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後期,魏蜀吳三國中魏國實力最強,司馬昭執政時想一舉滅掉蜀國,遂派出三路人馬,鄧艾和諸葛率各統領三萬,鍾會統領十萬分路出擊蜀國,魏軍的攻勢很兇猛,接連獲勝攻下了蜀國的很多城池,鍾會在匯合了諸葛率的軍隊後,直逼蜀國的要塞劍閣,蜀軍的統帥姜維憑藉著劍閣險要的地勢,頑強的抵住了鍾會的大軍。鍾會的兵力雖然強大,卻也奈何不得,再加上糧草快供應不上了,便想退兵回去,這時鄧艾帶兵趕來了,鍾會統領著13萬大軍,根本沒有把鄧艾的3萬兵放在眼裡,鄧艾早就想到鍾會的大軍會在劍閣受阻,他卻一直在想能不能找別的路能過去呢。
於是,鄧艾便派出了許多探馬去探查地形,終於探到一條小路,四面都是叢山峻岭,很難行走,據說是漢武帝南徵時候開鑿的,鄧艾大喜,心想這條路幾百年沒人走過,蜀軍肯定也想不到會有人走這條路,他把從這條路偷襲蜀軍想法告訴了鍾會,鍾會本來就瞧不起鄧艾,只想看他出醜,雖不認同,但對他的決定也不加以阻攔。鄧艾見鍾會同意他去了,馬上集合軍隊,率領了5000人,帶齊了糧食,繩索,像這條路開始進發。行到最後只剩了2000人了,又遇到懸崖,有的人建議回去,鄧艾卻帶頭從山崖滾了下去,眾將士見統帥都不怕死,也都跟隨他滾下山崖,途中也有不少人摔死了,但是仍有大部分人順利到達山下,鄧艾整合了部隊,直逼蜀國都城成都,蜀國皇帝劉禪接到消息想調回劍閣的兵馬已經來不及了,只得出城投降,鄧艾一舉滅亡蜀國,此時的鐘會還在劍閣外攻城呢。鍾會在明處扮演了明修棧道的角色,使鄧艾的暗度陳倉之計得以順利實施。
春秋時期,齊國攻打魯國,魯國的將領吳起十分愛戴士兵,和士兵同吃同住,幫體弱的士兵抗武器,深受士兵們的愛戴,吳起見齊軍來勢兇猛,乾脆命令部隊紮營堅守不出,齊軍見魯軍閉營不出,就派張邱以和談的名義去探聽虛實,吳起明白魯軍的意圖,故意讓精良的部隊應藏起來,讓老弱病殘的士兵展現在張邱面前,吳起又裝出一副卑躬屈膝的樣子,請求與齊軍講和休戰,張邱回去把看到的情況說給了齊軍統帥田和,田和見魯軍士氣不振,便放鬆了警惕。沒想到吳起深夜親率一隊精悍的軍隊突襲了齊軍營地,並點燃大火,齊軍營地一片慘狀,傷勢慘重。田和與張邱等人只能倉忙逃走。正是吳起巧妙地隱匿了自己的真相和作戰的真實意圖,而給敵方造成一種錯誤的軍事判斷,使敵軍麻痺大意、輕敵鬆懈,從而使得弱勢的魯軍最終大勝強悍的齊軍。
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意思是將真實的意圖隱藏在不令人生疑的行動的背後,將真正的行動隱藏在普通行動之中,迂迴進攻,出奇制勝。「明修棧道」表示公開的行動,「暗渡陳倉」表示隱藏的真實意圖。而暗渡陳倉正是三十六計中的第八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