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民俗「盂蘭盆節」即「鬼節」,怎麼個過法?

2020-12-14 漢風吟
香港街景

在香港,盂蘭盆節最具地方特色的民間節日之一。進入農曆七月以來,香港各地用竹、木、鐵皮等材料搭建花牌彩樓、祭堂戲臺,與周圍的現代化建築相映成趣。人們相聚在此,祭祀祖先,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盂蘭盆節和佛教有著很深的淵源,佛教典籍中有本經書,名為《佛說盂蘭盆經》,其中有種這樣的經文「十方眾生,七月十五日,當為七世父母及現在父母厄難中者,具飯、百味五果、汲灌盆器、香油錠燭、床敷臥具、盡世甘美以著盆中,供養十 方大德眾僧。

盂蘭盆節

當此之日,一切聖眾,或在山間禪定、或得四道果、或在樹下經行、或六通自在教化聲聞緣覺、或十地菩薩大人,權現比丘,在大眾中,皆同一心,受 缽和羅飯,具清淨戒,聖眾之道,其德汪洋。其有供養此等自恣僧者,現世父母、六親眷屬,得出三塗之苦應時解脫,衣食自然;若父母現在者,福樂百年;若七世 父母生天,自在化生,入天華光。」

「盂蘭盆節」又稱「盂蘭盆會」,也稱「中元節」(一定意義上講,中元節歸屬道教,盂蘭盆節歸屬佛教),有些地方俗稱「鬼節」、「施孤」,又稱亡人節、七月半。香港從二O一二年起,每年舉行祭祖大典。這一切都是為了普遍提倡孝敬老人的美德,希望大家都能夠提起孝敬之心,建立起德行的根本。

盂蘭盆節

《論語》上說,「慎終追遠,民德歸厚」,這兩句話講的是祭祀的效果,古人懂得慎終追遠,讓人民養成一個厚道的心、孝敬的心、感恩的心。所以古時候人心淳厚,社會風俗非常好。因此,祭祖是一種教育,不是迷信,不能疏忽。

香港潮籍人士約一百二十多萬。旅居香港潮人思鄉念祖之心深切,一年一度歷時一個月的中元節,舉辦盂蘭勝會,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是整個香港最隆重及大規模的民俗活動。盂蘭勝會既包含了傳統民俗文化、宗教習俗,又蘊藏了華僑、移民及香港發展的歷史,超越了單一的傳統文化活動本質,具有香港本土傳統文化活動的特色。

盂蘭勝會的主要活動是祭祀祖先,包括燒街衣、盂蘭節忌諱、盂蘭節神功戲、大士王、平安米、福物競投等內容。活動地點設在公園、廣場或球場等寬闊的地方。全港分成幾十個街坊會場舉行,各會場設有施孤臺、建醮臺、戲臺、大士臺、神壇等。大士臺上的「大士爺」,高四米左右,是施孤的主持神。

盂蘭盆節

會場周圍豎著一面面龍旗,上繡「國泰民安」、「風調雨順」、「太平盛世」、「廣結善緣」、「恩澤同沾」等字樣。各街坊的戲臺,以潮劇演出為主。還有形式多樣的文藝活動和手工技藝作品展示,吸引了無數中外遊客參觀。

盂蘭勝會期間,許多商號紛紛慷慨解囊,捐贈資金、糧油和藝術品,力促勝會圓滿。盛會結束,舉行拍賣「福物」活動。所謂福物,皆為供於神案上祭祀神靈之物,包括金銀飾品、玉石陶器、花木盆景和食品酒類等。買者人山人海,皆為善男信女,人們認為有幸標得福物,不論大小,均是奉公為善。

香港特別行政區於1997年7月1日回歸祖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分,文化方面也源於祖國母親,香港的盂蘭盆節於2011年被國務院批准為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你心目中的盂蘭盆節應該怎麼過呢?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相關焦點

