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明」「雙循環」的宏觀背景、概念內涵與政策方向

2020-12-09 中國社科院世經政所

「雙循環」提出的宏觀背景是全球經濟深陷「長期性停滯」格局,中美經濟摩擦全方位升級,中國面臨的外部環境可謂前所未有的複雜與嚴峻。要促進國內大循環,就必須通過促進要素在國內的自由流動來塑造國內統一大市場;確保消費市場的持續擴大與消費持續升級;確保民營企業享有足夠的成長空間以及與國有企業平等的國民待遇;確保中國的產業鏈供應鏈穩定;以及進一步加快對外開放的步伐。在未來五年至十年內,中國國內有望形成新一輪的區域經濟一體化,而圍繞區域經濟一體化而形成的都市圈與城市群建設,則將會成為下一輪中國經濟增長的新增長極。

2020年7月30日的中央政治局會議上,提出了要「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此後,「雙循環」成為了國內外熱議的一個新名詞。如何理解「雙循環」提出的宏觀背景、「雙循環」的具體概念內涵以及「雙循環」意味著的新一輪區域經濟一體化,對我們深入理解這個新名詞,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一、宏觀背景

在7月30日的中央政治局會議通訊稿中,有兩段話可以作為「雙循環」提出的宏觀背景。第一段話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發展仍然處於戰略機遇期,但機遇和挑戰都有新的發展變化。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平與發展仍然是時代主題,同時國際環境日趨複雜,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強。」第二段話為「當前經濟形勢仍然複雜嚴峻,不穩定性不確定性較大,我們遇到的很多問題是中長期的,必須從持久戰的角度加以認識,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雙循環」提出的宏觀背景之一,是全球經濟深陷「長期性停滯」格局,全球範圍內民粹主義、孤立主義、保護主義抬頭,中美經濟摩擦全方位升級,中國面臨的外部環境可謂前所未有的複雜與嚴峻。在這種情況下,不但外需增長面臨較強的不確定性,中國還將面臨貿易投資保護主義的挑戰。因此,要保證中國經濟持續較快增長,就不得不在更大程度上依賴內需增長。

「雙循環」提出的宏觀背景之二,是在中美經貿摩擦過程中,美國竭力對中國高科技企業進行打壓,試圖顯著削弱中國在技術進步方面的「後發優勢」,並努力將中美技術差距鎖定在10年、20年甚至更長時間。以晶片行業為例,目前每年中國晶片進口額已經超過原油進口額。中國在高端晶片方面非常依賴從美國的進口,而美國卻要努力來「卡脖子」。因此,面臨來自美國等國家在高科技領域的打壓,中國政府不得不通過激發國內技術自主創新來對這些高科技產品實施進口替代。

「雙循環」提出的宏觀背景之三,是隨著中國經濟總量的崛起,中國經濟的對外依存度必然會降低,未來的經濟增長潛力將在更大程度上取決於內需的挖掘程度。以出口佔GDP的比重來衡量,中國經濟的對外依存度已經由2006年35.2%的峰值下降至2019年的17.4%。正如習近平總書記今年7月21日在與企業家座談時所指出的,「國內循環為主,是通過發揮內需潛力,使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更好聯通,更好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實現更加強勁可持續的發展」。

二、概念內涵

究竟如何理解「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呢?

首先,要促進國內大循環,就必須打破國內市場上存在的各種顯性與隱性的要素流通障礙,通過促進要素在國內的自由流動來塑造國內統一大市場。事實上,從2018年以來,中國國內市場的絕對規模就超過了美國。然而,與美國相比,在中國國內,各種要素與商品的流動面臨更大的障礙。例如,公路貨運面臨高昂的運輸成本,跨省貿易面臨更加嚴苛的檢驗檢疫流程,勞動力的跨境流動也面臨各種各樣的歧視性政策等。這些要素與商品流動的障礙無疑會顯著削弱中國國內統一大市場的優勢。事實上,2020年4月9日,黨中央、國務院出臺的《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意見》,其核心所指就是要促進要素定價的市場化以及要素在國內的自由流動。要素的範圍涵蓋了土地、勞動力、專業人才、金融資本、技術成果與數據。如果這一政策能夠得到充分落實,那麼對於打破國內要素流動障礙、塑造國內統一大市場將具有顯著推動作用。

