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代到1980年代,那究竟是怎樣的年代?

2021-02-08 這才叫PS

來源:經典老照片2 ID:jdlzp999

六十年代


20世紀60年代,海南通什(今五指山市)的黎族村民在山上放牛。

20世紀60年代,海南黎族的農民在水田中撓秧。

1960年代初期,北京勞動人民文化宮的「五一」勞動節「大頭娃娃」表演。

1960年代初期,「五一」勞動節,在公園等待表演節目的孩子們。

1966年,北京東長安街的大字報和人們購買油印小報的場景。

1967年,北京東長安街舉行「紀念秋收起義四十周年」的宣傳活動。

1968年廣東的一戶農家,孩子正在為奶奶朗讀毛主席著作,牆上還張貼著多張毛主席像。

1969年,群眾慶祝黨的「九大」勝利閉幕,中央民族學院的師生表演節目。

1966年12月25日,串聯學生翻越江西井岡山黃洋界。


1966年,火車上的串聯學生。

串聯學生在水利工地上向農民宣傳毛澤東思想。

1966年,學生大串聯到盧溝橋,前隊的學生在橋上寫字,給後隊提示方向。

1968 年,廣東珠江工廠送青年工人參軍。

1968年,知青們剛剛乘船來到北大荒新建的知青點。

知青修建橋梁。

動手蓋房子。

趕豬出來吃食。

用拖拉機在秋收。

採石場政治學習。


七十年代


1970年,雲南中甸新聯大隊大串聯的學生在新疆翻越達坂。

1970年,雲南峨山彝族自治縣,知識青年在與農民話家常。

1970年,雲南中甸,新聯大隊少年閱讀《毛主席語錄》。

1971 年,秋收時節的勞作間隙,宣傳隊員表演數來寶。

1970 年,雲南峨山彝族自治縣,知識青年與農民一起下地勞動。

1971 年,「三八」號在黃海捕獲大量對蝦,為國家創造外匯。

1970年代,江蘇淮安農民在手工縫製地毯。

1970年代,浙江嘉興的繡娘正在做繡花鞋面。

1970年代,首鋼軋鋼廠建成試車。

1972 年,廣州電業局女子帶電作業班在維護高壓線。

1970年,毛主席暢遊長江四周年之際,什剎海舉行紀念活動,少年們背著紅纓槍泅渡。

1971年,故宮重新對外開放,圍觀的市民。

20世紀70年代,北京故宮城牆下的剃頭師傅和他的老主顧。

20世紀70年代,故宮東華門城牆下早讀和鍛鍊身體的人們。

20世紀70 年代,北京街頭賣蟈蟈的小販,自行車上掛滿了蟈蟈籠子。買蟈蟈玩是當時孩子們的童年樂趣之一。

20世紀70年代,上海外灘,清晨練習太極拳的人們。


20世紀70年代,湖南衡陽南嶽鎮,一位年輕的爸爸背著娃娃在看小人書。


八十年代


20世紀80年代初,北京勞動人民文化宮跳集體舞的年輕人。

20世紀80年代,西單的一家理髮店向行人展示新髮型的照片,招徠生意。

20世紀80年代初,春節期間的地壇廟會異常熱鬧,人們興致勃勃地逛公園,買小吃,看大戲。

20世紀80年代初,北京東城區南池子冬天的早晨,人們冒著風雪去上班。

湖南衡陽南嶽鎮,在街口玩耍的孩子們。

北京春秋季沙塵時期,繫著紗巾防塵的女士。

本文結束前,小編再推薦大家關注一個高端攝影公眾號

鬼才攝影一個專注分享攝影奇才及作品欣賞的公眾號

喜歡攝影的你別錯過了

相關焦點

  • 老照片:從60年代到1980年代,那究竟是怎樣的年代?
    20世紀60年代,海南黎族的農民在水田中撓秧。1960年代初期,北京勞動人民文化宮的「五一」勞動節「大頭娃娃」表演。1960年代初期,「五一」勞動節,在公園等待表演節目的孩子們。1966年,學生大串聯到盧溝橋,前隊的學生在橋上寫字,給後隊提示方向。
  • 《折騰吧,1960年代》出版
