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江浙菜沒能像川菜、東北菜一樣,火遍全中國?

2021-02-16 新周刊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國家人文歷史(:gjrwls)


美食王國法蘭西有句俗語:告訴我你吃什麼,我就能說出你是誰。

 

誠然,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食物不僅塑造性格,還反映了地域特徵和人文情懷。

如今,川菜、火鍋、東北燒烤紅遍大江南北,但詭異的是,江浙菜不僅沒能走出吳越,反而被外來美食壓得抬不起頭。

 

江浙菜還因此被評為最冷門的八大菜系之二。這到底是為什麼?

江南風物

一說起江浙當代名作家,就不得不提及汪曾祺老先生。汪老擅長從瑣事入手,描述生活美學,很具法式浪漫氣質。

 

在法國人看來,美食位於文化的核心地帶。這一觀點,與汪曾祺不謀而合。

 

汪曾祺「愛吃」,是不爭的事實。他不僅勸大家「什麼都該嘗嘗」,還誇下海口「什麼都敢吃!」。

 

在《五味》《尋味》中,汪曾祺曾廣泛描寫過中華美食。當然,最引人入勝的片段,要數《故鄉的食物》。

 

除了家喻戶曉的名篇《炒米和焦屑》《端午的鴨蛋》和《鹹菜茨菰湯》之外,汪曾祺對故鄉水產情有獨鍾。

 

飲食習慣多是因地制宜,所謂「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江南水鄉江河縱橫交錯、島嶼海灣眾多,魚鮮佔了很大份額。浙江《食俗歌》,多與此相關。

 

在汪曾祺故鄉高郵:螺獅、硨螯、虎頭鯊、塘鯉魚處處都有。魚中之名貴是鯿魚、白魚、花鯚魚。蝦有青蝦、白蝦之分,蟹極肥。

 

野味是定不能少的。捕魚者通常會帶上一桿鐵砂獵槍,順手打上幾隻野鴨。按照他的說法,野鴨可清燉、可紅燒、也可燒粥,肉質細膩酥脆,不像家鴨肉那麼老。

 

倘若是各地都有的西紅柿、土豆和大白菜,那遠談不上風物,用沈從文的話來講「格兒不夠高」。所謂「三月三,薺菜塞牡丹」「蔞蒿滿地蘆芽短」,家鄉野菜代表江南人的心吶!

做菜的藝術

 

近代江南富得早。倉廩實而知禮節,江浙菜一貫講究排場,傳承精品路線,選材品質上乘、賣相賞心悅目、營養均衡、口味典雅。或氽、或炒、或清蒸、或紅燒,或以酒醉之,整治有方。

 

工藝繁瑣

 

自清代起,就有關於江浙菜譜的詳盡記載。儘管缺少圖片影相,字裡行間足以見證其步驟之繁瑣。

 

例如《隨園》之中,關於刀魚的烹飪手段:

用米酒釀,清醬放於盤中,如鰣魚法蒸之最佳,不必加水。如嫌刺多,則將極快刀刮取魚片,用鉗抽去其刺。用火腿湯,雞湯,筍湯煨之,鮮妙絕倫。

 

又例如《紅樓夢》之中,劉姥姥吃到的那盤茄子:

表面上只是一盤簡單的茄子,裡邊卻大有江湖,添加了雞油、雞胸肉、蘑菇、核果、新筍、五香豆乾和雞爪。茄子早不是茄子,肉裡隱藏了茄子,茄子裡又隱藏了肉,不可謂不精妙。

 

「濃油赤醬」是吳語的特有詞彙,紅燒佔了江浙菜很大比例。無論是無錫醬排骨、烤方,還是冰糖肘子、東坡肉,無一不是靠調料燉出來的。這並不意味著將調味品一股腦倒進去,做法往往要經歷數次煮沸、下料、收幹和起鍋,既要使醬汁被食材吸收進去,又要保證口味不至於太重。

 

江浙菜頗似江浙人含蓄婉轉而又複雜的性格。往往一句話背後,隱藏著豐富的潛臺詞。一道菜背後,蘊藏了數之不盡的滋味。

 

菜餚中的小驚喜,是廚師與食客之間妙不可言的交流良機。一口菜吃下去,懂行的食客立刻能明白,廚師的功夫用在了哪裡。

食材考究

 

江浙菜館注重選材,以十裡洋場為佳。

 

蔬菜一定只要最嫩的那部分,一道再普通不過的清炒豌豆,好不好吃全在選材是否細緻上。一盤小炒牛肉,蘆筍只挑筆尖那麼細的嫩枝,牛肉只選前腿肉花中間的部分。

 

