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家社區
實力孫家
打造文化品牌,推動社區和諧
孫家社區是根據奎文區農村城市化改革和社區網格化建設布局,整合原孫家村和虞河北路社區居委會資源組建的新型城市社區。社區組建於2010年12月,總面積0.76平方公裡,轄8家企事業單位,共有77棟居民樓,14個居民小區,居民4508戶。社區始終把文化建設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全面推進社區文化品牌建設,不斷加大社區文化設施建設力度,精心培育發展文體隊伍,廣泛組織文體活動,極大的豐富了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為社區的全面發展營造了良好的文化環境。
社區組建以來,緊緊圍繞打造「陽光一家親」公共服務和社區文化品牌,突出抓好陽光健身休閒、陽光公共服務、陽光愛心溫暖、陽光民主議事、陽光社區文化「五大特色板塊」,以熱心服務贏民心、以愛心幫扶暖民心、以先進文化聚民心,充分發揮社區黨員和志願者的帶頭作用,利用公益活動、LED屏、明白紙、文娛晚會、書畫筆會、愛心捐助等形式,在不同的時期,開展不同主題、多種形式的社區文化宣傳活動,在社區大力弘揚尊老愛幼、鄰裡和睦、志願服務等良好風氣和社會公德,打造「崇德、明理、和諧」的社區文化。以《社區報》為載體,刊登社區新容新貌,惠民政策,鄰裡家常等,與居民生活息息相關的社區新鮮事,以此密切聯繫群眾,展示百姓形象,反應百姓呼聲,從而推動社區和諧、文明、進步;為全面營造「陽光一家親」的幸福氛圍,社區在居民中開展公益明星、道德模範、和諧家庭、文明樓院、好鄰居等評比活動,評選出四德先模人物50餘人,湧現出捐獻造血幹細胞的園林職工李學鎮,拾金不昧的社區居民李春財等典型。張貼「四德榜」公示,號召居民學習榜樣,營造互助學習的良好道德氛圍。
社區堅持以提升文化品牌,創造良好的社區文化氛圍,全面促進社區文化建設為目標,優化社區資源配置,充分調動居民的參與與支持,實現「老有所學、老有所樂、老有所為」的目標,2014年社區著力打造與奎文區老年大學合作成立的奎文區老年大學孫家社區分校,在服務中心精裝修、高配置的功能室開設太極拳、舞蹈、書畫、微機等課程,面向45歲以上廣大居民朋友,滿足老年居民日益增長的學習需求,豐富社區老年的精神文化生活。
東莊社區
品質東莊
共建美好家園,共享幸福生活
今年以來,東莊社區遵循「美好家園全民共建、幸福生活人人共享」的服務理念,在環境綜合整治、老舊小區服務管理新途徑等方面積極探索,強化品牌依託,豐富品牌內涵,實現服務內容全方位,服務對象全覆蓋,以「五心凝聚·活力東莊」為品牌,努力打造和諧共建宜家的品質社區。
一是社區實行「四社聯動黨員先行」的服務機制,將不定期組織開展「黨員奉獻在社區」活動,以黨員引領公益夯實社區黨建基礎,增強社區為民服務實效。二是建立「空巢老人」愛心服務站,招募各類愛心志願者,為轄區「空巢老人」開展生活照料、健康保健、權益保護等志願服務活動,真正實現困有所助、難有所幫、需有所應。三是建立由社區黨委、社區工作人員、社區網格員組成的「三級民情預報網」和「心靈驛站」調解室,為居民提供溝通的橋梁,確保及時把握群眾脈搏,收集一線信息動態。
東莊社區圍繞「以人為本、服務居民」的主題,紮實開展群眾滿意、上門服務、延伸服務等主題實踐系列活動。社區在工作人員當中實行AB角工作法,即A工作人員因公外出或休假時,B工作人員即可補上,及時為轄區居民辦理業務,避免轄區居民多跑腿。做深做實做細群眾工作,發揚跑斷腿、磨破嘴、幹到底的「釘釘子」精神,為居民服務幹在實處,做在細處,努力為群眾提供快速便捷的服務;免費為低保戶、低收入家庭、生活困難人員、高齡老人、殘疾人等困難群體開展全程代辦服務,切實保障社區困難群眾的基本生活,努力實現社區服務工作人性化、規範化。
大虞社區
文化大虞
創新社區治理,打造樂融社區
大虞社區是一個村居合併的社區,如何把一個村居合併的社區治理成友善、快樂、互助的社會生活共同體,需要黨委政府、社區自身、社會各界的溫暖大愛,也需要用全新的理念和載體來凝聚起社區治理的正能量。社區按照「四合八脈」建設構想,全力打造「文化大虞,樂融家園」特色品牌,努力營造溫馨、和諧、樂融共享的幸福大家庭。