    20世紀60年代是一個與眾不同的年代,那時所有人都想改變世界,小到一顆避孕藥的上市、甲殼蟲樂隊的火爆、世界盃的「帽子戲法」,大到人類首例心臟移植手術的成功、馬丁•路德•金領導的民權運動,乃至古巴飛彈危機的千鈞一髮……無論大小,這些事都影響至今。近日中國畫報出版社推出了「螢火蟲」書系的第五本:《折騰吧,1960年代》。
  • 《1980年代的愛情》北京首映式
    時光網訊 「我和你是河兩岸,永隔一江水」,傳說中的「1980年代的愛情」,也許就像影片的插曲歌詞一樣,既憂傷又唯美。9月10日,由霍建起執導、蘆芳生、楊採鈺主演的電影《1980年代的愛情》(以下簡稱《1980》),在北京召開首映發布會。
  • 在《傾城之戀》年代中的香港
    1952年7月,張愛玲第二次赴港,香港對她也不暇款待,重新報讀港大竟然未果,以至不歡而別,終於在1955年8月赴美,走上了她遠離故土的「逃難」歲月;1961年11月為了生 計張愛玲再到香港,1962年3月由於丈夫賴雅病重回到美國。算起來,整個五六十年代,張愛玲前後居留在香港有三年半時間。不難發現,香港這座城市對於張愛玲來說,並不是一塊生活的「福地」。
  • 1960年代,60年前的香港,車水馬龍,一片繁華景象
    回望歷史,往往令人感慨萬千,自香港19世紀年以後被割讓出去之後,到了1960年,已經過去了100多年。而在上世紀60年代,香港開始高速發展,經濟騰飛初現端倪。港口船隻(1960)到了1965年,香港經濟已經得到了高度發展,城市建設規劃極具現代感。港口停放著過往大小船隻,海運貿易繁榮。
  • 1980,在路上的美好年代
    沒有「在路上」,也就不會有希伯萊人的「出埃及記」以及我正在敘述的「出鄉村記」。沒有「在路上」,凱魯亞克的著名公路小說也不會流傳為經典,更別說在其後催生出與「在路上」相關的一系列文化。  1980年代,伴隨著大批青年回城,越來越多的農民及其子弟也開始試圖進入他們夢寐以求的寬闊城市。  這是一個讓人謳歌的年代。
  • 梁舒涵:1980年代藝術之爭的影響
    庫斯比特、休斯和克裡姆帕從1980年代早期到中期陸續出版了他們的批評文集,這些文字仿佛是對當代文化狀態的評價,而不是流水帳般的檔案。有些批評家,比如福斯特(Foster)和庫斯比特在這個時期出版的著作中進一步深化了他們先前的觀點。一些批評家或編輯因為在這個時期的著作而獲得了名望。
  • 火紅的1980年代,一組瀋陽聯營公司老照片,隔著櫃檯賣貨的年代
    瀋陽聯營公司始建於1952年,最初坐落於今天的太原街中興商業大廈所在地,1982年從中興搬遷到中華路路口。據說當時造價高達3300多萬人民幣,在1980年代一度成為全國第二大的百貨商場。1980年代聯營公司及中華路80年代改革開放的初期,人們的消費意識逐漸甦醒,裝修美觀大方的聯營公司很快成為當時瀋陽人逛街購物的首選。
  • 恩施大電影,1980年代的愛情
    《1980年代的愛情》這是一段發生在80年代初期的愛情故事,主人翁小關在畢業後被分配到鄂西利川縣一個土家族山寨工作
  • 美軍水兵鏡頭下的香港,1960年代
    清朝康熙八年(1669年),朝廷鼓勵人們到此地入遷墾荒;遷至此地的(福建等地)客家人最多。【灣仔街景;1966年。】上世紀五十年代,此地仍是憩靜的住宅區;海底隧道建成後,逐漸成為了商住中心。【司徒拔道45號;1966年。】該路以司徒拔爵士(十六任港督)命名,舊山頂道原為司徒拔道的部分。
  • 這四位畫家1960年代在工藝美校曾得到申石伽等的指授
    這四位畫家1960年代在工藝美校曾得到申石伽等的指授 汪滌 梅之 2019-05-01 10:09 來源:澎湃新聞
  • 洪崖洞重逢1980街區藏在江邊樓裡的八十年代老重慶
    看到他們發的一大堆好看的照片,有港風的、有朋克的、有復古的,我便也覺得好奇,把老重慶搬到洪崖洞裡,究竟是怎樣一番景象呢?於是,得空就立馬拉上好姐妹一起去了。我們下午去的,人不多,進景區也不用排隊,一路暢通。從工作人員口中了解到,洪崖洞5-8樓在進行改造,要融匯成一個集過去、現在到未來的重慶縮影。