其次,要促進國內大循環,就必須確保消費市場的持續擴大與消費持續升級。第一,這意味著要保證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的較快增長;第二,要通過各種政策措施來緩解中國國內的收入與財產分配失衡的格局。只有讓全體人民在更大程度上共享經濟增長的成果,才能促進消費需求的持續擴大與消費升級的發生;第三,要保證居民將更多的收入投入到消費,就必須堅持「房住不炒、因城施策、構建房地產調控長效機制」的政策,如果房價繼續快速上漲的話,更多居民收入會被用於償還月供與儲蓄買房,從長期來看,這會對消費增長形成負面積壓;第四,這也意味著必須加快戶籍改革與農村土地改革,增加農村居民的收入,提高農村居民的消費能力與消費熱情。

再次,要促進國內大循環,就必須確保民營企業享有足夠的成長空間以及與國有企業平等的國民待遇。民營企業對中國經濟的貢獻素來有「56789」的說法,也即民營企業貢獻了50%的財政收入、60%的經濟增長、70%的技術創新、80%的就業以及90%的新增就業。因此,要促進國內大循環,就必須保障中國民營企業有充分成長的空間。今年在疫情衝擊下,宏觀政策的「六保」中的「保市場主體」一項,就充分說明了中央政府對民營企業的重視。這就意味著,要避免宏觀經濟下行與金融監管強化過程中通常會出現的「國進民退」的格局重演,要向民營企業充分開放中國的服務業市場,要對中小微民營企業進行財政與金融方面的支持等。

第四,要實現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要必須確保中國的產業鏈供應鏈穩定,並促進中國企業通過各種努力實現技術進步、在產業鏈價值鏈上不斷向上攀升。如前所述,中美經貿摩擦未來有全方位升級的風險,其中美國對中國高科技行業的遏制將是重中之重。在這一前提下,中國政府必然會通過各種政策措施來大力發展國內高科技行業,這意味著加強對智慧財產權的定價與保護、鼓勵科研成果更好更快地向技術產品轉化、對國內教育培訓體系進行調整、加大對基礎研究的扶持力度等政策舉措。當然,發展高科技也並不意味著閉門造車,東邊不亮西邊亮,在美國試圖與中國實現高科技「脫鉤」的前提下,中國仍需要強化與歐洲國家、日韓等在高科技領域的合作。

第五,要實現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中國政府就必須要進一步加快對外開放的步伐,努力參與各種雙邊、區域與全球性多邊合作,實現國內改革與對外開放的相互促進。事實上,即使在國際摩擦顯著上升的背景下,近年來中國政府依然在加快國內市場的開放力度。例如,今年6月1日海南自貿港總體實施方案的出臺,就標誌著中國國內自貿區自貿港建設進入了新的階段。又如,近年來中國政府在國內金融市場以及國內金融機構的開放方面速度很快。在全球經貿摩擦加劇的背景下,全球產業鏈演進出現了區域化的新特點。這就意味著,中國政府應該充分發揮中國東協自貿區、RCEP、一帶一路等多邊合作機制的作用,增強中國在上述機制中的影響力與貢獻度,通過雙向開放來促進共同發展。

三、新一輪區域一體化即將提速

其實,在本文第二部分的概念內涵中,筆者已經提出了為了促進「雙循環」的若干政策方向,這裡不再贅述。筆者想在這裡重點分析的,是隨著國內統一大市場與國內要素自由流動的實現,在未來五年至十年內,中國國內有望形成新一輪的區域經濟一體化,而圍繞區域經濟一體化而形成的都市圈與城市群建設,則將會成為下一輪中國經濟增長的新增長極。

