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楚生下來的時候不怎麼哭。走廊上誰家孩子嚎得驚天動地,她就象徵性地咳咳咳幾下。我和她爹都好緊張:萬一是個啞巴可就麻煩了。
昨天晚上跟我說:「媽媽,你必須得聽我說,我呀,是個特別可愛的小孩子,我最愛的人啊,非常的漂亮,我一看見她呀,我的心裡就樂開了花!我感覺……甜蜜蜜的!」
結果,不但會說,還加了調料,肉麻得很。
舅媽一看見她就逗她:「嘿,楚楚,我一看見你,我的心裡就可開心了!」楚楚知道舅媽是在學她說話,就一扭身:「Oh,No~~我要running了~」
她變成了一個語言豐富、表達流利的小話嘮。
有人問我:你是怎麼培養她的呢?
這個問題還真是問對人了:真沒培養,但要說我有做過什麼,可能就是貫徹了「耳濡目染、言傳身教」八個字。
(1)
她還是個小豆芽的時候,我閒的沒事就做胎教。
沒有什麼系統的規劃,每天除了背著畫板去公園裡看書、畫畫、溜達,就是聽,隨自己喜歡隨便聽。鳥鳴、狗叫、蟲子啾啾,有時候聽鋼琴曲,有時候聽流行音樂,有時候聽搖滾,逮到什麼聽什麼。有次在公園裡聽到大爺唱京劇,我也站在旁邊興致勃勃地凝神聽了好半天。
胎教更多的作用在於刺激孕婦,而不是肚子裡的孩子。所以胎教並不在於形式和內容,而是媽媽在胎教過程中能否保持平和的心情,以保證良好的激素水平。跟我同期懷孕的一個媽媽,她一天音樂、一本書也沒聽過、看過,每天就是吃得飽飽的去打麻將,孩子生出來也非常聰明——媽媽在孕期心情好,動手還動腦,寶寶也就跟著往這方向長。不過她遇到的問題是,孩子必須聽到麻將聲才能睡覺。
我懷孕時聽得最多的,是百家講壇裡易中天的《品三國》,於丹的《論語》也聽了一些,但感覺楚楚在肚子裡的時候口味就比較刁,喜歡易中天更多一些。出生3個多月後給她讀書,她也是很有品位,唐宋八大家裡獨愛韓愈。
也經常給她聽童謠,一邊聽一邊跟著念。也會摸著肚皮跟她聊天。真聊,出聲兒的。別人看我就像看神經病似的,一個人嘀嘀咕咕的還聲情並茂表情豐富。
(2)
有些新生兒家庭會糾結孩子到底給誰帶更好。浙江大學的社會心理學教授給出的建議是:排除經濟、情感和其它現實因素,誰的話多,就給誰帶。
現在很多廣告和商家都在宣揚DHA、早教課程對大腦神經元的刺激作用,但其實除了吃吃吃、按規矩去做,最好的方式就是家人間的對話。語言的刺激,是大腦皮質接收最簡單最直接的方式。無論孩子聽不聽得懂,她在被動接受的過程中大腦裡的神經元發育都會發生變化,增加神經元的突起。
從醫院抱回家,我跟她聊天的時候就更多了。我本來話也多,有了她之後,天上地下水裡地上,全都帶著說了一遍。也沒當她是個小孩子,從來不說「童話」,吃飯就是吃飯,睡覺就是睡覺,喝奶粉就是喝奶粉,不會刻意去說吃飯飯、睡覺覺、喝奶奶。有人說這樣失去了孩子的童真,我覺得各有角度和理解,不多論。
平常我看什麼書,覺得有意思了就念給她聽,什麼海馬體、IMC管理、優勢理論、格式塔、恩格爾係數、熊市牛市、逆勢上揚,我看到什麼就給她說什麼。我煞有介事,她凝神認真。
一開始也並沒有對我的這些行為抱什麼期望,只是想讓孩子通過我說話時候的語調、語音、停頓變化,接收不同的刺激,讓她多感受一些。至於感受什麼,我也不清楚,只覺得她一定會做出反應。