汪曾祺曾在北方買了十來條昂公魚,回家一做,滿不是那麼回事。昂公魚必須吃活的,塘鯉魚也得吃活的。長途轉運過來,滋味盡失,一點意思都沒有。

 

北方也偶有薺菜賣,出自郊區農民的菜園。其顏色淺淡,香氣全無,莖杆分明強硬扎嘴,總比不上江南野生的有味。

 

說這些,並非為了刻意貶低其他地方,他鄉自有他鄉的好。離開了故土,江浙菜再難找到合適食材,做出來的菜餚自然不可同日而語,這或許是「江浙菜走不出江浙」的原因之一吧。

 

派頭十足

 

江浙菜搭配上西式餐盤,尤顯清秀明朗,美如印象派大師莫奈之畫。

 

即便是吃早面,也少不了幾小碟澆頭。細數江浙名菜,有四小件、四大件、八小盆和八大盆。菜多量少,每盤吃不上幾口,能嘗出味道,不至於吃太飽,意猶未盡恰到好處。

 

江浙宴客講究「量少,樣數多」,洋洋灑灑擺滿一整桌,水陸雜陳,撤完舊菜,再上新菜。

 

一桌酒席想要吃「到位」,往往少不了二十多道菜色,最後得來一壺碧螺春清嘴。倘若菜品不夠,就很難吃盡興,也吃不出一派杯盤狼藉的「江浙氣概」。

 

即便在十年前,一桌像樣的蘇杭船點,包含好幾十樣菜品,隨隨便便賣上三四千塊錢。

 

相比之下,川菜味重,酣暢淋漓的麻辣,好下飯;東北菜量大,咔咔幾大盆,吃畢抹抹嘴,心滿意足。一桌價格往往不到江浙菜一半,可謂「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顯而易見的是,暢銷商品必依託於物廉價美的品性。

也許在現代人看來,好吃便捷又能填飽肚子,才最實惠。江浙菜太虛、太講究、太麻煩,不大實用。

 

講排場、工藝複雜、食材考究,這本身沒什麼錯,反過來卻造成了江浙菜在競爭中的劣勢。

重口味至上

改革開放40年,人口流動之劇烈,是有目共睹的。勞動大軍奔赴東南沿海,光是深圳千萬人口中,超九成來自五湖四海。

 

人口遷移總趨勢:從山區流向平原,從農村流向城市。四川、江西、安徽、貴州、湖南等農業人口眾多的省份,為主要人口輸出地。東南沿海為人口輸入地。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四川七座城市人口流出比例超過15%,其中兩城最高達到30%。

 

江浙閩粵,為西南勞動力提供了工作。作為回報,西南人帶來了家鄉菜。菜系之戰,從此變得一發不可收。

 

正是在人口遷移最為迅猛的2000年前後,全國飲食習慣發生了大轉變。準確地講,「辣味」野蠻擴張,造就了中國人的第一口味。

 

「辣味」緣何勝出?

 

其實答案很簡單:從烹飪的角度來看,辣能掩蓋食材新鮮程度,省事兒。從吃的角度來看,辣夠味,好下飯。

 

汪曾祺寫過:「只消一小盤辣椒炒肉末,湖南人可以吃下三碗飯。」。另一方面,辣激活內啡肽的分泌,釋放愉悅感。人只有在吃得滿頭大汗之後,情感才會得到安慰,身體才會巴適安逸。

 

康師傅曾依靠著紅燒牛肉麵,成功進駐中國大陸市場。誰承想到了千禧年後,公司面臨銷售瓶頸,業績停滯不前。破局的關鍵在於2003年,公司推出的第一款辣味方便麵,從上架開始,便打遍天下無敵手。

 

類似的案例屢見不鮮。早在1995年,武漢人南下廣東推銷武漢鴨脖。最初的幾年裡,武漢商人們四處碰壁,生意十分慘澹。令人意外的是,五年後鴨脖生意已經從深圳擴展到了廣州,消費者不單單是前來打工的西南人,還有不少正宗的廣東人。

 

「辣味」從一個勝利走向另一個勝利,蔓延在祖國遼闊的土地上。只消十年,廣東、福建、江浙相繼宣告淪陷,淡口味被徹底打出了現代年輕人的世界。

 

2010年代表了「辣味殖民」裡程碑式的節點,根據清華大學調查:全國菜系受歡迎排行榜中,川菜以51.2%的絕對優勢獨佔鰲頭,而後依次是東北菜、湘菜和魯菜。

 

