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的臟腑理論主要是一種功能定論

2020-12-15 倩婷匠於心

五行配五臟,在生理上中醫將人體劃分為五臟為中心的五大系統,以五行相生的關係說明五臟之間,五大系統之間生理功能上的相互滋生,相互促進關係!我們的身體是一個系統,在判斷的時候就要全面,因為各個器官相互影響,比如血虛的基本補血的同時要配合補氣,才能促進血的轉化~

有了溼氣就祛溼不去解決根源問題,溼氣永遠去不完的~產生溼氣的主要原因是因為脾弱,不能正常運化,因此,真正想要把溼氣去除,最根本的解決方法是把脾胃養好——健脾,而不是簡單地喝祛溼水,薏米在煮水前需要提前炒熟將寒性減弱,體寒的人不宜多喝!

肝(木):疏洩氣血,調暢氣機的功能!與膽相表裡

心(火):主血脈,具有推動氣血,溫煦的功能!與小腸相表裡

脾(土):主運化,為後天氣血生化之源!與胃相表裡

肺(金):主呼吸,將氣體經由宣發和肅降傳導致至全身!與大腸相表裡

腎(水):主水液,具有調節水液代謝的功能!與膀胱相表裡

中醫的臟腑理論主要是一種功能定論,概念含義廣泛,既包括了現代醫學有型的臟腑器官,也包括了其生理功能,一個臟腑的功能涉及了現代醫學幾個系統的功能,這就是中西醫理論差異!

五行是借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的概念來研究自然界萬事萬物的五種運行發展規律,古人在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的基礎上總結出藏象學說,主要是把五臟六腑的功能視為一種表裡對立和生化克制的作用!

髒為裡,髒的功能為受乘和轉化水谷!肺為表,腑的功能為生化和貯存精氣!常聽到的三焦,分為上中下三焦!五行相生即資生,助長,促進的意思,相剋是克制,抑制,制約的意思,五臟是相生相剋,相互影響的,當其中一個器官出現問題時會影響其他器官的正常運轉!建議可以在家自己調整生活習慣和溫補的食療養生,就算吃錯對於身體也沒有什麼影響,中藥不懂容易吃錯,有問題找中醫師量身定製,相信專業的力量!

