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四位畫家1960年代在工藝美校曾得到申石伽等的指授

2020-12-11 澎湃新聞

這四位畫家1960年代在工藝美校曾得到申石伽等的指授

汪滌 梅之

2019-05-01 10:09 來源:澎湃新聞

上海工藝美術學校在半個世紀以來的上海美術教育中有著獨特的地位。

近日在
上海田子坊新開放的六號裡T6美術館(泰康路210弄6號)「海上四先生——蔡天雄、許韻高、汪凱民、林凡畫展」即見證了這一文脈。以石庫門建築為代表的田子坊是上海知名文化藝術景區,本世紀初曾經吸引了陳逸飛等畫家前來入駐,而六號裡美術館是從田子坊的老廠房改建而來,此次展覽為其開館首展。

1980年代初,蔡天雄、汪凱民、許韻高在申石伽先生家。

1980年代,許韻高、蔡天雄在汪凱民、林凡夫婦在迎勳路寓所中。2019年4月28日,許韻高、蔡天雄與汪凱民、林凡在展覽現場

據悉,蔡天雄、許韻高、汪凱民、林凡是上海工藝美術學校的老同學、老同事,在這所藝術名校中生活工作長達半個世紀,見證了五、六十年代以來上海美術特別是中國畫發展中的起起伏伏。他們在1960年代初求學時得到申石伽、曹簡樓、孫悟音、鬱慕潔、姚有信等老先生的親授,成為解放後上海第一批科班出身的國畫家。

事實上,上海工藝美術學校在半個世紀以來的上海美術教育中有著獨特的地位,同時也有著中國畫獨有的文脈,申石伽、顧飛、曹簡樓、鬱慕潔、徐寶慶、張愛泉等等一批滬上著名書畫家、工藝美術大師們奠定了工藝美校的靈魂。如申石伽先生(1906-2001年),別署西泠石伽,室名"六步詩樓",生於書畫世家,一直從事國畫創作,尤擅長山水和竹。早在1947年出版的《中國美術年鑑》這樣評價他:「石伽擅長山水及竹,萬竿煙雨。蒼動中饒在俊逸之氣,功力之深,藝事之精,時下罕見。」

蔡天雄等觀看曹簡樓先生作畫

這些書畫家對學生的培養,不再局限於工藝技巧的傳授。據一些校友回憶,東西方繪畫、雕塑等課程的加入打破原先師徒相傳的局限性,使得學生擁有了紮實的造型基礎和美學修養。大批傑出的工藝美術人才被培養出來,很多校友如蕭海春、毛關福、劉錫洋、劉巽發、湯兆基、蔡天雄、畢國勤、葛振綱、孫晉華、朱鴻根、宋立成、汪凱民、許韻高、顧振鵬、林凡、楊懷琰……隨後成長為上海乃至全國工藝美術界的骨幹,並活躍至今。美校還吸收了大批有志成為工藝美術的新生力量,成為當時上海地區美術高端人才的培養基地。

 蔡天雄《山居系列》之二十一

此次展覽的四位藝術家很早就擔任上海中國畫院、上海書畫院、黃埔畫院、新華書畫院等繪畫機構的畫師。蔡天雄、許韻高都以山水畫為主攻方向,以宋元山水為自己的基石又呈現各自鮮明的特點。蔡天雄的山水畫以明快秀麗而著稱,許韻高的山水畫則是沉著厚重而見長。汪凱民以吳昌碩金石畫派為根基,後吸收日本畫方法,轉治工筆重彩花鳥畫。林凡以浙江人物寫意畫為根基,將筆墨趣味融入工筆畫創作之中。他們有著共同的師承,都是從傳統中走來,又因為身處工藝美術系統的環境而在畫風上有著裝飾藝術的華麗精工。

許韻高《秋風雲霧山泉清》

四位藝術家的為人與畫風植根於江南文化與海派文化的,有著江南文人的靈秀之氣,有著海派文人的包容與創新。

汪凱民《浦江潮》

田子坊街區1920、30年代曾經是與上海美術專科學校齊名的新華藝術專科學校所在地,校長汪亞塵先生一家就居住在此。上世紀九十年代,來自上海市美術專科學校的陳逸飛等上海畫家也最早在田子坊建立畫家工作室。上海工藝美術學校在六十年代是與上海市美術專科學校齊名的滬上專業藝術院校,蔡天雄、許韻高、汪凱民、林凡與陳逸飛、夏葆元、王劼音、賴禮庠等西畫家同輩,他們之間也早在六、七十年代就多有交集。他們身上有著共同的中西兼容,創新求變,純藝術與裝飾設計藝術相互滲透的特徵。

