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 | 汽車 | 酒店 | 攝影 | 美食
關注私享世界,享受生活無界
全文共 2206 字,閱讀大約需要 6 分鐘。
最初決定來廿八都旅行,僅僅因為它的名字很獨特。隨之深入了解,發現與其他江南水鄉古鎮有著截然不同的風格,甚至帶有幾分神秘。
正如作家汪浙成感嘆的那樣:「我不知江南古鎮裡,還有哪個地方像廿八都那樣成片成群,整條街整條胡同,保存著如此完好的明清古建築。」的確,廿八都就像一個遺落在大山裡的夢,留給人們的是悠長歷史文化和許多的故事,值得一品再品。
廿八都位於浙江衢州江山市,在浙江、福建和江西三省交界處,是一個「雞鳴三省」的山區古鎮。北宋熙寧四年(1071年)江山設都四十四,此地排行第廿八,便得名廿八都。
黃巢起義軍攻打福建,在浙閩之間的崇山峻岭開闢的仙霞古道,古道邊上的小鎮就是廿八都。人們一直用「東南鎖鑰,八閩咽喉」來形容廿八都的重要地理位置,不僅因為它地處三省交界,更因為它有著安民、楓嶺、六石、仙霞四道關門,成兵家必爭之地,歷代屯兵紮營之所。古鎮上至今保留著浙閩楓嶺營總府。
在1932年公路沒有修通前,仙霞古道是浙江、福建唯一的通道,廿八都南邊的浮蓋山也是入閩埠。明旅行家徐霞客曾冒雨遊浮蓋山,「興不能遏,遍詢登山道。」其風光勝景,讓這位行者樂此不疲。
到了清代,最初作為軍事功能的千年古道逐漸成為商旅要道,廿八都作為貨物中轉的第一站,迅速成為邊境最繁華的商埠。鼎盛時期,商行客棧等布滿大街,每天南來北往,熙熙攘攘,富足熱鬧了二三百年。
儘管戰亂和繁華都已遠去,歷史的遺存卻保留下來。如今來到古鎮,遊客不多,行走在人口僅有一萬的小鎮上,很難想像這裡竟繁衍著142種姓氏,交流著13種方言。於是廿八都又有著「方言王國」的美譽,是迄今為止我國發現的唯一有百家以上姓氏的移民古鎮。
是什麼原因造成了廿八都擁有眾多口音呢?答案跟千年來那些南來北往的人有關。首先是歷朝歷代,從全國各地徵調來的士兵,戰爭結束後許多人留了下來。其次,古鎮商業繁華,外地人來討生活,時間長了就發展成了移民小鎮。至今保留下來的方言以浙南、閩南、閩北、贛西、徽州等幾個地方為主。
最奇特的是,古鎮還滋生出一種小鎮方言:廿八都官話,誕生於滿清時期,被當地人稱為「正字」。當時由於浙閩楓嶺營總府的設立,駐紮士兵與本地居民交流困難,官方就推出了這種「四不像」方言,最終形成了這一罕見現象。
南北語言的交融也促成了民風民俗的融合,山歌、剪紙、木偶、秧歌、舞獅等南北文化傳統,在廿八都都十分流行,而且沿著穿鎮而過的楓溪,能看到一座座或華麗或簡樸的古宅依次分布。不僅有浙式、徽式、閩式、贛式建築,還有西式風格建築,如此多風格迥異的建築集中在一個地方,實屬罕見。
跟一般江南水鄉不同,廿八都的建築不會讓你一眼看去有著小女子的清秀,金戈鐵馬的滄桑讓它註定有著大丈夫的氣魄恢宏。古鎮的大宅院大多是平面長方形的四合院群體組合,院內雕梁畫棟,外面則是青磚砌的高牆。有的人家還在大門裡邊再建一道牆,進門後必須拐彎,讓人想起了北京四合院「影壁」的功能。
古鎮的大戶有曹、金、楊、姜四家,他們圍繞著宗族而居,至今還保留著36幢完整的古民居大院。位於楊祠弄1號的姜秉書舊宅,是一個保存完整的中西結合庭院,高大的門樓很有特色。樓閣式的門楣,簷角翹起,上面雕刻了很多有寓意的人物造型,比如福壽雙星等,工藝極為精細。
這樣氣派的門楣,給人一種豪氣的感覺。事實上,廿八都的「豪宅」不在少數,每個大宅院的門樓都美輪美奐,彰顯著家族身份,閃耀著過去的榮光。
在老街的盡頭,邂逅到廿八都最著名的建築——文昌宮。文昌宮一般只有縣治才有,是供奉文昌帝和魁星的地方,在這樣一個小鎮出現,足以體現古鎮人的崇文好學。寬闊的文昌宮廣場,矗立著四棵丹桂古木,地上鋪滿密密麻麻鵝卵石,恬靜柔和。
進入前殿,三層廟宇式的正殿赫然出現,建築之精美,氣質之不凡,絲毫不遜於官方建築。大殿牆壁上的彩繪,每一幅都講述了一個獨立的故事,飽和的色彩,幾乎很難相信這是百年前的文物。最引人注目的要數中間一幅巨大的文昌帝君畫像,幾乎覆蓋了整個天花板,見者無不為之驚嘆。
廿八都鎮的建築依古道兩側而建,長達1公裡的老街被分為南北兩段,南為楓溪街,以經商為主;北為潯裡街,以住宅為主。街上古建築風貌依舊,多數為兩層的店鋪,馬頭牆隔起黛瓦的房脊,狹長的巷子僅容一人走過。漫步在老街上,穿過一個巷子好似走入迷宮,往旁一轉又峰迴路轉,形成有趣的街巷景觀。
若說廿八都最具江南氣質的地方,應該就是馬頭牆了。這種徽式山牆,當地稱為五花山牆,隨著屋頂的坡勢層層跌落,又神採飛揚。丹桂飄香的季節,滿樹的金黃斜在馬頭牆之間,閃耀著別樣的古樸之美,不禁端視了很久。
在潯裡街會遇到很多忙碌的小鎮居民,有開店的商人,有賣散貨的小販,有在自家門前洗洗涮涮的姑娘,還有當街做針線活、看書報的大爺大媽們。而早上,這裡依然保持著邊走邊吃的習慣。這樣的情景,似乎重現百年前的繁華過往。
老街上最吸引人的美食是銅鑼糕,因其狀如大銅鑼而得名,為廿八都招牌小吃,僅此地獨有,絕無分號。為當地及周邊人奉為「糕中之神」。看起來與青團相似,實則需要十來種佐料,吃起來軟滑中帶有嚼勁,是對祖輩工藝最好的傳承。
若有機會來廿八都古鎮,不妨親自來感受這片隱藏在深山中「文化飛地」的獨特魅力吧,那時的它,又醞釀著怎樣的動人故事呢?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
若涉及到版權,請聯繫後臺
歡迎轉發到朋友圈
如需轉載請留言給我們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