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是怎樣一步步把琉球吞併的?又為何曾打算與清朝分治琉球?

2020-12-09 常棣tandy

我是棠棣,一枚歷史愛好者。歡迎大家【關注】我,一起談古論今,縱論天下大勢。君子一世,為學、交友而已!

一八七七年至一八八一年(清光緒三年至六年,日明治十年至十三年)的琉球問題之爭,是由於日本阻止琉球向中國朝貢以至將琉球吞併而起。

一、中國朝貢國——琉球

琉球群島,介於中日兩國之間,在歷史上彼此之間都具有千絲萬縷的關係。自明洪武五年(公元一三七二年),太祖朱元璋遣楊載出使琉球,琉王察度對明朝稱臣,開始向中國朝貢,歷受中國皇帝的冊封,稱為屬邦。琉球定期向中國朝貢,進獻方物,中國朝廷賞賜以相應的物品,類似換貨貿易,中國對琉球並未進行過政治統治。琉球在地理上距離日本較近,自然也有歷史關係。日本古史謂,「推古天皇二十四年(公元六一六年),有掖玖人三名歸化。」琉球舜天王為日父琉母之子,三世而絕。琉球正式對外交通,實際開始於十四世紀七十年代。

一三七二年(明洪武五年)明朝遣楊載至琉球,琉王察度以中山王的名義,遣其弟泰期隨明使來華,上表稱臣。從此每年或隔年必請使朝貢。以為常例。當時,琉球的山南、山北、中山三王鼎立相爭,明廷以敕令勸息爭,分封三王於琉球各島。

及至中山王統一各島,乃封察度為琉王。一三九二年(明洪武二十五年)明廷賜閩人三十六姓與琉球。一四O七年(明永樂五年)琉球國以尚思紹的名義遺使朝貢,琉王以「尚」為姓,自此始。

一五九一年(明萬曆十九年,日正親町天皇天正十九年)日將軍豐臣秀吉用兵朝鮮,派島津家微至琉球徵送餉糈,琉王拒之。後又再三勸琉球朝日,琉王不從。

一六O六年(明萬曆三十四年,日後陽成天皇慶長十一年)島津家久兵侵琉球,戰四十日,擄琉王尚寧及大臣而去,二年後釋歸。日本強定琉球稅額,清査戶口,檢查土地,設立機關,又迫琉王不得與明朝通好。琉球依然與明交往,奉中國正朔,並受封冊。

一六六三年(清康熙二年)與一七五六年(清乾隆二十一年),中國皇帝曾兩次賜印與琉王,乾隆所賜之印,文為「琉球國王之印」。當時日本政府也假借琉球而與中國交通,對琉球朝貢明、清未加阻難。至清末,日本將琉球置於薩摩藩屬下,清廷未予過問,默認為「兩屬」。琉球自成一國,在十九世紀中葉,歐美資本主義各國的勢力東侵時,於一八五五年至一八五九年間,琉球曾與美、法、荷蘭三國籤訂過通商條約。

二、日本廢琉球為衝繩

一八七二年(日明治五年),日本明治天皇親政,諷示琉球朝賀。琉王派遣王子尚健為正使,三司官向有恆為副使,赴東京朝賀,貢獻方物。日廷下詔以琉球為藩,封琉王尚泰為藩王,作為日本吞併琉球的第一步。轉年(日明治六年)以琉球與日本府縣同列,受內務省管轄,租稅繳納大藏省。

一八七四年(清同治十三年,日明治七年),日本藉口臺灣土人殺害琉球人,出兵進攻臺灣,取得清廷的撫恤,並在條約中承認「臺灣『生番』曾將日本國屬民等妄為加害」。

日內務卿大久保利通於北京訂約歸國後,即向日政府提出逐步實現吞併琉球的建議。

其建議云:

琉球兩屬狀態,自中世紀以來,因襲已久,難於遽加改革,以致因循至於今日。今者中國承認我徵著為義舉,並撫恤難民,雖似足以表明琉球屬於我國版圖之實跡,但兩國分界仍未判然。今以琉球難民之故,我曾費財巨萬,喪亡多人,以事保護,其藩王理宜速自來朝,表明謝恩之誠;然至今尚未聞有其事,其故蓋在畏憚中國。今如以朝命徵召藩王,如其不至,勢非加以切責不可。是以姑且緩圖,可先召其重臣,諭以徵蕃事由及出使中國始末,並使令藩王宜自奮發,來朝覲謝恩,且斷絕其與中國之關係。在那霸設置鎮臺分營,自刑法、教育以下以至凡百制度,逐漸改革,以舉其屬我版圖之實效。又琉球之為國,嘗以航海通商補其國計,是以近來琉球人民一再漂泊各地,今可以中國所賠償之銀兩,撫恤難民,並以其餘款購買汽船一艘給與。此舉不僅可以除害興利,且亦可使撫恤之名不虛。

