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報農村版記者 丁需學 通訊員 王向麗 張軍偉)12月2日,在寶豐縣鬧店鎮西楊莊村食用菌種植基地的大棚內,一排排平菇菌袋排列得整整齊齊,一簇簇水靈靈的平菇破土而出,宛如撐起的一把把灰色的小傘。
「這些『蘑菇傘』可是我的『致富傘』,中秋節前後每天能摘2000多斤,現在每天能摘600多斤,批發價2.5元~5元不等,效益不錯!」看著嬌嫩新鮮、長勢喜人的平菇,種植戶陳亞克笑著說。
今年42歲的陳亞克曾從事菸草育苗大棚銷售工作,在了解到大棚種植利潤空間大、經濟效益好,於是他打算回家鄉發展大棚蔬菜種植。經過市場調研,他發現食用菌在市場上很緊俏,而且種植周期短、見效快、風險小,便把目標選定在了食用菌種植上。
2016年,他在西楊莊村流轉了4畝地,投資15萬元建起了6個蘑菇大棚種植平菇。憑著一腔熱情,身為門外漢的他從拌料、裝菌包、殺菌、接種、培養等一點點摸索。萬事開頭難,創業初期由於沒有經驗,近一半的菌包被細菌感染。不服輸的他憑著一股子韌勁和拼勁,在以後的種植過程中認真總結經驗、查技術資料、找失敗原因,邊生產邊研究,逐漸攻克了食用菌生產的一道道難題。
掌握了食用菌種植和栽培技術後,他種植的平菇一茬接著一茬長,也長出了陳亞克致富奔小康的蓬勃希望。近兩年來,他不斷擴大種植規模,又流轉了8畝地,建起了15個蘑菇大棚,不但種冬菇,也種夏菇。現在他的蘑菇棚每年可產平菇15萬斤左右,純收入達20餘萬元。每天,他不僅供應平頂山市區批發市場,還在市區的另一個蔬菜批發市場租賃了門店,專業批發銷售食用菌。在自己致富的同時,他的蘑菇基地也吸收了周邊村莊10餘名村民就近務工,拓寬了群眾的就業增收渠道。
「我們這兒緊鄰市區,種植的蘑菇不愁銷路。明年我準備再建一個標準化控溫、控光、控溼的智能化大拱棚,增加品種、擴大規模。鄉親們只要願意幹,我都會帶著大家一起致富。」看著大棚內茁壯成長的平菇,陳亞克對未來充滿了信心。
近年來,鬧店鎮按照「村村有主導產業、戶戶有增收項目」的要求,積極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引導種植大戶發展高效特色農業,有效增強了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為實現農民增收、農業發展和農村繁榮打下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