江浙菜已經經歷、也正在經歷著邊緣化。以江浙菜的大本營上海為例:大眾點評上,有8685家店經營著本幫江浙菜,而川菜館數量也達到了8579家,大有分庭抗禮之勢。要知道,這還沒算上7361家火鍋店。

 

位於江浙文化核心地帶的蘇杭兩地,情況也好不到哪裡去。蘇州有江浙菜館數量為9800餘家,火鍋店+川菜館12400餘家。杭州有江浙菜館8500餘家,火鍋店+川菜館8600餘家。

渡不過的大洋

美食,具備交流審美之功能,可以推動地區文化走上國際舞臺。

 

歐美人不嗜辣,江浙菜理應更符合外國人口味。可如今在歐美國家,人人都識得火鍋為中國國粹,卻不知江浙菜為何物,背後反映了文化成本帶來的差異。

 

江浙菜名強調「形、音、色」三者和諧統一,所以江浙菜名表意含蓄,背後蘊藏著深遠的文化信息,文化當然也是賣點之一。

 

反過來講,這導致了江浙菜名極不容易翻譯,而誤譯、漏譯又會造成信息流失。江浙菜一旦走出國門,就失去了原有的文化功能。

 

《舌尖1》第五集將「龍井蝦仁」譯為「Fresh Pure Prawns」,譯文僅體現了的主料,卻忽略了「龍井」。「龍井蝦仁」因「龍井」而得名,「Fresh Pure Prawns」的翻譯效果,背離對外宣傳「龍井」文化的初衷。

 

同樣的,「葵花大斬肉」(紅燒獅子頭),通常被譯為「Meat Ball」或「Lion Head」 ; 因《茶香室叢鈔》得名的「文思豆腐」,又被簡單譯為「Wensi Tofu」;「松鼠鱖魚」「紫熗虎尾」等菜品,就更難翻譯了。即便勉強湊出個洋文名來,也讓人摸不著頭腦。

 

相反,「辣子雞丁」「水煮牛肉」和「水煮魚」等名牌川菜,菜名簡單直白,只需直譯即可。

 

相比之下,江浙菜命名方式曲高和寡,不利於傳播。

鄉魂

菜有兩種味道,一種是菜餚本身的風味,還有一種則是人情味。

 

每位遊子離開時,都帶走一片落葉,卻留下一條根。家鄉菜是情感紐帶,是長在遊子身上那條斷不掉的根。

 

自汪曾祺成年離家,很少再回到過江蘇,解放後更是長年居住在北方。即便如此,汪曾祺的那顆心,那隻江浙胃,與故鄉的食物緊緊系在一起。

 

他所有的鄉愁,都隱藏在了字裡行間,欲蓋彌彰:

我十九歲離鄉,輾轉漂流,三四十年沒吃到茨菰,並不想。

 

在沈從文先生家吃過茨菰肉片後,因為久違,我對茨菰有了感情。

 

我很想喝一碗鹹菜茨菰湯。

 

我想念家鄉的雪。

 