大久保這個建議為日廷所接受,即召琉球三司官池城安規等到東京。大久保將上項辦法告知池城安規等。琉球三司官恐怕旨犯中國,拒絕了大久保的提議,要求仍照舊慣行事。

日政府以琉球不遂其所願,乃強制發出如下的命令:

1、為對中國朝貢而派遣使節及慶賀清帝即位等慣例,一概廢止。2 、撤銷在福州的琉球館,貿易業務概歸設在廈門的日本領事館管轄。3、從來每當藩王更迭之際,由中國派來官船,受中國冊封,著以為例,今後概予廢止。4、今藩王來朝,對政治釐革及興建的方法,加以研究後決定。5、琉球與中國今後交涉,概由日本外務省管轄處分。

琉球一面努力抵擋日本的強行統治,一面懼怕中國的責難,處境十分尷尬。日本一再派人威逼,琉球再三遣使說理,同時也遭人到中國乞援。

至一八七九年(日明治十二年)三月八日,日政府.對琉球下廢藩置縣令,實行吞併。令雲;

琉球藩舊服王化,實賴復育之德;今乃恃恩換嫌,不恭使命,是蓋舟程遠隔,見聞有限所致。聯一視同仁,不深譴既往之罪。茲廢該落,移置尚泰東京府下,賜以第宅。且以尚健、尚弼置於華族之列,俱置籍東京府,著所司奉行。

三、中國對琉球地位的法理確認

當日本阻止琉球朝貢中國時,琉王曾密遣紫巾官向德宏來華陳情,於一八七七年四月十二日(清光緒三年二月二十九日)到福州,晤浙閩總督何璟、福建巡撫丁日昌,呈遞琉王諮文,陳述日本阻貢事。

中日訂約建交之後,屢生交涉,皆由日本方面發動。日本迭派專使來華,並派遣了駐華公使。李鴻章鑑於中國既有數千僑民留居日本,對日交涉也逐漸增多,奏請派遣使臣駐紮日本。清延於一八七七年一月十五日(光緒二年十二月初二日)任命翰林院侍講何如璋為出使日本國欽差大臣,即選知府張斯桂為出使日本國副使。何如璋等於十一月三十日入日本境,十二月二十八日在東京向日皇呈遞國書。

何如璋初到任,就碰上了琉球問題的交涉。清廷是怕事的。何如璋的態度頗為積極,他認為日本國力尚弱,內伏危機,估計它不敢開釁,主張據理力爭。直隸總督李鴻章是膽小怕事的,他當日復何如璋一函,以為「琉球朝貢,本無大利,若以威力相角,爭小國區區之貢,務虛名而勤遠略,非惟不暇,亦且無謂。

如何對待琉球問題,何如璋曾函總理衙門,陳上中下三策:一、先遣兵船,責問琉球,徵其入貢,示日本以必爭;二、據理言明,約琉球令其夾攻,示日本以必救;三、反覆辯論,若不聽從,或援萬國公法以相糾責,或約各國使臣與之評理。李鴻章於六月九日(舊曆五月初九日)函總理衙門,主張採取何如璋的下策。

總理衙門得李鴻章函後,即於七月四日(舊曆六月初五日)奏請依何如璋的下策,建議對日本據理詰問,以為應付。至於詰問之後效果如何,則不在考慮之中。

一八七四年日本攻擾臺灣之役,中日雙方訂《北京專條》,清廷已經承認琉球人是日本的「屬民」。這時阻貢問題發生,李鴻章函總理衙門,說「琉球地處偏隔,尚屬可有可無」,就是不願相爭。李鴻章和總理衙門所以對日本提出交涉,只是為了敷衍奧論,怕「為清議所不容」。他們辦此交涉,並未預期獲得結果,還怕因此惹起日本動武,所以他們不採取何如璋的強硬政策,而選擇了他的下策。

