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推進扶貧車間建設 助力困難群眾家門口致富
「系列成就集看看我的國」之邵陽人社篇
「現在我也邁入了五分鐘生活圈,在家門口就業,以前想都不敢想呀。今年我又準備蓋一層新房哩。」時值金秋,忙完了農田裡的活,新邵縣潭府鄉團結村的李相林,又在新邵縣中恆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的扶貧車間裡忙開了。
上世紀80、90年代,憑藉自己年輕力壯的優勢闖蕩江湖;世紀之初,步入不惑之年的他們卻跟不上城市發展的步伐,在城市的鋼筋水泥森林裡難以找到立足之地……李相林的人生軌跡是大多數邵陽農村70後就業史的真實寫照。
邵陽古稱寶慶,地處湘中偏西南,她北障雪峰山脈,南屏五嶺之秀,西連雲貴高原,東接長衡重鎮。全市轄12個縣市區,總人口820萬,總面積21000平方公裡,分別為湖南省的人口第一大市和面積第二大市。
「治國之道,富民為始。」要實現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富足安康的美好未來,離不開穩就業的兜底保障。近年來,邵陽市立足市情實際,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盤活現有資源,把扶貧車間作為加快推進脫貧攻堅的主抓手,按照政府建設、企業運作、群眾務工的模式一步一個腳印,形成「就業一人、脫貧一戶、帶富一方」的扶貧格局,讓貧困勞動力就地就近變身產業工人,用「小車間」來撬動「大扶貧」。目前,邵陽市已創建扶貧車間100多個,帶動1300多戶貧困戶在家門口實現就業增收,貧困戶人均年增收1.5萬元以上,安排留守婦女就業1250人。
貧困勞動力家門口上班
「這裡多勞多得,手藝熟練點的話,每個月工資有3000多塊呢!搭幫黨的政策好,我們的日子越來越好過了!」餘友桃說。
餘友桃一家是邵陽市巨口鋪鎮蔣家排村的建檔立卡貧困戶。40歲出頭的她體弱多病,早已滿頭白髮。在兩縣交界地的山窩窩裡,一家人以前僅靠農業耕作維持生活。2015年,一次腦溢血差點奪去丈夫蔣次金的生命,原本貧困的家庭雪上加霜。
如今,餘友桃已經是一名熟練的鞋底包根工,在村裡常興鞋業「扶貧車間」上班,她說:「能在家門口有一份工作,還能照顧家庭,我知足啦!」這是邵陽市因地制宜創新發展扶貧車間脫貧模式的一個縮影。
邵陽是湖南的人口大市,也是勞動力輸出的大市。大部分有就業能力和就業意願的貧困勞動力都已經逐步實現了就業,剩下的老弱病殘或因家庭負擔重而無法外出就業的群體,就成了「邊角料」,就業難度極大。而扶貧車間憑藉其進村到戶的地理位置、普遍較低的技能要求、彈性靈活的管理方式,使這些以往純靠「輸血」維持生計的「邊角料」變成了自我「造血」的「生力軍」,甚至成為家庭的「頂梁柱」。
「我沒有什麼特長,現在年紀大了,出門兩眼一抹黑啊。在家門口上班,真好!」新邵縣潭府鄉陂丁村7組的建檔立卡貧困人員劉曉卿在四傑竹業有限公司做勤雜工,出門上班,走路只需要5分鐘。
潭府鄉盛產優質楠竹,這些長在深山的資源也曾「懷才不遇」。2018年5月,石文衛成立四傑竹業有限公司,以研發製造高檔竹木工藝筷為主,同時開發其他竹系列產品。目前,公司招收員工226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人員86人。
「我們公司不少員工是貧困人員,他們有的年紀偏大,有的沒有技能,有的身體殘疾……儘管這樣,他們都在默默支撐著各自家庭。」石文衛說。
眼下,和四傑竹業有限公司一樣的扶貧車間,在邵陽市遍地開花,成為貧困勞動力就地就近就業的新渠道。
邵陽市面對貧困人員數量多、分布廣、致貧原因複雜、無法外出就業等實際情況,積極促進就地就近就業,打造以扶貧車間為載體的就業扶貧新模式。該市出臺《2019年就業扶貧工作實施方案》,把建設扶貧車間作為推動分散貧困勞動力就業的有效途徑。
在隆回縣橫板橋鎮黃新村的一家扶貧車間,擺放整齊的20多臺機器正在運行,員工們忙得熱火朝天。該扶貧車間主要加工服裝,目前有30名員工,其中建檔立卡貧困人員13人,佔全村貧困人員的27%。
