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鄉村旅遊如何打好民俗文化牌?

2020-11-06 特色地產智囊

近年來,不少地區在發展鄉村旅遊過程中,通過盤點民俗文化「家底」、活化民族文化資源,推出了別具特色、適應市場需求的旅遊產品,獲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為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不少主打民俗文化特色的鄉村旅遊景區景點繼續深入挖掘文化潛力,為恢復發展注入更多活力。

遼寧葫蘆古鎮:「福祿」品牌展魅力

內涵豐富的中國葫蘆文化與東北地區底蘊深厚的關東文化碰撞,會是怎樣一番景象?在4A級景區遼寧省葫蘆島市葫蘆古鎮旅遊度假區(以下簡稱「葫蘆古鎮」),可探得一番究竟。

葫蘆古鎮位於葫蘆島市東北部的渤海海濱,規劃佔地面積5000畝。近年來,葫蘆古鎮深挖關東文化、葫蘆文化和海濱地域文化,如今已建成關東民國小鎮、葫蘆童話王國歡樂園、葫蘆海灣開心海岸、關東田園風情酒店、葫蘆文化公園、關東農耕園等,生動展示民俗文化的獨特魅力,吸引了眾多遊客。

葫蘆古鎮於5月1日恢復開放。在暫停營業期間,景區停業不停工,對原有休閒項目進行改造,豐富遊覽內容。恢復開放前夕,景區推出商鋪「零」租金舉措,重點招募葫蘆工藝類及其他手工製作、非遺類商戶,在吸引工匠入駐的同時,為景區發展作鋪墊。該景區還以多種優惠形式回饋社會,如對抗疫一線醫務人員免門票,推出惠民鎮民卡、暢遊卡等。「為降低疫情帶來的損失,拓展經營渠道,我們以『福祿』祈福吉祥為核心主題對現有產品提質升級,以適應疫情防控常態化下的市場需求,鑄牢『福祿』品牌。」景區常務副總經理劉雪紅說。

貴州西江千戶苗寨:民族文化有活力

走進位於貴州省黔東南州雷山縣境內的4A級景區西江千戶苗寨,如同進入一個巨大的原生態博物館,這裡有苗族特色鮮明的農耕文化、服飾、飲食、歌舞和極具觀賞、研究價值的吊腳樓建築群。

西江千戶苗寨於3月31日恢復開放,隨著鄉村旅遊回暖,景區逐漸恢復往日的生機。「7月初,我們的入住率達到80%。」西江千戶苗寨三春裡民宿客棧創始人劉光和說,客棧原計劃今年春節期間開業,受疫情影響推遲。4月初開業後,客棧為遊客提供免費的苗族服飾拍照服務,還通過短視頻擴大宣傳,吸引遊客。

西江千戶苗寨的餐飲業也在逐步恢復活力。「恢復營業後,我們線上線下齊發力,通過菜品打折、推出套餐等,吸引了不少食客。」鋤禾餐廳老闆肖體成表示,餐廳認真做好各項防控措施,確保遊客吃得放心、吃得滿意。

據了解,西江千戶苗寨自2008年起依託豐富的民族文化遺產資源發展旅遊業,在十餘年間逐步成為全國知名鄉村旅遊目的地。為鞏固旅遊開發成果,克服疫情影響,景區從基礎設施建設、制度管理等方面推進復工復產。景區有關負責人表示,景區將積極創新以公司為主導的旅遊市場化運作模式,進一步加強對核心文化資源的保護和活態展示,引領「千戶苗寨」品牌創新。

新疆月亮地村:特色民居引客來

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木壘哈薩克自治縣英格堡鄉月亮地村,是集傳統民居、民俗、手工藝為一體的中國傳統村落,保留了北疆漢民族的代表性民居和完整的民俗文化。2016年起,月亮地村開始大力發展「體驗農業+休閒旅遊」,以「全框架木結構」拔廊房為主要建築風格,打造特色主題體驗民宿,推出「土色土香土風韻、原汁原味原生態」的旅遊產品,「住農家屋、吃農家飯、幹農家活、享農家樂」成為特色。

5月底,退伍軍人李明強與戰友相約從烏魯木齊、哈密、奎屯、克拉瑪依等地自駕到月亮地村,特意選擇在村裡的「閆老五」客棧小住,「這裡的民居很有特色,鄉土風情濃鬱,萬畝旱田風光迷人,讓人身心放鬆。」李明強說。

