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閱三山一灘——太行山篇 · 「獨臂支書」撐起致富路

2020-12-25 澎湃新聞

飛閱三山一灘——太行山篇 · 「獨臂支書」撐起致富路

2020-10-20 11:5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村子強不強,全靠領頭羊;村民富不富,全靠黨支部。河南廣電全媒體「飛閱三山一灘」系列報導,昨天播出第三集:《太行山篇·「獨臂支書」撐起致富路》,為您講述太行山區的動人脫貧故事。

記者 徐榮榮

在海拔1300米的太行山巔,有一個省級貧困村叫盤龍山村,這裡山高坡陡,交通不便,常住人口不到70人,但就是在這樣的一個小山村,卻有這麼一個人,他用一隻獨臂撐起了鄉親們的脫貧致富夢。

林州市任村鎮盤龍山村黨支部書記 王生有

我叫王生有,今年六十二歲,之前是跑大車搞運輸的。2004年,出了一場車禍,失去了右手,右腿行走很不方便。2013年回到盤龍山村,當了黨支部書記。我接手盤龍山以後,感覺很不是滋味,窮得很啊,村裡沒有一分錢,20多年沒有辦過紅事,下面的姑娘不上山,村裡留不住人,條件很艱難的情況下,我們必須把這個村裡改變,必須把脫貧這項工作當成我們改變山區的重要工作,必須得有一股決心一顆恆信。

記者 徐榮榮

我們常說,要想富先修路,對於山裡人來說,路就是他們擺脫貧窮的一把金鑰匙。當年老支書為了修通這條五公裡的山路,累倒在了工作崗位上。

林州市任村鎮盤龍山村黨支部書記 王生有

老支書雖然把路修通了,但是這個路當時很窄,上面落石多,下面是懸崖,有好多不敢上來。這些年我們把這個路也拓寬了,就是想把咱的農副產品推向市場。

記者 徐榮榮

每年的八九月份,就是花椒成熟的季節,清香濃鬱的花椒味是瀰漫整個山間。盤龍山村的村民,正站在山頭採摘自家種植的花椒。

記者:大爺,您這摘了有多少花椒了?

林州市任村鎮盤龍山村村民 劉河山

這有兩公斤了吧。

記者:這棵樹能種多少花椒出來啊?

林州市任村鎮盤龍山村村民 劉河山

就這籃子能摘滿滿兩籃。

林州市任村鎮盤龍山村黨支部書記 王生有

咱原來種花椒種的是小花椒,產量低,再一個賣不上高價錢。自從咱有了合作社以後,通過改良以後,現在都是這個大紅袍花椒。去年咱村裡收的是兩萬多斤椒,經濟效益是八十多萬。今年更多,效益更好了。

記者 徐榮榮

大紅袍花椒可以說是盤龍山村發展的一個支柱產業,那它不僅帶活了一個曾經荒涼的小山村,而且還讓咱村民的日子也紅火起來。在此基礎上,現在盤龍山村又開始深度挖掘另外一種紅,紅色基因,紅色歷史。

林州市任村鎮盤龍山村駐村第一書記 李政

咱們村一直就有這個紅色基因,八路軍當年藏糧食的地方。開展扶貧工作以來呢,我們提出建設紅色糧倉這個概念,經過努力,我們建成了佔地一千餘平方米的紅色教育基地,老百姓通過賣農家飯,賣農產品,他們都賺錢了。

記者 徐榮榮

老百姓的生活富裕了,村裡的環境也變好了,這些年盤龍山村在王生有的帶領下,可以說是一步一個腳印向前邁進。

林州市任村鎮盤龍山村黨支部書記 王生有

把盤龍山村改造成一個名山勝水的旅遊區,這是我的心願。

飛閱報告

望著巍巍太行山,再回想著盤龍山村這些年的變化,我一直在思考,是什麼支撐著王生有七年如一日,不辭辛苦,帶著鄉親們在深山之中脫貧致富。這些年他修起的是路,壘起的卻是一顆顆民心,他用實際行動告訴了我們答案,那就是心中有黨,心中有民。而新的時代,也正是因為有了像王生有書記這樣敢擔當勇作為的基層幹部,他們與老百姓風雨兼程,同心同行,才使得無數的山鄉開闢了新的天地,也正在走向新的輝煌。