隨著要素的自由流動程度的上升,未來中國國內將會形成新一輪要素聚集,這意味著一些區域的整合與發展速度將會加快。筆者目前最看好中國國內五個區域的發展。第一個區域是粵港澳大灣區,這個區域的核心城市除港澳外,包括深圳、廣州與佛山(東莞)。粵港澳大灣區未來有望成為中國的矽谷,這裡科技創新與金融服務結合得非常緊密。第二個區域是長三角,這個區域的核心城市包括上海、杭州與南京。長三角區域是目前中國區域一體化與區域內平等化程度最高的地區,且國有經濟與民營經濟的發展相對均衡。第三個區域是京津冀,這個區域的傳統核心城市是北京與天津。如果雄安在未來十年能夠快速發展,那麼雄安有望成為京津冀的第三個增長極。第四個區域是中部三角,核心城市是鄭州、合肥與武漢。這三個城市是中國高鐵時代的最大受益者,他們構成了中國國內統一大市場的「大通道」。第五個區域是西三角,核心城市是成都、重慶與西安。這個三角的特色是製造業發展與科技研究能力相得益彰,且相對而言高素質人力資本的成本較低。

不難看出,以上五個區域都各自有一個城市三角形。在每個城市三角形中,似乎都有一個城市金融更發達一些、一個城市研發更發達一些、一個城市製造業更發達一些。這意味著這些城市之間可以更好地發揮比較優勢、實現協同發展。這五個區域、15個核心城市,在未來不僅是先進位造業與現代服務業匯聚之地,其自身的房地產市場也有著更加可持續的發展前景(因為面臨大規模的青年勞動力流入,以及有著更好的公共資源分布)。

更有趣的是,這五個區域在資源稟賦、發展程度、外向型程度方面具有一定的差異性,因此有望形成中國版本的「雁陣模式」。在這個雁陣模式中,粵港澳灣區與長三角處於第一梯隊,中三角與西三角處於第二梯隊,而五個區域之外的其他區域則形成了第三梯隊。京津冀則相對較為特殊,可以稱之為「雁頭」。這就意味著,在未來,第一梯隊的產業與企業未必要因為成本上升向東南亞或其他國家遷移,而可以更多地遷移到第二梯隊,而第二梯隊的產業與企業可以遷移到第三梯隊。通過雁陣模式的逐級傳遞與擴散,就能夠實現區域優先發展之後的全國共同發展。

(本文的修改版首發於《四川日報》2020年8月27日。)

延伸閱讀:

【張明】對730中央政治局會議的七點觀察

【餘永定】 怎樣實現從「國際大循環」到 「雙循環」的轉變?

【徐奇淵】如何理解「雙循環」?

【餘永定】講三個故事介紹黃奇帆:「他是中國『能員』『幹吏』中的佼佼者」

【餘永定】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是大雜燴

【張宇燕】 世界經濟「結構性低迷」的中長期影響

【餘永定 張一】未來試行中國式量寬的可能性

【專訪】餘永定:全球大刺激後通脹未必走高,中國財政應更擴張

【餘永定】為當年的四萬億刺激計劃正名 現在必須大膽實行擴張性財政政策

【專訪】 餘永定:中國需財政、貨幣雙擴張,匯率、房價不應束縛央行

【徐奇淵】面對全球產業鏈數位化趨勢,中國如何抓住機遇?

【張明】肺炎疫情下國內外經濟金融走勢

【馬濤 陳曦】「一帶一路」包容性全球價值鏈的構建 —— 公共產品供求關係的視角

【馬濤、王嵐】中國在全球供應鏈上不斷趕超

【徐奇淵 張子旭】疫情衝擊中國進口供應鏈,哪些行業風險最大?