「閆老五」客棧老闆閆向斌表示,去年他家僅靠旅遊接待就賺了10多萬元。今年4月中旬月亮地村恢復接待遊客以來,該客棧遊客接待量已達1200餘人次,其中留宿客人佔近60%。

月亮地村也是不少旅遊團的選擇。疆內遊恢復以來,中青旅新疆國際旅行社分批組織了百餘名遊客前往該村。該社帶團工作人員張永濤說,每次大家都會買上不少特產,當地的清油、土雞、土雞蛋、鷹嘴豆,以及村民製作的烤饃饃等很受歡迎。

英格堡鄉鄉長武開鋮介紹,經過近兩年的發展,月亮地村鄉村旅遊效益顯著。目前已有33戶農戶加入月亮地村旅遊專業合作社,通過經營民宿客棧等,增收幅度大大提升。「下一步,我們會打造更多旅遊產品,和疆內旅遊企業以及媒體合作,開展民族特色文化活動,吸引更多遊客。」

文章來源:中國旅遊報

特色地產諸葛亮-飆馬中國,20餘年專業、專心、專注為地市縣房地產企業轉型特色小鎮、商業地產&產業地產項目提供全程保姆化菜單式服務:

1、拿地顧問,聯合國際國內機器人、科創名校、智慧醫院、文化創意、養老產業資源,為特色小鎮、特色商業街等特色地產項目戰略策劃頂層設計;

2、策劃設計一體化,攜手國家甲級建築設計院,為房地產企業轉型商業地產如綜合體、購物中心、商業街、專業市場、社區商業;產業地產如商旅、文創、科創、農創、大健康、運動休閒、養老教育、新經濟園區開發,提供定位策劃、概念規劃、建築設計方案;

3、租售代理,攜20餘年千萬方地市縣菜單服務經驗,為商貿物流地產、特色商業街等產業地產&商業地產項目招商銷售;

4、項目診斷,為地市縣問題項目提供解決之道;

