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還是學生的時候,幾乎每個家長見到老師都會說:「我家娃要是不聽話,老師你就打他!」學校裡老師打學生似乎是家常便飯。
像我以前最怕上生物課,因為生物老師是出了名的會打學生,他的「武器」是桌球拍,打起學生來,光是那響亮的聲音就知道威力有多大。還有老師會準備個有洞的戒尺,這樣打起手心來比普通戒尺打下去更疼。
前幾年還有個新聞,一個女老師被學生頂撞打了學生一巴掌,那個男生立馬一巴掌扇回去了。還有河南的一個學生,上學期間被老師打了,20年後遇到老師實在憋不住內心的委屈,狠狠地打了老師,結果自己被判一年多。
類似的新聞比比皆是,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老師打學生成了一個非常敏感的話題。每年都會有老師打學生或者學生打老師的新聞出現,一般這種情況出現了,網上都是討伐聲一片,搞得老師們現在也都不知道怎麼管學生,甚至很多老師因為不敢管學生,直接選擇不去管學生。
仔細看網友們的反饋,你就能發現,其實大家反對的不是老師管學生,而是在反對老師用粗魯的方式去管學生,反對的是「打學生」這種方式。
老師到底該不該用這種方式去管學生?
首先,教師是依法享有懲戒權的,是國家有關部門在法律層面上給予教師的權利,懲戒不等同於懲罰,希望教師不要模糊定義。
全世界每個國家的老師都享有一定程度的懲戒權,比如罰寫作業,罰做社區服務,開除學籍等措施,這些都是對學生的一種懲戒。一般這種不對學生身體心理上造成傷害的,家長和孩子可以接受。教師可以用這樣的懲戒方式來對待「不聽話」的學生。
從古代教育可以看出懲戒教育在教學中是不可或缺的,「教不嚴,師之惰」,「嚴師出高徒」,「無規矩不成方圓」,等等。
古代教育更注重教師的地位,認為學生冒犯老師是大不敬,更是一種沒有品質的表現,同時,古代社會整體上就是一個階級等級森嚴的社會,不會過多強調人權。
加上尊師重教的儒家思想深入人心,教師的莊嚴性不可撼動,老師為了維護自己的權威性,必須要使用懲罰的方式去管理學生管理課堂。
現在社會更強調人權,強調對學生人格和尊嚴的保護,加上各種法律法規對未成年人的保護,教師們開始畏首畏尾,不敢隨意使用懲戒權。
說到底,懲戒是一種教學管理方式,任何合理合法的方式方法只要教師使用恰當,都可以用在管理學生上。
這樣的教學管理可以解決問題嗎?
適當的懲戒方式可以給學生帶來積極影響
懲戒也是能解決一些問題的,比如學生在課堂上吃零食,老師發現了,給予懲戒,沒收零食寫檢討。更人性化一點的老師,會把沒收上來的零食再通過獎勵的方式發給學生,這樣不僅懲戒了破壞規則的同學,又能給表現好的同學帶來鼓勵,兩全其美。
不恰當的懲戒可能會適得其反,讓學生憎惡老師
不恰當的懲戒起不到好的作用,反倒會帶來更壞的結果。比如還是有學生在課堂上吃零食被老師發現了,老師大張旗鼓地呵斥孩子,雖然沒有打孩子,卻嚴重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
學生對老師的敬畏變成了仇恨,可能這次學生不吃了,老師似乎也起到了警惕的效果,難不保他下次會做出什麼出格的事情。
我們都知道,學生會因為害怕受懲罰會做出一副「唯命是從」的樣子,但是教師應該要看到問題的本質,從本質上解決學生的問題。
老師到底該怎麼做?
再次強調,懲戒不等同於懲罰,懲戒不是打罵也不是差別對待和無視。教育部頒發的《中小學教育懲戒規則(試行)》,規則中明確提出懲戒有三類:一般教育懲戒、較重教育懲戒、嚴重教育懲戒,另外還提出了七類不當懲戒方式。
總體看下來,教育部是繼續支持教師擁有懲戒權的,同時也明確詳細規定了哪些教育行為是教師不能做的。
教師應適度幹預,引導學生走上正確的道路
學生出問題了老師真正要做的是什麼?是漠然無視還是大張旗鼓?顯然都是不可取的,教師應該去適度幹預,引導學生走上正確的道路,學生出了問題也不要怕事。
教師要擺好自己的心態,學生出現問題是常態,誰的班級沒有幾個管不住的學生?誰教學期間沒有幾個不聽話的學生?
提高教師的心理素質和職業道德素養
學校還應該多對教師進行職業道德素質方面的培訓,老師心理素質提高了,才會有更多的能量去解決問題。
希望老師在遇到學生出現問題時,可以多從孩子的角度看待問題,想想自己學生時期的心情,沒有一個孩子是希望老師來懲罰自己的,每一個孩子都希望得到老師的認可。老師應該多點耐心,多開導孩子,少責罰孩子。
總之: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說過:「沒有愛,就沒有教育。」老師如果對學生沒有愛心,其教育是灰色的蒼白的,終究會失敗。作為一個合格的教師,愛自己的學生應該是一種天職。國家給予教師教育懲戒權是對老師的一種信任,老師也應該對得起國家的信任,合理使用懲戒權,把握好分寸,明確知道自己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
真正有威嚴感的教師絕不是一味懲罰學生的教師,學生也不會因為教師的高壓迫而敬畏老師。家長也應該在孩子教育中起到作用,不能把孩子交給老師就不管不問了,很多學校裡的「熊孩子」都是父母慣出來的,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一樣重要。
今日話題:老師在管理學生方面,怎樣做是高效有效的?#1月新年啟航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