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太行山像一道屏障橫亙在華北大地上,阻礙著華北大平原與陝晉高原之間的聯通與交流。在這八百裡太行山上,在隱蔽的河谷、山澗甚至懸崖絕壁之上,卻有八條道路橫貫晉冀豫,名曰太行八陘(xing)。從南向北依次是軹關陘、太行陘、白陘、滏口陘、井陘、飛狐陘、蒲陰陘、軍都陘。
其中的第三陘叫「白陘」,另名曰孟門關,紫霞關,為豫北、晉東南之間的交通隘道。它東南起自河南輝縣市薄壁、上八裡一帶的白鹿山,故名「白陘」,西則輻射山西上黨地區,綿綿延延三百多華裡。
從商周開始至今,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白陘古道一直是貫通晉豫及江南諸省的一條咽喉要道,是和平年代太行兩側文化經濟交流的山間絲綢之路,更是戰爭年代運送糧草與兵馬的要塞與關隘。
隨著歷史的演變,白陘古道大多已被歲月所埋沒、所覆蓋。在山西陵川縣境內,位於馬圪當鄉雙底村的一段古道,則是保存最為完好的一段,因而很多人只要一提起白陘古道,首先想到的就是陵川縣雙底村的懸天古道和72拐!
而在河南輝縣,目前尚存的卻還有薄壁鐵匠莊一帶的雲臺古道、薄壁寶泉一帶的寶泉古道、上八裡鴨口紫霞關古道等三處遺址,如果我們稍加整理,也會使這些千年文物出現光輝的。
輝縣境內的白陘古道,現存遺蹟共有三處:
1.孟門古道:即紫霞關古道。
2.寶泉古道:薄壁、十八裡坡、龍浴寺、南門關、寶泉
3.雲臺古道:鐵匠莊、夾驢縫、西馬池、一鬥水
1.紫霞關孟門古道
白陘古道,緣由這條古道起自河南輝縣的白露山而得名,白露山就是今天的南北關山,以上八裡鴨口上面的俗稱「沒牙豁」的紫霞關為界,南關山一直到輝縣與修武交界的百家巖,北關山一直到八裡溝大峽谷。
最早的白陘古道起至河南輝縣上八裡鴨口,過孟門關經陵川關爺坪、長山底、甘河、武家灣、雙(塽)底、衡水河至上黨與太行陘、釡口陘匯合,全長約150公裡。
早在3300年前,商代二十君王盤庚遷都「北蒙」(今河南安陽西即殷墟)即稱「左有孟門關」。《史記吳起列傳》記載:「殷紂之國,左孟門,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經其南。」《左轉襄公二十三年》記:「齊侯遂伐晉,取朝歌,為二隊,入孟門,登太行。」記載了公元前550年,莊公伐晉取道白陘的史事。清道光《輝縣縣誌》曰:孟門即白陘,古太行八陘之第三陘,河南、山西咽喉,從鴨口可達。明朝時設巡檢司,弓兵把歲守,清康熙四年才撤。
這就說明,上八裡鴨口這一段的古道應該是最早的白陘古道。
至今,這條古道仍有部分遺蹟隱約可辨。首先,從竹竿園開始,就可看見亂石河灘裡面,時隱時現、就地開採鋪就的石頭路,然後經過拍石地溝、下午峪,經女兒縫梯上到太行二棧,過對頭寺、上午峪、葦園、石寨門,開始走之字形的盤山古道,一直到山頂端有一豁口,此處就是就是明洪武三年(1370)設立的巡檢司,額設弓兵四十名。萬曆年間裁留二十五名,清康熙四年(1665)缺編。
這條古道由於正處於兩山對峙的喇叭口狀,時常驟風勁吹,再加上地質條件不好,這裡的古道常常被山上落下的碎石所淹沒,特別是最近幾年,由於開採大理石等緣故,很多地方已經被完全埋沒。
