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聞博】
「偉大的將軍能做到讓自己立於不敗之地,但是要取得勝利卻少不了敵人的配合。」 「要想複製一場坎尼式的勝利,你不僅需要一個漢尼拔,還需要一個瓦羅。」 ——施裡芬
按照平行世界理論,世界上本該存在很多種可能,然而由於客觀觀察者的存在,使得各種概率塌縮成了唯一的結果——這便是歷史。
但是結果導向的思維卻時常令我們陷入了機械唯物的陷阱裡,覺得既然事情發生了,這便是唯一可能存在的結果,是命中注定的結局,然後一邊忽略勝利者的錯誤,努力尋找理由歌頌勝利者,另一邊又無限放大失敗者犯下的錯誤,覺得那都是命運事先的安排。
1950年9月的仁川登陸便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從1949年初到1950年末的東亞,可以說是自二戰結束以來,人類歷史最富有戲劇化的片段了。三大戰役、新中國建立、韓戰爆發、人民軍快速推進、仁川登陸、聯合國軍反擊、人民軍總潰退、漢城易手、平壤淪陷、志願軍入朝、聯合國軍退回三八線,等等,以上這些耳熟能詳的歷史轉折隨便哪個單獨挑出來,其戲劇性都可以被拍成一部史實級電影,被改編成無數段子。
不過,這次我不打算說志願軍,一來說得已經夠多了,二來難免有自賣自誇的嫌疑;這次我想說一下第一次翻轉朝鮮戰局,但是長期以來被不少人覺得是理所當然毫無懸念的那次戰役——仁川登陸。(也叫鉻鐵行動 Operation Chromite, 注意不是「烙鐵」,長期一來很多中文資料以訛傳訛,至今依然可以在各大網站搜到大量「烙鐵」行動的文章,令人莞爾。)
很長一段時間,1950年九月的仁川登陸一直被人所津津樂道的原因,不是具體作戰的過程,而是登陸以後美軍如入無人之境的勢如破竹,立場親西方的人們始終熱衷於談論它所帶來的戲劇性效果和對戰局的顛覆效應,並且一再讚頌叼著玉米菸斗自信滿滿的麥帥。是啊,畢竟有誰能比他更好地代表當年憑藉蘑菇彈而不可一世的美國呢?
人生的小經驗:不要立flag!
即使是立場站在中朝一邊的,大多也會更多地把關注點放在登陸之後朝鮮戰局的急轉直下,志願軍的臨危救命和出乎意料的勝利。當時,北朝鮮人民軍建制被打亂,退到鴨綠江邊,不出「意外」的話,韓戰將在一個月內結束。
但是問題來了,如果把戰局復盤,還原當初各種條件,仁川登陸是否是命中注定的勝利?如果說人民軍的「配合」促成了現實中的大勝,那麼如果人民軍不那麼配合的話,另一種歷史將會被如何改寫?
本文試圖解答這些問題。
仁川港的地理條件
先上圖 (註:本文使用的地圖為當年美軍登陸部隊使用的同一套地圖)。
仁川港全圖:黃色箭頭為入港唯一航道飛魚峽,紅色為連接港區和港外月尾島的防波堤,黑色線為從港區到漢城方向的鐵路。鐵路靠近海岸的終點處即為當時仁川的主要碼頭。
仁川港局部放大圖:可以看見除了狹窄的航道外,其他都是非常淺的泥灘(標註為Mud),一旦遇到低潮位便會露出水面,此時船隻無法搶灘。
如果把一切可能的地理上的和海軍方面的不利條件都列出來的話,那麼仁川是樣樣具備的。——時任美海軍作戰部長謝爾曼
這句話說的一點沒錯,仁川港在1950年的狀態實在不適宜搞大規模兩棲登陸。客觀理由非常充分:
