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艾能夠滅了蜀國,僅僅是因為用了這一計

2021-01-09 見微知著說歷史

三國後期,魏蜀吳三國中魏國實力最強,司馬昭執政時想一舉滅掉蜀國,遂派出三路人馬,鄧艾和諸葛率各統領三萬,鍾會統領十萬分路出擊蜀國,魏軍的攻勢很兇猛,接連獲勝攻下了蜀國的很多城池,鍾會在匯合了諸葛率的軍隊後,直逼蜀國的要塞劍閣,蜀軍的統帥姜維憑藉著劍閣險要的地勢,頑強的抵住了鍾會的大軍。鍾會的兵力雖然強大,卻也奈何不得,再加上糧草快供應不上了,便想退兵回去,這時鄧艾帶兵趕來了,鍾會統領著13萬大軍,根本沒有把鄧艾的3萬兵放在眼裡,鄧艾早就想到鍾會的大軍會在劍閣受阻,他卻一直在想能不能找別的路能過去呢。

於是,鄧艾便派出了許多探馬去探查地形,終於探到一條小路,四面都是叢山峻岭,很難行走,據說是漢武帝南徵時候開鑿的,鄧艾大喜,心想這條路幾百年沒人走過,蜀軍肯定也想不到會有人走這條路,他把從這條路偷襲蜀軍想法告訴了鍾會,鍾會本來就瞧不起鄧艾,只想看他出醜,雖不認同,但對他的決定也不加以阻攔。鄧艾見鍾會同意他去了,馬上集合軍隊,率領了5000人,帶齊了糧食,繩索,像這條路開始進發。行到最後只剩了2000人了,又遇到懸崖,有的人建議回去,鄧艾卻帶頭從山崖滾了下去,眾將士見統帥都不怕死,也都跟隨他滾下山崖,途中也有不少人摔死了,但是仍有大部分人順利到達山下,鄧艾整合了部隊,直逼蜀國都城成都,蜀國皇帝劉禪接到消息想調回劍閣的兵馬已經來不及了,只得出城投降,鄧艾一舉滅亡蜀國,此時的鐘會還在劍閣外攻城呢。鍾會在明處扮演了明修棧道的角色,使鄧艾的暗度陳倉之計得以順利實施。

春秋時期,齊國攻打魯國,魯國的將領吳起十分愛戴士兵,和士兵同吃同住,幫體弱的士兵抗武器,深受士兵們的愛戴,吳起見齊軍來勢兇猛,乾脆命令部隊紮營堅守不出,齊軍見魯軍閉營不出,就派張邱以和談的名義去探聽虛實,吳起明白魯軍的意圖,故意讓精良的部隊應藏起來,讓老弱病殘的士兵展現在張邱面前,吳起又裝出一副卑躬屈膝的樣子,請求與齊軍講和休戰,張邱回去把看到的情況說給了齊軍統帥田和,田和見魯軍士氣不振,便放鬆了警惕。沒想到吳起深夜親率一隊精悍的軍隊突襲了齊軍營地,並點燃大火,齊軍營地一片慘狀,傷勢慘重。田和與張邱等人只能倉忙逃走。正是吳起巧妙地隱匿了自己的真相和作戰的真實意圖,而給敵方造成一種錯誤的軍事判斷,使敵軍麻痺大意、輕敵鬆懈,從而使得弱勢的魯軍最終大勝強悍的齊軍。

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意思是將真實的意圖隱藏在不令人生疑的行動的背後,將真正的行動隱藏在普通行動之中,迂迴進攻,出奇制勝。「明修棧道」表示公開的行動,「暗渡陳倉」表示隱藏的真實意圖。而暗渡陳倉正是三十六計中的第八計。

