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又要「報復」中國了嗎?
12月28日,《印度時報》報導稱,印度政府已「非正式」要求所有航空公司禁止搭載中國籍乘客入境。報導說,印方此番舉措是「針對中國的強烈報復措施」,因為自11月起,中方已「採取毫不掩飾的行動阻止印度人乘飛機前往中國」。
這又是唱的哪出戲?
印媒報導稱,印政府已「非正式」要求所有航空公司禁止搭載中國公民入境。圖源:印度時報
一
目前,因為疫情原因,印度和中國之間的航班已經暫停,但印度與歐洲之間仍正常通航,赴印的中國公民大多選擇從歐洲中轉。《印度時報》的消息一出,讓不少人擔心是否雙方會完全中止人員往來。
印媒稱印度政府「非常憤慨」,對中國「決意施行報復」的原因有三:
一是11月起中方對印度實行「斷航」;二是中國駐印使館11月5日發布通知,暫停印方人員持籤入境;三是載有澳大利亞煤炭的貨輪在中國港口長期滯留,致印度籍船員「被困中國港口」。
以上三點均讓印方「感覺受到了冒犯」。因此,印度政府「明確指示」印度航空公司及一眾外國航空公司,拒載中國公民前往印度。
但事實果真如此嗎?
先說「11月斷航」。事實是,10月30日,一架從新德裡飛抵武漢的航班上,約20名印度公民新冠病毒檢測呈陽性;執飛該航班的印度航空卻表示,在承運過程中「嚴格遵守各項防疫安全操作」,所有旅客「均持有認證實驗室出具的新冠病毒陰性檢測報告」。
這已達到觸發中方航班「熔斷」的標準。11月3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表示,中印雙方正就後續臨時航班安排保持溝通;《印度時報》在報導中也承認,中方當時的舉措符合航班「熔斷」規定。
再說籤證問題。11月4日至5日,鑑於多國疫情趨緊態勢,中國駐英、法、俄、印等多國使館發布通知,暫停這些國家人員持有效中國籤證及居留許可證入境中國。
當時的通知說得很明確,這是中方「為應對當前疫情不得已採取的臨時性措施」,後續將根據疫情形勢作出調整。顯然,中方做法是出於嚴防境外疫情輸入的考慮,並不針對印度一國。
至於印度籍船員無法在中國港口登岸一事,過去一段時間,澳媒多次利用印度船員打悲情牌,稱今年6月、9月,載有39名印度籍船員及澳洲煤炭的兩艘貨輪抵達京唐港和曹妃甸港後,至今未能入港卸貨,使船員「身心出現問題」,令印方加劇對華不滿。
事實上,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已對此事多次回應。中方對口岸疫情防控、船員檢疫要求有明確規定,在規定允許範圍內,一直向有關船員提供便利和協助,貨運方是否願意調整運行安排,由其自主決定。
中方話說得這麼清楚,如果印方仍以舊事之名為「報復」鋪路,顯得過於小家子氣了。
中國駐印度大使館發布《暫停使用部分有效中國籤證通知》。圖源:中國駐印度大使館網站
二
雖然印度官方尚未對此事表態,但外界普遍認為《印度時報》的報導是「放風」,甚至不排除印度政府接下來會悄悄落地這一政策。但此事明顯已經迎合了印度國內日漸高漲的民族主義情緒,不少印度網友在社交媒體上竟然對此拍手稱快。
其實,印度這種行事風格並不稀奇。
今年以來,印度在軍事(邊境、南海)、經貿(禁用一系列中國App)等領域的反華行為,或者明面上或者暗地裡,一再透出非理性色彩。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林民旺教授告訴島叔:「如果說這些針對中國的行動是『大背景』,本次禁止航班搭載中國公民入境事件,可以說印度進一步遠離了道義高點,喪失了底線。」
不光針對中國,印度過去也經常對其他國家使用類似的「強烈報復手段」。
例如,2013年,印度駐美國紐約總領館副總領事科布拉加德因「籤證作假」等原因,被美方有關部門逮捕。之後印方稱,要對美方的「野蠻」舉動進行報復,多名印度高官措辭強硬,甚至移除了美國駐印使館前的混凝土路障。
2012年,義大利海軍士兵在公海上誤殺印度漁民,印度隨即私自扣押、審訊相關士兵,限制義大利駐印大使出境,嚴重違反《維也納外交關係公約》有關規定。
「這些做法並不符合印度在國際社會上屢屢宣揚的『尊重規則』的外交原則,不是一個10億級人口、尋求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席位的國家應有的負責任行為。」林民旺說。
當前,中印關係的確面臨困難和挑戰,但中方對印政策沒有變。中國有關部門多次表示,在中印邊界問題上,中方一貫嚴格遵守兩國協議協定,致力於通過談判協商解決問題;同時,中方維護自身主權、領土完整與疫情之下人民生命安全的決心堅定不移。
無論是公然煽動國內反華情緒,還是暗戳戳利用媒體「放風」,印方更需要反思的是這種行為無助於解決現實問題,只會破壞中印關係大局。印方應該懂得,在對外政策中,如果「行有不得」,就當「反求諸己」。
「印度要追求大國地位,首先要在行事和氣度上像一個真正的大國。」林民旺說。
(來源:俠客島 文/點蒼居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