1.仁川港面向西南偏南,進出港口的唯一航道飛魚峽最窄處僅僅200米寬不到,航道水深僅僅在5-6米左右。大型艦船入港必須乘著海潮入港卸載,否則就會擱淺在遍布港口的爛泥中。
2.仁川港是世界上潮汐變化最劇烈的港口之一,滿潮和落潮之間的潮汐差可以超過10米,平均潮高7米。根據潮汐表,1950年8月以後適宜登陸的窗口日期僅僅為9月中旬和10月中旬的幾天內,如果一次登陸失敗,下一次登陸必須推遲一個月。
3.仁川的地質條件惡劣,幾乎沒有天然沙灘,海岸線之外都是泥灘,退潮以後可以達到幾公裡的縱深,使得各種大型登陸艦艇無法搶灘卸載物資。而泥灘盡頭的海岸線聳立著一道石堤,登陸艇靠近後無法打開艙門,士兵必須通過梯子才能爬上去(如下圖)。這點情況其實和我國華東地區非常類似,上海和附近浙江的海岸線也泥灘遍布,缺乏沙灘和大量的海堤。
順便說一句,可千萬不要小看了泥灘梯子和石堤。二鴉中的第二次大沽口之戰,英法陸戰隊就是陷在泥灘中被清軍老式鳥槍和抬槍壓制,好不容易爬過泥濘到了岸邊,卻發現帶的梯子太短,在弄壞了僅有的三把梯子並且依然沒能翻過土堤之後,英法聯軍只能從泥灘爬回去逃回船上——當然代價不菲,其傷亡接近參戰兵力的一半。
4.出於登陸作戰需要,登陸艇必須在7.6米(25英尺)以上的潮位時才能作戰,坦克登陸艦需要8.8米(29英尺)。這就意味著,登陸部隊的搶灘,人員上岸和物資卸載必須在滿潮前後的3小時內完成。而每天僅有清晨和傍晚兩次大潮可以使用。也就是說,如果清晨第一波登陸的部隊遭遇反擊,依舊在海上的第二波友軍要等10小時左右才能去支援,期間他們就只能看著乾瞪眼。
5.整個港區被高地環繞,特別是位於主航道入口處的月尾島,島上的制高點105高地可以俯瞰整個港區並控制航道。控制月尾島是控制仁川港的關鍵,並且攻佔105高地是其他地點登陸行動順利展開的前提條件。
6.月尾島由一條防波堤與仁川港連接,這條防波提同時切斷了飛魚峽的另一頭,使得飛魚峽成為僅有一頭通的盲峽,同時也使得航道水流緩,非常適於布雷。
低潮位時擱淺在泥灘上的運輸船和登陸艇(圖/美國國家檔案館)
使用最多的一張登陸照片,當時登陸第二天的紅灘全景照,放大可見畫面中央四艘坦克登陸艦已經在退潮後完全坐灘,而大片泥灘則向外延伸至視野盡頭。12小時內這些坐灘的艦船將會無法動彈。(圖/美國國家檔案館)
換句話說,針對地形條件,人民軍如果做如下部署,幾乎可以使得仁川登陸完全不可行:
1.布雷。結合航道水流緩慢、航道水淺的特點,可以布置混合雷區,將漂雷、沉底雷搭配布置,同時在主航道上布設錨雷,深度可以設定在低潮位水深。只要布雷得當使得美軍不能在三天內完成掃雷工作,美軍的登陸意圖將完全暴露並且按照潮汐表,不得不推遲登陸至少一個月,甚至完全放棄。
2.沉船。沉船是最徹底的辦法。在主航道上布置三四條千噸級的沉船堵塞航道並在船上裝載混凝土/石塊,就可以成功迫使美軍放棄登陸企圖。這聽著有點天方夜譚,但是道理很簡單。這種沉船不是一兩周能完全清理乾淨的。即使美軍控制了仁川港,只要航道不通,美軍依舊無法利用港口設施完成物資輸送。即便美軍可以利用一些灘頭搞搶灘補給(比如炮擊金門期間的料羅灣),低補給水平依舊將限制兵力的投放和進攻節奏,這樣仁川登陸的戰略意義就失去了。