何如璋奉到指示,即向日本政府提出琉球阻貢問題的交涉。何如璋的態度是積極的,而國內政府的政策是軟弱的,這一矛盾,就註定了這位中國公使最後不得下臺。何如璋先於一八七八年九月三日至日本外務省訪問外務卿寺島宗則,對日本阻撓琉球向中國朝貢事提出口頭抗議。何如璋和寺島宗則二人的態度都是強硬的,自然談不攏來。隨後經過幾次交涉,皆是不歡而散。何如璋的後臺是軟的,發出一個措詞強硬的照會,得不到本國政府的支持,而難下臺,後來終於被撤職回國。

四、琉球的呼救

日本既對琉球強行吞併,琉球人有亡國之痛。琉球政府以琉球向為中國的藩封,故亟望中國起而援手。琉王最初命駐日法司官毛鳳來向中國駐日公使何如璋請援。復託赴日閩商帶密函與福建督撫,並遣該國紫巾官向德宏北上乞援。向德宏於一八七九年七月三日(光緒五年五月十四日)抵天津,叩謁李鴻章,面呈稟摺,泣請援琉。

李鴻章與總理衙門的決策是:對琉球人只取敷衍應付態度,以待事態演進。李鴻章允將向德宏的稟摺轉達總理衙門,等待多日,向德宏又於七月二十三日(舊曆六月初五日)叩謁李鴻章,向德宏籲請清廷對日「興師問罪」,當然非李鴻章所能採納。至十月二十四日(舊曆九月初十日),復有琉球耳目官毛精長、通事官蔡大鼎等三人,難發易裝,潛至北京,至禮部遞稟陳情。

恭親王奕訢等據以轉奏,發給用資,派弁護送至津,復由李鴻章派員護送回閩。這幾個文件,是當時琉球政府從它不甘被日本吞併的利益出發,單純地乞求清廷出兵援助,自己毫無作為;清廷本無幹涉琉球問題的決心,又不肯放棄所謂「宗主」大國的虛架子,採取了一種虛與委蛇的態度,表現為本不願管,而又不得不管,這就更加促進了日本吞併這個小國的決心。

五、日本的分島改約與琉球歸屬的擱置

日本既實行廢琉球為衝繩縣,清廷顧慮為奧論清議所不能容忍,總理衙門致李鴻章函有雲「如任其廢滅而不論,如國論眾論何?」這時日本公使實戶現已到北京,總理衙門與之進行交涉辯論。同時適有美國前任總統格蘭特來遊華北,並將東遊日本,李鴻章就象抓到一棵救命草似的,懇請格蘭特居間調停琉球問題。此事完全由李鴻章發意,格蘭特從中虛與委蛇,當然毫無結果。

格蘭特調停時,曾有中日雙方互派大員會商辦法之議,雙方表面上都贊成。而清廷不再派員,一因無妥員可派,且恐派員到日之後,言之無效,轉失體面。日本方面也以為派員來華,有俯就中國之嫌,也不肯派員。於是兩相僵持,成為不來不往之局。

一八七九年(清光緒五年)十二月初,有日人名竹添進一,由日外務省授意,自稱「日本閒人」,來華進行試探。竹添上書鴻章論琉事,謂「天下無兩婚之婦」,駁中國方面琉球兩屬之說。於十二月三日(舊曆十月二十日)竹添謁李鴻章於天津督署,請鴻章屏退左右,彼此作筆談。謂琉球本屬日本,復謂德國近時垂涎琉球和臺灣,中日倘失和,其禍難測,以事挑撥和恫嚇。鴻章駁之。竹添自請回國疏通該國內閣。

一八八O年三月二十六日( 清光緒六年二月十六日),竹添復謁鴻章於津署,調自東京來,奉內閣大臣之意,以達於中國。與鴻章筆談甚久,並上說帖,謂日本政府為講兩國和好之道,願將琉球南部鄰近臺灣的官古、八重山二島分與中國,以劃兩國疆域。

但須將《中日通商條約》加以修改,使日本商人得與西人一例入內地貿易;並加入「利益均沾」的條款。這就是分島改約之議。查琉球共三十六島,北部九島,中部十一島,南部雖有十六島,面積甚小,周回不及三百裡,而又貧瘠,不足以自立,且孤懸於日本肘腋之下,無論平時貧難自存,一旦有事,先為日有。日本乃欲分此二島與中國,以換取內地自由通商和所謂「一體均沾」的不平等利益。