相關焦點

  • 鄧艾滅掉蜀國功高蓋世,堪稱一代名將,為何卻身死族滅?
    鄧艾出身寒門,父母都是屯田的農民,家境十分一般,出身的貧寒不妨礙鄧艾志向的遠大,他少有才學,擔任典農吏兢兢業業,卻因為口吃而得不到升遷。一次偶然的機會,鄧艾去洛陽匯報情況,遇到了當時的太尉司馬懿,一番交談後,司馬懿慧眼識珠,提拔他為僚屬,在此之後鄧艾走上了坦途。伯樂的賞識讓他得以大顯身手,魏國制定了滅吳的計劃,派遣鄧艾去魏國南部的壽春一帶儲備軍糧。
  • 數千魏軍就滅掉了蜀國,鄧艾偷渡陰平為什麼能大獲成功?
    然而,在所有戰役中若論經典程度,沒有一場能比得上鄧艾偷渡陰平攻滅蜀國。三國末期,魏國權臣司馬昭派鍾會、鄧艾、諸葛緒兵分三路攻打蜀國。鍾會統兵十萬作為主力,從斜谷、駱谷進軍漢中;鄧艾統兵三萬,從甘松、沓中牽制姜維率領的蜀國主力部隊;諸葛緒統兵三萬,負責切斷姜維後路。然而,還沒等魏國三路大軍順利完成部署。姜維就已經帶著部隊退至劍閣,並打算扼守劍閣天險來阻斷魏軍入蜀的道路。
  • 魏國滅蜀最大功臣,為何蜀國一滅,他卻落得家破人亡的下場?
    魏國滅蜀最大功臣,為何蜀國一滅,他卻落得家破人亡的下場?文/古今花滿樓相信大多數人都只看了《三國演義》的前八、九十回。等到鄧艾長大後,一個有文化的農民很容易就嶄露頭角,他被推薦去當典農都尉學士。本來等他畢業後,就可以去當個典農都尉佐官,之後一路升遷,命運很可能就從此改變。然而卻因為口吃,他被都尉嫌棄,調去了做一個看守稻草的小吏。看來上天對他的成才還要再做考驗,不過這個考驗有點長,他一當就當了近二十年。
  • 如果鄧艾不偷渡陰平,魏國能短期內滅了蜀國嗎?
    公元263年8月,司馬昭為了建立功勳,為篡奪皇位做鋪墊,決定發起滅蜀之戰。而就在這時鄧艾提出了偷渡陰平的險招,為什麼說是險招呢,因為陰平小道太難走了,一來陰平道都是崇山峻岭,只要蜀軍稍微放一點兵力埋伏,魏軍都會全軍覆沒。二來這條路一直荒廢,就算沒有伏兵,自己翻山越嶺進入蜀國腹地,到達涪城已經只有半條命了,那麼只要蜀軍開門出來收割一下,就又完蛋了。
  • 鄧艾在劉禪皇宮裡發現一件東西,才明白為什麼諸葛亮也救不了蜀國
    由於《三國演義》受到了世人的追捧,因此三國時期發生的故事備受關注,其中,最受歡迎的莫過於蜀國,而最先滅亡的也是蜀國,當時滅蜀的戰將名叫鄧艾。 在與司馬懿的一番交心之後,司馬懿認為他談吐不凡,心懷大志,料定鄧艾日後必成大器,於是便將他舉薦給了曹叡。之後,鄧艾的仕途之路便平步青雲,成為了後期非常重要的一位大將。那麼當時的鄧艾,是通過什麼方法滅蜀的呢?
  • 此人是魏國滅蜀國的「功臣」,深得劉嬋信任,卻被司馬昭處死
    隨著魏國曹丕稱帝以後,吳國的孫權和蜀國的劉備也都迫不及待稱帝了,這樣一來,魏、蜀、吳三國徹底坐實。但是,三國之中蜀國的實力最差,幸虧有諸葛亮輔佐,並且還多次組織北伐魏國的的戰役,使得蜀國苟延殘喘了許多年,劉備的傻兒子劉嬋也當了好幾年快活皇帝。
  • 鄧艾從陰平古道長驅南下直抵成都滅了蜀國,而今古棧道如何?
    《三國志》記載:三國時,司馬昭命鍾會、鄧艾領兵伐蜀。被蜀漢大將姜維堵在劍門關以北,久攻不下,鄧艾則回軍景谷道,到達陰平郡,走數百裡險要小道,到達江油關,蜀漢守將馬邈開關投降。鄧艾軍長驅南下,攻克綿竹,直抵成都。蜀後主劉禪投降,滅了蜀國。從此留下了陰平古道的歷史遺蹟。