3.炸毀港口設施。利用工兵部隊在港口預設好爆破設備,一旦美軍登陸意圖明確,就立即炸毀所有港口設備,破壞鐵路、車站、倉庫等。銷毀一些帶不走的物資給養,進一步阻止美軍對港口和附近設施可能的利用。
以上三點投入都不涉及到增加兵力投入,而僅僅是決策層對美軍登陸可能性的估計問題。
現實歷史中,麥克阿瑟在仁川登陸取得初步戰果後,臨時起意把登陸主力陸戰1師和步兵7師從火線上撤下來,再裝上船跑到東海岸搞了元山登陸,但是這次登陸是徹底的失敗。
人民軍在蘇聯顧問指導下,提前在元山港布設了3000多枚各型水雷,並布置了海岸炮兵,形成了專業雷場。由登陸仁川的同一支美軍部隊發起的元山登陸,卻被遲緩的掃雷進度拖累,直到南朝鮮軍隊從陸路方向攻佔元山,登陸行動依然沒有完成。可以說元山登陸是一場徹底的失敗。
對此美軍自己的評價是,很難想像成功計劃仁川登陸和愚蠢的元山登陸的會是同一個人……元山的昏招使得原本在西線的第十軍和在東面釜山的第八集團軍下的其他兩個軍互相調換了戰線,其昏招程度大概也就是希特勒把第四裝甲集群從史達林格勒的攻擊正面撤下來轉到高加索方向,然後再調回史達林格勒方向的著名昏招才能媲美。
登陸實戰
鉻鐵行動的實戰展開幾乎是按照潮汐表分秒不差地展開的。登陸行動分兩階段:第一階段目標是月尾島,代號綠灘,第二階段攻擊仁川港南北兩側,北側代號紅灘,南側代號藍灘。
上面已經說過,月尾島是攻佔仁川的關鍵和前提,因此對月尾進攻自然被安排在D-day當天的第一次漲潮時刻,而剩下兩個灘頭則交給當天傍晚的第二次滿潮。對於第一波攻勢,月尾島登陸部隊必須佔領牢固的灘頭陣地並獨自擊退人民軍的任何可能反擊,因為下一波登陸要等到傍晚17時才能發起。
同樣,第二波登陸只能在第一波登陸已經成功肅清來自月尾島的威脅以後才可以實施。從17時發起登陸到日落僅有1小時多,登陸部隊必須登陸,必須在入夜前建立牢固的灘頭陣地並且奪取港口,考慮到仁川港的25萬人口,這將是個艱巨任務。
可見登陸當天整個過程是一環扣一環,容不得絲毫差錯。
登陸前奏是持續2天多的火力準備,目的是消滅月尾島上的人民軍炮兵火力。美軍選擇在白天執行炮兵射擊,目的是利用低潮位時段,人民軍將誤以為是普通的對岸炮擊行動而不是登陸作戰。
但是低潮位也意味著驅逐艦以上的艦隻將不能參與炮擊。幸好人民軍在月尾島的兵力布置很弱,僅有一個岸炮連裝備76mm蘇制野戰炮,另外由一個步兵連保護。人民軍並沒有布置坑道和永備工事,僅僅修築了表面工事。因此美軍驅逐艦上的火力(127mm艦炮)以及空中支援火力構成了壓倒優勢。實戰中美軍驅逐艦一直航行到泥灘邊緣處才開始炮擊,最近的加爾凱號驅逐艦距離月尾島只有720米!我仿佛看到了1841年中英虎門炮戰……
炮擊行動的另一大收穫是在低潮位時發現了朝鮮零星布置的水雷,由於退潮,這些漂雷都擱淺在航道外的泥灘上,驅逐艦毫不費力將其逐個炮擊清除。假設是在滿潮期間,這些漂雷將會是大麻煩。而人民軍沒有在主航道上布設不易飄走的錨雷和沉底雷,這使得寥寥十幾枚水雷幾乎對美軍沒有構成任何威脅。
月尾島上人民軍一處被放棄的76mm火炮陣地,從簡陋的陣地和燒水壺以及木盆看,人民軍陣地並沒有分別布設隱蔽所和射擊陣地。陣地僅有沙包和戰壕。(圖/維基百科)
美艦的炮擊行動僅在第一天遭遇到了有力抵抗,有5艘驅逐艦一度退出炮戰,但是也僅有一人陣亡,8人受傷。第二天炮擊僅僅遭遇到零星抵抗。