總監製|劉克軍 總編審|鄭北周

主編|程琳 責編|訫薇

回復關鍵詞查看更多內容

回復【鄭州】查看鄭州最新圖景

回復【聯播】查看最近新聞熱點

回復【獨家】查看更多一手新聞

回復【闢謠】查看新聞背後真相

回復【限行】查看最新限行情況

回復【地鐵】查詢地鐵線路、運營時間及票價

回復【公交】查詢公交出行線路、站點及換乘信息

回復【航班】查詢航班信息

回復【招聘】查看最新招聘資訊

回復【社保】查詢及辦理社保卡

回復【醫保】查看醫保繳費情況

回復【停電】查看停電信息

回復【重名】查詢「河南有多少人和你重名」

回復【通訊錄】查看鄭州辦事通訊錄大全

回復【公積金】查詢個人公積金

回復【身份證】查詢身份證辦理進度

回復【居住證】查詢辦理居住證

回復【出入境】查詢辦理出入境

回復【機動車違法】查詢機動車違法信息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飛閱三山一灘——太行山篇 · 「獨臂支書」撐起致富路》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媒體號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河南林州:「獨臂村支書」挑起致富擔 讓窮山溝變身「網紅村」
    央廣網安陽8月31日消息(記者 王勇生 王寧)自林州市出發,盤山而行,車行近一小時經「九曲十八彎」才能抵達位於海拔1300米太行山巔上的盤龍山村。  這裡曾因地處貧瘠,交通不便,被評為河南省級貧困村。昔日荒涼的小山村,如今卻因鄉村旅遊興旺成了遠近聞名的「網紅村」。
  • 理論達人講解脫貧攻堅|第十集:他用獨臂,撐起了一個村!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理論達人講解脫貧攻堅 | 第十集:他用獨臂,撐起了一個村!20年前,他是村裡的致富能手、最早騎上摩託車的「拉風」青年。9年前,一次意外觸電事故,導致他右臂截肢,左腿殘疾,仿佛噩夢一般,人生急劇墜落,小康之家變得一貧如洗。2011年12月30日下午,李健檢查村頭變壓器時突發事故,憑藉超人的求生意志,經過8次手術的救治,李健活了下來。
  • 「葡萄」支書易光輝,帶領村民走上致富路
    35歲的易光輝,有著9年黨齡,今年是他擔任梨樹村黨支部書記的第二個年頭。自上任以來,易光輝卯足了勁,時常奔走在田間地頭,尋思著各種法子改變村莊經濟發展緩慢的現狀,帶領農民共同致富。梨樹村海拔較高,對於大部分在低海拔地區經濟效益大好的脆李、柑橘等果樹種類又不適合海拔較高的梨樹村。一籌莫展之際,他在一次赴湖北考察學習的過程中了解到了晚熟葡萄品種-關口葡萄。
  • 撐起蘑菇傘走上致富路
    (河南日報農村版記者 丁需學 通訊員 王向麗 張軍偉)12月2日,在寶豐縣鬧店鎮西楊莊村食用菌種植基地的大棚內,一排排平菇菌袋排列得整整齊齊,一簇簇水靈靈的平菇破土而出,宛如撐起的一把把灰色的小傘。
  • 彭山沈健康:村民心中的返鄉致富好支書
    在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區彭溪街道興崇村,沈建康是遠近聞名的致富能手,更是帶領百姓共同致富的好支書。在外闖蕩多年的他,當過廚師,與別人合夥辦過企業,獨自創建了康丹貿易公司,並在興崇村經營新型農家樂,先後擔任彭溪商會副會長、新村生態園聯合黨支部書記、興崇村黨總支書記。
  • 決戰決勝「三山一灘」系列報導之——壯美太行山
    巍巍太行山,綿延八百裡。有人說,太行山最美的風景留給了河南,這裡山勢陡峭,壁立千仞;山清水秀,風景壯麗。但俊俏高拔的山巒背後,也曾遍布著無數個積貧積弱的山村,缺水、缺電、缺路的狀況一度困擾著在這裡生活的人們。
  • 助力脫貧路,「鐵路人」撐起致富新希望
    建好「脫貧路」是最重要的任務坐落在皖北的阜陽市,同樣匯聚了「鐵路人」的心血和汗水,也有著一條「鐵路人」打造的不同尋常的脫貧「路」。有「阜陽市東大門」之稱的潁東區,京九鐵路貫穿其中,年客流量400萬人次的鐵路客運站就在轄區內。
  • ...展播】飛閱榆林 獻禮新中國成立70周年 城區篇——榆溪河濱公園
    【榆林市新媒體作品展播】飛閱榆林 獻禮新中國成立70周年 城區篇——榆溪河濱公園 2019-11-14 15:4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太行山高速公路建設現場:建好扶貧路,我們在路上
    &nbsp&nbsp&nbsp&nbsp北洺河特大橋是太行山高速公路邯鄲段的一項控制性工程,其能否順利貫通,對太行山高速公路如期通車具有重要意義。為此,太行山高速公路邯鄲段一標段項目部每天都在施工現場進行質量安全巡查,以確保工程建設質量。