  • 日本「盂蘭盆節」:源於中國的鬼節活動,留下了本土的民族烙印
    要說到起源,這盂蘭盆節還是起源於中國民間的。在佛教傳入中國之後,與道教相互融合,因此盂蘭盆節實際上是作為一種佛道教相融的文化而存在。而之後的盂蘭盆節是怎麼傳入到日本的呢?據史料記載,應該是在日本派遣遣唐使的時期,這盂蘭盆節的文化習俗,也被遣唐使帶到了日本文化當中。
  • 今天是日本鬼節盂蘭盆
    那時候在路邊或者院子裡,也能看到一小堆一小堆燒過的紙錢,是給自己的先人們寄過去,希望他們能在那邊過的好,保佑我們家後代們的平安健康。除了民間叫的「鬼節」,正兒八經的說是「中元節」之外,還有一個說法,不知道大家聽說過沒?叫做「盂蘭盆節」。
  • 鬼節,道教中元與佛教盂蘭盆的差異
    道教稱為中元節,佛教稱為盂蘭盆節(簡稱盂蘭節),民間俗稱鬼節、七月半(部分客家人的稱謂,相對的中秋為八月半)。節日的慶祝活動從農曆七月初一開始,直到七月三十日,長達一個月。佛教徒在這一天要舉行盛大的盂蘭盆會,也叫盂蘭盆齋、盂蘭盆供。盂蘭盆會唐代即已盛行,晚清年間,北京有八百四十多座寺廟,有條件的,如廣濟寺、法源寺、拈花寺、廣化寺、嘉興寺、長椿寺等都舉辦規模不同的盂蘭盆會和中元法會。民國時期,北海公園、中山公園音樂堂等處歷年七月都有「追悼陣亡將士法會」。
  • 七月十五不止是鬼節,它還是道教的中元節、佛教的盂蘭盆節!
    農曆七月原本是一個酬神祭祖的吉月,到了東漢,道教興起,中元節一說也因此而來,從此七月十五變成了「鬼節」。七月十五又被叫為七月半,原先是酬神祭祖的節日,人們在這一天會舉行「秋嘗」來祭祀先祖,並非現在所說的「鬼節」。東漢時期,七月十五開鬼門的說法開始出現,每逢七月十五,道觀都會舉行祈福來為亡魂超度。
  • 為何鬼節、中元節、盂蘭盆節都在這一天
    通過觀察可以發現,民間傳統鬼節、道教中元節、佛教盂蘭盆節這麼多節日都是在同一個日子——每年的七月十五。這不免讓人產生好奇,這麼多節日都在同一天,它們之間有著什麼樣的聯繫嗎?中國傳統祭祀節日不論是民間傳統的鬼節、道教的中元節還是佛教的盂蘭盆節,這三個節日都有一個傳統就是祭祀亡魂。
  • 日本庄嚴又熱鬧的假日:盂蘭盆節
    今日剛好是農曆七月十五,中元節也是民間俗稱的鬼節。 而在日本同樣也是盂蘭盆節哦! 很多人都知道這個節日,但卻分不清他們的區別,其實,盂蘭盆節、農曆七月十五、中元節並稱為中國傳統三大鬼節。
  • 舞動日本之夏 盂蘭盆節觀盂蘭盆舞(組圖)
    盂蘭盆節這個名字對於中國人來說不是很熟悉,但如果提起他的另一個名字「中元節」或「鬼節」,大家肯定會不由自己的高呼一聲,「哦,原來就是七月十五啊!」說來慚愧,中國民間的盂蘭盆活動已蕩然無存,而國人已然不知盂蘭盆為何物。現在談及盂蘭盆節,國人的第一反應是日本的節日。實際上這是很大的誤解。盂蘭盆節是華夏的節日,日本盂蘭盆節只不過是孑遺而已。
  • 盂蘭盆節:8月份日本街頭的盛大狂歡!
    中元節,又稱七月半祭祖節、盂蘭盆節,也就是我們俗稱的「鬼節」。節日習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燈、祀亡魂、焚紙錠等。中元節由上古時代「七月半」農作豐收秋嘗祭祖演變而來,是民間初秋慶賀豐收、酬謝大地的節日。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
  • 盂蘭盆節 | 為什麼民間的「鬼節」卻是佛教的「佛歡喜日」?
    明天是農曆七月十五,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中元節」,民間亦稱為「鬼節」。但逢此日,香火蠟燭隨處可見,冥紙飛灰隨風飄蕩,總讓人覺陰風瑟瑟,氣氛凝重。久而久之,這個傳統節日難免被染上幾分陰森色彩。可在佛教中,這個讓民眾略感懼怕的日子,卻被稱為「盂蘭盆節」,又稱「佛歡喜日」,與大家對「鬼節」的了解大相逕庭。這又是為什麼呢?
  • 七月十五看敦煌:盂蘭盆節與「目連救母」裡的因果福報
    農曆七月十五日,俗稱「鬼節」。這個節日是漢民族祭祖古俗、道教中元節、佛教盂蘭盆節的混合體。民眾在每年的這一天齋僧道、祭祖先、超度亡魂的傳統一直延續至今。佛教的盂蘭盆節來源於「目連救母」的故事。敦煌藏經洞出土的敦煌文獻和石窟內的壁畫上,至今還保留著許多與盂蘭盆節相關的信息。
  • 中元節、鬼節、盂蘭盆節 (Hungry Ghost,Spirit Festival)
    中元節,農曆七月半,俗稱鬼節,是民間供奉祖先的傳統節日,燒紙錢、蠟燭,以及擺放貢品。spirit festival這個節日來自佛教《盂蘭盆經》(音譯過來的,和蘭花或盆子沒關係,梵語:Ullambana),其中有個故事是說:釋迦摩尼有個弟子叫目蓮
