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雲龍/攝
浙江在線05月01日訊(錢江晚報記者 段羅君)嚴松,47歲,杭州人,中等身材,一名普普通通的公共自行車維修工。
作為一名修車工,他不是在趕往下一個租賃點的路上,就是埋頭修車。本來膚色就不白的他,因為常年風裡來雨裡去,顯得更加黝黑。
公共自行車輛日常保養也是他的工作範圍。老嚴常說,「這車和人一樣都需要保養,鬆了或緊了,不好騎,也容易壞。」就這樣,一緊一松的節奏,始終貫穿在老嚴一天的工作時光裡。
而這個月,他會比平時更忙,因為這是一年中公共自行車「旺季中的旺季」。
一天修車30輛保養45輛
一壺水都顧不上喝一口
2010年4月起,老嚴就開始在各個公共自行車租賃點上修車了,這一修整整6年。
最初,老嚴負責16個租賃點,3年前,增加到40個。靠騎公共自行車已經跑不過來了,公司給他配了輛電瓶車。「那時,只有維修範圍大的維修工才能配電瓶車。」老嚴說起來有點自豪。
而如今,杭州公共自行車公司的150多名維修工,坐騎已全部升級成了電瓶車。因為,杭州的公共自行車從8年前的61個自行車租賃點、2800輛自行車,到目前,租賃點增加到3511個,自行車總數達到8.41萬輛。
昨天早上8點多,老嚴早早地來到杭州市青少年活動中心的公共自行車租賃點,將踏腳、內外胎、車座、牙盤、鏈條等公共自行車配件一一放進工具箱內。
此時,租車點上已經忙碌起來。8點45分,老嚴裝滿一水壺水,大約1升,騎上電瓶車朝第一個服務點騎去。
一個上午,老嚴跑了20多個租賃點,從省府路至延安路地鐵口一帶。他說,現在一般每天要修30輛車,為45輛車做保養,有時還遠不止這個數。
老嚴話不多,大多數時間都在埋頭修車。一個上午老嚴沒停下來過,水壺裡的水,比出發前沒少多少。忙著「趕場」修車,顧不上喝幾口水。
午飯沒有個固定地點
能回到「大本營」吃很滿足
因為下午還要跑景區,中午11點多,老嚴又趕回青少年宮服務點「大本營」。
這兩天,氣溫比較高,一上午跑下來,老嚴的深藍色工作外套已經透著一股汗味。他拿起水壺,咕咚咕咚幾大口,一臉滿足。
午飯很簡單,盒飯。「平時都是做到哪吃到哪,沒有固定的時間地點。有時剛吃了沒幾口,就接到電話又有車要趕著修了。」老嚴說,能回到「大本營」吃午飯,相當知足。
休息了10分鐘,他再將水壺裝滿扔進車籃,工具箱裡「補貨」兩個踏腳、一個內胎,又出發了。
從青少年宮出發一直到上天竺,這是老嚴下午要跑的線路,來回有40多公裡。用老嚴的話說「累並快樂著」,因為雖然每天都走同一條路線,但沿途的景,每一天都不同。
到了「平湖秋月」租賃點,車剛停穩,眼睛一掃,就馬上辨別出一輛有問題的車輛——車子輪胎癟了。
除了維修,老嚴還要為車進行保養,他一邊擰著扳手,一邊說:「這車和人一樣都需要保養,鬆了或緊了,非但不好騎,也容易壞。」
修完車,老嚴摘下帽子,用袖子抹了一把額頭的汗,憨憨地笑道:「今天真熱。」老嚴說,天越熱,車子的問題也會越多,因為氣溫一高,補過的輪胎容易脫膠。
旺季中的旺季到了
這個月會比平時更忙
老嚴騎上電瓶車,又趕往下一個租賃點,經過身旁的環衛工大姐,笑著和他打了個招呼。跑了那麼多年,景區的保安、環衛工人們,大家都是熟面孔了。
八九個租賃點跑下來,已經下午3點多了,相比市中心,景區提前進入租還車高峰。
中午重新裝滿的水壺,還原封不動地躺在車籃裡。在木蘭山茶園租賃點,車都被騎走了,只剩下老嚴手中在修的一輛,一個踏腳沒了,他抓緊更換,因為旁邊有一年輕姑娘早盯上了這輛車,等著租。
看著姑娘騎走最後一輛車,老嚴終於能坐在一旁的石頭上,喘口氣了。
一天下來,老嚴的雙手從褶皺到指甲縫都擠滿了油泥,他尷尬地搓了搓手:「時間長了,洗也洗不掉了。」
老嚴從上衣口袋裡掏出一盒煙,點上一根,狠狠地抽了一口:「這個月會更忙。」
這倒不是抱怨,老嚴說的是事實。據統計,2015年杭州公共自行車總租借次數是1.1446億人次,租借次數最多的月份,就是5月,租用量為1165萬人次。
除了修車還「兼職」指路
老嚴打算向女兒學英語
當然,老嚴也有尷尬的時候。
租車的人多了,老嚴每天除了要給車子維修、保養外,還要「兼職」指路、講解工作,尤其是在景區,「不同於市區,大多數都是杭州人在租車,熟門熟路,不少外地遊客都不熟悉,所以很多時候還要告訴他們怎麼租。」
當然,還會遇上老外,可是老嚴不會英語,很多時候只能比劃。性格靦腆的老嚴,偶爾也有幽默的一面,「好尷尬呀!」老嚴的嘴裡,突然冒出一句「小嶽嶽」的招牌口頭禪。
玩笑歸玩笑,老嚴也考慮過,老這麼「糊弄」也不是長久之計,「看來是得讓我女兒教我幾句,她在讀大學,就是怕我這年紀,一點英語基礎都沒,學起來難。」
傍晚6點多,景區的遊客人流漸漸退去,老嚴又回到了青少年宮租賃點,一口氣將水壺裡的水喝完,收拾完工具箱準備下班。
老嚴說,雖然這工作挺累,但看著杭州的公共自行車一天天變化、成長,心裡也高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