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養一個語言表達能力強的孩子?

2020-12-21 寶寶知道

楚楚生下來的時候不怎麼哭。走廊上誰家孩子嚎得驚天動地,她就象徵性地咳咳咳幾下。我和她爹都好緊張:萬一是個啞巴可就麻煩了。

昨天晚上跟我說:「媽媽,你必須得聽我說,我呀,是個特別可愛的小孩子,我最愛的人啊,非常的漂亮,我一看見她呀,我的心裡就樂開了花!我感覺……甜蜜蜜的!」

結果,不但會說,還加了調料,肉麻得很。

舅媽一看見她就逗她:「嘿,楚楚,我一看見你,我的心裡就可開心了!」楚楚知道舅媽是在學她說話,就一扭身:「Oh,No~~我要running了~」

她變成了一個語言豐富、表達流利的小話嘮。

有人問我:你是怎麼培養她的呢?

這個問題還真是問對人了:真沒培養,但要說我有做過什麼,可能就是貫徹了「耳濡目染、言傳身教」八個字。

(1)

她還是個小豆芽的時候,我閒的沒事就做胎教。

沒有什麼系統的規劃,每天除了背著畫板去公園裡看書、畫畫、溜達,就是聽,隨自己喜歡隨便聽。鳥鳴、狗叫、蟲子啾啾,有時候聽鋼琴曲,有時候聽流行音樂,有時候聽搖滾,逮到什麼聽什麼。有次在公園裡聽到大爺唱京劇,我也站在旁邊興致勃勃地凝神聽了好半天。

胎教更多的作用在於刺激孕婦,而不是肚子裡的孩子。所以胎教並不在於形式和內容,而是媽媽在胎教過程中能否保持平和的心情,以保證良好的激素水平。跟我同期懷孕的一個媽媽,她一天音樂、一本書也沒聽過、看過,每天就是吃得飽飽的去打麻將,孩子生出來也非常聰明——媽媽在孕期心情好,動手還動腦,寶寶也就跟著往這方向長。不過她遇到的問題是,孩子必須聽到麻將聲才能睡覺。

我懷孕時聽得最多的,是百家講壇裡易中天的《品三國》,於丹的《論語》也聽了一些,但感覺楚楚在肚子裡的時候口味就比較刁,喜歡易中天更多一些。出生3個多月後給她讀書,她也是很有品位,唐宋八大家裡獨愛韓愈。

也經常給她聽童謠,一邊聽一邊跟著念。也會摸著肚皮跟她聊天。真聊,出聲兒的。別人看我就像看神經病似的,一個人嘀嘀咕咕的還聲情並茂表情豐富。

(2)

有些新生兒家庭會糾結孩子到底給誰帶更好。浙江大學的社會心理學教授給出的建議是:排除經濟、情感和其它現實因素,誰的話多,就給誰帶。

現在很多廣告和商家都在宣揚DHA、早教課程對大腦神經元的刺激作用,但其實除了吃吃吃、按規矩去做,最好的方式就是家人間的對話。語言的刺激,是大腦皮質接收最簡單最直接的方式。無論孩子聽不聽得懂,她在被動接受的過程中大腦裡的神經元發育都會發生變化,增加神經元的突起。

從醫院抱回家,我跟她聊天的時候就更多了。我本來話也多,有了她之後,天上地下水裡地上,全都帶著說了一遍。也沒當她是個小孩子,從來不說「童話」,吃飯就是吃飯,睡覺就是睡覺,喝奶粉就是喝奶粉,不會刻意去說吃飯飯、睡覺覺、喝奶奶。有人說這樣失去了孩子的童真,我覺得各有角度和理解,不多論。

平常我看什麼書,覺得有意思了就念給她聽,什麼海馬體、IMC管理、優勢理論、格式塔、恩格爾係數、熊市牛市、逆勢上揚,我看到什麼就給她說什麼。我煞有介事,她凝神認真。

一開始也並沒有對我的這些行為抱什麼期望,只是想讓孩子通過我說話時候的語調、語音、停頓變化,接收不同的刺激,讓她多感受一些。至於感受什麼,我也不清楚,只覺得她一定會做出反應。