  • 今天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中元節」,也是佛教的「盂蘭盆節」
    中元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民間俗稱「鬼節」,是追懷先人的一種文化傳統節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盡孝,不忘根本。道教中稱為「中元節」,在《易經》中,「七」是一個變化的數字,是復生之數。原為一個佛的歡喜月,而非「鬼節」。但為何七月的盂蘭盆節成為「鬼節」呢?盂蘭盆,是梵文Ulambana的音譯,原意為「救倒懸」,即解救在地獄受苦的鬼魂。佛經《盂蘭盆經》在西晉時期翻譯傳入中國,經中有「目連救母」的故事,與當時仍然存有的孝道觀念暗合,後被推崇「三教同源說」的南朝的梁武帝蕭衍提倡,將其定為一個民俗節日,當時其主要功能是供奉佛祖。
  • 今年的小長假—盂蘭盆節怎麼過?
    先普及一下盂蘭盆節盂蘭盆節(お盆/おぼん),是日本的傳統節日,即當地的中元節。起源於佛教的盂蘭盆會,在飛鳥時代由隋唐時期的中國佛教傳入日本,幾經演變,逐漸成為僅次於「正月」(即元旦1月1日)的重要傳統節日。
  • 「盂蘭盆節」有什麼含義?
    每年農曆的七月十五,是我們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節日,佛教中叫「盂蘭盆節」,道教中叫「中元節」,民間俗稱「鬼節」。在這一天,大家祭祀父母,紀念先人,是民間最大的祭祀節日之一。今天不談別的,專門聊一下這個佛教的「盂蘭盆節」的由來,學佛的朋友一般都了解,可是沒學佛的朋友,對此就可能比較陌生了。在佛陀時代,印度就經常興辦盂蘭盆會,據《大盆淨土經》記載:印度頻婆娑羅王、須達長者和末莉夫人等,都曾依《佛說盂蘭盆經》,造五百金盆供養佛以及眾僧,以求滅除七世父母的罪業。
  • 鬼節不「鬼」,淺談七月半鬼節文化
    2010年5月8日,「中元節」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遺產入選目錄,傳承了千年的節日至今仍得到重視,說明該節日蘊含的民俗文化有重要的意義。PART01佛教的盂蘭盆節七月十五在佛教中被稱之為「盂蘭盆節」。
  • 49位大德法師 9大士瑜伽焰口:瑞峰寺盂蘭盆節大型公益超度法會
    迎請49位大德法師設9大士瑜伽焰口一堂:義烏市瑞峰寺盂蘭盆節大型公益超度法會義烏市瑞峰寺秉承上弘佛道,下化有情,普濟一切含生之念,住持道遊法師秉承九華山地藏菩薩的慈悲大願,特發心在農曆七月十五(2020年9月2日)迎請四十九位高僧大德,設放「
  • 七月十五盂蘭盆節免費寫超拔條,只需留名即可!
    、祭祀亡靈的最佳時期盂蘭盆節來臨之際末學耀穩發心為關注『法音清涼』平臺的所有善信、居士、同修、蓮友免費代寫超拔條關注此『法音清涼』百家號,每月初一、初八、十五、二十三日,皆可免費寫超拔條,寫好後的超拔條以及焚化過程,會以視頻和圖片的形式發布在此平臺上,敬請您的及時關注!
  • 又到玩茄子黃瓜的盂蘭盆節(鬼節),今年是瘋狂麥斯:茄子道
    每年農曆七月十五日為「盂蘭盆會」,也稱「中元節」(一定意義上講,中元節歸屬道教,歸屬佛教),有些地方俗稱「鬼節」、「施孤」。
  • 百科知識:盂蘭盆節
    盂蘭盆節 盂蘭盆節、祭祖節、中元節,中國傳統節日,別名七月半、七月十四、祭祖節、盂蘭盆節、地官節,節日習俗主要有祭祖節期與古老文化中的陰陽消長循環之理有關,在《易經》中,「七」是一個變化的數字,是復生之數。七月乃吉祥月、孝親月,七月半是民間初秋慶賀豐收、酬謝大地的節日,有若干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該節是追懷先人的一種文化傳統節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盡孝。
  • 不可不知:與「盂蘭盆節」有關的三個重要概念
    編者按:農曆七月十五,是佛教的重要節日之一——盂蘭盆節。這一天在中國還有其他幾種稱呼,道教稱「中元節」,民間又稱「鬼節」。而佛教界則稱「盂蘭盆節」,又稱「佛歡喜日」「僧自恣日」。這個重要節日與哪一部經典有關?涉及哪些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