  • 一把好牌打得稀爛,鄧艾滅掉蜀國,卻背上了幾十年的汙名
    這句話,放在曹魏名將鄧艾身上,再合適不過。料誰也沒想到:這個出身寒微,看似唯唯諾諾,說話也結結巴巴的「小子」,竟然能一路逆襲,不僅成為了一代戍邊大將,而且還做到了兩千兵馬滅掉蜀國的壯舉。可惜繁華過後,易見蒼涼。鄧艾滅蜀,本是不世奇功。可沒過多久,這位一代名將,便慘遭不白之冤而死。更令人叫屈的是,朝野上下皆知鄧艾之冤,卻無一人為之翻案。
  • 蜀國滅亡之後,為何鄧艾說姜維不值一提?事實真的如此嗎?
    鄧艾三萬人和諸葛誕三萬人牽制姜維於沓中,但沒牽制住,讓姜維順利到達劍閣,就說明姜維比鄧艾棋高一桌,至於說鄧艾偷渡陰平,實在是姜維獨木難支,蜀國後期如有個三流大將守成都,鄧艾都會全軍覆沒。姜維強過鄧艾和鍾會,如果雙方實力相差不大的情況下,我相信姜維要吊打他們二位,單說劉禪命令姜維投降後,姜維在那麼短的時間內就發現他們二位的破綻,趁機離間,差點把他們二位都忽悠死,這就可以看出姜維比他們高明很多。
  • 鄧艾為什麼能以2000餘人滅掉蜀國?
    結果雖然鍾會順利攻下漢中,但他們的計劃被姜維識破,姜維知道漢中失守的消息後,沒有和鄧艾的軍隊糾纏,直接繞過鄧艾千裡奔襲劍門關而來,姜維率領蜀軍主力,依據劍門關的天險,成功將鍾會的八萬大軍阻擋於關外,寸步難行。魏國大軍在劍閣前被擋住一個月後,糧草不濟,準備退軍。就在此時,鄧艾大膽的提出了「偷渡陰平,從涪城走左儋道進攻綿竹」的大膽計劃。
  • 鄧艾滅蜀後被鍾會設計陷害的經過,還原鄧艾之死的真相
    《三國志·鄧艾傳》載:艾深自矜伐,謂蜀士大夫曰:「諸君賴遭某,故得有今日耳。若遇吳漢之徒,已殄滅矣。」又曰:「姜維自一時雄兒也,與某相值,故窮耳。」有識者笑之。這段話意思是,鄧艾滅蜀後洋洋得意,對蜀漢士人們說:「你們大夥多虧遇見的是我,所以才能安享太平。
  • 三國末期吳國實力最弱,為何蜀國滅亡後,西晉滅吳卻用了十幾年?
    公元263年,鄧艾偷渡陰平小道,直抵成都,劉禪被迫出降,至此蜀漢滅亡。正所謂唇亡齒寒,按理說蜀漢滅亡後,西晉應該趁勢派軍討伐東吳,統一天下,可是西晉滅東吳卻一直拖延到公元280年,才統一全國。以原定伐吳主帥賈充為首的朝廷重臣紛紛反對出兵滅吳,滿朝文武只有四個人力主滅吳;另一方面,與曹丕掌權之時,曹操已經北徵烏桓,將北方少數民族打怕不同。司馬炎當政之後,北方少數民族因為連年雪災大舉南下,進攻中原。雙重壓力之下,司馬炎只能將工作重心放在穩定朝局和對抗少數民族進攻上,暫時放棄滅吳計劃。
  • 鄧艾偷渡陰平,如果劉禪不投降,蜀漢會不會滅亡?
    公元263年8月,魏國實際掌權者司馬昭決定伐滅蜀國,為自己篡位進一步做準備。他派遣鍾會、鄧艾、諸葛緒三路攻蜀。姜維憑藉山川之險,把鍾會的大軍阻擋在劍閣之外,但鄧艾卻率3萬人偷渡陰平小道,兵臨成都城下,後主劉禪選擇投降,蜀國滅亡。
  • 鄧艾偷渡陰平時只剩下2000殘兵,那他是怎麼滅掉有60萬人的蜀國?