李鴻章當時也不知底細(後詢之琉人向德宏,始知其不可),頗為所動。鴻章轉告總理街門,因有三分琉島的交涉,即以北部各島屬日本,中部各島復琉球,南部各島歸中國。這當然是辦不到的。

分島改約之議既起,總理衙門與日本公使突戶璣乃據此議開始談判。依中國方面的意見,欲三分琉島,以北部各島屬日本,中部各島復琉球,南部各島歸中國。日方不允。往返爭辯,久無結果。恰逢《中俄伊犁邊界條約》問題發生,清廷怕日俄要結。

多主張速結琉案。左庶子張之洞奏請速了琉案,以聯日孤俄;修改商約,可允早允。清廷得奏,著總理衙門酌量辦理。清廷如此氣餒,遂照日方的方案議結,即將琉球南部官古、八重山二島劃歸中國,修改《中日通商條約》,準日人入中國內地通商,並加入「一體均沾」的條款。

總理衙門既與日使議定,各廷臣仍議論不一。如右庶子陳寶琛湊琉案不宜遽結,舊約不宜輕改,總理衙門則主照分島改約之議以了之;左庶子張之洞奏日本修約可允,琉案宜緩;惇親王奕諒等則惑日本與俄相要結,事益棘手。議論紛紛,莫衷一是。李鴻章主張以拖延手法,不準改約。但照此辦理,其結果是一拖了事,琉球為日本併吞,而無可奈何。

後來日方卒無動作,琉案從此擱置,不了了之。一八八二年(清光緒八年),竹添進一為日本駐天津領事,復與李鴻章議琉事,也無結果。朝鮮問題繼起,琉球事乃不復提起。

琉球問題的交涉,清廷的態度始終是虛弱的。清廷不僅怕日本借題鬧事,當時還怕帝俄在伊犁邊界交涉中與日本兩相勾結。所以自鬧神經緊張,強相牽合,急於同日本達成妥協。項到知道「分島改約」是上當的事,廢棄了成議,還好象 對不起日本,又自行緊張起來,以至左宗棠上說帖,叫嚷嚴備海防了事。所謂琉球交涉,也就不再管它了。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關於歷史領域的話題或觀點可以【關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評論區留言,第一時間回復。#李鴻章#