但是後來我發現,很多可能是我在她嬰兒早期說過的話,到了幼兒時期,卻在某個契機上被觸發了。前陣子,她隨手翻開我的一本書,指了個名詞讓我講給她聽,我才講到一半,她說她聽過這個。我說你別吹牛。她說真的啊,媽媽,難道你忘記了嗎?你在杭州的家裡給我講的啊,那天還下雨了呢。我一回憶,真的是。那天周末,我剛剛洗好被子,把她抱過來坐陽臺上,讀了這本書,說了這個詞。但她那時只有13個月。
就好像我在她的記憶裡埋了個開關,忽然「砰」一聲喚醒了。
那個詞是:抑鬱症。她說:「哦~~就是孤獨的意思,孤獨就是傷心。」
所以,不要低估孩子的能力,跟他們多說話,他們真的懂。
(3)
在培養語言能力方面,日常對話和教導固然是好的,但也要注意方式方法。在公園裡就碰到一個媽媽,看到別家同齡的孩子小嘴巴噼裡啪啦跟爆豆似的說得很利索,自家孩子還一問一臉懵,特別納悶:明明開口時間一樣的,為什麼詞彙量比別人少那麼多?我一問,很快就找到了問題的關鍵所在。
原來她家孩子從出生到兩歲多,都是交給奶奶在帶,自己只負責餵奶。奶奶也是有心要教孩子認東西,沒事也抱著孫子在屋裡指著物件問:「寶寶,你看,這是什麼?」寶寶順著手指往前一看,是個四四方方能放食物的東西,可不知道怎麼說。奶奶又一轉身:「寶寶,這個是什麼?」寶寶再一看,裡面有自己的衣服,還在轟隆隆地轉,不知道是什麼。奶奶又轉身了:「寶寶,這個是什麼?」……兩歲多了,家裡所有的東西都只有一個名字「什麼」。我們問他小推車裡的玩具是什麼,他就開心的點點頭。他媽媽聽完覺得很後悔,沒往這方面想過。
有個媽媽問我,一歲半的孩子看什麼書好,IQ培養的還是EQ培養的?我說,有新生兒的家庭,給孩子的第一步教育,應該是培養認知和辨別能力,情商涉及的內容面比較廣,想要教育和引導的是如何處理複雜關係,甚至是有分歧和衝突的關係,這個方面更多在於身邊人的身教,而不是言傳。對於孩子來說,先知道黑與白的區別遠比如何選擇黑與白更為重要。
因此,跟寶寶說話的時候,一定要具體,有標準答案,冰箱就是冰箱,不要讓孩子在冰箱和洗衣機面前犯暈。而且有問就要有答,千萬不能只問不答。
(4)
除了家庭的日常語言引導,幫小孩子選擇一個語言夥伴也很有幫助。本來如果有多幾個玩伴,孩子的語言能力會發展得更快。但我們現在生活的環境,通常都會是孩子在獨自長大。所以早教機是個不錯的選擇。
楚楚有一個早教機,其實就是個故事機,我沒事就開著給她磨耳朵。剛開始並沒什麼感覺,忽然有一天,她非要抱著早教機睡覺,躺在被窩裡聽。過了兩天,她忽然就開始跟著早教機講故事,模仿裡邊小朋友說話,語氣、停頓、發音,跟我們唱KTV似的,什麼時間切入、什麼時候收音,絲毫不差。
閱讀也是增加孩子詞彙量的重要途徑。每天晚上,我會陪她一起看書,繪本、連環畫、故事書、唐宋八大家、英語小短文、數學題……隨便拿,講完一本就睡覺(這可是很累的啊~尤其是她得了一本奇書:西!遊!記!)。
四年來,這麼一本一本地講,也照本宣科,也隨機自由發揮。她興趣來了也會跟著我學。過了一段時間,詞彙量猛漲,表達方式換著花樣來,連我都自嘆不如。有一次,她挑了本中文故事書,非要我用英語講,我磕磕巴巴翻讀了兩頁就繳械投降了。
她還嘲笑我:「你不是說讓我跟你學英語的嗎?你怎麼都不會呢?」真是無力辯駁。
不同的人講也會有不同的增益。跟著爸爸聽了一段時間的葫蘆娃,楚楚回過頭來也是成語俗語不重樣,還會舉一反三。
(5)
要不要送孩子去早教班學語言?