但是後來我發現,很多可能是我在她嬰兒早期說過的話,到了幼兒時期,卻在某個契機上被觸發了。前陣子,她隨手翻開我的一本書,指了個名詞讓我講給她聽,我才講到一半,她說她聽過這個。我說你別吹牛。她說真的啊,媽媽,難道你忘記了嗎?你在杭州的家裡給我講的啊,那天還下雨了呢。我一回憶,真的是。那天周末,我剛剛洗好被子,把她抱過來坐陽臺上,讀了這本書,說了這個詞。但她那時只有13個月。

就好像我在她的記憶裡埋了個開關,忽然「砰」一聲喚醒了。

那個詞是:抑鬱症。她說:「哦~~就是孤獨的意思,孤獨就是傷心。」

所以,不要低估孩子的能力,跟他們多說話,他們真的懂。

(3)

在培養語言能力方面,日常對話和教導固然是好的,但也要注意方式方法。在公園裡就碰到一個媽媽,看到別家同齡的孩子小嘴巴噼裡啪啦跟爆豆似的說得很利索,自家孩子還一問一臉懵,特別納悶:明明開口時間一樣的,為什麼詞彙量比別人少那麼多?我一問,很快就找到了問題的關鍵所在。

原來她家孩子從出生到兩歲多,都是交給奶奶在帶,自己只負責餵奶。奶奶也是有心要教孩子認東西,沒事也抱著孫子在屋裡指著物件問:「寶寶,你看,這是什麼?」寶寶順著手指往前一看,是個四四方方能放食物的東西,可不知道怎麼說。奶奶又一轉身:「寶寶,這個是什麼?」寶寶再一看,裡面有自己的衣服,還在轟隆隆地轉,不知道是什麼。奶奶又轉身了:「寶寶,這個是什麼?」……兩歲多了,家裡所有的東西都只有一個名字「什麼」。我們問他小推車裡的玩具是什麼,他就開心的點點頭。他媽媽聽完覺得很後悔,沒往這方面想過。

有個媽媽問我,一歲半的孩子看什麼書好,IQ培養的還是EQ培養的?我說,有新生兒的家庭,給孩子的第一步教育,應該是培養認知和辨別能力,情商涉及的內容面比較廣,想要教育和引導的是如何處理複雜關係,甚至是有分歧和衝突的關係,這個方面更多在於身邊人的身教,而不是言傳。對於孩子來說,先知道黑與白的區別遠比如何選擇黑與白更為重要。

因此,跟寶寶說話的時候,一定要具體,有標準答案,冰箱就是冰箱,不要讓孩子在冰箱和洗衣機面前犯暈。而且有問就要有答,千萬不能只問不答。

(4)

除了家庭的日常語言引導,幫小孩子選擇一個語言夥伴也很有幫助。本來如果有多幾個玩伴,孩子的語言能力會發展得更快。但我們現在生活的環境,通常都會是孩子在獨自長大。所以早教機是個不錯的選擇。

楚楚有一個早教機,其實就是個故事機,我沒事就開著給她磨耳朵。剛開始並沒什麼感覺,忽然有一天,她非要抱著早教機睡覺,躺在被窩裡聽。過了兩天,她忽然就開始跟著早教機講故事,模仿裡邊小朋友說話,語氣、停頓、發音,跟我們唱KTV似的,什麼時間切入、什麼時候收音,絲毫不差。

閱讀也是增加孩子詞彙量的重要途徑。每天晚上,我會陪她一起看書,繪本、連環畫、故事書、唐宋八大家、英語小短文、數學題……隨便拿,講完一本就睡覺(這可是很累的啊~尤其是她得了一本奇書:西!遊!記!)。

四年來,這麼一本一本地講,也照本宣科,也隨機自由發揮。她興趣來了也會跟著我學。過了一段時間,詞彙量猛漲,表達方式換著花樣來,連我都自嘆不如。有一次,她挑了本中文故事書,非要我用英語講,我磕磕巴巴翻讀了兩頁就繳械投降了。

她還嘲笑我:「你不是說讓我跟你學英語的嗎?你怎麼都不會呢?」真是無力辯駁。

不同的人講也會有不同的增益。跟著爸爸聽了一段時間的葫蘆娃,楚楚回過頭來也是成語俗語不重樣,還會舉一反三。

(5)

要不要送孩子去早教班學語言?