相關焦點

  • 歷史| 揭秘:琉球是如何一步步被日本吞併的?
    清朝禮部認為琉球未上繳明朝賜予的敕印,不便授封,予以拒絕。1654年,琉球交出明朝敕印,再度請求冊封,得到清朝允許。1663年,清朝正式冊封尚質為琉球國王,開啟了清琉友好關係的歷程。有清一代,琉球與中國保持著密切的朝貢關係,朝貢達到100次以上。
  • 610名士兵吞併琉球,日本怎麼做到的?
    不過,鑑於當時中日兩國的差距,日本並不敢直接吞併琉球王國,只是逼迫琉球國王籤署條約,承認了薩摩藩對琉球的控制,也不敢制止琉球向中國朝貢。此後琉球進入了一國兩屬時期,每年被迫向日本輸糧8000石。這種赤裸裸的侵略行為,後來被日本描繪成了琉球主動向日本上貢,並以此作為琉球屬於日本藩屬的證據。
  • 日本吞併琉球清朝不敢向日本問罪 導致琉球亡國
    《琉球新報》刊登照片顯示,1879年日本政府派軍佔領首裡城歡會門,武力脅迫琉球國王尚泰「同意合併」為衝繩縣。劉 剛從1609年薩摩島津氏一度侵略琉球,再到1879年「琉球處分」,經過近三個世紀的謀劃經略和十年運作,日本一舉吞併延續500多年的琉球王國。然而對於這次吞併過程的細節,日本一直語焉不詳。
  • 衝繩為什麼又叫琉球?被日本吞併的中華藩屬國:琉球!
    被日本吞併的藩屬國:琉球上圖為近代琉球士族照片在中國歷史上客觀存在的宗藩關係,是當時國際地緣政治的產物。這種宗藩關係表面上看來是一種以小事大的不平等關係,周邊國家要向清朝「稱藩納貢」;受中國的冊封,並由中國踢與印璽。
  • 琉球的歷史,琉球王國是如何被日本一步步吞併的
    因此在明朝冊封琉球兩百多年後的1609年3月,日本藉口琉球沒有擔負日本入侵朝鮮的軍費,薩摩藩藩主島津家久率領士兵3000人、戰船一百多隻,自九州島山川港出發向琉球方向駛去。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經過了近一個月的航行,於4月1日在琉球大島登陸。戰爭進行得相當順利,僅5天後,日本就佔領了琉球王國的王城首裡城。
  • 曾是清朝藩屬國的「琉球」,為何會變成了日本的「衝繩縣」
    上圖_ 清朝屬國琉球國(今日本衝繩)官員上圖_ 清朝屬國琉球國(今日本衝繩)民人實際上即便是在琉球國抱了天朝大腿的情況下,琉球國並沒有完全規避來自北方日本的威脅。16世紀中後期,日本進入豐臣秀吉時代。又為何琉球國沒能夠像朝鮮等國最後脫離宗主國而走向獨立呢?這就得從晚清時期,大清與日本兩個帝國之間的碰撞說起。公元1868年,結束日本幕府時代的明治天皇開始推行改革新政,史稱「明治維新」。維新之後的日本國力迅速崛起,這時對外貿易對於日本來說尤為迫切,自然身邊的大清帝國正好是其擴張貿易的極好對象。
  • 晚清時期,日本如何吞併琉球群島的
    日本明治維新以後,開始以西方制訂的國際準則為標準行事,而這首先第一條就是要劃定邊界。考慮到邊界對於一個國家的重要性,日本決定終結琉球王國這種特殊的兩屬關係,直接將其吞併。日本吞併琉球最大的障礙自然是清政府。不過清政府對於國際知識的無知很快幫了大忙。當時在臺灣的生番經常攻擊流落到臺灣的船員。
  • 日本吞併琉球!曾是我附屬國!如今琉球百姓人人將自己當作日本人
    首先,日本對衝繩的吞併。琉球王國建立於13世紀初,當時明朝為了在國際舞臺上與北元王朝分庭抗禮,開始在海外施加政治影響,曾派人到琉球要求其歸順中國。從此,琉球成為中國的藩屬國,每年都要向中原進貢,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南明王朝。明朝萬曆三十七年,日本薩摩藩入侵琉球。
  • 日本吞併琉球清政府裝孫子,為何長崎事件卻成了大爺
    文/寂寞的紅酒琉球,位於中國東部,日本列島南部,古代一直是中國的藩屬,素有「小中華」之稱。琉球雖然國小民弱,但由於孤懸海外,又有中國撐腰,所以一直保持著獨立。清朝晚期,清政府內憂外患,而日本明治維新後,一直蠢蠢欲動,竟然打上了琉球的主意,琉球向中國緊急求助,清政府忍氣吞聲,視而不見,任由日本吞併琉球。日本見清政府裝孫子,所以野心膨脹,1874年,日本藉口琉球水手在臺灣遭到原住民殺害,公然入侵臺灣,製造了牡丹社事件。清政府再次忍氣吞聲,賠償日本50萬兩白銀,並承認日本吞併琉球的事實。但在1886年,日本圖謀朝鮮,清政府大怒。
  • 老照片:琉球唐手,不得外傳,直到琉球被吞併,才傳入了日本
