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城縣:工廠化栽培小蘑菇 農民脫貧走上致富路

2020-12-11 廣西新聞網

廣西新聞網柳州11月15日訊(鄧克軼 陳圓媛)11月13日,筆者來到柳州市柳城縣社衝鄉思鄉源種養專業合作社,10個溫室大棚整齊地排列著,大棚裡的黑皮雞樅菌和豬肚菌蓬勃生長,柳城縣食用菌產業扶貧項目落地開花結果,精準扶貧產業結出了致富的果實。

2017年,廣西綠星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落戶社衝鄉社從村,建立了佔地35畝的菌菇工廠化培育基地。該基地用工廠化的生產線模式栽培食用菌,集制種、栽培、採收、加工、銷售為一體,並把當地產剩的甘蔗渣、木屑等「變廢為寶」作為菌菇的基料,招收周邊村民和貧困戶務工。目前,該基地主要產品杏鮑菇可年產菌棒400萬包,產鮮菇1500噸,百分之九十銷往東南亞和歐洲多國。

「為什麼不能藉助綠星的力量,複製他們的模式,自己發展食用菌產業?」西盤龍屯村民骨幹覃文平和其他幾名村民,在考察了福建漳州食用菌生產基地後,今年4月,幾人自籌資金90萬元,建起了這十個佔地1500平方米的連棟溫室大棚。大棚內設水簾等控溼控溫設備,還建了100立方米冷庫、80平方米選菌棚……5月初,合作社從綠星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將黑皮雞樅菌、豬肚菌等菌棒調到大棚正式投入生產。

憑藉「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貧困戶)」的合作模式,西盤龍屯一家公司、一家合作社和兩個食用菌生產基地,就提供了七八十個務工就業崗位,實現了貧困戶家門口就業,並且鼓勵他們多勞多得,激發了他們的脫貧原生動力。

因地制宜打造產業,是柳城縣扶貧產業發展的主要思路。通過示範基地先進的生產技術、經營模式來促進周邊貧困戶發展理念的轉變,生產經營水平和致富能力的提升,同時利用基地建設的政策、項目、產業鏈等資源來輻射帶領周邊貧困戶參與經營、做大產業、共同致富。

柳城縣社衝鄉黨委書記秦華介紹,為了讓更多的群眾和貧困戶了解食用菌產業,帶動他們參與生產,社衝鄉黨委政府將思鄉源合作社10個大棚標註為扶貧產業教學棚。「有發展意向的村民到基地參觀或參與食用菌生產的全過程,學習培育技術,了解產銷各環節,基地包吃住,免費教學。」

今年6月起,該縣馬山、古砦、大埔等鄉鎮紛紛組織貧困戶、村幹部及駐村工作隊員,到基地考察學習食用菌產業發展經驗。

一個小蘑菇不僅撐起了脫貧傘,而且在柳城縣的脫貧攻堅中發揮了大作用。據柳城縣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該縣食用菌種植規模達246萬平方米,年產菌棒1500萬袋,年產量達23760多噸,產值達21380餘萬元。