我的建議是,如果條件允許,的確有必要。

研究發現,說兩種語言的人在大腦語言區有更多的灰質,人們學習語言越早,大腦灰質區的面積越大, 「而大腦灰質區大小與對語言的熟練程度有關係。」[倫敦學院神經學家安德裡亞·邁克雷]

大腦結構的改變對於人智力、思維模式的影響有目共睹。但是不是不學第二種語言孩子就會不聰明呢?

當然不是。多一種語言不過是加分項,我們還是要先以生存為要,會說當下環境的語言就足夠應付了。畢竟有的人,或許終其一生都不會接觸到說第二種語言的人。對生活品質的追求,也是因人而異的。犯不著為了香油丟芝麻——捨本逐末。

何況,多種語言不一定就非得是外國語、課堂教學得來,中國地大物博,普通話、閩南話、四川話,都有同等功效。

楚楚就生活在一個五種交織的複雜語言環境裡。大人的語言接受能力還是要弱一些,她有時候還會充當我們之間的翻譯,幫助我們解決由於語言不通造成的誤解,這就更加鍛鍊到了她的動腦動口能力。環境對於語言能力培養的功勞,絕對首屈一指。

(6)

之前有人還討論過這樣一個問題:到底要不要讓孩子學習家鄉話和土話?

以前我有個朋友就不喜歡讓孩子說老家話,覺得土,帶到朋友圈很丟臉。我就送給他一句話:尊重個性才會獲得共性,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先不說語言對大腦發育的良好刺激作用,單說語言的功能和用途,我們也應該鼓勵孩子們多多接觸不同的語言環境。

為什麼我們害怕去外地?

因為我們人生地不熟話也聽不懂怕被人欺負。

為什麼異國他鄉聽到母語鄉音會有親切感?

因為語言不單單是一種發音和聲調,蘊含的還有一群人共同的理解和認知。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敢走出家門去到外地?

因為我們慢慢學會多種語言,通過語言了解了外地,通過語言找到了共同點。

美國醫藥學會的前會長大衛奧門博士就曾經說過,我們應該盡力培養出一種能力,讓別人能夠進入我們的腦海和心靈,能夠在別人面前、在人群當中、在大眾之前清晰地把自己的思想和意念傳遞給別人。在我們這樣努力去做而不斷進步時,便會發覺:真正的自我正在人們心目中塑造一種前所未有的形象,產生前所未有的震擊。

翻譯過來就是說:我們都是要活在人堆裡的,能不能聽懂人堆的語言,關係著你能不能理解人堆的意圖,避免挨揍之餘還能影響別人。

當你說「海椒」我卻偏要「辣椒」並為此而大打出手時,你會發現,語言還是一種文化的符號。多了解一種文化,也就多了解了一群人,世界觀也跟著擴大了一圈。至少在三觀匹配上,你可以與別人多一個銜接。不誇張的說,世界和平也就有希望了。

(本文來自:百度寶寶知道 東小邪)

————————

世界很複雜,百度更懂你

關注寶寶知道超級頻道,了解備孕、懷孕、育兒更多精彩內容:專家直播、日刊知識、胎教電臺、兒童故事、動畫片,還有寶媽們最愛的社區圈子!寶寶知道與千萬媽媽在一起,科學孕育,為愛成長!