民主之脈 為民至上,服務為先,平等溝通,廣集眾智,民主協商。
社區黨組織始終堅持由民做主的理念來指導工作,用民主的辦法來推動工作。深化黨務居務財務公開,積極探索民情懇談、社區對話等有效形式,暢通議事渠道,凡事關居民切實利益的事,都召開社區議事等多層次會議,保障參與權。
文藝之脈 虞水歡歌,霓裳舞動,國粹流放,笑語晏晏,共樂共融。
社區運用大虞得天獨厚的文化資源優勢,培育文藝骨幹,扶持文藝隊伍,經常組織開展大虞文化藝術節、群眾文化展演活動、群眾文化展演入小區、進樓頭活動,通過文藝的力量凝聚人心,增強對社區的認同感、歸屬感、參與感和幸福感。
愛心之脈 上善若水,大愛無疆,奉獻無言,你我同行,幸福大虞。目前建成了面積1200㎡社區服務中心,內設一站式服務大廳、調解室、樂融社工站、志願者服務站等功能室,為居民提供了溝通交流、學習閱讀、休閒娛樂的平臺,打造十分鐘服務圈。
紅色之脈 紅色大虞,激揚歲月,疆場揚威;匠人之心,護衛光明。不斷創新基層黨組織活動方式和載體,以黨建為引領,按照「黨建+參與+互聯+協商+共享」的工作模式,充分發揮社區黨委推動發展、服務群眾、凝聚人心、樂融共享的重要作用,組建社區大黨委,建立黨建聯席會議制度,加強社會組織黨建和園區黨建,形成了黨建引領的發展的生動局面。
民俗之脈 民俗傳承,古韻承載,大家雲集,人傑地靈,齊魯飄香。依託大虞文化村非遺一條街、濰坊市非遺基地、濰坊市手工藝傳習中心等文化資源,開展非遺講堂、技藝培訓、非遺體驗等項目,做活風箏、紅木嵌銀、剪紙、葫蘆烙畫、泥塑、布玩具等民俗文化,讓優秀民俗文化在市場、基地和社區「活起來」。
虞水之脈 依河而建,禹王駐足,飄香虞水,先生之風,源遠流長。社區設立了「移風易俗」、「精神文明」、「黨建宣傳「等文化長廊,讓居民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中感知、感悟、接收和弘揚社會正能量。
財富之脈 起於農耕,興於養殖,成於文萃,物華天寶,揚帆起航。主要通過「尋根問脈,創業回顧,願景展望」,用留住鄉愁記憶的方式來展現大虞村改革開放以來取得的輝煌成就,展示發展歷程,留住鄉村記憶。
和諧陳家
突出共建聯動,打造精細化社區
今年以來,陳家社區積極尋標對標,以精細化服務為核心,以「共建聯動、和諧陳家」品牌為抓手,全面推進社區各項工作再上新臺階。
陳家社區以「文化活動聯辦、志願服務聯動、社區資源共享」為目標,開展系列活動,提升「共建聯動、和諧陳家」社區服務品牌,增強居民共建社區的熱情和積極性。
文化活動聯辦,共建文化宣傳陣地。以節慶文化為平臺,開展文化活動,促進鄰裡和諧。今年先後開展了寫春聯、送福字、「元宵節樂猜謎」;評選表彰12最美號居民,舉辦文藝晚會5場,通過開展一系列活動,把居民吸引到活動中來,增強社區是我家,共建靠大家的共建社區氛圍。
志願服務聯動,共建志願服務陣地。以社會組織為引領,開展志願服務活動。社區聯合區機關事務管理局、丹桂裡幼兒園等,在節日期間走訪慰問困難家庭、殘疾人、單親家庭和患病家庭 52戶;為20名社區殘疾人發放免費乘坐市內公共汽車防偽標識等。
為把民情領航項目進一步做深做細,民情領航員不定期走訪轄區的黨員群眾,收集社情民意,聽民聲、訪民情、同時宣傳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同時,社區繼續堅持每月的民情領航例會制度,每月最後一周的周五下午2點召開民情領航員碰頭會,對發現問題進行集中討論解決,每次開會社區都會收到一些社區發現不了的問題,並得到及時解決。如民情領航員範國棟反映陳家小區一戶居民因車禍生活不能自理,家庭非常困難,了解情況後,社區及時給他申請了低保,並且和共建單位為他捐款1900元,納入社區重點幫扶對象。
今年民情領航員看到社區工作任務多,又主動承擔了《大虞社區報》的分發工作,每周都到社區領取報紙,分發給居民。通過民情領航員項目,社區及時了解居民情況,社區組織開展及時的救助。自成立至現在,領航員發揮了很好的作用,得到了居民的肯定。