「按件計工,每件十幾元。員工一天能掙100多元,每月收入兩三千元不成問題。」黃新村黨支部書記廖曉琳說。
隨著脫貧攻堅的深入推進,邵陽市委、市政府敏銳地發現,扶貧車間就孕育在全市的外出務工人員多、有意願返鄉創業人員多、農村留守老人兒童婦女多的實際中,應大力為返鄉人才創造就業創業新平臺,以「扶貧小車間」為載體,為貧困群眾打開脫貧致富新門路,尤其是讓大量農村留守婦女在家門口實現就業,既方便照顧老人小孩,又能得到穩定收入,實現掙錢顧家兩不誤。除此之外,經過不斷的學習培訓,在扶貧車間上班的貧困農民,思想得到進步,素質得到提高,達到了既扶貧又扶志的效果,有利於加快實現脫貧致富「大夢想」。
讓搬遷群眾有事做、能致富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發展產業是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要支持貧困地區農民在本地或外出務工、創業,這是短期內增收最直接見效的辦法」。扶貧車間發揮勞動密集型企業輻射延伸作用,通過就業扶貧政策與產業扶貧政策疊加,既帶動了產業發展,又幫助貧困勞動力在不離土、不離鄉的情況下實現就業。
近年來,邵陽市按照「打造提升、聯合創建、訂單組建」等方式,讓扶貧車間在貧困村、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工業園區等地生根發芽,通過送項目到村、送就業到戶、送技能到人、送政策到家的方式,激發群眾脫貧致富內生動力,實現貧困群眾就近就地就業,讓大多數人端穩了「飯碗」。
綏寧縣為了幫助異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的貧困勞動力解決就業問題,今年引進了湖南震宇鞋業有限公司。目前,該公司已經在鵝公嶺鄉、瓦屋塘鎮、紅巖鎮、關峽鄉等異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設立扶貧車間,吸納463名貧困勞動力就業。
「我們通過扶貧車間促進集中安置點貧困勞動力就近就業,確保他們『住得進、留得下、有事做、能致富』,儘快走上脫貧致富道路,實現『就業一人、脫貧一戶』目標。」2019年3月,時任綏寧縣人社局局長彭遵禮說。
創建於2018年9月的湖南常興鞋業有限公司,現已在新邵縣嚴塘鎮、巨口鋪鎮、新田鋪鎮開設3家分廠,帶動就業數百人。僅位於嚴塘鎮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的扶貧車間,就有20餘名熟練的製鞋工。「以前我一直在外面打工,把孩子留在家裡。現在,我們可以天天在一起了。」嚴塘鎮肖家村28歲的婦女牟思思說。
為了吸引老鄉回到家鄉建設扶貧車間,武岡市就業部門創新扶貧車間運營模式,對回鄉建設扶貧車間的企業家給予物流成本補貼、培訓補貼和租賃補貼等,從有限的財政資金中拿出1000餘萬元支持扶貧車間建設。一直在深圳辦廠的段愛群把在深圳的電子廠搬回來,在鄧元泰鎮扶貧安置點建成了扶貧車間,吸納了60多名村民就業,其中有貧困戶30多人。頭堂鄉的邵商周光斌把自己在東莞的企業搬回來,在灣頭橋鎮建起了手袋廠,吸納20多人就業,其中貧困戶7人。
「我做夢也沒有想到樓下就是工廠,現在我在樓下的車間上班,一個月可以領到1800元。」9月5日,武岡市鄧元泰鎮貧困戶潘華高興地說道,「政府給我們建起了集中安置樓房,全家人不花一分錢就住進了125平方米的套房。去年我家脫了貧,如今政府又把工作崗位送到家門口,讓我有了一份力所能及的工作,我相信今後全家人的日子一定會越過越好。」
邵陽市人社局局長賀祝民說:「扶貧車間給貧困家庭帶來了看得見的變化。我們就是想要依託扶貧車間這個鄉村振興和脫貧攻堅的重要載體,讓鄉村『農家少閒月』成為常態,讓越來越多的貧困勞動力能夠在家門口就業。」
用優惠政策吸引老鄉返鄉創業
扶貧車間發展之初普遍存在「散、弱、小」,如何推動扶貧車間從自發走向自覺、從分散走向集約、由弱小走向強大?