相關焦點

  • 如何培養寶寶的語言溝通能力
    語言是人們表達思想,進行交流和溝通的工具。孩子時期的語言發展是人生最佳時期,也是最迅速的時期。孩子獲得知識技能要通過語言,養成一定的行為習慣要通過語言,與人交流更少不了語言。所以,發展孩子語言是孩子接受一切教育的基礎。我們應該如何科學的培養寶寶的語言溝通能力?本期節目,我們從早期教育的角度出發,聽聽專家的建議。今天作客我們直播間的是來自北京奇思妙想幼兒園園長:盧瓊。歡迎盧老師的到來!
  • 孩子語言表達能力差,這可能是你在育兒道路上,親手挖的「坑」
    一、語言表達能力強,對孩子的未來有哪些優勢1、性格更開朗其實,我們從身邊就可以發現,表達能力強的孩子更受歡迎,他能夠清晰地表達自己的需求,哪怕是孩子之間鬧矛盾,表達能力強的就會少受委屈,大家都喜歡表達能力強的孩子,得到大家的誇讚,他就會受到鼓舞,自然性格就會更開朗
  • 語言能力意義重大,家長從這幾方面著手,提高孩子表達能力
    幾千年前的古人,就明白了語言能力的重要性,在現在社會中,表達能力更是在工作、學習甚至是家庭生活中發揮者重大的作用。陳女士的兒子最近處於幼升小的關鍵時期,陳女士為了能讓兒子上一個好的小學,每個周末都帶兒子去參加各種著名小學的面試。
  • 孩子說話囉嗦沒重點?想提高孩子表達能力,「大腦整理術」很重要
    一、孩子說話沒重點,很可能是大腦信息歸類出了問題孩子在語言表達時候,需要信息輸出,這個過程中大腦是在思維運轉,孩子一直處於思考狀態,所以孩子說話囉嗦,沒重點,一方面是語言表達能力欠佳,常常一句話連結不起來,斷斷續續,同時孩子在表達時大腦也在思考。
  • 怎麼培養孩子的英語思考能力
    所以,跟著老師學的,不僅是知識和技能,更多是在情景中,教孩子怎麼去互動和溝通。培養良好的品德,才是根本。如果根本牢固,學什麼都會真誠,在事上也會認真應對。培養良好的習慣,不是在形式上,就是在事上練。在事上有愛心,對物體更願意投入精力和時間。因為,有事才能有物。藉助於物,才能成事啊。所以,要想學會英語,掌握知識,就要在學習上下功夫。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 如何培養孩子對音樂有興趣,記住這幾點
    在少數民族地區,孩子從小是沉浸在音樂當中的,很多少數民族都能歌善舞,除了漢族,你會發現全國56個民族只有漢族不能歌善舞的,為什麼會這樣呢?漢族是一個全人類最缺少業餘生活的,這是一個很不正常的一個現象,當我們問孩子為什麼不愛練琴的時候,我們應該反省,孩子為什麼童年缺少音樂陪伴,缺少音樂學堂。
  • 幼升小孩子因為語言能力錯失好學校,十年後孩子會遇到更多難題
    幼升小之前孩子的語言會出現哪些問題有位媽媽說,自己家寶寶五歲了說話不清楚,還是分不清你我他,也不知道咋教他,主動開口表達意願比較強,會連著問為什麼,打破砂鍋問到底哪種,問他早飯吃了什麼有時會說對,有時候就忘了,看過的動畫片經常看完就忘,讓他描述一下
  • 我卻從中總結了要培養孩子的三大能力!
    但有一個現象,我們卻不能忽略,那就是現代教育對學生的要求大大增加了。精英教育的門檻越來越高,對家長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了!我們應該重視培養孩子什麼樣的底層能力?從上面的考試形式/內容我們可以發現,美國的教育,最看重的,是培養人的深度思考的能力+表達能力!
  • 瑞思英語告訴你:孩子的這項能力,越早培養越好
    「知其然,才能知其所以然,會問問題,說明孩子的能力更強。」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前任院長周其仁先生在騰訊一檔真人對話節目中談道。他表示,善於問問題的孩子,因為對知識有著深刻的理解和認識,可以提出有針對性的問題。所以,能提出問題和知道如何解決問題是同樣重要的。
  • 羨慕別家孩子說話早,表達能力強?做好這幾點,你的孩子也可以
    但他出生後我的感覺就變了,因為這個時候的孩子會笑,會哭,會鬧,會給我們一個眼神,會咿咿呀呀學語,到後來還會用手指,用腳踢,用嘴親……這些都是他與我們溝通的語言,我通過這些表情,動作和語言了解到了他的需求,所以我一直用正常的語言與他交流,就像我與他爸爸溝通一樣。
  • 孩子語言表達能力發育遲緩,大多是父母犯了如下錯誤,儘快改
