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黃河,重在保護,要在治理。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升為重大國家戰略一年間,山東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把生態環境保護作為首要任務,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一幅美麗的生態畫卷正在黃河兩岸展開。
沉沙池變身「天鵝湖」
畫舫推開波浪,在叢叢蓮葉中穿行。置身於秋日的天鵝湖溫泉慢城,時間仿佛靜止,景色令人沉醉。
天鵝湖溫泉慢城位於高青縣東北部,毗鄰黃河,核心區溼地面積達5000餘畝。「區域內擁有樹木80餘種2萬餘株,綠化率達80%以上。良好的生態環境吸引了192種鳥類駐足,是震旦鴉雀、天鵝等珍稀鳥類的重要棲息地。」負責景區運營的山東中騰文化旅遊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張磊自豪地說。
很難想像,過去這裡曾是一片荒蕪的沉沙池。遵循「保護與開發並重」的發展理念,高青2015年開始建設天鵝湖溫泉慢城項目。去年6月22日,天鵝湖溫泉慢城從國內近百個申報城市中脫穎而出,成為黃河流域首個國際慢城。
「這是剛從河裡取出來的水,非常清澈。」9月22日下午,小清河畔,濟南市城鄉水務局排水管理處處長張會展示小清河綜合治理的成果。
小清河是黃河以南重要的生態廊道。然而,作為濟南市區唯一一條對外排水河道,小清河獨自承接市區的生產生活廢水,一度不堪重負,河水變得又髒又臭。為了讓小清河變得「水清、河暢、岸綠、景美、宜遊」,濟南市下大力氣推進小清河綜合治理工作,提出8大類54項工作措施,治理黑臭水體。
一系列有力的措施讓小清河重新煥發光彩。去年1月24日,小清河辛豐莊斷面水質達到Ⅴ類,提前一年達到國家考核標準。「現在小清河的水質基本穩定在Ⅳ類,達到歷史最好水平,完全可以作為生態景觀用水,為魚類穩定生長提供了條件。」張會說。
用生態的方法解決生態問題
9月中下旬,東營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迎來一年中最美的季節。今年黃河三角洲生態引水首次突破1億立方米,達到1.33億立方米,抓住這個有利時機,保護區剛剛完成了一塊鹽沼溼地的修復工作。
「我們的修復不改變原有的河流水系、地形地貌,而是從營造原有物種發芽生長條件入手,成功種植赤鹼蓬,探索修復海草床和牡蠣礁。」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委會副縣級幹部耿沛華說,在溼地修複方面,保護區堅持用生態的方法解決生態問題,以自然修復為主,減少人工幹預,使溼地系統走向良性循環的路子。
生態好不好,鳥兒說了算。通過生態修復,保護區鳥類由建區時的187種增加到368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鳥類由5種增加到12種,38種鳥類數量超過全球總量的1%。
用生態的方法解決生態問題,在這一點上,上遊的濱州與東營不謀而合。
濱州黃河之星生態園於今年4月30日建成啟用,景區內到處是高大的柳樹。「景區內像這樣的老樹有近千株。」濱州市濱城區沿黃指揮部工作人員李會雲說,「這些樹不是從別處移植的,而是保留的原有老樹。一切項目建設都要為老樹讓道,確保不對生態環境產生二次破壞。」
超級工程優先考慮生態保護
「截至目前,今年的計劃已經完成超過70%,預計10月中旬,主橋鋼箱梁頂推合攏。」9月22日上午,站在濟南鳳凰黃河大橋126米高的主塔下,項目負責人李盤山報告了這樣一個好消息。
鳳凰黃河大橋是一座三塔自錨式懸索橋,其跨度、長度、寬度均居同類橋型世界之最,是名副其實的超級工程。項目在建設中始終優先考慮生態保護,採取了諸多保護措施,比如採用三塔自錨式懸索橋跨越黃河主河道,減少了水中布墩數量,最大程度減弱因建橋帶來的阻水滯沙效應。
把生態環境保護作為首要任務,在謀劃一個區域發展時同樣如此。
黃河國際生態城位於齊河縣南部,經過近40年的生態封育,黃河國際生態城成為一塊環境幽靜、空氣清新、水源優質的寶地。「我們按照『三分之一水、三分之一綠、三分之一開發建設』的主導思路,把生態環境建設作為首要任務。」齊河黃河國際生態城管委會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副主任滕志剛介紹,生態城先後投資10多億元,實施了總面積達1300多公頃的景觀綠化提升工程,藍綠空間達到60%以上,「生態城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已成為展示齊河綠色發展、高質量發展的新窗口、新名片。」
來源: 大眾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