所以,真正的古道到底是沿著女兒縫梯上到太行二棧,還是一直延伸到沒牙豁(即孟門紫霞關)山地在盤旋直上,都不得而知,儘管這裡是從河南跨越到山西直線距離最近的地方,但由於山勢陡峭,很可能就在清朝時,人們捨近求遠,改道薄壁十八裡坡寶泉古道,而遺棄了最原始的這一段白陘古道。
(上圖為鴨口、紫霞關、關爺坪、武家灣、薄壁的地理位置示意圖。鴨口起點的那一段為最早的孟門白陘古道)
2020年元旦那天,本編跟城內小學梁海峰主任、城北中學遠航戶外群主杜文生老師三人,一同探尋了紫霞關。部分照片如下:
棄車登山前,仰望紫霞關,但見一道碎石流自山頂滾落。
向右走不遠,就開始從裡邊太行二棧上登山,樹枝上繫著驢友們用紅布條做成的路標。之字形的古道依稀可辨,甚至還有早已凌亂不堪的護路石。
古道路基基本上還能看得很清楚的。
他倆指點著山下新修的公路,紫霞關隧洞的開通,徹底廢棄了這條古道。
山頂的豁口處,就是古代的孟門關卡,曾設置巡檢司,有四十多名弓兵駐守把關,石牆依舊。十年前,我曾經在這裡看到過一塊圓券石,一塊清道光年間的石碑,但現在已經查不到了。
此處向南有驢道可通懸天河谷、官房、石林等處,向北可達西駝腰、東駝腰、直達關山景區。的確是一處地理位置十分顯要的關隘。
從此下山,又是一段之字形的古道,路兩邊長滿了小葉槲樹、小葉榆和闊葉槲樹,不由令人想起溫庭筠的詩句:「槲葉滿山路,枳花照驛牆」,其實,這漫漫古道何嘗不是當年的悠悠驛路呢?
古道上的護路石、石板路面大約有兩米寬,因年久失修,荊棘滿地。路面的設置跟我們常見的山西陵川雙底村的白陘古道,完全一樣,隔不遠就會有一道護路攔,以保護古道不被流水衝垮,也使得路面更加堅固。
我弄不清楚翻過這一段孟門關(或曰紫霞關)之後的這一段古道該歸屬於河南還是山西。但是翻過山之後的村子關爺坪、長三地的確屬於山西陵川馬圪當鄉。其實,這條溝跟平甸潭頭那邊的西溝是對應的,叫做東溝,這東溝中間還有座水庫,水庫那邊的村子卻都隸屬於平甸村管轄。這條溝的右邊是山西,左邊仍然是河南。
2.十八裡坡寶泉古道
可能是原來途徑上八裡鴨口孟門關(或曰紫霞關)的古道過於陡峭,也可能是那裡的女兒縫梯實在太過危險,也有可能是白鹿山一帶山勢險要,且午峪河水常常爆發山洪,衝垮古道,不知在何年何月,白陘古道又在薄壁一帶新開闢一條古道來。
改道後的白陘古道,在輝縣境內可分二個路段。第一路段,從薄壁至北尖堖為登山爬坡,盤山繞道人稱「十八裡坡。」(至今,新修的薄平公路也被人稱之為十八裡坡)。第二路段,從北尖堖至潭頭村,在峪河峽谷紅石絕壁上穿越,人稱「寶泉棧道」(約32華裡)。中間有南門關,鎮行山廟等,在位於寶泉村南二華裡處的峭壁崖豁上的南門關正中鑲一長方形面石,上鐫「碧水丹山」,為大明嘉靖二十二年季春吉旦,巡撫河南都御史秦中李宗樞建。後因該關坡陡峻險、門小路窄,不便過往客商駝隊通行,又改在此門西約30米的崖根平坦處築建木質雙門,並建有門樓。客商駝隊雙向西行,有戰事時則需站崗放哨,封堵古道。這裡較之紫霞關有很大方便。
中央電視臺探索發現欄目《地理中國》2015年6月25日,播放了關於這一段白陘古道的節目,叫做《白陘迷道》,不妨點擊查看。
3.鐵匠莊雲臺古道
雲臺古道是一條早已被廢棄的古代商道,它北起山西省陵川縣,南至河南省輝縣鐵匠莊村,網上說她位於5A級景區雲臺山風景區中,屬尚未開發的地區。既然是河南輝縣是起點,怎麼又成了雲臺山景區了呢?