    01嬰幼兒時期的語言表達能力,很重要心理學家針對孩子的語言能力進行了跟蹤調查,內容是3歲兒童和父母交流溝通的次數,從而推斷兒童未來的智能發展情況促成孩子不願意表達的原因有很多,大多是父母犯了錯誤,如果你中了請儘快改。02何種行為拖累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發育?
  • 如何培養英語閱讀能力?
    如果我們在教孩子們閱讀的同時,在課堂上給他們留出足夠的空間學習知識和經驗,那麼他們將像在家學習說話一樣容易地學會閱讀。#十一月創作狂歡·教育賽道孩子們入學時已經知道幾個單詞的含義。孩子們會識別出許多事物,並對母語的語法非常熟悉。幾乎每個孩子都有這樣的基礎,學校恰好可以利用這些知識來教會他們閱讀,而我們所做的就是系統地從單詞-讀音開始建構出綜合的閱讀能力。
  • 孩子說話支支吾吾,是邏輯能力差的表現,三步鍛鍊孩子大腦發育
    因為高級的學習方式是不需要機械記憶和重複練習的,而邏輯能力可以幫助孩子轉向更為高級的學習方式。對於邏輯能力強的孩子來說,他們的理解能力和記憶能力會更強一些。 孩子邏輯能力差,連話都說不清楚。
  • 孩子總在邊上,羨慕地看別人玩?社交能力強的孩子,常有這些本領
    各抒己見,不管怎麼樣,對於小孩到了找玩伴的年齡,父母要重視培養小孩的社交。因為開朗樂觀自信的小孩會受到更多歡迎,對他們健康成長也有幫助。那麼父母應該如何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三、從小教育孩子如何親近社會社會型個體,體現出來的學習能力和社交能力都會更強。家長希望小孩能夠更優秀,畢竟好孩子是人人都喜歡,而優秀的兒童離不開家長的正確培養。
  • 這樣做,提高寶寶的語言表達能力!
    7.半歲寶寶的睡眠指導8.如何培養寶寶的專注力9.2歲10個月寶寶積食怎麼辦?把寶寶放在豐富的語言環境中,用簡單豐富的語言給他介紹我們看到的東西。2、多練習說話。為了讓寶寶多多接觸到語言,媽媽需要源源不斷地給寶寶保持輸入。3、講故事。給寶寶讀繪本、講故事,提供與語言接觸的寶貴機會。4、唱歌。寶寶天生就是一個小小音樂家,非常樂意聽簡單的歌曲。
  • 給孩子一點時間、一個機會,培養他思考能力和自我反省的能力
    進入小學後的孩子,功課、作業的壓力總是很大,不少孩子學校放學就馬不停蹄地奔赴各類補習班、興趣班、提高班,一整天的時間都被學習任務所包圍。如果孩子所有的時間都用於課業的學習,完成作業,從沒有時間去想想自己或者回頭看看自己過往的足跡,不會有意識地培養自我反省的能力;父母也沒有創作這樣的機會,那麼孩子的思考能力無法得到培養,自我表達能力欠缺,也沒有發現自身不足的反省能力。
  • 孩子「嘴笨」表達力差是天生的?抓住語言敏感期,孩子變成巧嘴娃
    之所以孩子長大後表達能力變得大不同,是因為在孩子成長中,遇到了很多阻礙孩子表達能力發展的因素:一、孩子的話語權被剝奪當孩子還小,表達能力比較弱的時候,父母很喜歡代勞,成為孩子的「嘴巴長此以往,孩子習慣了被提前滿足,被剝奪話語權的孩子就會喪失表達的欲望,表達能力自然就變差。二、孩子成長的環境缺乏語言交流我們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老人帶大的孩子,大都嘴巴靈巧,特別能說。
  • 孩子不敢張口怎麼辦,如何提高孩子的英語溝通能力呢?
    對很多爸爸媽媽來說,如何幫助孩子提升英語口語能力,是很頭疼的「育兒難題」。語言的 發展是循序漸進的,除了要為孩子提供適宜的語言環境,小i還想給爸爸媽媽分享3個小方 法,快學起來吧!
  • 怎麼培養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
    所以我最推薦的方式是和孩子玩遊戲。遊戲對孩子的思維是個非常綜合的培養,以一會兒我們將提到的一款桌遊Laser Maze鐳射迷宮為例,孩子需要通過觀察去總結歸納光的直射、反射和折射規律,然後做類比猜想,用這個角度的鏡子可以把光束反射到這裡,那換一個角度會怎樣呢?最後演繹推導要完成目標所需要的步驟。
  • 英語閱讀教學中語境的層次性與語言能力培養策略研究
    語境是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語言能力培養的核心變量。閱讀教學中所創設的語境是有層次的。本文提出了字面語境、隱含語境和拓展語境的語境分層法,並結合具體的課例闡述了基於語境發展學生語言能力的三大策略:基於字面語境感知語言,依託隱含語境內化語言,圍繞拓展語境運用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