為此,邵陽市出臺《關於迎老鄉回家鄉創業發展的若干支持意見》,推出支持扶貧車間建設的多項優惠政策,全面落實支持園區企業穩定就業的補貼政策,包括場地費補貼、就業補貼、創業補貼等。該市以「徵詢到戶、預招到崗」的方式,幫助企業招工,並及時落實穩定就業的各項政策。該市支持企業和扶貧車間「穩崗到人」,推動在外發展的老鄉返鄉創業,建設扶貧車間。
「我在政府的感召下回到邵陽創業。我們這個地方外出打工的人多,留下來的青壯年勞動力大多沉溺於打牌。我創建扶貧車間的初衷,就是想讓這些『閒人』有事可做,過上好日子。」邵陽籍企業家王濤在新邵縣大新鎮粟灘社區、新田鋪社區、金桂村和釀溪鎮資濱社區先後建立扶貧車間,吸納近300名貧困勞動力就近就業。
目前,邵陽市12個縣市區已建設完成和在建的扶貧車間共計146家,吸納農村富餘勞動力9000餘人就業,其中貧困勞動力3230人。
「創建扶貧車間,是對促進貧困勞動力就業的有益探索。我們充分挖掘貧困地區在勞動人口、農林資源、閒置土地等方面的優勢資源,補齊貧困勞動力轉移就業的短板,實現在人力資源優勢上的『後發趕超』,努力不讓一個困難群眾在脫貧致富的道路上掉隊,託起困難群眾穩穩的幸福。」賀祝民說。
打造扶貧車間升級版助力鄉村振興
人社工作一頭連著民生,一頭連著發展,肩負著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經濟社會和諧發展的雙重使命,兩者緊密聯繫、相輔相成。人社部門既要當好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守門員」,也要當好推動經濟發展的「急先鋒」。黨的十九大首次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這為扶貧車間發展帶來了良好契機。邵陽市人社局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再次對做大做強扶貧車間進行了系統謀劃,制定出臺了《邵陽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關於做好全市2018年就業扶貧工作的通知》,大力推進行業覆蓋精準化、車間布局精細化、發展模式精密化、技能培訓精緻化、崗位定製精準化、扶貧措施精深化,致力於打造扶貧車間升級版、構建脫貧攻堅新格局,助力鄉村振興。
——把「小車間」聚集成「大產業」。結合邵陽縣域經濟規劃,優化招商引資環境,緊扣各鄉鎮特色,做好扶貧車間規劃布局,大力扶持創辦扶貧車間。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強化管理服務,鼓勵扶貧車間擴大規模、提高效益,成為全市新的經濟增長點。
——把「小崗位」厚積成「大課堂」。整合人社、婦聯、殘聯、共青團等各單位培訓資源,圍繞扶貧車間技能培訓需求,實行免費培訓項目清單制度,並給予相應的補貼,推行「短、平、快」職業技能培訓,提升務工人員的素質能力,為企業發展、鄉村振興提供人才支撐。
——把「小作坊」拓展成「大平臺」。健全扶貧車間管理機制,打造車間管理平臺,結合返鄉農民工創業園建設,鼓勵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創業,促使扶貧車間成為促進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和就業創業的大平臺。
——把「小加工」質變成「大規模」。發揮勞動力資源優勢,承接東部產業轉移,重點選擇前景好、基礎好、效益高的企業進行重點扶持,促進全市產業轉型升級,助推全市脫貧攻堅工作發展。
(邵陽市人社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