參考文獻

陸怡飛:《文化翻譯視角下江浙菜名英譯研究》

劉旭青:《從特產、食俗歌看浙江飲食文化》

王宣一:《國宴與家宴》  

肖子華:《改革開放四十年與中國人口大流動》

《重口味勝利的邏輯》,《壹讀雜誌》

《隱藏的滋味,江浙菜》,《中國時報》

推 薦 閱 讀

點擊圖片即可閱讀全文


正在成為網紅的杭州,與一線城市漸行漸遠


拼命求生的宜家,哪裡顧得上羅永浩

十個廣東人九個不出省,還有一個在回來的路上


相關焦點

  • 四川大學生在浙江:江浙菜多愛放糖嗎?
    就這樣在大家的調侃聲中,現在的我已經習慣了吃浙江本幫菜,覺得川菜和浙江菜各有千秋,也能吃出來浙江菜獨有的風味。其實江浙是兩個很大的省份,同時也是多個文化的聚集地,單用「愛放糖」概括,我就太不負責了,江蘇一帶的菜系是以淮揚菜為代表,特點是清淡,但是做工十分複雜,這個菜系很擅長用當地特色的食材進行精細的烹飪和加工,能做到多精緻?大家參考國宴上的菜。
  • 東北菜有什麼魔力?入不了8大菜系,卻火遍全國
    但是有一種地方菜,雖然不在8大菜系之內,但是在全國範圍內都有很多人喜歡吃。它就是東北菜,例如地三鮮,鍋包肉,豬肉燉粉條這些東北特色的家常菜,在全國都很有名氣,很多飯店的菜單上都有。可能你會為東北菜打抱不平,明明就是很好吃。的確,東北的很多菜也有地方特色,味道也挺好,還很下飯。但是,最重要的是八大菜系的標準是很高的。東北菜有什麼魔力?入不了8大菜系,卻火遍全國。
  • 「東北燉菜F4」之外,這3道東北菜精巧得像小姑娘,南方人都愛
    提到東北菜,大家都有的印象是:量多,菜多,好吃又實惠,正如東北人簡單豪爽而直接的性格。不過在ins盛行的美食圈子裡,東北菜應該是個獨樹一幟的存在,因為食材很雜,往往是幾種菜切切剁剁,往鍋裡一扔燉熟就好了,對造型顏色什麼的不是很講究,不像南方菜,講究量小精緻和好看的擺盤。
  • 江浙菜美味又精緻,為啥敵不過川菜和湘菜呢?網友:講究太多了
    但在八大菜系當中,現在最流行最廣泛的還要屬川菜,川菜如今已是遠遠的領先了其他的幾大菜系,成為了現在中國餐飲市場最普遍的一種菜系,幾乎所有的城市我們都可以找到川菜館,畢竟川菜的麻和辣都是最能夠刺激人胃口的。
  • 東北菜味道不差,為啥排不進四大菜系?南方人:東北菜有三點不足
    趙本山在央視春晚上演了二十多年小品,然後再有也不知道哪天能有大結局的《鄉村愛情故事》的十幾年一茬接一茬播放,這些文藝作品都使得我們對東北飲食風格或多或少有了一些認識,不論天南地北還是哪兒的人都能隨口說出幾道東北菜,這幾年很多地方也都有了東北菜餐廳,東北菜以量多味道濃鬱為人們所歡迎,
  • 河南菜、東北菜為何不是八大菜系「八大菜系」衡量標準是什麼?
    現在人們的口味,多數被川菜同化,也就是說川菜是當今世上發展最好的中式菜系,麻辣重口,鮮香無比,調味手法是漢餐的集大成,複製性強。魯菜,八大菜系中唯一的北方菜,現在來看魯菜最大的意義只存在象徵層面。魯菜曾經的輝煌,曲高和寡,受眾者少,比較寂寞。作為唯一的自髮菜系,魯菜就是一個孵化的溫床,也是一支蠟燭,燃燒自己,照亮別人,最後自身逐漸暗淡。
  • 東北菜為什麼份量那麼大
    身為一個南方人如何區分一家東北菜正不正宗?用臉。如果那家東北菜的菜盤還沒有你的臉大,要麼你吃的skr假東北菜,要麼就只能深刻反思一下自己的臉圍了。那麼,為什麼東北菜份量那麼大?
  • 12555份菜譜揭示中國人最愛吃的菜 前三都是川菜
    面對結果,小編想說,如果下次有人問「有哪些字眼能令人瞬間饞得流口水」,這份排行榜可以說是標準答案了:東北的鍋包肉、北京的京醬肉絲、 上海的清蒸螃蟹、湖南的剁椒魚頭、四川的水煮肉片……而這些廣受歡迎的菜大多也跨越了地域,成為許多餐館裡必備的菜品。
  • 12555份菜譜揭示中國人最愛吃的菜,前三名都出自川菜
    各菜系最受歡迎的菜在分析各大菜系最受歡迎菜品的前三名之前,我們可以先看看哪些菜超越了菜系,在全國範圍內最受歡迎。川菜中的水煮肉片、魚香肉絲和酸菜魚榮登前三甲,湘菜的剁椒魚頭排名第四,而滬菜的清蒸螃蟹殺出了重圍,名列第五。
  • 東北菜有什麼魔力?入不了8大菜系,卻火遍全國