5、全程顧問,以20餘年積累的菜單服務經驗為項目全程保駕護航。

相關焦點

  • 鄉村旅遊怎樣打好民俗文化牌?
    近年來,不少地區在發展鄉村旅遊過程中,通過盤點民俗文化「家底」、活化民族文化資源,推出了別具特色、適應市場需求的旅遊產品,獲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為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不少主打民俗文化特色的鄉村旅遊景區景點繼續深入挖掘文化潛力,為恢復發展注入更多活力。
  • 觀非遺、賞民俗、慢生活 鄉村遊"新三樣"主打文化牌
    今年「五一」假期,鄉村遊再次刷爆南京人的「朋友圈」。不過,以往「打打牌、釣釣魚、吃土菜」的鄉村遊「老三樣」,今年在江寧觀音殿等地升級成了「觀非遺、賞民俗、慢生活」的「新三樣」。「新三樣」主打文化牌,豐富了遊客體驗、增強了遊玩互動,讓很多遊客來了不想走、來了還想來。
  • 「五一」假期鄉村遊:「新三樣」主打文化牌
    不過,以往「打打牌、釣釣魚、吃土菜」的鄉村遊「老三樣」,今年在江寧觀音殿等地升級成了「觀非遺、賞民俗、慢生活」的「新三樣」。「新三樣」主打文化牌,豐富了遊客體驗、增強了遊玩互動,讓很多遊客來了不想走、來了還想來。
  • 打好名人故居「文化牌」還得多下功夫
    不過,在當前深度旅遊逐漸成為一種新趨勢的今天,園林之外的文化資源就需要加以重視。蘇州歷史名人眾多,他們的故居無疑是一筆值得開掘的文化資源,也是完全可以打好的一張「文化牌」。當然,在修繕和開掘過程中,還是需要進一步拓寬思路,以滿足現代人的觀賞需求為出發點,真正激發出蘇城名人故居的獨特作用。名人故居的修繕和利用,首先要有一個全局觀念,不能局限於單個故居的影響力。
  • 發力全域旅遊 寶雞鳳翔打好「文化牌」
    國際在線陝西報導(柳洪華 通訊員 碧龍 永剛):近日,在寶雞市鳳翔縣,各項旅遊設施建設正如火如荼進行。鳳翔縣文化和旅遊局局長黨榮科表示,鳳翔縣正以文化為底,全力發展全域旅遊建設。鳳翔縣古稱雍,是華夏文明的發源地。「先秦雍都、西府民俗、蘇軾東湖、國脈鳳香」的形象已為外人熟知。
  • 看北碚旅遊如何打好「鄉村牌」
    北碚近年來大力推動旅遊與農業融合,深入落實鄉村振興戰略,充分挖掘和拓展農業生態保護、休閒觀光等功能,植入符合現代消費習慣的新興業態,依託臺灣農民創業園、「中國花木之鄉」靜觀等載體,通過這「四大板塊」的建設,推動鄉村旅遊、休閒農業蓬勃興起,把田園風光、秀美鄉村變成了聚寶盆。發展旅遊助推鄉村振興
  • 打好「都市鄉村+溫泉」特色牌 重慶溫泉旅遊要高質量發展
    10月18日,中國首屆溫泉與氣候養生旅遊國際研討會(九龍坡區分會場)在重慶九龍坡區貝迪頤園溫泉酒店拉開大幕,來自國內外知名溫泉與氣候養生專家、重慶溫泉旅遊分會領導及相關從業者齊聚一堂,研討重慶溫泉旅遊如何高質量發展。
  • 民俗旅遊是鄉村旅遊的迭代
    回到鄉村旅遊發展之初,鄉村與城市的生活環境和生活方式存在差異,一些特殊地區的民俗習慣與其他地區不同。這些差異讓鄉村旅遊充滿了吸引力。在鄉村旅遊的過程中,可以體驗到不一樣的生活,沒有高樓大廈的遮掩,每天沐浴著晨光食用早餐,還可以跟著農民去地裡體驗勞作的快樂。
  • 湘贛旅遊「大循環」如何轉起來
    時下,傳統的觀光旅遊難以滿足消費需求,高頻次、短距離、小而美的鄉村度假成為新趨勢。」江西財經大學旅遊與城市管理學院院長鄒勇文說,在「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出入境旅遊停擺,國內遊迎來發展機遇。對旅遊業來說,跨省旅遊是擴內需,是構建「國內大循環」,探討跨省旅遊、振興鄉村旅遊,是旅遊業復甦突圍的機遇,值得業界關注。
  • 汝州市王灣民俗村:民俗文化拉動鄉村旅遊產業發展
    位於河南省汝州市北15公裡的陵頭鎮段子鋪王灣民俗村,具有濃鬱的田園韻味,處處都是宜人的風景。一彎小溪繞村而過,村內土坯牆體、斜頂瓦房的獨特建築融匯了北方民居的硬朗和南方民居的靈秀,青瓦房、老窯洞、石磨坊,更能讓人感受到山水間的寧靜。
  • 景泰縣加快旅遊產業發展紀實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給景泰帶來了無窮魅力,也令眾多遊客心馳神往,流連忘返……  「五一」小長假,景泰旅遊平穩有序,亮點紛呈。全縣共接待遊客7.21萬人次,同比增長25%;實現旅遊總收入4127.24萬元,同比增長24%。這是近年來景泰縣著力打造「旅遊名縣」發展戰略,全縣旅遊發展呈現強勁態勢的一個縮影。
