第三方武裝和中蘇中美空軍轟炸廣東敵後。以紀念國軍敵後抗日英烈。
  • 抗戰後國軍接管東北肆意凌辱日本婦女 在關內卻不敢亂來
    經過14年的艱苦抗戰終於把侵略者趕出中國的領土,日軍在整個侵華戰爭中給我國軍民帶來了不可磨滅的仇恨,給我們帶來的損失是無法彌補的。他們在中華大地上無惡不作,盡情的欺壓凌辱百姓。抗戰勝利後東北經過蘇聯大兵洗劫,老毛子對待日本戰俘的態度可想而知,尤其是日本女人當然重點照顧了。國軍接管後遺留下大量的日本僑民以及戰俘家屬{戰俘都被蘇聯拉到西伯利亞開礦去了}。國軍士兵不淡定了,大肆出入日僑管理所,索要日本女人,管理所的幹部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任由士兵挑選,只要不弄出人命其他的都不是事。
  • 鏡頭下真實的國軍:軍官大口吃肉,後勤女兵抽著煙,大家表情複雜
    俗話說得好: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對外行軍作戰,糧食供應最重要,要是士兵們沒有吃得飽,裝備再好也是白費力氣。抗日戰爭時期,國軍大有作為,最早從黃埔軍校畢業的一批學生,幾乎有一大半戰死沙場,他們所表現出來的民族氣節,值得大家稱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