    但是有一種地方菜,雖然不在8大菜系之內,但是在全國範圍內都有很多人喜歡吃。它就是東北菜,例如地三鮮,鍋包肉,豬肉燉粉條這些東北特色的家常菜,在全國都很有名氣,很多飯店的菜單上都有。可能你會為東北菜打抱不平,明明就是很好吃。的確,東北的很多菜也有地方特色,味道也挺好,還很下飯。但是,最重要的是八大菜系的標準是很高的。東北菜有什麼魔力?入不了8大菜系,卻火遍全國。
  • 東北菜很好吃,可為什麼成不了八大菜系?南方人:這2點不符合
    中國的美食太豐富了,從自家小廚房,路邊小吃,小飯店,大餐廳,各有各的好,作為一名吃貨來說,吃得真幸福。我們在街上吃飯的時候,經常能發現湘菜呀、川菜呀等,記得上學那會兒,學校附近竟是湘菜館,川菜館,而且家家都生意爆滿,尤其是節假日的時候,生意好得不得了,去晚了都找不到位子。
  • 中國菜系,誰是中國菜第一把交椅,川菜上榜,第九大菜系不服
    中國菜系,誰是中國菜第一把交椅,川菜上榜,第九大菜系不服。中國的美食也都是完全不一樣的,在每一個地區他們的氣候還有歷史的不同,也是文化也都是完全不一樣的,時間的一個演練很多的一些烹飪的風味,在世界各地全都是體現了不一樣的口感。在以前很早的時候呢,想著很多的一些戰士,現在也都是慢慢的形成了。
  • 又一川菜在日本火了,江浙一帶人幾乎不吃,日本人:連鍋都想舔!
    導語:又一川菜在日本火了,江浙一帶人幾乎不吃,日本人:連鍋都想舔!川菜取材廣泛,調味多變,菜式多樣,口味清鮮醇濃並重,以善用麻辣調味著稱,並以其別具一格的烹調方法和濃鬱的地方風味,融會了東南西北各方的特點,博採眾家之長,善於吸收,善於創新,享譽中外。而川菜在日本也是流行到現在。
  • 為什麼八大菜系裡面沒有東北菜
    不知各位有沒有發現,我們在各個城市的大街小巷都能看到東北菜館,生意也都不差,價格親民,但八大菜系裡面卻沒有東北菜,這是為何?關於賣相東北菜的特點是一菜多味,鹹甜分明,講究吃的爽,吃的過癮,東北菜的代表豬肉燉粉條、鍋包肉、小雞燉蘑菇、溜肉段、地三鮮、醬骨架、殺豬菜等等,不是菜色不佳,而是因為習俗的不拘小節,裝盤即食用,如果把小雞燉蘑菇、豬肉燉粉條用小盅分燉,那品相也能看得過去,而這樣的出品不是沒有,在清朝沒入關之前,這些宮廷菜的出品即使如此,
  • 中國傳統美食大賞——江浙菜篇
    2020-06-18 13:32:41 來源: 愛好美食 舉報   今天分享的是江浙菜
  • 南方人不願點的四道東北菜,不是味道的原因,東北人覺得都是硬菜
    上世紀八十年代餐飲界的前輩們把國內各地的菜餚總結為四大菜系,這四大菜系分別是魯菜、粵菜、川菜、淮揚菜。三十多年後的今天,只有川菜依然受歡迎,而另外三大菜系只有在中高檔飯店裡面有,並沒能流行開來。這些年倒是東北菜開始一路走紅把飯店開到各地,東北菜雖然越來越受歡迎,從關外開到關內,但是到了長江以南還是不怎麼被南方人看好。
  • 中國人納悶:江浙一帶幾乎不吃的,為什麼在日本火的連鍋都想舔?
    以我們對日本的了解得知,它是亞洲為數不多的發達國家,而近幾年日本的發展遠遠超過其他國家,中國這個發展中國家在許多日本人眼中,不僅是一個神秘且歷史悠久的國家、而且還是四大古國之一。但是最近日本發生了一件令中國人很納悶的事。
  • 重慶特產傳說(95)丨川菜花椒雞:從江浙傳入,原來是道涼菜
    藍的兒子藍雲翬,在回憶榮樂園創辦的文章中,有這樣一段話:「抗戰中大批江浙人和揚州妓入川,他們會做一種花椒雞的名菜,這個菜是雞粒小,味道回甜,辣味不重,道地的江北味。周映南發現這個菜受歡迎,就……將其改制,雞粒加大,用大量的花椒和辣椒烹製,成為川菜中的冷碟佐酒名菜」。這段話,需要解釋一下。一,這菜原型偏甜,是「江北味」。
  • 東北菜味道不差,為啥排不進四大菜系?南方人:東北菜有三點不足
    趙本山在央視春晚上演了二十多年小品,然後再有也不知道哪天能有大結局的《鄉村愛情故事》的十幾年一茬接一茬播放,這些文藝作品都使得我們對東北飲食風格或多或少有了一些認識,不論天南地北還是哪兒的人都能隨口說出幾道東北菜,這幾年很多地方也都有了東北菜餐廳,東北菜以量多味道濃鬱為人們所歡迎,
  • 最好吃的3道東北菜,鐵鍋燉大鵝上榜了,最後一種越吃越過癮!
    說到中國北方哪裡的美食最多,很多人都會說東北,畢竟那裡土地肥沃,食材也非常的多。很多人對於東北的印象就是冷了,但是現在是夏天了,怎麼可能會冷呢,即使冬天,東北的屋內也是有暖氣的,根本就不冷,要比沒有暖氣的南方熱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