雲臺古道修建於公元908年的宋代,是當時山西通往宋都汴梁的最近的一條大道。可以想像,當時這條古道該有多麼繁華,修建時又是多麼艱難,在沒有大型工具、機械設備的時侯,要在荒山僻嶺、懸崖紅巖上挖開、鋪設這樣一條三米寬、幾百裡長的古官道,其難度可想而知,要耗費多大的力量呀。
雲臺古道比較其鴨口孟門古道和寶泉棧道來,坡度比較舒緩,路面也更加寬敞。
具體線路是:薄壁鎮鐵匠莊村、一路向西、過部隊南牆,開始上山。山頂有一豁口名曰「夾驢縫」,之後是之字形上山古道,山頂有古代廟宇,繼續走,有一三岔路口,修武林業局在此立有護林站牌,繼續向山裡挺進,有三槍、老董家、東馬池、西馬池、一鬥水,向右翻過山就是寶泉景區的西溝未開發景區。上述地名中的東馬池、西馬池屬於輝縣薄壁鎮,這是確鑿無疑的。這條古道到底屬於輝縣還是焦作修武,我也不清楚,但是這段古道的起點是在輝縣薄壁鐵匠莊是毫無疑問的!
這裡的路面跟另外兩處的建築特色是一樣的:每隔大約一丈都有一層「把石」微微突出,這「把石」的作用有三點,一是可以在山洪爆發時分解水流,可以更好的保護路面;二是「把石」掩埋得更深一些,可以更好的保護其他石頭不被山洪衝起。三是「把石」的出現可以減緩坡度,形成一個個極小的臺階,方便人馬行走甚至可以行車。越是陡峭的地方「把石」越是緊湊,路面舒緩則相距較遠。
本編多次走過這條古道。上面幾張圖片,為2017年3月24日,跟隨輝縣市高級中學郭春榮主任和本校遠航戶外群主杜文生老師,走這條古道又從百家巖返回的那次穿越活動中拍攝於這條古道上的照片。
白陘古道應該是文物
在歷史上,這白陘古道,一定經歷過數不清的戰爭洗禮,她是戰爭的血管,是歷史的命脈。多少劍戟刀槍,多少炮火軍糧,都曾在這裡留下過印痕。石板坡路上的馬蹄印記,路邊護路石上殘破的文字,都記載了這裡曾經的歷史。
當然,白陘古道絕不僅僅只是一條軍事要道。在烽火暫熄和平的年代裡,它又是一條物流之路。這裡一定又是一個繁忙的古代高速,馬幫、驢群、挑夫,還有趕考的學子,還有匆匆穿行的晉商,這雲臺古道定是摩肩繼踵的通道,是互通彼此的關隘,是通過她向太行山東西兩側開放彼此的一個橋梁。
在中國經濟發展史上佔重要地位的晉商,就是通過這裡,使得貨通東西,交流南北,馬跡人足,淚滴汘漬,連同晉商文化都濃濃地積澱進了這條古道,使這條古道更加厚重,更加深沉。
悠悠白陘古道,像是一首歷史長卷,鋪排在大山坡上,貫穿在懸天峭壁上。她記載了上千年的民族興衰史。
她隱匿在這荒野群山裡,不聲不響,卻承載了成千上萬的車來人往;鬥星移,物是人非,她經歷了一場又一場的戰爭廝殺,走過了一個又一個更替的王朝。如今,鼓號角鳴早已消逝在了歲月的深處,糧草馬匹也早已成為歷史的記憶,古道卸去了自己作為軍事要道、運送糧草彈藥的使命,她便無怨無悔只作為一個歷史的腳印,把自己的影子印拓在了南太行的深山腹地裡,少有人知道她輝煌的歷史,而她所經過的這些地方,更成為人跡罕至的荒僻野嶺。
白陘古道應該算作是一種文物吧!
我們已經無法潛入過去的時空,去尋找折殘的箭鏃、卷刃的鋼刀、擂裂的戰鼓和棄扔的號角。更無法去錄製逃荒人的悲號和營利商賈的嬉笑,我們所能見到的,只有這一條條潛伏在太行山坡上的飽經滄桑的漫漫古道。
一點建議
白陘古道在陵川縣、在井陘縣等地,均已被列入各級文物保護遺址了,而且已經被保護或開發,被充分利用成為旅遊資源了。我們這裡的三處白陘古道應該也被列為文物保護單位的呀!有歷史厚度、又有建築特點、曾經為社會文明的進程作出過很大貢獻,該不該保護起來呢?這分明就是歷史遺留下來的、在文化發展史上有價值的建築!這正是文物的定義!
能不能在三條古道入山口的路邊豎立一塊石碑呢?或者是水泥板也可以的!就像是輝縣跟衛輝、林州之間的趙魏長城遺址那樣!很簡單的就可以了。
河南輝縣郭玉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