相關焦點

  • 如是金融:宏觀政策定調穩中偏緊 地產調控劍指大城市
    原標題:【中經會】如是金融:宏觀政策定調穩中偏緊,地產調控劍指大城市   中央經濟
  • 中國社科院張明:展望2021年的世界經濟——V型還是耐克型復甦?
    從目前來看,2021年全球經濟能否超過5%,依然面臨著如下變數:第一是新冠疫情的演進方向。目前來看,全球的疫情演進並不樂觀。疫情的重心已經由發達國家轉為新興市場。印度的確診人數很可能在年內趕超美國,而拉美的疫情演進極不樂觀。如果能夠大規模使用的疫苗不能儘快問世,那麼2021年新興經濟體經濟增速可能顯著低於預期;第二是美國大選之後的國際經貿政策是否會發生變化。
  • 「清友薦讀」宏觀經濟學的貧困和凱恩斯以外的世界
    本期推薦宏觀經濟學是經世致用的學問,但要做到從理論到現實的貫通、從宏觀到微觀的穿透、從學院到市場的遊走是極其艱難的。本書不但為我們提供了宏觀經濟分析的框架,也用市場的實踐檢驗了理論上的努力。張明研究員的經歷和著作體現了我們這一代經濟學人的很多共性,也是中國經濟和金融發展到這一階段的一個縮影。
  • 張明:2021年的全球與中國經濟|《南方都市報》專訪
    來源:如是金融研究院來源| 張明宏觀金融研究「如果說過去幾十年,我們更多的是通過開放來促改革,那麼未來我們可能會以改革來促開放」。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張明接受南都記者採訪時如此表示。錯綜複雜的2020年即將結束,張明用「疫情、衰退、動蕩」歸納今年世界經濟形勢的三大關鍵詞。而展望2021年,環球經濟存在哪些確定性?風險資產價格將出現怎樣的場景?在「雙循環」新格局下,如何實現高質量發展呢?金融行業在「十四五」時期迎來哪些機遇和挑戰?張明接受南都記者專訪時詳細解答了上述問題。
  • 招商策略:關注十四五與雙循環政策紅利帶來的投資機會
    預計在十四五期間,將有一系列的政策沿著「雙循環」政策思路出臺,較多細分領域將在此背景下獲得加速發展。在「雙循環」政策背景下,OLED材料是國產替代的重點發力方向。除此之外,柔性屏材料PI膜、偏光片(PET、PMMA、COP材料)也是重點發力方向。
  • 潘功勝:持續健全宏觀審慎政策框架
    ,在實踐探索中不斷健全符合我國國情的雙支柱調控框架,支持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一是持續健全宏觀審慎政策框架。適時發布《宏觀審慎政策指引》,完善我國宏觀審慎政策的總體設計和治理機制。
  • 招商宏觀謝亞軒:2021年貨幣政策可能會略微收緊
    原標題:【招商宏觀】跨周期下的宏觀調控政策——2021年宏觀經濟展望之四 摘要 【招商宏觀謝亞軒:2021年貨幣政策可能會略微收緊】短周期看,2021年貨幣政策可能會略微收緊
  • 大洲新燕盛襄2020燕窩行業年會,榮膺「最佳燕窩智慧工廠」
    大洲新燕光彩耀映:榮任本屆年會贊助商暨國燕盛典總冠名商,力促燕業共生共榮;榮膺「2019年度最佳燕窩智慧工廠獎」,領先水平深受權威肯定;印尼駐華大使周浩黎、國燕委理事長馬增俊及各相關領導紛至參觀,盛讚大洲新燕匠心集智。燕業年會,精彩頻現燕業同仁們凝心聚力,共襄年度盛會。
  • 中國駐歐盟使團團長張明:「雙循環」為中歐合作提質升級注入強勁動能
    中國駐歐盟使團網站12月12日消息,12月11日,駐歐盟使團團長張明大使在《歐盟動態》(EURACTIV)網站發表署名文章《「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為中歐合作提質升級注入強勁動能》。文章稱,雙循環發展格局,將為歐盟提供廣闊歷史機遇。作為中國主要經貿夥伴,歐盟是連接中國內循環和外循環的重要紐帶。中歐雙方的GDP合計佔全球超三成,雙邊貿易額佔中國對外貿易額15%,雙向投資也穩步增長。
  • 中國經濟國際國內雙循環建設的重要歷程
    以下觀點節選自CMF中國宏觀經濟分析與預測報告(2020-2021)《邁向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中國宏觀經濟》,執筆人為劉元春、劉曉光、閆衍,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一)新發展格局是統領十四五的新戰略舉措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思想包括幾大核心內涵:1、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戰略的戰略動因是為了完成社會主義現代化目標,進一步深化和統籌新時期各種行動方案,進一步調整和優化各種戰略舉措,以形成更有利於生產力發展的新戰略。
