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淮河晨刊消息 2020年的最後一天,教育部公布了《中小學教育懲戒規則(試行)》(以下簡稱《規則》),系統規定了教育懲戒的屬性、適用範圍以及實施的原則、程序、措施、要求等。儘管正式施行日期是今年3月1日也就是寒假過後,但在教師和家長中還是掀起了不小的波瀾。
畢竟,如何管教好「熊孩子」,是一味懷柔,還是寬嚴相濟,不僅教師、學生和家長高度關注,也是備受爭議的社會話題。有了《規則》,「熊孩子」的管教能見效嗎?
教師可對學生懲戒 但七類不當教育行為不能有
《規則》第一次以部門規章的形式對教育懲戒做出規定,規定教育懲戒是「學校、教師基於教育目的,對違規違紀學生進行管理、訓導或者以規定方式予以矯治,促使學生引以為戒、認識和改正錯誤的教育行為」,明確教育懲戒不是懲罰而是教育的一種方式。在確有必要的情況下,學校、教師可以在學生存在不服從、擾亂秩序、行為失範、具有危險性、侵犯權益等情形時實施教育懲戒。
在我市一位初中教師看來,《規則》最重要的內容是根據程度輕重,將教育懲戒分為一般、較重和嚴重三類。一般教育懲戒適用於違規違紀情節輕微的學生,包括點名批評、做口頭或者書面檢討、增加額外教學或者班級公益服務任務、一節課堂教學時間內的教室內站立、課後教導等;較重教育懲戒適用於違規違紀情節較重或者經當場教育懲戒拒不改正的學生,包括德育工作負責人訓導、承擔校內公共服務、接受專門的校規校紀和行為規則教育、被暫停或者限制參加遊覽以及其他集體活動等;嚴重教育懲戒適用於違規違紀情節嚴重或者影響惡劣,且必須是小學高年級、初中和高中階段的學生,包括停課停學、法治副校長或者法治輔導員訓誡、專門人員輔導矯治等。
另外,《規則》還明確禁止了七類不當教育行為,劃定教師行為紅線,以及對越界教師的處罰方式。同時,《規則》也強調學校應當支持、監督教師正當履行職務,維護教師合法權益。教師無過錯的,不得因教師實施教育懲戒而給予其處分或者其他不利處理。作為學生權益保護措施,如果面臨較為嚴重的教育懲戒和紀律處分的,「應當聽取學生的陳述和申辯。學生或者家長申請聽證的,學校應當組織聽證。」
「《規則》對教師其實也是一種保護。」這位教師直言,之前各種針對教師的行為規範,特別是「不準體罰學生」一項過於含糊,老師生怕一不注意就踩到紅線,有束手束腳之感。而《規則》的出臺相當於有了操作細則,教師的懲戒行為有了邊界,教育也有了底氣。不僅是對此前誤區的糾偏,也是對教師勞動的尊重與保護。
家長看法: 可以懲戒 但出發點是愛
說到懲戒,幾乎所有學生都能說出一大段故事。家有「熊孩子」的父母,也對教育懲戒有不同的看法。採訪中,一位小學六年級男生的媽媽就告訴記者,希望老師能嚴格管教。「我們小時候家長送到學校總要說,小孩要是不聽話上課搗蛋,老師您該打就打,該罵就罵。雖說現在『棍棒教育』早都過時了,但必要的管教不能少。」這位家長直言,自家娃眼看著就要進入青春叛逆期,平常好言相勸效果不大,必要時刻必須有點其他「手段」。她說:「我一向認為孩子不是只能聽好話。說服教育都管用的話,為啥還有用了一兩千年的戒尺呢?成年人違法犯罪要受懲罰,孩子違反規則怎麼就不能懲罰呢?規則意識不應該從小建立嗎?個人認為,過於寬鬆的成長環境對孩子未必是好事。」
