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三亞市南山寺,位於海南省三亞市以西40公裡南山文化旅遊區內的「佛教文化公園」中。據史志所載,三亞南山即菩薩長居之「補怛洛迦」,有「大光明山」之稱,三亞南山寺佔地400畝,仿唐風格,建有仁王殿、大雄寶殿、東西配殿、鐘鼓樓、轉輪藏、法堂、觀音院、悲田院等,依山就勢,錯落有致,莊嚴肅穆,清淨幽雅。入其境若入真觀音菩薩說法之道場。南山寺是一座仿盛唐風格、居山面海的大型寺院。南山寺是已故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親臨選址,經國家宗教局批准,於1995年11月11日奠基,1998年4月12日建成。現有仿唐建築仁王殿、天王殿、鐘樓、轉輪藏、東西爬山廊、東西配殿、金堂等建築群,總建築面積5500㎡。
整個建築氣勢恢宏,為中國近五十年來新建的最大佛教道場,也是中國南部最大的寺院。自古名寺出高僧,南山寺的方丈是86歲高齡的高僧新成大和尚,監院是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明生法師。南山寺第二期工程已啟動。按照規劃設計,第二期工程遵循古代大型佛教寺院方正劃一、主次分明的特點,將主要建築集在中軸線上,在兩側設置12個不同功能的四合院。二期工程完成後,整個南山寺東西寬188米,南北長416米,共8個臺階總高差49米,總建築面積4萬平方米。
《華嚴經·入法界品》曰:「於此南方有山名補怛洛迦,彼有菩薩名觀自在」。彼菩薩有「長居南海願」。故世稱南海觀音。由於菩薩住大悲行門,自在成就,廣行方便,普現一切眾生之前,乃至與其共居而成熟之,故觀音道場普遍各地而特顯於浙東普陀山,蓋菩薩居於南海而應化於十方也。中國南山在海南之濱,三亞南山即菩薩長居之補怛洛迦,大光明山也。故瓊州歷來即有觀音出巡南海之說,南山側望之東瑁西瑁二島,相傳即觀音挑土之遺蹟。
蓮花為觀音菩薩三昧耶形,其種子字為紇哩 ,表諸法自性清淨亦如人之肉團心,似八葉蓮花,本體原自清淨。《崖州志》載:「光緒六年(公元1881年),三亞鴨仔塘村(南山東南麓)忽自產蓮花,葉甚茂,三年乃謝。光緒二十三年,復產,愈甚,至今愈茂」。由此可見南山與佛門之殊勝因緣也。後來鑑真大師第六次東渡日本獲得成功,因此稱頌南山為吉祥之地。南山居瓊州之南,山高五百餘米,形似巨鰲,古稱鰲山,實為觀音菩薩慈航普渡坐騎之相也。山勢迤邐疊翠,丘陵環抱,祥雲繚繞,氣象萬千。面朝南海,碧波千疊,晴光萬重,浪激石音
水映天色,實有海天佛國,菩薩攝受一切眾生之勢。鑑於廣大信眾要求,天時地利人和,時際因緣成熟,經阮崇武先生倡議,中國國務院宗教局、中國佛教協會同意,海南省人民政府於1993年(佛曆2537年)正式批准興建南山寺,先後又批准在寺側興建南山佛教文化苑,在寺前海中塑有高108米的巨型觀音銅像。山之毗鄰,左為天涯海角,右為大東海,蓋「大生態、大文化、大環保」之大悲大曼荼羅也。瓊州歷來有觀音出巡南海之說。南山側望之東瑁西瑁二島【玳瑁島】,相傳即觀音挑土老祖宗遺蹟,唐天寶年間,律宗祖師鑑真曾五次東渡日本受阻,登陸南山弘法,得觀音菩薩護持,第六次東渡成功。其後,日本遣唐僧東密祖師弘法大師西來求法,亦為颱風阻至南山,得觀音加持,經泉州至長安求法成就。
三亞南山風景區居瓊州之南,山高五百餘米,形似巨鰲,又若觀音菩薩慈航普渡坐騎之相。山勢迤邐疊翠,丘陵環抱,祥雲繚繞;面南海,浪激石音,水照天色,實有海天佛國氣象。1993年,經阮崇武先生倡議,中國國務宗教局、中國佛教協會同意,海南省政府正式批准興建南山寺,先後又批准在寺側興建南山佛教文化苑,在寺前海中塑高108米觀音巨型銅像。山之毗鄰,左為天涯海角遊覽區,右為大小洞天旅遊區,蓋「大生態、大文化、大環保」之大悲曼荼羅也。南山寺於1995年11月奠基動工,建設者以大毅力智慧克服重重困難,為時兩年半,金堂、兜率內院、仁王門大功初成,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居士親筆題寫「南山寺」和「海天叢林」。恰逢1998年佛教傳入中國二千年紀念年
南山寺 [1] 佔地四百畝,仿唐風格,建有仁王殿、大雄寶殿、東西配殿、鐘鼓樓、轉輪藏、法堂、禪堂、齋堂南山寺平面圖(局部)、觀音院、方丈院、悲田院等,依山就勢,錯落有致,莊嚴肅穆,清淨幽雅。入其境也,正如《華嚴經·入法界品》所說:「泉流縈映,樹林蓊鬱,香草柔軟,右旋布地,觀自在菩薩於金剛寶石上結跏趺坐,無量菩薩皆坐寶石,恭敬圍繞,而為宣說大慈悲法」。此真觀音菩薩說法之大道場也。南山寺於佛曆2539年(1995年)十一月十一日奠基動工,建設者真心誠意,費盡周祥,為時兩年半,大雄寶殿、兜率內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