相關焦點

  • 撐起蘑菇傘走上致富路
    「這些『蘑菇傘』可是我的『致富傘』,中秋節前後每天能摘2000多斤,現在每天能摘600多斤,批發價2.5元~5元不等,效益不錯!」看著嬌嫩新鮮、長勢喜人的平菇,種植戶陳亞克笑著說。  今年42歲的陳亞克曾從事菸草育苗大棚銷售工作,在了解到大棚種植利潤空間大、經濟效益好,於是他打算回家鄉發展大棚蔬菜種植。
  • 柳城縣:「點」、「線」、「面」打贏脫貧攻堅戰
    在柳城縣易地扶貧搬遷政策扶持下,羅小明一家於2019年7月1日搬至沙埔雞公山移民安置點,入住四房一廳,羅小明則被安排在沙埔鎮政府公益崗位(清潔工),每月2300元,全家5口享受低保政策,目前全家已脫貧,兩個孩子也在鎮上就近入了學。
  • 新疆脫貧攻堅「金點子」讓貧困戶走上了致富路
    在南疆,不僅僅看到的是瓜果飄香,而且看到了一幅幅脫貧攻堅的生動畫面,貧困戶的「金點子」比比皆是,紛紛念起了「致富經」,奔上了小康大道。 「賒牛」讓貧困戶走上了致富路 達吾提•買買提本是庫爾勒市英下鄉的貧困戶,正當他為如何甩掉貧困帽而發愁時,得到鄉裡的一個好消息:鄉裡無償送一頭牛給他們飼養,幫助他們脫貧。
  • 一個「蘑菇王國」帶富六千農戶
    □ 本報記者 王福錄    本報通訊員 李 偉  時值中秋,風清氣爽,記者來到鄒平縣芳綠科技有限公司的「菇仙園」,這是一家集秸稈栽培食用菌工廠化生產、產業化帶動、特色餐飲、科技推廣於一體的農業產業化示範企業。
  • 「金手指」葡萄鋪就農民致富路
    走上科學種植葡萄道路 看上去像一簇簇金色的手指,嘗起來還有牛奶的醇香,這樣的葡萄品種俗稱「金手指」。因為香氣濃鬱,捧在手裡就散發出陣陣奶香,它被農民們稱為「史上最甜葡萄」。楊家泊鎮種植葡萄歷史悠久,但是過去全部是露天栽培,因天氣影響導致葡萄質量不好,1公斤有時竟賣不到1元錢,農民收入很低。
  • 柳城縣:栽下綠色待花開
    柳城縣:多方助力扶貧,播種綠色待花開柳城縣六塘鎮2020年新時代文明實踐「種果樹 助脫貧」主題活動現場為貧困戶進行了栽培技術培訓2020年3月12日是中國第四十二個植樹節伴著和煦春風,踏著雨後的泥濘,柳城縣六塘鎮聯合後盾單位、幫扶企業到六塘鎮三界村開展了「種果樹、助脫貧」主題活動。
  • 脫貧拒絕「等靠要」 養殖走上致富路
    一家四口有三個殘疾人脫貧拒絕「等靠要」 養殖走上致富路楊英義和妻子在養雞場勞作。電動三輪車的轟鳴聲漸行漸遠,楊英義的身影也隨之消失在蜿蜒崎嶇的水泥路盡頭。「以前,我最大的希望就是讓全家人吃飽穿暖,至於致富奔小康從來不敢奢望!」站在雞群中,楊英義一邊給雞餵食著剛剛從菜地裡拔來的蘿蔔,一邊笑著說。以前,為了養活一家人,楊英義選擇外出打工。但因僅有小學文化,又身無一技之長,在外打工的收入很低,根本無法養家餬口,一家人也一直被貧窮壓得透不過氣來。
  • 柳城縣六糖鎮兩新組織助力脫貧攻堅不放鬆
    聚焦脫貧攻堅決勝之年,柳城縣六塘鎮兩新組織急貧困戶所需,參與種養扶助,通過產業扶貧、精準扶助,幫助貧困戶增產增收。自去年9月東風容泰化工、潤發化工、嘉吉化工三家企業黨組織負責人與六塘鎮三界村黨總支部書記籤訂了《柳城縣「十三五」百家企業幫扶百個貧困村協議書》以來,三家企業黨組織班子多次深入該村調研,了解貧困戶需求,當得知部分貧困戶有通過種植果樹脫貧的念頭後,三家企業決定拿出近8000元資金,為全村有種植果樹意願的貧困戶送去1400棵錦繡黃桃果苗,幫助他們儘快脫貧。「我們對企業真心幫扶的義舉很感激。
  •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河北圍場吉上村:牽著「扶貧牛」 走上致富路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河北圍場吉上村:牽著「扶貧牛」 走上致富路 2020-12-23 15:3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福州長樂:幹部捐助20頭牛 貧困戶走上致富路
    陳依燦靠養牛走上致富路。  福州新聞網12月10日訊(福州晚報記者 徐文宇 文/攝)在長樂區航城街道五竹山中,70歲的村民陳依燦依靠航城街道和村幹部捐助的20頭牛,逐步走上致富路。  陳依燦家位於航城街道五竹村蟛蜞自然村,距離山外大路7公裡,位置偏僻。多年前,陳依燦一家六口擠在一間破舊的石頭房內,靠種地為生,是當地出了名的貧困戶。  山裡空氣清新,擁有大片天然草場。得天獨厚的生態自然資源,為發展養牛業創造了條件。為幫助陳依燦脫貧,2001年航城街道和村幹部共40多人,捐出一個月的工資,幫陳依燦買了20頭牛。
  • 全國勞模邯鄲風採|苗銀德: 「蘑菇王」在脫貧路上急行軍
    如今,苗銀德經營管理的蘑菇大棚種植園規模已經發展到1300畝,建設食用菌大棚1100個,年產鮮菌菇10000噸,年效益2000餘萬元。他的菌種栽培室和蘑菇大棚種植園先後成為河北大學、河北農大、河北工程大學等高等院校的科技實驗基地,苗銀德也因此被當地群眾稱為「蘑菇王」。
