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個世紀的二戰和韓戰中,有很多次成功的登陸行動載入史冊,而最讓人如雷貫耳的莫過於法國諾曼第和韓國的仁川兩次成功的登陸。但是這其中的仁川登陸卻是在一片爭議聲中實施的,只不過他最終獲得了成功,那麼在這段歷史期間選擇在此地登陸到底都有哪些弊端呢?下面就一起來梳理一下,看看到底有哪些弊端制約了這次行動,如果是你的話你是否也會拒絕在這裡進行登陸呢!
可以說選擇仁川絕對是「一場豪賭,」要麼功成名就,要麼功虧一簣、滿盤皆輸。
這裡的位置距離漢城(今首爾)近在咫尺,離朝鮮的空軍基地金浦約有32公裡,所以在這裡進行登陸是比在其它地方都更加危險的。因此地理位置使此地登陸如能成功便會順利切斷對手退路的同時,也成為了一個非常嚴重的弊端。
如果考慮登陸條件有什麼局限性的話,那麼仁川便是整個半島的海岸線上最不適合登陸的地區,因為這裡只有海堤和碼頭,雖然這裡面朝大海但我們印象中應該是美麗景色的海邊卻沒有沙灘,彎彎折折的海岸線增加了極大的難度。
泥漿遍地
「用美國人當時的話來形容就是這裡有5.5萬碼就像是快要變硬的巧克力軟糖一樣黏糊糊的泥漿地,非常不適合徒步靠岸,如果登陸艇錯過了最佳登陸的時間,落潮以後還無法上岸的人員就會成為活靶子,要是泥沼中還埋設了地雷的話,那麼情況就會更糟。
可想而知當士兵們在如此泥濘不堪的地方登陸時,一旦錯過漲潮的時間便會遭到極大的體力消耗,即便他們順利登陸想必也沒有過多的體能去作戰了。
而且這裡的水道非常狹小、慢長,同時海水波濤洶湧,登陸艇如果擠在狹小的水道中,只要有一個被擊毀那麼剩下的就會互相擁擠、碰撞,連掉頭的空間都沒有,後果不堪設想。
登陸時間有限
如果考慮水文狀況的話就會更糟,因為能夠事實登陸的水文條件少得令人難以置信,在1950年9月和10月分別只有兩次適合登陸的潮汐,一個是9月15日,另一個是10月11日,這兩天的潮汐正好適合登陸行動。在第一個日子裡潮汐會漲到31.2英尺的高度,第一次漲潮的最佳時間在早晨6點59分。
10月11日的潮汐高度會漲到30英尺,同樣適合登陸行動,只不過當時的態勢不允許他們選擇10月份的時機,那麼9月15日就成為了最佳的時機,但這裡真的適合登陸嗎?
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在當時幾乎是除了制定者麥克阿瑟以外的所有人,都對這個計劃感到了無比的震驚,除了少數人支持外,大多數人則是直接反對,就連李奇微和哈裡曼甚至是杜魯門也認為這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一位負責兩棲作戰的參謀開普斯少校說道:「仁川簡直就是一個魔鬼製造的夢魘。」
太平洋艦隊的高級將領斯特魯布上將則指出這裡登陸的機會少到令人無法相信,言外之意就是這是一個無法執行的計劃。
不過,如今再來回想這段歷史時,我們誰都知道這次行動是非常成功的,「就連麥克阿瑟也說過這次行動的勝算只有五千比一的概率,但顯然他在這場賭局中賭贏了。」即便當時阻力重重、困難重重,但他還是力排眾議、堅持己見,最終實施了讓很多人都心驚肉跳的登陸。那麼在文水、地理位置、登陸條件都不具備優勢反而均是弊端的情況下換了是你,你會選擇在這裡登陸嗎?
美國陸戰一師和中國交手後,對於志願軍,留下一句話卻和日本有關
志願軍會哭泣!是因為打不過美國人?不,流淚的原因讓人敬佩
朝鮮打韓國,美國來幫忙,最後一次進攻時還有多少人?答案很沮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