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積賽英國人口超德國:京津冀沃土上打造中國發展新的支撐帶

2020-12-17 新華網客戶端

  新華社北京9月18日電 題:面積賽英國人口超德國:京津冀沃土上打造中國發展新的支撐帶

  新華社記者齊雷傑、孔祥鑫、毛振華

  3年前,剛從北京新發地批發市場搬遷到河北高碑店新發地農副產品市場時,香蕉批發商張俊內心還有一些忐忑,不知道能否在北京之外生存。經過3年打拼,如今他的經營規模比在北京時擴大了3倍,生意擴展到了河北周邊多個省份,一家人在高碑店實現了安居樂業。

  張俊是北京疏解外遷到高碑店的4000多家批發市場商戶之一。這些商戶外遷之後,每天能減少2000多輛進京中轉運輸車輛,緩解北京擁堵狀況。

  北京批發市場等非首都功能的疏解,是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的重點內容之一。2014年,京津冀協同發展正式上升為重大國家戰略。3年來,在21.6萬平方公裡的大地上,歷史性的變革正在發生,一個面積賽英國、人口超德國的中國發展新的支撐帶正在形成。

  2017年年底,曾被譽為亞洲最大的批發市場的動物園批發市場將完成疏解退市,「北京動批」將徹底成為歷史。為了實現「瘦身健體」,北京在全國率先出臺新增產業禁止和限制目錄,已累計調整疏解「動批」、大紅門、天意等批發市場和物流中心300多家,清理淘汰一般性製造企業1300多家;北京城市學院、建築大學等累計向五環外新校區疏解學生1.6萬人。

  截至2016年末,北京市常住人口為2172.9萬人,增量同比減少16.5萬人,城六區常住人口實現由升到降的拐點,比2015年下降3%。

  3年來,北京市從嚴調控的製造業、農林牧漁業、批發和零售業新設市場主體數顯著下降,未列入禁限的金融業、文化體育娛樂業、科技服務業同比明顯增長;中關村高技術企業實現總收入4.6萬億元,較5年前翻番。

  「產業協同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實體內容和關鍵支撐。」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張軍擴說。3年多來,在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的同時,河北實現了自身快速發展。在距北京200多公裡的河北滄州,一座現代汽車製造工廠已經竣工量產,可實現年產值360億元。這是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提出以來河北省引進落地的最大體量項目。

  3年多來,河北省先後承接京津先進裝備製造、新一代信息技術、現代商貿物流等產業轉移項目超過1.2萬個。在河北省經濟版圖中,工業不再「一鋼獨大」,經濟結構更趨於健康。

  同樣獲益的還有天津。「濱海新區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漸入佳境。」天津濱海新區發改委副主任唐中賦說,新區深化與唐山、滄州、保定等城市合作,推動主導產業在河北布局配套產業。

  伴隨著「一畝三分地」思維定式被打破,京津冀攜手相融的夢想一步步漸成現實。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底,北京企業在津冀投資額已經超過2000億元;天津企業到河北省投資項目超過2600個,累計到位資金1300多億元。

  今年4月,中共中央、國務院決定設立河北雄安新區,河北雄安新區迅速成為舉世矚目的焦點地區。如今,在河北雄安新區,新區總體規劃、起步區控制性規劃、啟動區控制性詳細規劃、白洋澱生態環境治理和保護規劃——按照中央要求和新區規劃建設需要編制的四大規劃編制工作已取得明顯進展。

  在北京城市副中心,總體城市設計和6個重點地區詳細城市設計已通過專家評審。行政辦公區10棟辦公樓已經整體建設完成。今年年底,北京市四大市級機關和相關市屬行政部門有望率先啟動搬遷至此。

  北京市京津冀協同辦副主任劉伯正說,京津冀三地進一步明確了河北雄安新區、北京城市副中心產業發展方向,細化了曹妃甸協同發展示範區、新機場臨空經濟區、張承生態功能區、濱海新區等4個戰略合作功能區產業承接和發展方向,並確定了一批協同創新平臺和專業化承接平臺。

  在經濟發展之外,京津冀協同發展給三地百姓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實惠。3年多來,三地先後聯手打通京臺、京港澳、京昆、首都地區環線等12條高速公路「斷頭路」和幹線公路「瓶頸路」,累計超過1400公裡,通車裡程達到6500公裡。今年年底前,京津冀高速公路「斷頭路」將成為歷史。

  「軌道上的京津冀」越跑越快。京津城際直通濱海新區一小時可達,津保城際、張唐鐵路等建成通車,「一卡通」刷遍京津冀從夢想變為現實……京津冀一小時交通圈和半小時通勤圈輪廓日益清晰。

  近年來,京津冀數百家醫療機構籤約合作,通過建立雙向轉診制度、合作共建等模式,河北群眾在家門口就能享受京津醫療資源和服務。受惠於京冀異地就醫直接結算政策,居住在河北廊坊三河市燕郊的數十萬北京醫保參保人員,最近在燕達醫院看病實現了持卡就醫直接結算。

