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王茜 上海報導
嶗山路、乳山路、東昌路、濰坊路……走在浦東街頭,很多人都會發現自己好像置身於一個微縮版的山東。據悉,目前在浦東一共有58條馬路以山東地名命名,甚至山東的一些小地方,如雪野、藍村等也出現在了路名中。路名是城市文明的一張名片,它記錄了城市的過去,也承載了這座城市對於未來的無限希望。那麼,這些路名是如何得來的呢?時值浦東開發開放30年,記者帶著這個問題採訪了上海市地名辦。
浦東路名為何用山東地名?權威版本來了!
事實上,為何浦東道路命名「偏愛」山東地名,一直以來都流傳著諸多說法。有些老上海人的說法是:因為解放上海的時候,負責接管浦東的幹部是山東人,為了感謝他們作出的貢獻,就用了山東地名。還有的說,剛解放時,上海市地名管理辦公室的領導是山東人,所以起名時大多採用了山東的地名。
究竟上述說法對不對?記者為此專門採訪了原浦東地名辦主任胡敏。胡敏翻找出了一份印發於1979年11月的《上海市地名辦公室關於本市道路、公路命名的意見》,文件明確了分配給浦東(當時名為川沙縣)選取地名的省份正是山東。
《上海市地名辦公室關於本市道路、公路命名的意見》複印件(浦東新區規劃和自然資源局提供)
胡敏告訴記者,浦東採用山東地名作為道路名稱,與上海這座城市的道路命名規則一脈相承。自19世紀開埠起,上海就採用國內其他省市地名來命名市政道路,1928年浦東有了第一條以山東地名命名的道路——東昌路(東昌即聊城)。解放後,這一原則得以堅持並完善。就是以被命名區域在上海的方位,比照各個省市在中國的方位對應命名。浦東之於上海,剛好相當於山東在中國的方位,所以浦東道路多以山東地名命名。據悉,上海近代較長的歷史時期裡,以中國的行政地名作為道路的名稱,已經成為一個「通例」。例如寶山區會用黑龍江、山西、內蒙古等地的地名;嘉定區用新疆、山西、甘肅等地的地名。
據統計,目前浦東共有58條道路以山東地名命名,分布在浦東沿江上鋼新村、周家渡、南碼頭路、塘橋、濰坊、陸家嘴、洋涇、滬東等8個街道的城市化地區,涉及到山東省的地市、縣、鎮和風景名勝等地名。而隨著浦東的開發,沿江一帶道路命名仍使用山東地名。
浦東騰飛,90多歲耄耋「老路」換新顏
雖然浦東新區成立至今不過30年,但浦東的一些道路卻已有近百年曆程。其中就有第一條以山東地名命名的道路——現位於陸家嘴金融城中的東昌路。這條以山東省舊東昌府命名的道路始建於1928年,1967年經歷重修,距今已有92年歷史。初為煤渣路,後為彈街路面,再後來改為瀝青路。對很多浦東人來說,東昌路最西端的東昌路輪渡站是他們過江去浦西的必經之所。1933年,上海在東昌路和延安東路之間開通了黃浦江上最早的對江線——東東輪渡線,從此,浦東和浦西有了聯繫。雖然交通有所改善,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東昌路周邊仍十分落後。老浦東有首民謠:「黃浦江邊有個爛泥渡,爛泥路邊有個爛泥渡鎮,人行道過,沒有好衣褲。」說的正是東昌路所在的區域。而當時的東昌路也的確頗為寒酸,僅兩車道的馬路兩旁小「胭脂店」林立。不過隨著浦東的開發開放,「爛泥渡」變成舉世矚目的金融中心和改革領頭,東昌路也成為一條坐擁環球金融中心和上海中心兩大地標建築的著名商業街。
1967年經歷重修後的東昌路
1980年的東昌路
2020年的東昌路
同樣見證浦東發展的還有位於世博地區的雪野路。始建於1984年,本是一條名不見經傳的城市支路。但2010年世博會宣布落戶上海,雪野路周邊開始了大規模建設,中國館、世博軸等世博會標誌性建築崛起。如今雪野路仍見證著中華藝術宮、世博源的繁華。未來,在它附近還將誕生一座近2平方公裡的世博文化公園,是上海中心城區黃浦江沿岸又一座重要的生態地標。
上海世博會拆遷前的雪野路
現在的雪野路
世博文化公園(雪野路以南)項目
為浦東的發展,還有這些路名消失了
對於一個城市來說,路名不僅是剛需,還體現了一個城市的品位和管理水平,是城市發展走向的一個真實寫照。在浦東開發開放30年裡,伴隨著許多道路的修築,出現了許多新的路名。但也有一些道路,為了浦東的未來,徹底退出了歷史舞臺。
這其中,最著名的莫過於東方路的前身文登路。作為浦東中心城區一條重要的主幹道,建於1953年的文登路以山東省文登縣命名,浦東宣布開發開放後,很多人表示文登在上海話的讀音裡與「墳墩」(墳墓)的讀音相同,十分不雅。故而在1994年,東方電視臺落成之際,為迎合浦東當地居民的民意,希望此路能有一個嶄新亮麗的名稱來迎接處於剛開始開發建設的新浦東,讓浦東有一個更加美好的未來,遂將文登路改名為東方路。
上世紀80年代中期的文登路(現名東方路)
現在的東方路
同樣遭遇改名的還有位於浦東上南地區的濱州路,始建於1984年。但進入21世紀,為了配套張江科學城,浦東建設了多條道路。濱州路就這樣被新建道路取代,並更名為高科西路。
此外,還有一條路也值得銘記——煙臺路。這條位於現在的東方明珠電視臺附近的道路始建於1930年前。並在1975年、1980年先後經歷兩次改建。不過隨著陸家嘴地區的開發升級,煙臺路已徹底告別歷史舞臺。
「夜市傳奇」昌裡路變遷折射浦東巨變
在浦東,昌裡路如同一個傳奇。這條緊鄰上海世博園區南面的道路,東起雲蓮路、西止長清路,名稱源於青島平度市昌裡鎮昌裡村。過去幾十年,由於大量居民湧入昌裡路附近的上南地區、三林地區,昌裡路隨之也變成遠近馳名的夜市小吃街,有「夜市傳奇」的美譽。香酥雞、鍋貼、羊肉湯、臭豆腐、小龍蝦、烤海鮮……成為許多上海人最美好的童年記憶。但與此同時,昌裡路髒亂差的環境、擾民的噪音也讓附近居民飽受多年痛苦。直到近年來,經過大力整治,「擾民」「環境差」「油煙汙染」「佔道經營」等老問題終於得到了解決,昌裡路也轉型成為一條環境整潔、經營有序的商業街,成為浦東社會發展的一個縮影。
轉型後的昌裡路
事實上,在浦東開發開放30年的這些歲月裡,還有不少道路也經歷了幾度變遷。例如,從無名小卒變成打卡之路的即墨路;服務浦東軌道交通建設的榮城路、福山路、巨野路、崮山路、德平路,以及美食一條街藍村路等。他們見證了浦東的格局演變,陪伴著浦東從阡陌農田蝶變成全球矚目的國際化大都市,成為浦東轟轟烈烈「創業史」的一部分,並將延續這段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