  • 江西:鄉村旅遊要有文化味 大力推動高質量發展
    該縣在建設雙井黃庭堅故裡景區時,非常重視文化建設,主打文化牌,讓鄉村旅遊有文化味。文化是旅遊的靈魂。發展鄉村旅遊要融入文化元素,賦予鄉村旅遊文化內涵,做到鄉村旅遊與文化的有機結合,切實提升鄉村旅遊的檔次。鄉村旅遊檔次提升了,就能吸引遊客、留住遊客,激發鄉村旅遊發展的內生動力。遊客在感受鄉村生活的同時,又能體驗到鄉村的文化。這樣的鄉村旅遊就有文化味,才能走得更好、更遠。
  • 鄉村旅遊給農村帶來新收入,黑龍江的民宿民俗,能發展起來嗎
    老百姓的脫貧致富是個重頭戲,如何讓農村的老百姓富起來也是各級政府掛念的一件大事開展鄉村旅遊,發展民宿,讓更多的人了解黑龍江民俗民風也是一個好的方法,好的路子。但為什麼家鄉的鄉村旅遊,民宿民俗始終是不溫不火,也可以說是不見很好的起色一:老百姓的觀念還是日出而作,日出而息的生活習慣,不知道自己身邊的風土人情就會給自己帶來可觀的收入二:老鄉們的家境多數還是比較拮据的,就是老百姓說的「年吃年用」。
  • 「十四五」期間我們如何發展鄉村旅遊?
    「十四五」期間我們如何發展鄉村旅遊?因此發展鄉村旅遊就要發揮先進案例的示範作用,通過樹立鄉村旅遊發展的標杆和樣板,發揮市場導向和引領作用,引導鄉村旅遊向好向優,推動提升鄉村經濟質量效益和競爭力。
  • 鶴山如何推動全域旅遊發展?如何打好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收官戰?速看~
    鶴山如何推動全域旅遊發展?如何打好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收官戰?為加快恢復旅遊業元氣,盡力減少疫情影響,我市將從以下方面全力推動全域旅遊建設和發展:做強鶴山文化旅遊品牌,創建廣東省全域旅遊示範區;抓好重點文旅項目建設;推動歷史文化博物館群建設工作;深化文化遺產保護;大力加強文物資源普查及保護利用工作,推動鶴山文化遺產遊徑項目建設工作;積極參與配合國家級僑鄉文化(江門)生態保護實驗區的創建工作;發展鄉村旅遊,
  • 臨澤板橋鎮:發展鄉村旅遊助力鄉村振興
    今年以來,臨澤縣板橋鎮將發展鄉村旅遊作為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緊抓脫貧攻堅各項政策機遇,因地制宜、因勢利導,不斷提升軟體、硬體實力,有力推動鄉村旅遊發展進入快車道。  以項目建設為支撐,全力打造旅遊新樣板。按照「示範引領帶動,各村開花推進」的發展思路,以美麗鄉村建設、「一事一議」財政獎補和文化體育廣場等項目為依託,著力對紅溝旅遊專業村生態水系、景區道路、基礎設施進行配套完善。結合消除視覺貧困和人居環境整治,加快前門面風貌改造、後院改造提升步伐,進一步提升村落整體形象。
  • 祥雲縣著力構建「全域旅遊」發展鄉村旅遊力促鄉村振興(美圖)
    祥雲縣在著力構建「全域旅遊」,建設全區域、全產業、全業態發展的「大生態旅遊」產業體系背景下,結合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通過加快農旅融合,突出地方特色,依託豐富多彩的田園風光,發展鄉村旅遊,激活鄉村「美麗經濟」,帶動農民增收致富,為鄉村振興注入強勁動力。
  • 伊金霍洛旗 : 打好「鄉村+旅遊」組合牌
    優越的生態資源環境,濃鬱的鄉土文化,獨特的民俗風情,日臻完善的鄉村交通等基礎服務設施,再加上越來越多的人渴望回歸自然、怡情生活的市場需求,這些都預示著,伊金霍洛旗又一次滿懷信心的走上鄉村旅遊的蓬勃發展之路。
  • 桃江鄉村旅遊打響「文化牌」
    湖南日報10月21日訊(記者 楊軍 通訊員 羅中華 喻惠)10月20日,桃江縣三堂街鎮政府與中青美景國際旅遊投資管理公司籤訂協議,將投資6億元,規劃重建明末重臣郭都賢故居、龍牙寺和松風書院;在四面環水的「水中之村」郭家洲栽種桃樹,在洲中央培植上千畝紫色燻衣草和油菜花,打造一個四季有花香的「桃花島」,力爭使三堂街鎮成為鄉村文化旅遊重鎮
  • 臨猗鮮棗「微旅遊」主打生態文化牌
    8月20日,在臨猗縣廟上鄉農文旅融合設施鮮棗示範基地,來自河南省靈寶市的遊客寧羅文說,「這裡地肥水美,空氣裡瀰漫著鮮棗的清香,正是徒步旅遊的好地方」。近年來,為進一步挖掘鮮棗產業資源,推進農文旅融合發展,臨猗縣委、縣政府提出了打造「果品名片」這一發展思路,並在鮮棗種植區域集中的廟上鄉,推出觀棗、品棗、賞景為主的「微旅遊」景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