林凡《新天地》展覽現場

由上海工藝美校校友葛德榮所建立的「六號裡」是從田子坊的老廠房改建而來,毗鄰陳逸飛藝術中心以及工藝美校校友、上海民藝家協會主席李守白的守白藝術中心。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書畫展,田子坊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申石伽 :疏影冷香 溢紙而出(圖)
    申石伽出生書畫世家,祖父為晚清著名山水畫家申宜軒。鬻畫之餘,課徒授畫於杭州琅繯畫會、小留青館,從學者眾。    建國後,初曾任教京、越劇院,後則長期執教上海市工藝美術學校,畢業以「甘為教學終吾生」自勉,愛生惜才,桃李滿門。文革浩劫,素志不墜。眾多學生嘗以《石門藝苑》名義舉展畫作,頌其師德。    1987年,畫家以「西泠石伽山水墨竹畫展」所得悉數捐給工藝美校「石伽獎學金基金會」。
  • 出生於書畫世家的畫家,周總理都曾掛念,因為低調鮮為人知
    出生於書畫世家的畫家,周總理都曾掛念,因為低調鮮為人知申石伽出生於一個書畫世家,他的祖父是晚清非常著名的山水畫家申宜軒。深受家庭的影響,申石伽從小也開始學習繪畫。在家裡人的嚴格要求之下,練就紮實的繪畫基本功。
  • 為一個人 逛一座城|申石伽與愚園路亭子間的緣分
    畫家申石伽在愚園路上中實新村的舊居是一間僅12平方米的亭子間,有「六步詩樓」之稱。身居陋室的申石伽一生淡泊名利,潛心作畫,出版的《山水畫基礎技法》被美術教育界譽為「當代《芥子園畫譜》」。圖說:申石伽舊居 新民晚報記者 蔡瑾 攝家學淵源申石伽1906年出生在一個書畫世家,祖父是晚清著名山水畫家申宜軒,父親也擅長詩畫。申石伽4歲即啟蒙誦讀四書,11歲開始自學篆刻和依照《芥子園畫譜》學習繪畫,到14歲已能作詩填詞,並用自己作的詩詞題畫。
  • 一個畫家,只要有好的作品,就不會被真正的遺忘
    一個畫家,只要有好的作品,就不會被真正的遺忘文/錢毛毛申石伽(1906-2001),浙江杭州人,真正的實力派畫家,最擅寫墨竹,朱竹。他的作品在當時取得了不錯的成就,得到了郭沫若,齊白石等名家的推崇,自成一派「石伽竹派」。申石伽的畫竹風格多變,在不同的畫作中展現出了不一樣的神態,風,晴,雨,雪,任何場景駕馭起來都得心應手。
  • 畫壇「竹王」誕辰110周年 申石伽書畫展將在滬舉行
    圖片說明:此次展覽的申石伽先生作品。  東方網通訊員汪凡7月28日消息:今年是著名書畫家、上海市文史館館員、浙江省文史館名譽館員、美術教育家、詩人、有畫壇「竹王」之稱的申石伽先生誕辰110周年。由上海市文史研究館和上海筆墨博物館主辦的《紀念申石伽誕辰110周年——西泠石伽書畫作品展》將於7月30日至9月18日在福州路429號上海筆墨博物館二樓舉辦,以紀念這位蜚聲畫壇的美術教育家。  申石伽先生(1906年—2001年),浙江杭州人。幼年開始習書篆隸,學畫梅竹山水,鑽研詩詞,其題畫詩詞堪稱一絕。
  • 中國宮廷畫家源遠流長,最後一位是誰呢?
    宮廷畫家的設置,在唐初就已經有了。據王伯敏《中國美術通史·第三卷隋唐》:「唐太宗、玄宗時又屢派搜訪書畫使及接受民間進獻,設畫工待詔於左右,皇家收藏及對人才搜羅已頗具規模」。待詔,即住在宮裡可隨時應詔作畫之官名。
  • 1960年代到1980年代,那究竟是怎樣的年代?
    年代,海南通什(今五指山市)的黎族村民在山上放牛。1960年代初期,北京勞動人民文化宮的「五一」勞動節「大頭娃娃」表演。1960年代初期,「五一」勞動節,在公園等待表演節目的孩子們。1970年,毛主席暢遊長江四周年之際,什剎海舉行紀念活動,少年們背著紅纓槍泅渡。
  • 授銜時,這八位將領都曾被提名為上將,為何最終未授上將
    1955年的授銜中,共有55位將領被授予上將軍銜。後來,王建安、李聚奎兩位將軍又先後被補授上將軍銜,開國上將的總人數達到了57位。其實,在原來以彭總和羅帥為首的授銜委員會,向組織上提交的預授上將名單中,還有其他8位將領被提名為上將,他們分別是誰呢?為何最終未授上將軍銜呢?
  • 1960年代,60年前的香港,車水馬龍,一片繁華景象
    回望歷史,往往令人感慨萬千,自香港19世紀年以後被割讓出去之後,到了1960年,已經過去了100多年。而在上世紀60年代,香港開始高速發展,經濟騰飛初現端倪。港口船隻(1960)到了1965年,香港經濟已經得到了高度發展,城市建設規劃極具現代感。港口停放著過往大小船隻,海運貿易繁榮。
  • 四位腦洞大開的畫家