  • 三都縣九阡鎮月亮山村:扶貧「飛」出致富路
    三都縣九阡鎮月亮山村地處月亮山腹地,山高路遠,群眾發展致富因此受到制約,是典型的「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的落後發展村。近年來,在國家扶貧政策幫助下,該村列為整村移民搬遷對象,居住環境變遷、產業發展、勞動力就業等逐漸轉移,群眾發展致富動力進一步增強。
  • 被醫生斷定「活不了」,獨臂人如何闖過道道「鬼門關」撐起「V」型...
    新華每日電訊記者郝源攝新華社北京7月17日電(記者李亞楠、何娟、李鵬)7月17日,《新華每日電訊》刊載題為《「脫貧頭雁」獨臂撐起「V」型人生》的報導。河南省桐柏縣埠江鎮付樓村黨支部書記李健走過半輩子,他總結自己悟出的「天命」:「人生沒有平坦大道,高低起伏才是常態,翻過一道溝,還有一座山!」
  • 《飛閱齊魯》濟寧·菏澤篇 | 領略魯西南大地的文明傳承和發展巨變
    齊魯網12月15日訊空中縱覽山東,品閱時代變遷。為慶祝改革開放四十周年製作的大型航拍紀錄片《飛閱齊魯》在山東衛視開播。在十集節目中,山東17市將逐一亮出自己的空中顏值。這既是一次對美麗山東的空中俯瞰,也是一次對全省新舊動能轉換、改革開放發展的獨特品讀。
  • 河北崇禮:蘑菇棚承載希望 撐起「致富傘」
    河北崇禮:蘑菇棚承載希望 撐起「致富傘」
  • 呂梁山上,小香菇撐起「致富傘」
    龍頭企業帶動產業發展,也為老百姓撐起了「致富傘」。在韋禾承包香菇大棚的石口鄉張家川村村民郭明太,便是其中一位受益者。  【石口鄉張家川村村民 郭明太】2020年我自己包了五個棚,掙7萬多塊錢,還帶動了13個貧困戶,他們現在也脫貧了。
  • 飛閱廣西「龍拐路」
    如今,這些在山腰上劃出優美線條的「龍拐路」,不僅解決了群眾「出行難」問題,還催生了「公路+扶貧」「公路+旅遊」「公路+電商」的多種發展模式,鋪就出一條條山村致富路和鄉村振興的「快車道」。統計顯示,截至2017年底,廣西農村公路總裡程達98300公裡,佔全自治區公路通車總裡程的79.75%,基本形成了以縣道為骨架、鄉道為支線、村道為脈絡的農村公路網絡體系。
  • 太行山深處的秋溝三山堖村,海拔1700餘米,徒步避暑的絕佳去處
    瀠得天下旅行日記:昨晚居住在河南輝縣秋溝景區三山堖自然村,三山堖有十餘戶人家,幾十口人,有農家院五戶,我們就住在村口第一家的山堖仙居,因山高林茂,氣候涼爽,晚上睡覺不用空調,得蓋棉被。今早七點起床,洗漱後就開飯,吃著免費的草雞雞蛋,純手工蒸饃,喝著稀飯,配著小菜,真實美味爽口,吃過早飯後,就向身後的三山堖山進行徒步登山。
  • 長篇小說《三山凹》出版:以普通人的命運沉浮反映中國農村改革
    另一個主要人物張寶山曾與柳大林一同進城參加高考,因法盲導致政審不合格,繼續著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生活,但他不服輸的農民血脈和基因使他性格堅韌,暗暗使勁,他要求入黨,帶頭致富,最後當上村支部書記後又千方百計帶領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
  • 太行山高速公路明日正式開通試運營啦!
    歡迎收聽收看~太行山高速公路縱貫太行山區,全長652公裡,起於張家口涿鹿縣京冀界,止於邯鄲市涉縣冀豫界,途經張家口、保定、石家莊、邢臺、邯鄲太行山高速公路是一條便捷安全綠色智能的富民路,其南北貫通,縮短區域時空,石家莊到張家口減少高速公路裡程130公裡,到阜平減少60公裡,分別節約通行時間60分鐘、40分鐘以上,對於進一步降低物流成本
  • 食用菌在天山南北撐起「致富傘」
    隨著春天的到來,全疆各地蘑菇大棚裡一簇簇的「致富傘」撐起,給農戶們帶來增收希望。食用菌品種豐富,遍布天山南北「如今,村裡有20多戶農戶和我一起種植天山熊掌菇,走上了致富路。」鄧增峰說。產業化為農戶帶來就業機會
  • 飛閱齊魯 | 俯瞰泰安萊蕪 領略泰山雄偉雪野秀美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齊魯網12月9日訊空中縱覽山東,品閱時代變遷。為慶祝改革開放四十周年製作的大型航拍紀錄片《飛閱齊魯》,12月8日起在山東衛視播出,山東17市將逐一亮出自己的空中顏值。這既是一次對美麗山東的空中俯瞰,也是一次對全省新舊動能轉換、改革開放發展的獨特品讀。9日晚,《飛閱齊魯》泰安·萊蕪篇開播。兩千米空中,看中華泰山,抒萬丈豪情;上千頃水面,觀雪野碧波,展柔美畫卷。兩座魯中名城,山水相依,活力四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