  • 潘功勝談宏觀審慎監管 還有哪些政策呼之欲出?
    近年來,我國不斷完善宏觀審慎政策框架,積極採取了多項政策措施。今年9月,我國正式建立逆周期資本緩衝機制,將初始緩衝比率設定為0,這也是近期我國健全宏觀審慎政策框架、豐富宏觀審慎政策工具箱的重要舉措。  「下一步,將建立我國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宏觀審慎管理框架。」
  • 新一年中國宏觀政策展望
    原標題:新一年中國宏觀政策展望   時近年底,中央經濟
  • 提振國內居民消費、促進「雙循環」的稅收政策研究
    一、提振國內居民消費以擴大內需是進一步順暢國內國際雙循環的基礎  「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中央面對當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作出的重大決策,將在長期內指導我國宏觀經濟發展。
  • 潘功勝:健全雙支柱調控框架,支持形成國內國際雙循環新格局
    在對全球大環境與外匯局工作進行總結後,潘功勝表示,下一步將在實踐探索中不斷健全符合我國國情的雙支柱調控框架,支持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其中,核心內容就是建立健全宏觀審慎政策框架,加大宏觀審慎政策實施力度,從而增強全球金融體系的韌性和穩健性,提高應對衝擊的逆周期調節能力。潘功勝總結了重點工作成果,其中包括建立我國宏觀審慎政策框架、有序推進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監管、加強金融控股公司監管、開展重點領域宏觀審慎管理。
  • 藍雲CEO劉啟航:雙循環釋放連結「管道」機會 雲上基建需要更多專業...
    對於一批深處雲計算當中的企業而言,新基建政策的東風有望促使他們成為風口的受益者。然而,伴隨著新時期中美關係的持續動態演變並且日趨複雜化,一批具有中美兩國產業背景的雲計算企業,卻可能因此面臨新的不確定性。
  • 宏觀政策評價報告2021:宏觀政策支撐中國經濟脫穎而出
    就財政政策力度而言,2020年較好地實現了政府工作報告所要求的「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更加積極有為」的目標。總體而言,2020年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力度都明顯加大,為宏觀政策有力實施提供了重要保障。  宏觀經濟政策(簡稱宏觀政策)對於一個國家的經濟穩定和金融穩定至關重要,對當前中國而言尤其如此。
  • 貨幣政策和宏觀審慎政策雙支柱調控框架日趨完善
    肩負調節貨幣「總閘門」的責任和使命,中國人民銀行在「十三五」時期,完善跨周期設計和調節,大膽創新貨幣政策工具,根據經濟金融形勢變化,科學把握貨幣政策力度;結合中國國情率先開展宏觀審慎政策實踐,建立貨幣政策和宏觀審慎政策雙支柱調控框架;同時積極穩妥地推進以利率和匯率為核心的金融市場化改革,以改革方式提升宏觀調控的有效性,為幣值穩定、經濟高質量發展營造了良好的貨幣金融環境。
  • 嘉華旅遊張明:旅行社轉型自救迫在眉睫
    儘管國家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的政策已陸續出臺,各地已按照文旅部的通知開始暫退旅行社質保金的80%,給了旅行社一些安慰和希冀,但應該清醒地看到,旅行社要活下去,最重要的還是「自力更生,豐衣足食」。從2月1日開始,少了平時的迎來送往,山東嘉華旅遊董事長張明得以集中精力思索旅行社所面臨的變局和出路。在他看來,旅行社不能完全放棄組團,但只依靠組團的模式必須改變。
  • 把脈經濟新趨勢 探尋發展新路徑——「開局開放」宏觀經濟論壇暨...
    嘉賓到達會議現場12月18日,由經濟觀察報、經觀傳媒共同舉辦的宏觀經濟論壇暨創新峰會在海南三亞圓滿落下了帷幕。本屆論壇邀請到業內重量級專家學者及企業嘉賓,從多個維度探討全球產業鏈重構、國內「雙循環」背景下的中國經濟發展新趨勢。
  • 榮盛康旅酒店榮獲「金枕頭」2020年度中國最具成長性,酒店管理公司...
    以「雙循環新格局下的機變與攻守」為主題的「21世紀住宿業高峰論壇」12月18日在上海舉辦,論壇邀請享譽國內外的專家學者會同行業領軍者,共同探討中國住宿業發展的新問題,探索新方向。從「21世紀酒店業高峰論壇」到「21世紀住宿業高峰論壇」,論壇迄今為止已成功舉辦十屆。同期舉辦的中國「金枕頭」獎評選,從2004年創辦至今,則已舉辦十六屆。兩大盛會是中國住宿業規格最高的行業聚會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