為民解憂,由民做主項目解民憂。成立了百姓講壇,口號是百姓事情大家談、小事難事都要辦,一是為遇到難事的群眾提供宣洩情緒的平臺,二是架起社區黨組織與百姓進行信息交流的渠道。讓社區在第一時間內知曉居民的困難所在,起到百姓事、身邊事、百姓議、百姓動的作用。
虞中社區
康樂虞中
以黨建為抓手,打造溫馨家園
虞中社區以黨建為抓手,通過轉作風,樹形象,拓展工作思路,全力打造「互助融合 康樂虞中」特色品牌,努力營造溫馨、和諧、幸福的大家庭。
主動作為,打造「安心」社區。虞中社區黨委書記王秀萍說,今年是作風建設年重要實踐的一年,虞中社區注重培養鍛造一支思想素質高、業務能力強、團結協作好、主動擔當、主動作為的社區幹部隊伍,把社區各項工作都幹在實處。
社區以「作風建設年活動」為契機,改進黨員、幹部作風,不斷增強黨性意識、服務意識和服務能力,完善社區工作制度,落實「三務公開」,每月定期組織業務培訓、研討,增強責任意識、擔當意識,提高綜合素質。
和諧建設,打造「愛心」社區,在虞中社區每月有一個特殊的日子,就是「黨員活動日」。每個月的25號「黨員活動日」,到處活躍著黨員的身影:這邊有免費理髮,那邊有政策解讀。一邊是提供服務的黨員,一邊是享受幸福的群眾。虞中社區的「黨員活動日」,黨支部書記登臺給黨員上黨課,他們既有理論認識還有實踐經驗。服務社區的愛心之「火」從支部書記身上點燃後,延伸到了普通黨員身上。
提升改造,打造「舒心」社區。「第一時間聽民情,零距離問民需,第一效率解民難」,虞中社區黨委搭建了「網格管理工作室」,做到有場所、有隊伍、有服務菜單,確保實現群眾需求「零延遲」。
北虞社區
青春北虞
搭建服務平臺,激發社區活力
北虞社區通過整合社會資源,連結社會組織,項目化運作社區服務,搭建多元化社區服務平臺等工作,極大激發了社區活力,調動了廣大居民和社會團體參與社區治理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社區通過廣泛徵求居民意見建議,切實解決居民中的疑難問題,關愛幫扶困難家庭,舉辦接地氣的活動凝聚人氣,增加社區活力;社區積極開拓社會資源,聯合優秀團體和單位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活動。如濰坊市愛心義工助殘助老服務、市青少年宮的專業特長培訓、叛逆期青少年心裡呵護等;又如針對老舊小區無人管理,亂丟垃圾,環境髒亂差等現象,協調多方資源整改小區,探索小區管理大委會制度,建立健全無物業小區管理機制,連結資源解決實際問題。如協調動配宿舍自來水一戶一表改造;釀造廠和虞新小區舊小區改造;大拖東院、轉播臺天然氣改造和接網,大拖西院等小區路面修復等。
社區還積極引進社會組織帶項目參與社區服務;社區積極引導志願服務隊常態化、規範化進社區服務,完善積分管理和獎懲制度,激發調動志願服務的積極性;通過社區孵化基地,培育發展備案成立社區社會組織;社區今年上半年成立奎文區向善社會工作服務中心,針對社區弱勢群體、特殊需求的人群,分類別設計項目,融合社區資源,廣泛調動居民參與項目建設。如針對青少年群體,開展快樂英語培訓、書法、經典誦讀等公益課程;針對殘疾人幫助提高技能,引導參與社區活動,使其認識自我價值,為其增能,提高社會認可度。
福壽街社區
特色福壽
打造「關愛互助 福壽家園」
福壽街社區創新服務體系,以社區志願者為核心,社區居民和轄區共建單位共同參與,致力打造以「關愛互助 福壽家園」為主題的社區服務品牌。
運用「關愛幫扶」基金,實現居民服務零距離。「關愛幫扶」基金於2012年5月3日設立,自成立以來,福壽街社區通過匯集各方力量,如各共建單位、愛心企業以及愛心人士等的支持, 針對轄區內的空巢老人、失獨家庭、殘疾人群、三無人員、低保邊緣等困難群體進行多形式的精準幫扶,最大限度發揮關愛幫扶基金的作用。今年上半年共募集資金1600餘元,幫扶困難群眾6人次。
深化由民做主,加強社區自治。以網格為依託,在各網格內設立「民情議事會」,由黨員代表、網格管理員、樓長、居民代表等群體共同參與,本著「民事、民議、民決」的原則,特別針對「三無」小區新元小區,通過民主決議,南北區各選出11名代表,以解決事關居民切身利益的問題為重點,充分調動居民參與社區建設的熱情,形成共同參與治理社區、居民自治的新局面。