    1很多人都知道,空手道可以說是日本的國技之一。二戰結束,美軍佔領日本之後,對空手道的傳播,起了很大作用。到如今,它已風靡全世界。1994年廣島亞運會,空手道正式成為競技項目之一。然而,很多朋友或許不知道,如果不是1875年發生了一件大事,空手道跟日本人,還真沒啥關係,更不可能成為他們國家的名片。為何這樣講呢?
  • 晚清時期,日本如何吞併琉球群島?
    至明朝洪武五年(1372年),將該地更名以:琉球,意味琉璃玉和珍珠球。琉球王國曾存在於琉球群島,是中國的藩屬國,使用部分中國文字,最初是指在琉球群島建立的山南、中山、山北三個國家。1429年(明宣宗朱瞻基時期),三國統一為琉球王國。琉球王國位於中國臺灣島和日本九州島之間,蜿蜒1000公裡,總面積3600平方公裡。
  • 日本是如何一步一步吞併琉球王國的?
    琉球,位於中國東海的東部外圍,南北總長度達1000多公裡,共有60餘個有名稱有人居住的島嶼和400多個無名小島組成。琉球曾經建立的有琉球王國,是曾存在於琉球群島的封建政權名,最初是指在琉球群島建立的山南、中山、山北三個國家。
  • 日本吞併琉球王國始末,古代朝貢體制如何最終瓦解
    近代以來,隨著西方列強和日本在亞洲的擴張和侵略,東亞朝貢體系在與西方條約體系的碰撞中逐漸崩潰。以琉球王國被日本吞併為標誌,朝貢體系開始走向衰落。隨著清政府在甲午戰爭的慘敗,東亞朝貢體系最終瓦解。研究琉球被日本吞併的歷史,有助於加深對東亞朝貢體系演變過程的理解,更可從中得到歷史警示。
  • 望洋興嘆:琉球被吞併中國錯過了什麼?
    1441年日本幕府將軍足利義教就曾作為獎賞將琉球國贈給了薩摩藩主島金忠國。當然,這只是日本單方面的行為。後來豐臣秀吉出兵朝鮮時,島津家族曾以徵伐和修築城牆為名要求琉球提供糧食和錢財,但是遭到琉球的拒絕。
  • 琉球曾是我國藩屬,百年前被日本吞併,未來有機會收回嗎?
    日本明治維新後,在全國範圍內倒藩設縣,在1871年,日本憑藉歷史上薩摩藩與琉球王國保持的朝貢關係,而將琉球王國改為日本的「令制國」,次年改設琉球藩,1879年,正式撤除琉球藩設置衝繩縣。日本循序漸進,一步步吞併了琉球,一些琉球人逃亡清朝,希望藉助清朝的力量復國,可是甲午戰爭中清朝慘敗,這代表著琉球的復國夢徹底告吹。
  • 中國藩屬國琉球國,被日本一步步吞併
    1429年,南、中山、山北三國統一為琉球王國。1372年,琉球諸國成為中國明王朝的藩屬國。明亡後,琉球繼續向清政府朝貢。1663年,琉球正式被清王朝冊封,從此琉球使用清朝年號,向清朝納貢,歷代琉球王都向中國皇帝請求冊封,從未間斷。
  • 曾是我國藩屬,日本是如何吞併琉球的?
    就在10月31日凌晨,日本衝繩縣那霸市的世界著名歷史古蹟——首裡城突發大火,由於該建築幾乎全為木質結構,加之深夜的火災使得滅火作業沒有在第一時間展開,這座包含琉球時代歷史痕跡的世界遺產建築,就這麼毀於大火。如果你曾去過衝繩,你會發現這裡除了語言使用的是日本本土的日語外,在生活習俗、文化內涵方面均是多元化的存在。
  • 日本暴雨衝垮了琉球遺址,「琉球王國」是怎樣變成「衝繩縣」的?
    今歸仁城是13世紀末期,琉球王國建立的一個城市。筆者心中一直存在著一個疑問:「琉球王國」是怎樣變成「衝繩縣」的呢? 1.「明朝藩屬」最早對琉球的記載是在隋朝,到1372年,琉球成為明朝的藩屬國。「與狼共舞」1609年,日本薩摩藩的島津家族,受德川幕府的指使侵佔了琉球王國。琉球王國開始了奇怪的「兩藩」時代:一方面不願切斷與明朝的貿易,另一方面又無力反抗日本。琉球人是怎樣維持這種微妙的平衡呢?
  • 琉球群島被日本吞併,斷絕與清廷的宗藩關係後,王室還有後裔嗎?
    明朝滅亡後,琉球王國繼續向中國的清朝納貢,於1663年正式受到清朝的冊封,同年起使用清朝年號,雙方長時期保持著宗藩關係。不過和朝鮮一樣,琉球人的服飾髮髻,依然延續著明朝的傳統。從明朝開始,每一任琉球王都向中國皇帝請求冊封,從未間斷。這意味著什麼?意味著只有得到中國皇帝的承認,琉球王才是合法的。
  • 琉球已被日本吞併一百多年,王室為何不復國?如今他們在幹嘛?
    古代中國旁有許多小的國家,他們因為擔心被天府之國給吞併,便主動地向古代中國的皇帝們進獻貢品和財物。久而久之,各方小國來天朝朝貢成為了一種風俗,也是古代中國王朝每年的盛事之一。在這些小國之中,有一個叫做琉球的小國。這個國家的國土疆域不過和我們一個縣城差不多大,但卻能夠存在幾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