D-day第一階段從清晨開始,乘著漲潮,登陸艦隊接近月尾島,0627第一波登陸放出,0631登灘,比預定時間只晚了一分鐘!0645,第二波登陸部隊登陸,9輛坦克開上海灘。由於所有5門76mm火炮的炮位都已經在前兩天的火力準備中被消滅,因此美軍登陸部隊僅僅遇到零星抵抗。7時零1分,美軍攻佔島上的制高點105高地,7時50分基本佔領全島。
在戰鬥中人民軍有200多人陣亡,其中100多人是被坦克活埋或燒死在洞穴中,另有136人被俘。美軍登陸部隊傷亡17人。
第一階段的登陸雖然美軍輕易獲勝,但是在之後十多小時的低潮期,已經登陸的美軍實際上孤立無援,處於泥攤的包圍中獨自面對可能的人民軍援軍反攻。但是反攻從未到來,平靜的10小時很快過去。
下午五點左右,美軍第二階段登陸展開,與月尾島不同,由於灘頭海堤陡峭,登陸艇的艙門不能放下,士兵只能利用簡易木梯攀爬越過海堤。期間登陸行動僅遭遇到人民軍輕武器反擊。
美軍要再次感謝人民軍不殺之恩,因為若是德軍352步兵師從奧馬哈灘頭穿越過來,保不定灘頭更加惡劣的仁川能來個一打的仁川之獸。
一張著名的仁川登陸照片,由於海堤陡峭,登陸艇的艙門不能放下,士兵只能利用簡易木梯攀爬越過海堤。(圖/美國海軍歷史中心)
美軍試圖把坦克從灘頭直接吊起越過海堤。這種操作在沒有肅清人民軍前無法實施。也就是說,第一批登陸部隊缺乏直接的重武器伴隨支援。
戰後分析
三個細節可以看出人民軍對於反登陸準備的倦怠:
1.D-day第一階段進行航空火力支援的艦載機擊中了人民軍囤積在仁川至水原公路邊的彈藥,引起了劇烈爆炸,騰空而起的蘑菇狀煙雲高達1000米,以至於停泊在外海的艦隊上的人甚至以為遭到了核攻擊。竟然將大量彈藥囤積在公路兩邊,可見人民軍根本沒有料到聯合國軍會在仁川登陸。
2.登陸第三天17日,美軍攻佔了富平。太平洋戰爭結束後,美軍進駐南朝鮮時曾將富平作為補給基地,美軍於1949年撤走後就將基地移交給韓國軍隊使用,直到1950年7月被人民軍攻佔,在富平的軍火倉庫裡,美軍意外發現了當年撤退時留給韓國軍隊的包括炮彈和子彈在內的約2000噸彈藥,而且這些彈藥現在全部可以使用,對於剛剛登陸補給尚不充裕的聯合國軍而言,簡直是天上掉餡餅。反過來說明人民軍的仁川衛戍組織簡直是在犯罪。
3.金浦機場跑道長2000米,寬50米,可以起降大型飛機,是當時韓國最重要的機場,對於聯合國軍來說,完整地得到金浦機場不僅可以大大提高補給效率,而且作為前線機場可以發揮巨大作用。可是處於仁川-漢城道路上的金浦機場卻沒有被撤退的人民軍破壞——18日14時20分,美軍的一架F4U在金浦機場進行著陸試驗,取得成功後,美國海軍陸戰隊司令謝菲爾德海軍中將乘坐飛機到達。接著,一直在日本待機的美國第33海軍陸戰隊航空兵團進駐金浦機場,從釜山立川起飛的C—54運輸機也滿載著補給物資一架接一架在金浦機場降落。
金浦機場被攻佔後第一周就卸載了超過1500噸的各類物資
截至18日晚,聯合國軍已上陸部隊25600人,車輛4547輛,各種物資14166噸。如果沒有完好拿下仁川港口,如果沒有金浦機場正常使用,這一切不可想像。