《科普知識供參考》

相關焦點

  • 2000年中醫傳承,重點在陰陽五行、還是臟腑經絡?8個字值得理解
    2000年中醫傳承,重點在陰陽五行、還是臟腑經絡?8個字值得理解。中醫,是我們民族優秀的文化傳承。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裡,為守護我們民族作出了偉大的貢獻。儘管,作為一門相對古老的傳統醫學,其理論或許有這樣那樣的不足,但不可否認的是,時至今日,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並開始走向世界。如果從《黃帝內經》算起,中醫已經傳承了2000餘年。那麼,它到底具有什麼特色,才能這麼多年曆久不衰呢?這就要說說中醫的代表理論了。
  • 中醫裡的臟腑「互為表裡」的具體含義是什麼?
    皮肉筋骨是也;何謂裡,臟腑精神是也。而經絡則貫乎其間。」 表與裡是相對的概念,如軀殼與臟腑相對而言,軀殼為表,臟腑為裡;髒與腑相對而言,腑屬表,髒屬裡;經絡與臟腑相對而言,經絡屬表,臟腑屬裡;經絡中三陽經與三陰經相對而言,三陽經屬表,三陰經屬裡;皮膚與筋骨相對而言,皮膚為表,筋骨為裡。
  • 零基礎美容師要學什麼理論知識?
    建議零基礎的學員,先熟悉理論知識,手法再通過實際的操作慢慢掌握。那麼,學習美容要學哪些理論知識呢?一是皮膚生理學,需要學習的皮膚知識有很多,不僅要了解皮膚的結構、功能、新陳代謝以及膚質的分類,還要了解不同皮膚問題的處理方法。作為一名合格的美容師,掌握皮膚保養和美容的相關知識,可以迅速了解顧客的皮膚狀態,並且給出有針對性的護理良策。
  • 藏象學說對中醫臨床有重要意義
    藏象學說的發展《黃帝內經》時代已形成了理論體系,論述了人體統一性及與自然界的關係;對臟腑位置形態、屬性及五臟、六腑、奇恆之府的功能以及形體管竅的關係均作了論述,以後歷代醫家在此基礎上,通過臨床實踐做了不斷的充實和提高。
  • 中醫理論的「中醫藏象說」
    藏象學說是研究*各個臟腑的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及其相互關係的學說。它是在歷代醫家在醫療實踐的基礎上,在陰陽五行學說的指導下,概括總結而成的,是中醫學理論體系中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   它以臟腑為基礎。臟腑是內臟的總稱,按照生理功能特點,分為五臟、六腑和奇恆之腑;以五臟為中心,一髒一腑,一陰一陽為表裡,由經絡相互絡屬。
  • 中醫養生「天人合一」的健康觀
    中醫的健康觀早在《黃帝內經》中就已經確立了,即「天人合一」的健康觀,「形神合一」的健康觀,「陰平陽秘」的健康觀,「正氣為本」的健康觀。此外,《黃帝內經》中把頭髮、牙齒和肌肉作為衡量健康狀況的重要標誌。中醫學理論的主要內容,從病因、病機,到診法、辨證,再到養生防治,以及髒象、經絡等各種理論,幾乎都是圍繞著中醫學對健康觀念的認識而次第展開的。
  • 古中醫天文學說中醫——天人合一
    人是天地造化之物,人是天地萬物存在的一種物質狀態,同固態、液態、氣態、粒子態等一樣,這是生命態。所有的動物都不是前四態的簡單複合,而是需要元神注入的生命態,這一點是現代科學所不能理解的。天人感應、天人合一的主要內容包括天人同時、天人同構、天人同炁、天人同振、天人同化等五大方面。
  • 中醫腫瘤科牛小培:中醫療法抗癌,請不要錯過中醫治瘤的最佳時機
    其實,腫瘤是一種複雜的全身性疾病,惡性腫瘤尤其如此,要想一勞永逸的解決了所有問題,實在不是一般的難度。腫瘤的復發和轉移有哪些症狀?是什麼原因造成的,中醫如何應對呢?我們請北京德勝門中醫院牛小培主任談談。
  • 中醫子午流注養生知識、理論、方法
    子午流注是中醫以「人與天地相應」的觀點為理論基礎,認為人體功能活動、病理變化受自然界氣候變化、時日等影響而呈現一定的規律。根據這種規律,選擇適當時間治療疾病,可以獲得較佳療效,因此提出「因時而治」「按時給藥」等方法。子午流注就是辯證循經按時調理的一種具體操作方法,它是一句經脈氣血受自然界影響有時盛、有時衰並有一定規律而制定的。
  • 五聲對五臟,根據聲音診斷臟腑健康!
    呼、笑、歌、哭、呻,合稱為五聲,根據中醫五行學說理論,五聲與臟腑的對應關係為:肝,在聲為呼;心,在聲為笑;脾,在聲為歌;肺,在聲為哭;腎,在聲為呻。五聲的異常可反映臟腑功能的異常,臨床有一定的診斷意義。