而一位小學三年級女生的媽媽卻持不同意見。她認為,即便學生犯了同樣的錯誤,也希望老師因人而異,因材施教。「比如我家孩子很內向也很敏感,可能有的『皮猴』被老師罰站一次無所謂,在她就是不能忍受的痛苦。」她表示,如果孩子犯了錯,她更希望老師能與家長充分溝通,共同取得孩子的信任和愛戴,家校合作搞好教育。即便真要懲戒,也要給孩子接受懲戒的緩衝期。
不過,幾位接受採訪的家長都表示,學校的懲戒與孩子的性格、在校表現和老師狀態都有關係。懲戒可以接受,但出發點一定是愛。「我可以接受孩子因為不守規矩被罰,但是不能接受老師往孩子身上發洩自己的情緒,尤其老師自己還沒意識到。」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家長說,其實自己並不認同某些老師的教育理念,比如因為孩子字詞拼寫錯誤就罰站罰寫作業,在他看來屬於小題大做、焦慮過度——自己中學時就曾遇到特別嚴厲的數學老師,至今都是心理陰影。「話說回來,家長教育孩子的時候,有多少是孩子的確錯了,又有多少是家長情緒不佳發洩在孩子身上呢?將心比心,也不能太過苛求老師。還是努力提高娃的成績,讓娃在學校表現好點不挨罰。」他苦笑著說。
「其實孩子比大人想像得更聰慧,他們能分辨什麼是愛,什麼是罰。」採訪中,一位家有倆娃的中學教師現身說法,既要作為教師教育學生,又要作為家長與教師溝通,她認為懲戒絕不是唯一的辦法。尤其到了高中階段,不懲戒就搞不定的「熊孩子」,大概率懲戒了還是搞不定,甚至還會讓孩子記仇,走到反方向。這時候,更需要家長與教師密切配合,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她還分享了一個心得:「千萬別輕易動手,不然打順手了隔三差五就是一頓。你就會發現跟孩子的矛盾越來越激化。」
教師看教育懲戒: 教育內容之一 不應過度強調
臨近期末考試,中小學生們都面臨更緊張的學習節奏。面對各種考核,教師的壓力也直線上升。此時出臺的《規則》,讓很多教師百感交集。
在六中教師王利群看來,教育懲戒也是教育方法之一,就像考試、課外作業一樣,共同組成完整的教育環節。《規則》的出臺實際是發出了信號:教育懲戒是必要的,是正常教育行為;關鍵在於尺度要適中,否則過猶不及。「我認為不應過於強調懲戒,因為懲戒本來就是一種教育手段。大家太過聚焦這一點,就讓本來平常的事情變得敏感了。」她說,就像全社會都要遵守的法律,它是一種社會規則,是嚴肅卻不是嚴酷的,同樣講求溫度和人文關懷。教育懲戒也是同樣的道理,它的出發點是為了教育學生、引導學生,讓學生學會遵守規則,而非施加給學生的單純性懲罰。
王利群還特別呼籲,請家長和社會不要把教育懲戒與暴跳如雷的教師形象相掛鈎,對孩子進行懲戒的老師未必不愛孩子。事實上,「愛之深責之切」才是常態。「學校是師生的學習共同體,教師、家長、學生的目標是一致的,絕不是二元對立甚至是矛盾的。所以現在需要社會重新建立共識,以平常心看待,讓教育和教育懲戒回歸本真。」
對此,一位從教多年的高中教師也認為,現在不應該討論教育懲戒是否必要,而是應該關注如何避免過度懲戒和不必要的懲戒。「不是說教師有了《規則》傍身就能懲罰學生,而是要發揮好懲戒的作用,教育好孩子。就像《規則》中也提倡鼓勵學生改正錯誤並及時表揚肯定等細則,因為懲戒遠不是終點,教育才是出發點和落腳點。」她指出,真正熱愛學生的老師,「手中有戒尺,眼裡有光芒,心裡有溫度。」如果不是從對學生立德成才的期望與愛出發,教育懲戒很容易改變原來軌道。在她看來,這才是接下來應該關注的重點。(記者 靳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