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是人生大事,孔聖人都講究了,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2020-12-26 費玉清說

國人可憐,飲食男女,男女談個不好就算黃賭毒裡的事兒了,所以只好議論一下飲食,所謂舌尖上的中國。當不了登徒子的文人們,沒奈何,只好當吃主兒。這風氣,也不是自本朝始。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孔聖人都講究了,大家自是風行景從。書堆裡略翻翻,筆記小說啊、隨園食單啊、梁實秋、汪曾祺、唐魯孫、逯耀東,誰誰誰,誰誰誰,一路看下來,我雖非吃貨,紙上閱歷是有的。

看得多了,略有心得。這類書的理想作者,該是左手拿著鏟子、右手拿著筆的吃主兒,饞,懂烹飪,能執筆。不過,向來罕見。蘇東坡的招牌肉是小妾朝雲的手藝,李漁的《閒情偶寄》時時閃出一句「予嘗授意小婦」,所謂「君子遠庖廚」,君子們談吃往往只是紙上的盛宴,細考起來有些靠不住。這類書又有兩大門派,一類是富吃派,珍稀的食材,優秀的廚子,精緻的餐具,菜譜出自某顯宦某妖僧某名媛的私廚,座上客都不討厭,什麼都有來歷,什麼都有檔次,不僅勾人口水,還勾出多方位的豔羨。

可一般文人口福尚淺、難有這樣的豪華體驗,只好去當窮吃派,故人雞黍,故鄉蓴鱸,故去老奶奶的那一碗豆腐,江湖菜山野菜弄堂菜家常菜,乃至於路邊攤的一碟黯然銷魂叉燒飯,同樣津津樂道,同樣其味醰醰。總體而言,談吃不比談別的,有個「我」繞不過去,所以口腹不過是個話頭,作者的識見、才情與胸襟才是根底。