我的建議是,如果條件允許,的確有必要。
研究發現,說兩種語言的人在大腦語言區有更多的灰質,人們學習語言越早,大腦灰質區的面積越大, 「而大腦灰質區大小與對語言的熟練程度有關係。」[倫敦學院神經學家安德裡亞·邁克雷]
大腦結構的改變對於人智力、思維模式的影響有目共睹。但是不是不學第二種語言孩子就會不聰明呢?
當然不是。多一種語言不過是加分項,我們還是要先以生存為要,會說當下環境的語言就足夠應付了。畢竟有的人,或許終其一生都不會接觸到說第二種語言的人。對生活品質的追求,也是因人而異的。犯不著為了香油丟芝麻——捨本逐末。
何況,多種語言不一定就非得是外國語、課堂教學得來,中國地大物博,普通話、閩南話、四川話,都有同等功效。
楚楚就生活在一個五種交織的複雜語言環境裡。大人的語言接受能力還是要弱一些,她有時候還會充當我們之間的翻譯,幫助我們解決由於語言不通造成的誤解,這就更加鍛鍊到了她的動腦動口能力。環境對於語言能力培養的功勞,絕對首屈一指。
(6)
之前有人還討論過這樣一個問題:到底要不要讓孩子學習家鄉話和土話?
以前我有個朋友就不喜歡讓孩子說老家話,覺得土,帶到朋友圈很丟臉。我就送給他一句話:尊重個性才會獲得共性,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先不說語言對大腦發育的良好刺激作用,單說語言的功能和用途,我們也應該鼓勵孩子們多多接觸不同的語言環境。
為什麼我們害怕去外地?
因為我們人生地不熟話也聽不懂怕被人欺負。
為什麼異國他鄉聽到母語鄉音會有親切感?
因為語言不單單是一種發音和聲調,蘊含的還有一群人共同的理解和認知。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敢走出家門去到外地?
因為我們慢慢學會多種語言,通過語言了解了外地,通過語言找到了共同點。
美國醫藥學會的前會長大衛奧門博士就曾經說過,我們應該盡力培養出一種能力,讓別人能夠進入我們的腦海和心靈,能夠在別人面前、在人群當中、在大眾之前清晰地把自己的思想和意念傳遞給別人。在我們這樣努力去做而不斷進步時,便會發覺:真正的自我正在人們心目中塑造一種前所未有的形象,產生前所未有的震擊。
翻譯過來就是說:我們都是要活在人堆裡的,能不能聽懂人堆的語言,關係著你能不能理解人堆的意圖,避免挨揍之餘還能影響別人。
當你說「海椒」我卻偏要「辣椒」並為此而大打出手時,你會發現,語言還是一種文化的符號。多了解一種文化,也就多了解了一群人,世界觀也跟著擴大了一圈。至少在三觀匹配上,你可以與別人多一個銜接。不誇張的說,世界和平也就有希望了。
(本文來自:百度寶寶知道 東小邪)
————————
世界很複雜,百度更懂你
關注寶寶知道超級頻道,了解備孕、懷孕、育兒更多精彩內容:專家直播、日刊知識、胎教電臺、兒童故事、動畫片,還有寶媽們最愛的社區圈子!寶寶知道與千萬媽媽在一起,科學孕育,為愛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