  • 修好「脫貧路」走上「致富路」——貴州省黔西南州興仁市屯上村...
    兩字之差,背後反映的是一段曲折的脫貧之路。實施道路硬化 打通「脫貧路」2016年7月,興仁市氣象局工程師餘遠程第一次來到屯上村。泥濘的道路讓餘遠程印象深刻,因為下過雨,一腳下去就是一個泥坑,飛濺的泥漿甚至能濺到後背,這讓餘遠程意識到修建水泥路的必要性。
  • 阿拉善盟:駱駝產業讓農牧民走上致富路
    【只爭朝夕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阿拉善盟:駱駝產業讓農牧民走上致富路天未破曉,居住在阿拉善右旗巴丹吉林鎮巴音博日格嘎查的脫貧戶永紅一家就開始在駝圈內擠駝奶。在脫貧攻堅好政策扶持下,永紅貸款購買了48峰奶駝開始走上了發展駝產業脫貧致富之路。為了讓永紅掌握養駝技術,駐村工作隊又幫助其報名參加了農牧民創業培訓、新型農牧民技術培訓,讓他學習奶駝養殖、飼料配比、擠奶、馴化等好的經驗和做法。功夫不負有心人,在駐村工作隊幫扶和自己精心養殖和辛勤勞動下,永紅家養的駱駝產奶量很穩定,當年僅賣駝奶的收入就達十幾萬元。
  • 【新春走基層】韶關市南雄市珠璣鎮靈潭村走上致富路
    【新春走基層】美麗鄉村畫卷在這裡展開求真務實,這片熱土走上致富路韶關市南雄市珠璣鎮靈潭村三年前,南雄市珠璣鎮靈潭村的村民和外村人聊天時都不敢大聲說話,因為,他們被定為全省新時期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省定相對貧困村。
  • 廣西柳城縣全力打好脫貧攻堅收官戰
    近日,廣西柳城縣大埔鎮田垌村鴉鵲屯總長2.5公裡,寬5米的扶貧路正式竣工,協調和參與施工建設的村民骨幹韋貴白滿心歡喜地說。柳城縣衝脈鎮貧困村大要村,駐村第一書記(後)與村民在蔬菜基地採收番茄田垌村鴉鵲屯原是貧困村,全屯有100餘戶500多人,原有建檔立卡貧困戶48多戶190多人。
  • 種蘑菇走出致富路 滑縣農戶大棚種植蘑菇 從養殖到種植完美轉型
    種蘑菇走出致富路 滑縣農戶大棚種植蘑菇 從養殖到種植完美轉型導讀:說起蘑菇大家並不陌生,我們在生活中常見又常吃,但是說起菌類,比如香菇、平菇、金針菇等等在我們眼中食用菌是我們經常吃到的食材,而在河南滑縣李白社村李富強的眼中,食用菌不止是餐桌上的一道美食,而且還是他增收致富的主要來源。下面小編就來給大家講一下李富強通過大棚種植蘑菇,實現從養殖到種植完美轉型,走出自己致富路的故事。從2007年開始,20歲的李富強就開始了自己的養殖道路,十年來,李富強積累了豐富的養殖經驗,在當地已經是一名名氣十分大的養殖能手。
  • 小蘑菇撐起脫貧致富廣闊天地
    小蘑菇撐起脫貧致富廣闊天地  ——記華中農業大學應用真菌研究所所長邊銀丙  【脫貧攻堅路上,知識分子這樣擔當】  「從紮根基層發現問題、尋找原因,到解決問題,最後一一教給農民,這條路我已經走了近30年。」30年來,邊銀丙帶領團隊跑遍全國20餘省50多個貧困縣,為當地食用菌產業把脈問診,讓扶貧產業惠民利民,小小蘑菇撐起成千上萬農民脫貧致富的廣闊天地。
  • 每一點知識都滋養一寸土地——追記倒在脫貧攻堅一線的果樹栽培...
    然而疫情擋住了去路,鄉親們只能按照規定,分批次把準備好的花圈間隔擺放在通往殯儀館的小路上,一個個流著淚返回村口。於是,彎彎曲曲的花圈排成了長龍,綿延好幾公裡,一眼望不到頭……鄉親們口中的恩人,是江蘇鎮江農科院果樹栽培專家糜林教授。2020年2月18日晚,因為積勞成疾,他倒在脫貧攻堅一線,生命定格在57歲。這57年,他至少有33年是泡在田野裡的。
  • 三年時間,近8000人因他走上「致富路」,東方這位「蘭花王子」
    黃法祥,他「痴戀」蘭花二十餘年,被業界稱之為「蘭花王子」,在發展壯大蘭花產業的同時,積極投身於脫貧攻堅工作,拓寬貧困戶群眾增收途徑,三年時間,近8000人因他走上「致富路」,讓「感恩之花」開遍東方。他是東方迦南蘭花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黃法祥,2020年4月,他入選了海南省「南海系列」育才計劃第二批「南海鄉土人才」。創業幾多坎坷 終成蘭花行家黃法祥是東方市感城鎮寶上村人,小時候家裡比較貧困,輟學後,他跟隨一名經營園藝生意的老闆打工。
  • 黃巧珍:小女子撐起菌菇「致富傘」
    但不管企業如何壯大,自己獲得多少榮譽,黃巧珍始終熱愛安遠這片土地,不僅大部分時間都留在安遠辦公,還為安遠脫貧攻堅做出了卓越貢獻。安遠縣是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羅霄山脈集中連片特困縣。為了幫助地處偏僻山區、自然條件惡劣、資源匱乏的深度貧困村群眾脫貧,黃巧珍毅然決然地在七個深度貧困村開展企業扶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