So,我覺得,《快活饞》這一本,寫得實在是好,是左手鏟子右手鍵盤的那種真知灼見,有肚裡一隻雞、眼前江山萬裡的境界。就是放在自古以來的食文序列裡,亦不遑多讓。

相關焦點

  • 為什麼孔子說的成語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被誤解?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如今被現代人解釋成在吃的方面要非常講究:米越精緻越好,肉切得越細越好,其實,這是對孔子的誤解。這句話出自《論語·鄉黨》:「齋必變食,居必遷坐。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食殪而餲,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
  •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被誤解千年,正確的解讀是……
    很多人都聽過「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這句話,它被認為是孔子的飲食之道,備受後人推崇,後人是怎麼理解?一、後人對「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理解後人對這句話的理解多是「食物精製細做才養人」,所以很多人只吃精米白面,並力求各種精緻做法。而美食界更是把這句話踐行到了極致,一道菜從選材、搭配、刀工、火候、調味、擺盤都追求極致,做道菜費個半天一天的功夫都很正常。
  •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這句老話是有道理的,你認為呢?
    晉惠帝司馬衷最著名的笑柄有兩則,一是問地裡的蛤蟆為公家叫還是為私叫,另一則即是關於吃。有一年鬧災荒,老百姓沒飯吃,到處都有餓死的人,有人把情況報告給晉惠帝,但惠帝卻對報告人說:「沒有飯吃,為什麼不吃肉糜呢?」報告的人聽了,真是哭笑不得。
  •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魯菜
    中國儒家鼻組孔子是山東人,也正是他那句「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對魯菜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在中國博大精深的飲食文化、眾味飄香的各大菜系中,魯菜獨佔鰲頭。山東是中國古文化發祥地之-一。 地處黃河下遊,氣候溫和,膠東半島突出於渤海和黃海之間。
  •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恪守祖訓、驚喜別致、文化底蘊深厚的孔府菜
    體系完備的孔府菜孔子本人就是位「美食家」,對飲食極為講究,提出過一系列獨到的見解。歷代的「衍聖公」對「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這一「祖訓」不僅恪守無誤,而且越來越講究。據孔府文獻資料記載,孔府有兩個大廚房,分為內廚和外廚。
  •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夥食真的越精細越好嗎?丨蝌諺More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夥食真的越精細越好嗎?也就是說,如果1.4億噸三級米都加工成特級米,只剩1.2億噸,而減少的2000萬噸,相當於1.3億人一年的口糧。加工程度越深、產業鏈條越長,原料的損失及能源的消耗就越多。加工過程中還可能產生廢水、廢料,汙染環境。吃肉確實應該精細說到這裡,我們可以發現,「食不厭精」蘊含著不少營養學誤區,但「膾不厭細」,卻是真的值得推廣。
  • 什麼是「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食饐而餲,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食饐而餲,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肉雖多,不使勝食氣。惟酒無量,不及亂。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先跟大家講一個跟這一則內容相關的故事。
  •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27歲外國窮小子「入贅」,軟飯吃得嘎嘣脆
    其實不然,向來都沒有「地域黑」這麼一說。他們在為愛自由抗爭的同時,這些神話也恰好成為了文人墨客的筆下之寵。「化蝶翩翩飛的梁祝」,作為中國古代漢族的民間四大愛情故事之一,梁山伯與祝英臺相愛卻不能廝守終生,到最後雙雙殉情、化蝶飛舞的故事感人至深。在梁祝之鄉浙江也有這麼一段愛情佳話,那就是美國27歲窮小子安德利,倒插門0彩禮「嫁」中國女孩兒的故事。
  • 春秋飲食探秘:孔子提倡「食不厭精」背後,隱含了哪些飲食理念?
    筆者認為如果從嚴格意義上來講,由於當時的老百姓根本沒有機會接受教育,而且他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吃粗茶淡飯,所以,即使在生產力空前發達的前提下,他們也根本無法理解或感受到飲食文化的魅力。因為只有接受貴族教育的王公子弟,亦或是每天都錦衣玉食的貴族階層,才能對食物或者說飲食提出要求,正所謂只有見多識廣才能了解品味二字。
  • 《悟學.第119篇》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喪服期滿,脫下喪服後,什麼東西都能佩戴。如果不是禮服,一定要加以剪裁。不穿戴黑羊皮裘、紅黑色的冠去弔喪。每逢朔日,一定要穿著朝服去朝拜君主。食不厭精108 食不厭精,膾(kuài)不厭細。食饐(yì)而餲(ài),魚餒(něi)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
  •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這些美食便是這句話的最真實寫照
    大家應該都聽說過一句俗語叫「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美食在我們的生活當中是必不可少的,那麼今天就讓豪哥為你們介紹幾道美食吧。 鮑汁鵝掌煲 主料:鵝掌6隻、青菜5顆、鮑魚汁150毫升。 配料:植物油20克、米酒10毫升、姜15克、蔥白20克、生粉少許、鹽適量、生抽5毫升。
  • 人間至味·淮揚菜:食不厭精 膾不厭細
    百搭的斬肉,是揚州酷喜的那一口味道,從過去的鹽商家廚,到現在的家庭主婦,都能做出獨一份的美味。斬肉的斬字,成了這道菜的精華所在,於是,有人把這個字從手動調成了自動。現在我們看到的寶貝,就是李老發明製造出來的,叫個自動斬肉機。簡單的說,就是模仿手工斬肉的一臺機器,平常我們斬肉最多是一個人兩把刀,他這個機器一下就用了六把刀。
  • 「食不厭精 膾不厭細」 探訪傳習千年孔府菜的傳承與發展
    大家最熟悉的就是「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在這個問題上,孔子重視烹飪,把烹飪飲食這事當成文化,當成藝術,這是歷史第一人。」孔府菜研究會會長駱承烈告訴記者。孔府烹飪基本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宴會飲食,一類是日常家餐,它吸收了宮廷菜、官府菜、民間菜的烹飪技藝,具有禮儀莊重、等級分明,用料講究,做工精細、寓意深刻等鮮明特色。「孔府菜起源於宋朝,距今1200年歷史。
  •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高明這4家店鋪上榜「口碑江湖封神榜」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這句話形容小吃最適合不過。近日,阿里本地生活平臺「口碑APP」聯合佛山日報社發布專屬佛山餐飲行業的「口碑江湖封神榜」,在全市42家市井好店中,高明有4家店鋪上榜。
  • 如何吃?怎麼吃?關於吃貨的人生
    吃是人生第一要務,一個人的一生貫穿著吃,沒有吃或者不能吃意味著終點落幕的到來。如何吃?有人這樣吃。孔子對吃很講究,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糧食不嫌精心的舂磨,肉和魚要切得越細越好。孔子吃成了萬世師表,仁義禮信為其思想核心,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大道暢行,天下為公……孔子學說流傳至今,在新時代更有新的表述。這是吃的最高境界。公元961年,宋太祖邀請禁軍石守信等將領一起喝酒。酒過三巡,太祖屏退左右,對將領們說,我現在夜夜難以入睡,提心弔膽,雖然你們不會奪取皇位,但難保手下不會將皇袍穿在你們身上。
  • 到孔聖人的故鄉來場小小君子養成之旅,記曲阜尼山親子行
    帶娃的旅行有很多方式,除了吃好喝好,玩得開心,做父母的多多少少都希望孩子有所成長這次去尼山聖境對我倆來說都是成長,我倆一定還會再去的,因為這裡值得一去再去。酒店內用的瓶裝礦泉水都出自這裡。在孔聖人的故鄉曲阜,通過孔府家宴感受這句話的精髓。孔府菜是乾隆年間的官府菜,始於官府,傳於民間,兼收並蓄,融南匯北。孔府菜品皆以養生為道,無辛辣刺激,卻飽含豐富的味蕾感受。這幾日在書院吃了好幾餐,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當屬孔府點心和孔門豆腐。點心做得十分細緻,孔府火燒包著醬肉,煎餅裡層層都夾著芝麻,吃一口滿口酥啊。
  • 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四大吃貨,有大神為吃寫了不少的詩
    說到吃,不得不提大文豪蘇軾,不僅愛吃,還愛鑽研美食,像東坡肉、東坡肘子、東坡豆腐等等美食都是他發明的。雖然蘇軾一生仕途多舛,半生顛沛流離,他依然高舉為美食、美酒不可辜負的大旗。一路走,一路吃,還做不少關於吃的詩。
  •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倪雲林家室富豪,但同時也是個著名的吃貨,自己還著了一本書,收集創作的食譜,裡面有一道「雲林鵝」最有名氣,但是這個名字卻不是他自己取得,其實是袁枚在讀倪雲林的書發現了一種奇特的燒鵝的做法,吃後大家讚賞,於是將這道菜命名為「雲林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