  • 正氣為本健康觀 看中醫教你冬季養生
    中醫學理論的主要內容,從病因、病機,到診法、辨證,再到養生防治,以及髒象、經絡等各種理論,幾乎都是圍繞著中醫學對健康觀念的認識而次第展開的。了解中醫學的健康觀,將能夠很好地指導我們日常保健和調養。例如:自然界的四時氣候變化就能直接影響到人的情感、氣血、臟腑以及疾病的產生。在這種思想指導下,中醫養生學認為人類必須掌握和了解四時氣候變化規律和不同自然環境的特點,順應自然,保持人體與自然環境的協調統一,才能養生防病。  形神合一的健康觀  中醫學「形神合一」理論來自《黃帝內經》,這種理論始終都是建立在客觀生理結構的基礎上。
  • 中醫養生的七個層次:元神、心神、情志、食療、鍛鍊、理療、藥物
    中醫認為,元神藏於腦中,而腦是精神、意識、思維活動的樞紐,為一身之宗,百神之會。這就是說,腦是元神的器官,腦功能正常,就會精神飽滿、意識清晰、思維靈敏,記憶好,情志活動正常。要更好地理解元神,我以為最好了解一下中醫基礎理論中的氣一元論之說。古人認為,天地萬物,萬物本是一氣,一氣分而言之則為陰陽,陰陽再分之則為五行。
  • 養好「精氣神」,有3個臟腑需要注意,調理方法不同
    養好「精氣神」,有3個臟腑需要注意,調理方法不同。養生諺語有云「人有三寶精氣神」。對於身體健康而言,精氣神可謂是立身之本。而中醫對於精氣神的理解,又有各自的臟腑與之對應。換個說法,就是精氣神三者,都有自己的「主管領導」。這就涉及到臟腑學說裡的「肺脾腎」三髒了。
  • 中醫經絡學說_尋醫問藥中醫頻道
    經絡內屬於臟腑,入絡於肢節,溝通於臟腑與體表之間,將*臟腑、組織、器官聯結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並藉此行氣血、營陰陽,使*各部的功能活動得以保持協調和相對平衡。  研究經絡系統的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及其與臟腑之間的關係的理論,稱為經絡學說。是中醫學分析*生理、病理和對疾病進行診療的主要依據之一。
  • 中醫基礎理論——心與小腸
    心臟有規律的搏動,推動血液在全身脈管中運行,脈管也會隨之搏動產生「脈搏」,中醫通過「脈診」來了解氣血運行是否正常,作為診斷疾病的手段之一。中醫把五臟與五行對應,心五行屬火,是陽中之太陽,與四時之氣的夏氣相通應,心陽在夏季最旺盛。心的生理功能概括為一句話:主血脈,藏神,其華在面,開竅於舌。下面就為大家一一解釋其中的意思。
  • 從中醫「五輪學說」看眼病防治
    五輪學說根據眼與臟腑密切相關的理論,將眼局部由外至內分為胞瞼、兩眥、白睛、黑睛和瞳神(即現代眼科學所說的眼瞼、內外眥、結膜和鞏膜、角膜、瞳孔)五個部分,分屬於五臟,分別命名為肉輪、血輪、氣輪、風輪、水輪。
  • 一個中醫小茶方,還你清新口氣
    口臭在現代口腔醫學中沒有被列為是一種病症,所以對此也沒有明白的定論闡述。民間比較公認的一種理論是來自中醫,即這種口臭是由"腸胃熱或胃火旺"所引起。但不少西醫卻對此提出質疑,既然是腸胃熱或消化不良引起異味,那麼根據人體生理特點,這種異味又怎會逆流而上,從腸胃跑到口腔中去呢?
  • 中醫九種體質,你是哪一種?想防病養生,先辨識中醫體質!
    中醫可以通過望、聞、問、切來收集患者身體情況,包括臉色、聲音、胖瘦、壯弱、行動、舌苔、脈象等來判斷一個人的體質。中醫體質分為以下九種:平和質、氣虛質、陽虛質、陰虛質、痰溼質、溼熱質、血瘀質、氣鬱質、特稟質。
  • 中醫講「五色入五臟」,說說食物顏色與臟腑養生之間的關係
    人類的各種食物顏色各不相同,傳統中醫認為「無色入五臟」,是與中醫的「五行」相對應的。也就是說,不同顏色的食物,它的養生保健功效各有偏重,《黃帝內經》中記載:「色味當五藏:白當肺、辛,赤當心、苦,青當肝、酸,黃當脾、甘,黑當腎、鹹。」今天我就來具體說說食物顏色與臟腑養生之間的關係。
  • 一文解讀中醫之心!
    中醫稱其為「神」。什麼是「神」?「神」不是人體元陰、元陽、氣、血、津液等基本物質的任意一種,而是它們的綜合、集中反映,也就是說「神」是包含有人體元陰、元陽、氣、血、津液所有物質信息的一種精氣。正因為心所藏的「神」的特殊性,也就決定了心在人體中地位的特殊性,它對人體各臟器和各物質就具有了統領和主宰作用,所以被稱為「君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