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新聞網柳州11月15日訊(鄧克軼 陳圓媛)11月13日,筆者來到柳州市柳城縣社衝鄉思鄉源種養專業合作社,10個溫室大棚整齊地排列著,大棚裡的黑皮雞樅菌和豬肚菌蓬勃生長,柳城縣食用菌產業扶貧項目落地開花結果,精準扶貧產業結出了致富的果實。
2017年,廣西綠星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落戶社衝鄉社從村,建立了佔地35畝的菌菇工廠化培育基地。該基地用工廠化的生產線模式栽培食用菌,集制種、栽培、採收、加工、銷售為一體,並把當地產剩的甘蔗渣、木屑等「變廢為寶」作為菌菇的基料,招收周邊村民和貧困戶務工。目前,該基地主要產品杏鮑菇可年產菌棒400萬包,產鮮菇1500噸,百分之九十銷往東南亞和歐洲多國。
「為什麼不能藉助綠星的力量,複製他們的模式,自己發展食用菌產業?」西盤龍屯村民骨幹覃文平和其他幾名村民,在考察了福建漳州食用菌生產基地後,今年4月,幾人自籌資金90萬元,建起了這十個佔地1500平方米的連棟溫室大棚。大棚內設水簾等控溼控溫設備,還建了100立方米冷庫、80平方米選菌棚……5月初,合作社從綠星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將黑皮雞樅菌、豬肚菌等菌棒調到大棚正式投入生產。
憑藉「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貧困戶)」的合作模式,西盤龍屯一家公司、一家合作社和兩個食用菌生產基地,就提供了七八十個務工就業崗位,實現了貧困戶家門口就業,並且鼓勵他們多勞多得,激發了他們的脫貧原生動力。
因地制宜打造產業,是柳城縣扶貧產業發展的主要思路。通過示範基地先進的生產技術、經營模式來促進周邊貧困戶發展理念的轉變,生產經營水平和致富能力的提升,同時利用基地建設的政策、項目、產業鏈等資源來輻射帶領周邊貧困戶參與經營、做大產業、共同致富。
柳城縣社衝鄉黨委書記秦華介紹,為了讓更多的群眾和貧困戶了解食用菌產業,帶動他們參與生產,社衝鄉黨委政府將思鄉源合作社10個大棚標註為扶貧產業教學棚。「有發展意向的村民到基地參觀或參與食用菌生產的全過程,學習培育技術,了解產銷各環節,基地包吃住,免費教學。」
今年6月起,該縣馬山、古砦、大埔等鄉鎮紛紛組織貧困戶、村幹部及駐村工作隊員,到基地考察學習食用菌產業發展經驗。
一個小蘑菇不僅撐起了脫貧傘,而且在柳城縣的脫貧攻堅中發揮了大作用。據柳城縣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該縣食用菌種植規模達246萬平方米,年產菌棒1500萬袋,年產量達23760多噸,產值達21380餘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