  3年多來,京津冀三地在教育、衛生、民政、人社等領域都籤訂了一系列合作協議,區域難點、民生痛點等問題得到解決,京津冀三地群眾收穫了滿滿的「民生獲得感」。

  「貼心人,問不倒」與「睡不著,走不了」

  內蒙古:從「沙子埋房」到「沙中找金」

相關焦點

  • 東京的他山之石:打造軌道上的京津冀
    《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以下簡稱 《綱要》)提出要將京津冀打造成為以首都為核心的世界級城市群,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聯合交通運輸部發布的《京津冀協同發展交通一體化規劃》提出要打造「軌道上的京津冀」,將軌道交通作為京津冀交通一體化發展的核心和重中之重。
  • 中國五大城市群發展潛力
    1)長江中遊土地面積合計32.6萬平方公裡,是中國面積最大的城市群,常住人口總量達1.3億人、僅低於長三角,承東啟西、連接南北,是中部崛起的戰略支撐帶。2)長江中遊以鋼鐵、汽車等傳統工業為基礎,以電子信息、生物工程、新能源等高科技產業為支撐,未來重點推進金融、旅遊、文化創意的深度合作,打造世界級規模的先進位造業帶。3)長江中遊中心城市輻射能力較弱,產業結構不合理、第三產業比重低。
  • 2019中國城市群發展潛力排名:長三角珠三角發展潛力居前
    長江中遊城市群:構建中部崛起的戰略支撐帶。1)長江中遊土地面積合計32.6萬平方公裡,是中國面積最大的城市群,常住人口總量達1.3億人、僅低於長三角,承東啟西、連接南北,是中部崛起的戰略支撐帶。目前大部分城市群依舊需要進一步的發展和培育。城市群更具生產效率,更節約土地、能源等,是支撐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主要平臺,是中國當前以及未來發展的重點。根據恆大研究院2019年4月報告《中國城市發展潛力排名:2019》,發展潛力百強城市中有96個位於19大城市群。19個城市群土地面積合計約240萬平方公裡,佔全國的1/4。
  • 多家央企深度參與 強力支撐京津冀協同發展
    俯瞰京津冀,北京大興國際機場航站樓宛若「鳳凰展翅」,經過生態治理的白洋澱讓「華北明珠」名副其實,天津港往來船舶川行不息……5年來,「軌道上的京津冀」提速發力,「藍天下的京津冀」攜手並肩,「科技創新鏈條上的京津冀」深入探索,一次次跨越和深刻改變的背後,都有著中央企業深度參與的身影,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等國家戰略所引領的深層次變革,正深刻改變國家區域發展版圖,為新時代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強力支撐
  • 觀察|中國五大城市群發展潛力分析:成渝城市群「雙核獨大」
    1)長江中遊土地面積合計32.6萬平方公裡,是中國面積最大的城市群,常住人口總量達1.3億人、僅低於長三角,承東啟西、連接南北,是中部崛起的戰略支撐帶。2)長江中遊以鋼鐵、汽車等傳統工業為基礎,以電子信息、生物工程、新能源等高科技產業為支撐,未來重點推進金融、旅遊、文化創意的深度合作,打造世界級規模的先進位造業帶。
  • 大英帝國的人口和面積比現在的英國大多少?
    先簡述一下英國發展的幾個關鍵步驟:英國自1688年光榮革命推翻封建王權統治後,確立君主立憲制與資本主義制度,自此走上了飛速發展和迅猛擴張之路。 17世紀初,英格蘭在北美建立多塊殖民地。公認的大英帝國鼎盛時期在一戰結束後的1922年,根據巴黎和會奪取德國殖民地而達到領土面積最大時期,遍及包括南極洲在內的七大洲與四大洋,其統治面積達到約3400萬平方公裡,覆蓋了地球上四分之一的土地和四分之一的人口。
  • 京津冀協同發展將資源環境承載力作為剛性約束
    此後,習近平總書記又多次發表重要講話、作出重要指示,強調京津冀協同發展是個大思路、大戰略,要通過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調整經濟結構和空間結構,走出一條內涵集約發展的新路子,探索出一種人口經濟密集地區優化開發的模式,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形成新增長極。
  • 德國面積是廣東省2倍,人口是廣東省73%,經濟呢?
    德國雖然面積不大,但卻是一個人口大國,全國總人口8378.39萬人,略低於土耳其、伊朗,高於泰國、英國,是僅次於俄羅斯的歐洲第二人口大國、世界第十九人口大國。 從面積上看,德國的面積是我國廣東省的兩倍,廣東省總面積179700平方公裡;從人口規模來看,2019年廣東省常住人口11521萬人,德國人口規模不及廣東省的73%。
  • 沙荒地上長出時尚小鎮(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
    「公司在這裡買下2800多平方米的新店鋪,面積比原來擴大了3倍,我們更想打造企業升級版。」在李遠傑看來,大城市雖然銷售渠道寬,但經營成本高,發展空間小,不能滿足企業轉型的需求。紮根「新樂土」,發展空間更廣闊。「依託京津兩大城市的創新資源和消費市場,公司立足自主研發,年銷售額從原來的2億元增長到10億元。」
  • 省旅發倒計時|「一帶五區」旅遊發展新格局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