    三國末期鄧艾偷渡陰平後只剩下2000多殘兵,而蜀國還有60多萬人,鄧艾2000殘兵是怎樣滅掉蜀國的?鄧艾滅蜀靠的不是那2000魏軍,靠的是蜀國尖銳的內部矛盾。鄧艾偷渡陰平成功,只是使這些原來被壓制的矛盾徹底爆發,最終吞噬了蜀國。
  • 鄧艾偷渡的陰平地勢到底有多險要?它又是現在的哪裡?
    鄧艾知道此事後,十分憤怒,認為鍾會剛到此地領兵,就要給自己下馬威實在可恨。於是率領十數騎來到鍾會營寨。鄧艾強壓怒火,與鍾會見面施禮後,詢問進兵之事。鍾會問鄧艾可有良策,鄧艾說道:「我引一軍從陰平小路出發,用奇兵直取成都,將軍趁姜維回救之時,奪取劍閣,可成大功。」
  • 蜀國亡後,姜維使用一險計,讓五胡亂華提前了30年,導致晉朝滅亡
    公元263年,魏國大將鄧艾偷渡陰平,兵臨成都,最終讓立國40餘年的蜀漢政權就此滅亡。當時,蜀漢雖然潰敗,但戰力猶存,其中大將軍姜維帶領數萬兵馬駐紮於劍閣,正與魏將鍾會激烈交鋒。為了報答諸葛亮的知遇之恩,也為了復興蜀國,姜維使用了一個風險極高的計謀。
  • 蜀國滅亡後,鄧艾在劉禪房發現一個東西,諸葛亮:十個我也救不了
    三國紛爭時期,劉備辛苦打下來的江山,來沒得及好好享受,屁股都沒坐熱,就駕鶴西去了,剩下第二代蜀國君主劉禪在那兒搖頭晃腦。世人對劉禪的概括,大抵離不開這倆字:無能。或是這兩字:懦弱。蜀國在他手上,很快就完蛋了。這時應該想到諸葛亮呀。孔明先生神機妙算,為何救不了蜀國?
  • 他告誡劉禪學習帝王之術,劉禪若是聽信或加以重用,必能復興蜀國
    當我們撥開歷史的迷霧,我們或許能夠洞察歷史的真相,回顧那些刀光劍影的年代,也只有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了。或許我們可以說歷史是帶有遺憾性的,我們總是能從中吸取教訓。而今天就讓小編來帶領大家一起回顧三國時期的那些讓人難忘的回憶。我們可以得知,如果蜀國後主劉禪能夠重用自己手下的這一員虎將,是完全可以扭轉歷史戰局的。那麼真實情況又是如何呢?且聽小編給大家娓娓道來。
  • 鄧艾滅掉蜀國有多困難?
    在魏國伐蜀大軍難以前進的關頭,鄧艾另闢蹊徑,從滿是懸崖峭壁的陰平道偷渡,來到了成都平原腹地,隨後直取蜀漢的都城成都,劉禪開城投降。那麼,鄧艾滅蜀偷渡的陰平道是現在的哪裡?它的地勢到底有多險要呢?鄧艾建議,直接從陰平的小徑繞道到劍閣西部百裡處,那裡離成都大約三百多裡,可以派遣奇兵直接闖進蜀漢的腹地。作為主將的鐘會雖然覺得這一計謀實現機會非常渺茫,但反正不會傷害他手下的主力軍隊,何況,鄧艾要是在這一行動中喪命,對他未嘗不是一件好事。於是,鄧艾便著手實行這個計劃,"冬十月,艾自陰平道行無人之地七百餘裡,鑿山通道,造作橋閣。山高谷深,至為艱險,又糧運將匱,頻於危殆。
  • 三國多老將,除了黃忠,還有66歲滅蜀的鄧艾,74歲滅吳的這位老將
    實際上,在三國時期,除了黃忠外,還有多位建立不世功勳的老將,比如,我們都熟悉的滅蜀頭號功臣——鄧艾。鄧艾(約197年-264年),字士載,義陽棘陽(今河南新野)人。其文武全才,深諳兵法,多年在曹魏西邊戰線防備蜀漢姜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