對比沒有港口設施的奧馬哈海灘,即使奧馬哈灘頭距離後方基地的距離比起仁川到日本的距離來說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但美軍在奧馬哈登陸當天僅僅卸載了不到100噸補給物資。第二天也只有1429噸。即使利用人工臨時碼頭,在登陸開始的兩周裡,盟軍也僅在奧馬哈卸載了9000噸的物資和2000車輛以及11000人員,遠遠低於仁川港兩天取得的成績。而仁川登陸的準備期僅有1個月不到。
最後談一下仁川登陸在戰略上的影響。
鉻鐵行動的戰略目的很清晰:第一重新奪回漢城,政治意義巨大;第二會同釜山防禦圈內的聯合國軍合圍人民軍主力。
麥克阿瑟的政治嗅覺很靈敏,對漢城的重新佔領標誌著北朝鮮在過去3個月內的取得成果基本化為烏有。這將極大提升聯合國軍一方的士氣,同時也能極大地抬升自己的政治軍事威望。
因此麥帥在登陸後幾天就把全部精力投入在親自指揮向漢城的攻擊上,為了趕上9月25日戰爭爆發3月整的「吉日」,不惜正面打巷戰逐屋與人民軍爭奪。最後在郊區還未徹底肅清前就迫不及待宣布「光復」漢城。
對政治利益的追求是以犧牲軍事上的戰果為代價的。
原本在進攻消耗和美軍空中絞殺下,人民軍前線部隊早已疲憊不堪,人員裝備損失巨大卻得不到及時補充。對比釜山得到源源不斷增援的聯合國軍,人民軍部隊已是強弩之末,可以說是靠著7、8兩月間凌厲的進攻勢頭暫時唬住了對面的聯合國軍,一度讓聯合國軍以為正面人民軍的兵力超過自己兩倍以上。
雖然在美軍成功登陸的頭兩天,人民軍指揮層還試圖隱瞞消息,嘗試避免軍心動搖。但是18日消息還是不脛而走,嚴重挫敗了人民軍洛東江前線部隊的戰鬥意志。在正面聯合國軍的反攻下終於全線崩潰。
聯合國軍在釜山成功突破後組織了林奇特遣隊,該隊派出坦克連一天之內狂奔170公裡,9月26日終於在水原和第七步兵師先頭部隊會師。而水原距離仁川的直線距離僅僅40公裡。可以說,仁川方向的登陸部隊在烏龜爬。把先登陸、戰鬥力最好的陸戰1師調去強攻漢城,把後登陸、嚴重缺編的第七步兵師派去合攏包圍圈,這是嚴重的指揮錯誤。
面對完全機械化的美軍,師老兵疲的人民軍想要實施敵前有組織撤退簡直是痴心妄想,崩潰是必然結局。唯一不確定的僅僅是美軍能夠包多大的餃子。(不能不說五次戰役第二階段的志願軍真是險象環生,多的就不展開了,各位看官可以自己查證當時的情況。)
現實中美軍選擇向西再向北,等於只兜住了釜山正面西線的那半敵軍。其餘大部人民軍雖然潰敗,但是最終得以收攏部隊,成建制轉移到了北方。假使美軍選擇在群山登陸,包圍圈的大小也會和現實中沒有多大區別。而且沒了政治因素的幹擾,美軍登陸部隊的推進速度也會快很多。
結論
軍事原則:料敵從寬,不要根據我們希望敵人怎麼做,而是要以敵人能夠做什麼來制定計劃。
毫無疑問,仁川登陸是一場經典的,並且獲得巨大成功的戰略性兩棲登陸行動。但是也可以看到這次成功有很大運氣成分在內,公允地說,麥克阿瑟在豪賭,他把遠東美軍所有機動兵力組成一個軍級的單位,投入到一場決定性攻勢,而這場攻勢的成功的決定性因素又取決於對手的疏於防範,這是不折不扣的賭博。在其他高級軍官,海軍指揮層都明確反對仁川登陸方案的情況下,是麥帥個人的堅持才說服了其他人,因此他賭上了自己的名譽和威信。
此外,雖然即使失敗第十軍也不會遭受多大損失,但是集結起來登陸再撤退回去休整就意味著寶貴時間的浪費,美軍更不願坐視戰事焦灼化一直拖到冬天,因此徹底反轉戰局的機會只有一次,就看人民軍是否如麥克阿瑟預計的那樣大意。