    資料圖長城網記者 王璇 鄭夢婷京張休閒帶,活力奧運城。初秋九月,天高雲淡。第五屆河北省旅遊產業發展大會將於9月3日至4日在張家口舉辦。借承辦第五屆省旅發大會之機,張家口市將以「京張體育文化旅遊休閒帶」為牽引,突出京津冀協同發展,助力北京冬奧會籌辦,推動「旅遊+」融合發展。
  • 京津冀地區人口超載 土地資源綜合承載力水平較低
    中國網3月20日訊 由社科文獻出版社出版的《京津冀發展報告(2013)——承載力測度與對策》新聞發布會3月19日在北京舉行。報告指出,京津冀地區人口超載,建設用地緊張,但河北仍有開發潛力。基於指標概算,京津冀土地資源人口承載力可達17080.75-19101.07萬人,人口密度可達1023.97-1145.08人/平方公裡;在現有建設用地條件下,居住區開發潛力還有47-186平方公裡;在調水規劃和再生水利用率提高下,水資源支撐人口為12085萬人,人口密度為724人/平方公裡;建設用地生態適宜量為20431-30352平方公裡,建設用地拓展空間非常有限。
  • 京津冀協同發展,環京都市圈成新財富中心
    眾所周知,目前世界範圍內比較熟知的大都市圈有東京都市圈、紐約都市圈,而這些知名的國際都市圈已經成為了世界頂尖的財富中心。從全國來看,每個大城市都有自己的外圍城市,可以形成大大小小的城市圈,但是更有發展優勢的明顯是大都市圈,一個世界級城市群,首先看大都市的影響力。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四個為中國的一線城市,由此可見中國目前有世界影響的城市圈為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和京津冀。
  • 中國最富的自治區,人口超韓國,面積與英國等同
    位於中國華南地區西部,與越南毗鄰,是西南地區最便捷的出海通道,在中國與東南亞的經濟交往中佔有重要地位。廣西的面積相對於新疆、西藏、內蒙古來說小了很多,但GDP卻是五個自治區裡最高的,2018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0352.51億元,人口5659萬人,比韓國人口還多。
  • 越南、德國面積人口相同,區別在哪裡?
    越南面積32萬平方公裡,人口9千多萬,幾乎和德國一樣(德國面積35萬,人口8千多萬)。但越南和德國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完全不一樣。那麼他們的區別在哪裡呢?越南與德國的區別:一個是摩託車王國,一個是汽車王國。
  • 中國區域發展藍皮書發布 「2+8+4」模式京津冀城市群
    本報駐京記者程福俊昨天上午,中國社科院和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發布中國區域發展藍皮書《2006-2007年:中國區域經濟發展報告》。藍皮書認為,京津冀城市群總體結構應採用「點———軸」發展模式;京津冀城市群未來發展須從「2+8+4」模式入手。
  • 中國人口最多、面積最大的城市,陸地面積及人口均超臺灣及海南省
    今天小編就給大家介紹我國最特殊的一座直轄市,因為這座城市的面積特別大、人口也特別多,陸地面積及人口均超臺灣及海南省,經常被大家誤認為是一個省,這座特殊城市就是重慶。重慶,簡稱「渝」, 有山城、江城、霧都、橋都、火鍋之都著稱。1189年,宋光宗趙惇先封恭王再即帝位,「雙重喜慶」,重慶由此得名。
  • 京畿新區如何破題京津冀協同發展
    9月22日,北京國際城市發展研究院發布的中國首部 《臨空經濟藍皮書》建議,以北京新機場為核心,建立輻射京津冀三地的 「京畿新區」,破題京津冀協同發展。 9月22日,北京國際城市發展研究院發布的中國首部 《臨空經濟藍皮書》建議,以北京新機場為核心,建立輻射京津冀三地的 「京畿新區」,破題京津冀協同發展。
  • 構建高質量發展的國土空間布局和支撐體系
    在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研究員吳曉華看來,《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提出「構建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新格局」,是在過去10年主體功能區規劃和制度實施基礎上,在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全會、十九大不斷建立完善的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基礎上,又一次從戰略目標層面提出新要求。
  • 【地評線】打造交通網絡化優勢,推動協同發展
    針對各方關注的城際鐵路建設,新聞發言人孟瑋介紹,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三大區域「十四五」期間計劃新開工城際和市域(郊)鐵路共1萬公裡左右,到2025年,基本形成城市群1—2小時出行圈和都市圈1小時通勤圈,軌道上的京津冀、長三角和粵港澳大灣區要基本建成。  「常思大局,其去有向;常觀大勢,其為有力。」
  • 傾心打造「中國素食之都」 宿州埇橋發展迎來新機遇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在9月12號結束的世界製造業大會江淮線上經濟論壇中,埇橋區與綠地控股集團籤署了一個總投資120 億元的項目。「雙方將依託皖蘇省界區位優勢,打造包括產業孵化中心在內的智慧健康產業新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