探索志願服務積分制,黨員引領顯實效。發揮福壽街社區關愛幫扶黨支部引領示範作用,成立「黨員先鋒志願服務隊伍」,推行黨員積分管理制度標準化。建立制度體系標準,落實獎勵機制,對69名直管黨員實行積分制管理,為每名黨員定製了「黨員積分管理手冊」,激發黨員參與公共事業的熱情度,增強基層黨組織凝聚力。
東園社區
情滿東園
打造融合共建品牌,共創美好家園
為抓好社區建設和管理,消除轄區內外來人口與本地人口的隔膜,引導全社區群眾齊心協力為和諧社會的發展作貢獻,東園社區兩委精心策劃,創建「融合共建、情滿東園」社區品牌。旨在融合新建小區居民快速加入社區建設,共創和諧美好家園。
設立大黨委管理模式、進一步融合轄區資源。東園社區成立大黨委,把轄區內單位主要負責人納為大黨委成員,按照大黨委工作制度,每季度召開一次大黨委會議,每個大黨委成員單位和社區籤訂一個或多個共建項目,並且形成項目清單,共建項目報街道黨工委辦事處,有街道監督共建項目進度,大黨委模式,進一步融合了轄區內管理人才,通過共建項目,增加了大黨委的凝聚力,拉近了各單位之間的距離,為進一步加速社區建設,共創和諧美好家園,打下了良好的政治基礎。
成立社會組織,搭建共建平臺。東園社區為加快社區共建步伐,進一步達到融合共建的目的,成立了濰坊幸福家庭教育研究院,星火義工,虞苑藝術團,五老志願者等多家社會組織,各社會組織成員有轄區內熱愛社區管理,有奉獻精神、有一技之長的社會精英組成, 2017年上半年,社區定期舉辦各類演講、比賽、展覽、演出等特色文化活動12場,參與群眾3000人次。
加強網格化管理,進一步提升社區管理。網格化管理以來,東園社區黨委積極探索社區和物業公司進一步融合的路子,就是把物業公司經理納為網格長,減少了中間環節,疏通了管理渠道,使社區服務進一步達到方便快捷。物業公司經理參與到社區網格化管理以來,在濰坊創建衛生城時,體現了這一辦法的合理性和科學性。
玄武街社區
睦鄰玄武
繁榮睦鄰文化,推動社區和諧
玄武東街社區積極打造「睦鄰玄武」品牌,繁榮睦鄰文化,其目的是從抓人的和諧入手,倡導以鄰為伴、以鄰為善、以德為鄰的道德規範,把睦鄰意識內化為一種文化自覺,使之成為睦鄰文化發展的內在動力。為此社區立足於高起點、高標準,確保各項工作規範高效運作的同時突出睦鄰文化的建設,社區以「黨群同心圓·服務零距離」為主題,圍繞「鄰裡學」、「鄰裡情」、「鄰裡樂」等三個方面重點開展活動,倡導鄰裡之間互知、互敬、互幫、互信、互促,引導居民群眾樹立「以社區為家」、「以社區為榮」的意識,進一步提升社區居民對社區的認同感和歸屬感。一個黨組織領導有力,街道指導有序、各方廣泛參與、居民安居樂業的社區建設新局面得以初步形成。
社區依託睦鄰驛站這個良好的平臺,新建工作載體,圍繞「鄰裡學」、「鄰裡情」、「鄰裡樂」等三個方面重點開展活動。一是鄰裡學。社區圍繞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要求,在廣大黨員及居民群眾中開展理論學習、知識競賽等活動,讓居民群眾更好地了解並積極參與支持社區工作, 二是鄰裡樂。定期活動讓居民把活動當習慣,把社區當家。社區每年五場文藝匯演,每年吸引了上到八旬老人下至不滿周歲兒童近500人的廣泛參與,同時每年一次的鄰裡文化節,以及開月開展的系列講座都成為社區居民愉悅身心加強鄰裡關係的好去處。三是鄰裡情。「遠親不如近鄰」,社區經常邀請樓幢長、居民代表、網格管理員們開展「千幢樓棟話家常、和諧鄰裡敘友情」座談會,說說自己身邊的鄰裡故事,及時發現樓道動態,發動社區志願者主動上門為社區孤寡老人,殘疾人送日常服務活動。同時結合中秋、重陽佳節,以及新年向社區弱勢群體送慰問送溫暖,通過系列活動的開展,架起溝通心靈的橋梁,融洽了鄰裡關係。如天鵝灣網格社區裡的唐先生、肖先生自發組織成立「灣小二」服務隊,深夜幫助鄰居購買藥物、無私提供車輛協助鄰居就醫等等,充分體現了社區鄰裡真情。 (文/圖 濰坊晚報記者 張玉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