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新聞網呂梁頻道航拍
黃河新聞網呂梁訊5月26日,山西呂梁市方山縣,修復後的于成龍墓地莊嚴肅穆,墓冢背靠高山,綠樹環抱,墓前有牌坊,兩旁豎立著石人、石馬、石羊等。
黃河新聞網呂梁頻道航拍
一代廉吏于成龍出生在山西呂梁方山縣來堡村,逝世後被康熙皇帝隆重賜葬於今天的方山縣峪口鎮橫泉村。
黃河新聞網呂梁頻道航拍
原方山縣政協主席薛懷蘭和現方山縣政協主席林祥的調查文稿中,記載了於公墓的原貌。于成龍墓原是一處保存完整、頗具特色的清代陵園。墓園坐東向西,呈正方形,佔地面積約為2200平方米。四周築有高2.5米的青磚花欄圍牆,正西有一座花崗巖牌坊。墳塋坐落在墓園東部的正中央,佔地約50平方米。墳前正中豎立著康熙皇帝御筆親書的「御製太子太保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總督江南江西等處地方軍務兼理糧餉操江諡清端于成龍碑文」的龍頭御碑,左右兩側豎有12通青石碑。墳塋至牌坊是約120米長的神道,兩旁相對豎立著石人、石馬、石羊等。墓園周圍生長著一百多棵古松和古榆,鬱鬱蔥蔥,莊嚴肅穆,是舊時方山縣乃至周邊地區的一大景觀。
黃河新聞網呂梁頻道航拍
1947年,于成龍墓地被當地農會和村民有組織地發掘破壞;「文革」期間,又一次遭到嚴重破壞,許多珍貴地面文物被盜賣或移作他用。
黃河新聞網呂梁頻道航拍
于成龍在清朝初年為官23載,從七品的縣令做到一品的總督、兵部尚書,一直恪守天理良心,愛國如家,愛民如子。在饑荒年份,他賣了騾馬,捐了俸銀,自己卻以糠粥充飢;即使在兩廣最富庶的地區任職,也常以糠粥為食,「要學清廉分數足,難學於公食糠粥」的美談曾一度在朝野流傳。
黃河新聞網呂梁頻道航拍
于成龍不僅是「古今廉吏第一」,更是「治世能臣」,他任職的湖廣、福建、直隸、兩江,也都是當時的繁華之地,有盜匪,有災荒,有戰亂,還有複雜險惡的官場鬥爭,于成龍都一步一步走了過來,從一名基層官吏,成長為功勳卓著、朝野欽敬的政治明星和百官楷模。蒲松齡的《聊齋》裡甚至把於公神化,記載了「鬼有冤也來伸」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