    即便是宗教畫,也是世俗世界的映射,需要模特兒,擺pose,畫家們用畫筆記錄下那個moment。 但在藝術史上,有那麼幾位傑出的大師,通過自己的觀察和冥想,給想像力裝上翅膀,構造出奇特的視覺藝術,有些甚至是客觀世界中根本不存在的影像,腦洞之大,令人嘆為觀止。 今日就容許我來分享一下藝術史上四位腦洞大開的畫家。
  • 長徵「四老」是指哪四位
    原標題:長徵「四老」是指哪四位   在紅軍長徵隊伍中,以朝氣蓬勃的年輕人居多。但在這支年輕的紅色隊伍中,卻有一個特殊的群體——「長徵四老」。他們是紅軍中4位鼎鼎有名的老同志:徐特立、謝覺哉、林伯渠、董必武。   1934年10月,「四老」跟隨中央紅軍踏上漫漫徵程。
  • 42件周作人1960年代手稿拍出1286.85萬元
    手稿目錄手稿系羅孚所藏《知堂回想錄》之外散文手稿中的選粹周作人在1949年以後曾在人民文學出版社從事日本、希臘文學作品的翻譯和寫作有關回憶魯迅的著述,到了1960年代以後又說「因為負擔太重太多,所以支出太巨,每月要不足百元以上,這是我拮据之實情」。曹聚仁知道他的窘迫處境,因而在1960年代初期介紹他與香港《新晚報》的創辦者羅孚認識。在1960至1965年間,羅孚邀請周作人在香港《新晚報》撰稿。後來羅孚輯出部分手稿內容,於1970年代初在香港出版了《知堂回想錄》。
  • 名家| 中國13位頂級美女畫家
    以驚人的毅力和嚴謹的創作態度,經過超乎常人的努力,終從一個青樓弱女成為享譽國際著名的女畫家。 潘玉良曾兩度遠涉重洋到法國去探索藝術的真諦,旅歐四十餘載,創造了「融中西畫於一治」的獨特畫風,堪稱是一位真正溶入西方文化的卓有成就的中國女畫家。
  • 齊家姐妹畫家:齊白石曾孫女齊燕君與齊社君
    丁紹原與齊燕君多年同事,之前一直沒有得到她的一幅作品。我沒有與齊白石大師生活在同一個年代,藏庋沒有齊白石一幅墨寶,時常引以為憾。所以,齊燕君發話後,我們口裡雖然說不好意思,下手卻比較重,本來三人三幅作品,結果一人拿了兩幅。齊燕君和老伴張義庭在旁邊作拈花一笑狀,好像沒有什麼見怪的意思。
  • 在女性不能進入繪畫作坊的年代,她成為瑪麗王后的御用畫家
    ,母親是位普通婦人,父親則粗通粉彩,他很早便意識到女兒的藝術天分並親自教授她畫畫。不久,維傑·勒布倫草草地加入了由一位繪畫愛好者所舉辦的小型畫院,並得到了風景畫家約瑟夫·維爾內(Joseph Vernet)的指點。她早期的肖像畫中記錄了這兩位對她來說十分重要的人物。 因為性別關係,維傑·勒布倫無法得到正式的繪畫培訓,多數時間她通過觀察、模仿和實際的工作自學成才。
  • 燃燈佛是如何得到授記的?
    時比丘阿梨蜜羅日日燃燈供養彼佛,佛乃為比丘授記,告知當來成佛,名「定光如來」。此系燃燈佛昔時曾從寶髻佛授記之因緣。釋迦佛在因行中第二阿僧祇劫屆滿時,剛好此佛出世,他買了五莖蓮花去供佛,又以頭髮鋪地給佛走路,佛即為他授未來成佛的記別。
  • 前蘇聯明信片:見證60年代江寒汀花鳥圖風靡俄國
    60年代從前蘇聯寄出的明信片他系海上著名花鳥畫家,著名的藝術教育家。他與唐雲、陸抑非、張大莊合稱「海上四大花旦」 和江南花鳥畫四才子。明信片的左下角印製的文字則清晰地表明了,這幅作品參加了1960年在民主德國柏林舉辦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繪畫及平面藝術展覽。在建國十周年之際,畫作能夠代表中國出國展覽,可見其作品早已得到廣泛的認同。說起江寒汀先生與前蘇聯的一段緣分,還得從著名的江南藝苑,也就是與北京榮寶齋並稱為「南朵北榮」的朵雲軒說起。
  • 香港記憶,1950至1960年代廣東道的露天街市
    【香港歷史回憶】1950至1960年代廣東道的露天街市。芒角咀(旺角舊名)早於1819年經已存在。二戰後大量難民湧入香港,不少人靠街頭擺賣為生,1970年代,小販人數達2,800檔。佐敦道至西貢街之間(油麻地)的一段廣東道曾有過百間玉器店,所以有「玉器街」之稱(1984年才遷到新落成的甘肅街玉器市場)。
  • 大饑荒時代 畫家在幹什麼?
    在畫家的視覺、知覺、思覺裡,那個年代饑荒從來沒有存在過。1960年,據官方人口數據,廣西是全國12個人口負增長的的省份(-10.06‰);死亡率超過20‰的縣市有72個,環江縣的死亡率為131.66‰。三年期間整個廣西非正常死亡,為93.1萬人。而桂林好像畫家的天堂、詩人的夢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