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以來,在楊浦區五角場街道,國定一和創智坊這兩個居民區既是一牆之隔的鄰居,又是不相往來的「井水」與「河水」。一直到2019年3月,一扇用自來水管焊接的小門出現在圍牆上,兩個小區才真正成為了互相往來的好鄰裡。一年半來,這扇小門變寬變漂亮了,兩個特質迥異的社區變得更親密無間了。這道睦鄰門的故事還傳播開來,讓更多社區效仿拆除「心牆」,和諧睦鄰。
2019年3月,1.0版睦鄰門終於打開了。五角場街道供圖
從輾轉從事農業技術、財務、化驗員、植物養護員等不同職業,到今天成為一名「小巷總理」,46歲的陳文芳找到了最適合自己的崗位。就像她最喜歡的那本書《平凡的世界》的書名一樣,在居民區這樣一個平凡的小世界裡,陳文芳默默用奮鬥奉獻芳華,播撒真情。
打開一扇門,睦鄰大社區
2012年,剛從金山農場的良種繁育選育崗位上回到市區不久的陳文芳,在小區門口看到居民區招兵買馬的公告,經過報名和選拔後,成了武東居民區的一名工作人員。陳文芳發現,居民區工作與原先的技術崗位截然不同,看不出產量,也談不上檢驗產品質量,沒有一套標準的生產流程和檢驗標準,但是,卻格外有意義,是一個造福鄰裡的大平臺。
陳文芳有一句人生信條:「幹一行愛一行,愛一行專一行。」新兵上陣,她就鑽進了居民區的平凡崗位裡。8年來,她先後在6個居民區工作過,在其中兩個居民區做過黨總支書記,如果要說做得最成功也最出名的一件事,非睦鄰門莫屬。
其實,兩個小區的居民互相都有借道穿行和資源互補的需求,然而,因為小區「檔次」不同,居民之間也有著種種顧慮,隔閡遲遲沒有打破。2018年,陳文芳被街道從創智坊調任到國定一居民區,就肩負著街道對她成為雙方「黏合劑」的期望。
創智坊居民區黨支部書記陸建華(右)稱讚陳文芳是「真心好夥伴,真情好鄰居」。孫雲 攝
要想在圍牆上開門,首先得讓國定一居民區的整體環境向創智坊看齊,打消創智坊業主的顧慮。陳文芳自掏腰包,買花草苗木,清理雜草亂木,帶頭改變老舊小區的環境。她又與創智坊居民區黨支部的老搭檔一起策劃睦鄰活動,促進兩個社區的居民一起交流,有了感情。在不斷的情感鋪墊下,當陳文芳組織召開街道「五位一體」會議,提出破牆開門的動議後,睦鄰門的出現才有了可能。
睦鄰門開啟後,受到居民交口稱讚:國定一居民區的居民去大學路、地鐵站和睦鄰中心不用再繞行2公裡了,還可以漫步在創智坊的創智農園裡,享受春播秋收的樂趣;創智坊的居民去買菜、看病、上學也更方便了。有了老百姓的一致支持,這扇門也從最初簡陋的1.0版升級到寬敞漂亮的2.0版,增加了輪椅通行的無障礙通道,更加人性化。
護校100米,文明風景線
國定一居民區裡嵌著一座小學,大門就開在小區內,早晚高峰,上千名學生和家長在小區進出,各種車輛亂停亂放,緊靠小學的小花園還被家長們踩踏得體無完膚,是居民們長期頭疼的問題。去年底,居民區經過「美麗家園」改造,面貌煥然一新,被踩壞的小花園也重建了,陳文芳和搭檔們想到,如果接送孩子的局面不改觀,社區面貌依舊不佳。所以,在今年4月底得知學校準備複課的消息後,馬上與小學聯繫。
幾經協商,居民區與校方終於達成一致,將國定一居民區的5號門闢為小學生專用通道,家長一律不進入小區,統一在5號門外的國定支路上接送。從小學大門到5號門有100米距離,為讓家長安心,居民區組織黨員志願者、巡邏保安,學校安排老師、安保,大家層層護送,確保這100米的安全。幾個月下來,小區變得竟然有序了,細緻的護校工作也得到了家長和校方的認可,每天的這段上學放學路,成為小區的文明風景線。
抗疫不鬆勁,社區「守護人」
年初的新冠疫情發生後,睦鄰門封閉了,不過,陳文芳依然通過柵欄之間的縫隙,把新鮮蔬果遞給創智坊的居民區黨支部幹部,讓他們送到隔離人員家中,讓睦鄰情不因疫情中斷。
陳文芳(左)主動幫助推兒童車的居民走進旋轉的睦鄰門。孫雲 攝
同時,她也義不容辭做好社區居民健康安全的「守護人」。從大年三十開始,她就和夥伴們日夜奮戰。居民孫潔說,經常看到陳文芳扒拉了幾口方便麵就繼續工作,有一次,她情不自禁問陳文芳「你怕麼?」陳文芳笑著說:「不怕,這些事是我的責任,我要帶頭做好的!」說完,陳文芳就又去忙碌了。看著陳文芳的背影,孫潔又一次感受到她「巾幗不讓鬚眉,小小的個子有著大大的能量。」
樸實無華,卻能量巨大,這是與她共事過的搭檔和接觸過的居民的共同感受。五角場街道黨工委副書記徐萬驊評價她「做什麼事情都很有底氣」,這種底氣,或許就來自於她「奉獻,讓人生過得更加精彩」的追求。
新民眼工作室
作者 | 孫雲
編輯 | 顧瑩穎
【來源:新民晚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