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盂蘭盆節最具地方特色的民間節日之一。進入農曆七月以來,香港各地用竹、木、鐵皮等材料搭建花牌彩樓、祭堂戲臺,與周圍的現代化建築相映成趣。人們相聚在此,祭祀祖先,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盂蘭盆節和佛教有著很深的淵源,佛教典籍中有本經書,名為《佛說盂蘭盆經》,其中有種這樣的經文「十方眾生,七月十五日,當為七世父母及現在父母厄難中者,具飯、百味五果、汲灌盆器、香油錠燭、床敷臥具、盡世甘美以著盆中,供養十 方大德眾僧。
當此之日,一切聖眾,或在山間禪定、或得四道果、或在樹下經行、或六通自在教化聲聞緣覺、或十地菩薩大人,權現比丘,在大眾中,皆同一心,受 缽和羅飯,具清淨戒,聖眾之道,其德汪洋。其有供養此等自恣僧者,現世父母、六親眷屬,得出三塗之苦應時解脫,衣食自然;若父母現在者,福樂百年;若七世 父母生天,自在化生,入天華光。」
「盂蘭盆節」又稱「盂蘭盆會」,也稱「中元節」(一定意義上講,中元節歸屬道教,盂蘭盆節歸屬佛教),有些地方俗稱「鬼節」、「施孤」,又稱亡人節、七月半。香港從二O一二年起,每年舉行祭祖大典。這一切都是為了普遍提倡孝敬老人的美德,希望大家都能夠提起孝敬之心,建立起德行的根本。
《論語》上說,「慎終追遠,民德歸厚」,這兩句話講的是祭祀的效果,古人懂得慎終追遠,讓人民養成一個厚道的心、孝敬的心、感恩的心。所以古時候人心淳厚,社會風俗非常好。因此,祭祖是一種教育,不是迷信,不能疏忽。
香港潮籍人士約一百二十多萬。旅居香港潮人思鄉念祖之心深切,一年一度歷時一個月的中元節,舉辦盂蘭勝會,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是整個香港最隆重及大規模的民俗活動。盂蘭勝會既包含了傳統民俗文化、宗教習俗,又蘊藏了華僑、移民及香港發展的歷史,超越了單一的傳統文化活動本質,具有香港本土傳統文化活動的特色。
盂蘭勝會的主要活動是祭祀祖先,包括燒街衣、盂蘭節忌諱、盂蘭節神功戲、大士王、平安米、福物競投等內容。活動地點設在公園、廣場或球場等寬闊的地方。全港分成幾十個街坊會場舉行,各會場設有施孤臺、建醮臺、戲臺、大士臺、神壇等。大士臺上的「大士爺」,高四米左右,是施孤的主持神。
會場周圍豎著一面面龍旗,上繡「國泰民安」、「風調雨順」、「太平盛世」、「廣結善緣」、「恩澤同沾」等字樣。各街坊的戲臺,以潮劇演出為主。還有形式多樣的文藝活動和手工技藝作品展示,吸引了無數中外遊客參觀。
盂蘭勝會期間,許多商號紛紛慷慨解囊,捐贈資金、糧油和藝術品,力促勝會圓滿。盛會結束,舉行拍賣「福物」活動。所謂福物,皆為供於神案上祭祀神靈之物,包括金銀飾品、玉石陶器、花木盆景和食品酒類等。買者人山人海,皆為善男信女,人們認為有幸標得福物,不論大小,均是奉公為善。
香港特別行政區於1997年7月1日回歸祖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分,文化方面也源於祖國母親,香港的盂蘭盆節於2011年被國務院批准為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你心目中的盂蘭盆節應該怎麼過呢?歡迎在評論區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