  • 洪崖洞重逢1980街區|藏在江邊樓裡的八十年代老重慶
    最近看到不少漂亮小姐姐在分享洪崖洞5樓的重逢1980街區,現在想來,我之前去洪崖洞好像也就是在一樓和十一樓拍拍外景然後再在樓裡面簡單逛逛,沒怎麼深入樓裡面體驗洪崖洞的風情。看到他們發的一大堆好看的照片,有港風的、有朋克的、有復古的,我便也覺得好奇,把老重慶搬到洪崖洞裡,究竟是怎樣一番景象呢?於是,得空就立馬拉上好姐妹一起去了。
  • 野夫:寫《1980年代的愛情》為還債(圖)
    野夫:完全是偶然,只是因為前者被審查太久,拖到了一起而已。自己的作品如同自己的孩子,你很難說究竟喜歡哪一個。小說是虛構為主,散文是完全紀實,我可能更適合紀實吧。  搜狐文化:您說過,寫作有時是宣洩,有時是還債。《1980年代的愛情》耗時近10年,對您來說,這部作品是對初戀的一種「宣洩」呢,還是對這段回憶的一種「還債」?
  • 沸騰的年代 希望的年代
    靜悄悄地,濺起一片綠色的月光十片綠色的月光一百片綠色的月光,在這樣的夜晚,使所有的心蕩漾、蕩漾隱隱地,輕雷在天邊滾過,講述著熱帶的地方,綠的故鄉這首優美的抒情詩和其他三首詩以組詩《海南情思》(四首)總題發表在1980
  • 1960-70年代香港的回歸論述 | 文化縱橫
    本文的目的,並不志在完成上述這項龐大的反思工作,也不是去討論回歸是否為一般香港人所接受的問題,而是集中於檢視,在1960-70年代之交,也即政治上的「回歸」還未成為中英兩國要處理的逼切工作之前,「回歸」如何曾經在香港的知識分子中間,構成一個論戰焦點。這些爭論的出現,遠早於1980年代的中英談判出現,但這些爭論卻設定了往後香港人身分認同紛爭的基本面貌。
  • 張彥武:文化沙龍裡的1980年代
    在那個乍暖還寒的年代,《讀書》負責人沈昌文還不敢將之命名為「讀書沙龍」:「叫『俱樂部』容易聯想到1957年反右時批判過的『裴多斐俱樂部』,叫『沙龍』也不行,那被看作是資產階級的玩意兒。」「《讀書》服務日」在1990年代中期以後就不那麼固定了,「現在只是每年的12月25日會組織《讀書》的部分在京作者聚一聚。1980年代以後大家也都變忙了。」《讀書》編輯吳彬告訴記者,「1980年代和以前及以後都不太一樣,人人相信將來會變得更好。」趙越勝沙龍和雙榆樹青年公寓1657號沙龍也因為成員在1980年代末星散各地而解體。
  • 1960年代的香港街頭
    上世紀60年代的香港街頭上世紀60年代的香港街頭上世紀60年代的香港街頭上世紀60年代的香港街頭上世紀60年代的香港街頭
  • 老照片:1980年代的東莞,當時還是一個不起眼的小縣城
    圖為1980年代的東莞,平坦寬闊的鄉村公路。正是四通八達的道路帶動了東莞早期的發展。1980年代的東莞工人電影院,顯得很寒酸,那時候的電影院是人們最喜歡去的文化場所了。1980年代的東莞,東莞東華機械廠的廠房內,工程人員正在研討工作。1980年代的東莞,超市裡貨架上擺滿了琳琅滿目的商品。1980年代的東莞,一些老百姓家裡已經安裝上了電話。
  • 野夫小說《1980年代的愛情》拍成電影
    年代的愛情》(以下簡稱《1980》),改編自著名作家野夫的同名小說。在這部半自傳小說裡,野夫將一段屬於自己青春隱秘的個人歷史和屬於他們那一代人的共通歷史雜糅在一起,把一段清純的愛情與厚重的歷史用飽含深情的筆墨娓娓道來。  記者:《山楂樹之戀》與《1980》相比,有何不同?  野夫:《山楂樹之戀》是高幹子弟和一個有一定年齡差距、身世差距的小女孩的愛情故事,故事背景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