假設人民軍上層沒有那麼急於把聯合國軍推下海,假如不是把所有的資源和兵力都以添油的方式輸送到洛東江前線,如果人民軍稍微採取點像樣的反登陸準備,抱定把仁川變為死港瓦礫也不讓美軍利用的決心,那麥克阿瑟的豪賭雖不至於把老本輸掉,但也會是加裡波第以後最大的失敗登陸教材。後世的軍史研究者必定會抓住登陸準備倉促,登陸地點選擇魯莽,寄希望於敵人的疏於防範而無視各種客觀的不利條件等等,成為戰史裡的經典反面教材。
無奈,麥克阿瑟確實賭對了。從事後來看,人民軍在仁川方面布置說明人民軍上層在戰略上對仁川登陸的可怕忽視。要阻止美軍的戰役企圖,實際並不需要佔用太多的兵力和資源。重視東海岸的元山而忽視西海岸的仁川,實在是北朝鮮犯下的最大戰略性失誤之一。
當然,我們也可以找些客觀理由給北朝鮮開脫一下。
朝鮮半島西海岸潮差大,海水淺,除了仁川、木浦外優良港口很少。而其東部海岸卻是海岸線漫長,海水深,潮差小,終年不結冰。其中主要三個港口元山、興南和羅津港皆為日本殖民時期建造,擁有相當好的深水碼頭,負責將掠奪自吉林和黑龍江的物資就近送往日本。因此東海岸的港口規模要比仁川大,港口條件也要好很多,重視是自然的事情。並且元山等港口一直在北朝鮮境內,有充分時間布置防禦,而仁川開戰後才被人民軍奪取,布置防務的時間並不充裕。
但是這也僅僅只是藉口而已,當時的人民軍已經把所有能投入的資源都添油式地投入在洛東江正面了,這種全盤押上不計後果式的戰略布置才是仁川被美軍輕鬆登陸的根本原因。
命運最終也和麥克阿瑟開了一個大玩笑。以他的政治野心和操縱輿論的能力,仁川的空前成功似乎只是更遙遠徵途的起點。然而志願軍這次並不配合他的演出,接踵而至的失敗反轉和與最高統帥的不合最終帶來了解除他指揮權的命令。
要知道杜魯門這麼做可是冒著觸怒美國公眾的巨大風險,9個月後更是創下了歷史上最低的民眾支持度,直到今天依然沒有被川普打破。能把老闆逼到這副田地,看來在熱鬧上級上他真的非常努力。最後他只能看著二戰中的同仁,同為五星上將的艾森豪在韓戰結束那年當上了美國總統。
但不管怎麼說,仁川登陸的成功還是麥克阿瑟的大勝利,更是美國方面的大勝利。它標誌著過去三個月朝鮮人民軍的所有勝利化為烏有。然而就像勝利會孕育下一次失敗,失敗中也會孕育勝利,仁川帶來的不是戰爭的結束,而只是開場的結束而已。鴨綠江北面那個被遺忘的巨人在經歷百年的不斷失敗和屈辱之後,將會又一次面對那些來自外域的不請自來的不善之客,只不過,這次他選擇勇敢地站起來面對。
這裡借用一段大劉的話作為全文結尾:
在此之前的大多數中國人,沒有經歷過太平,不知道什麼叫繁榮,也不知道究竟什麼是平等、自由、獨立和自主。他們生在那個中華文明凋零的亂世,見到不善的客人也不敢說不。 後來有一天,一個希望在黑暗中亮起,雖然我們不知道它照亮的前途是坦途還是荊棘遍地,我們甚至不知道路到底通向何方,是否輝煌;有人讚揚,也有很多人貶損或是斥責。但是希望本身並不在意這些讚美或是惡言,它只是勇敢地升起,把光明和勇氣帶給更多的人,便已完成了使命。
附:美陸戰1師1團2營在仁川登陸作戰中前5天的戰鬥報告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