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總在邊上,羨慕地看別人玩?社交能力強的孩子,常有這些本領

2020-12-16 Doris媽媽說育兒

分享親子快樂,交流教育知識,歡迎關注「Doris媽媽說育兒」。

社會中的每一個人都需要人際交往。人際交往的好壞直接影響到每個人的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能力,人際交往不分年齡,上到社會職場,下到幼兒,無不依存人際關係網,只是小朋友的人際關係會相對更加簡單,不具社會性,就是身邊玩伴而已,但也非常重要。

每個人從兒童時期,就在父母的引導下,開始建立自己的社交圈子,圈子越大,朋友越多,反之越少,當然,父母更希望自己的小孩活潑開朗,善於交際的孩子更加客觀自信,有利於成長後的社會關係。所以當下很多父母很注重對小孩社交的培養。

最近在微博中有一條視頻,引起網友們的議論和反思。情況是這樣的,有一個小朋友,想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但卻不敢上前。在視頻中,別的小朋友都騎著可以坐著開的那種小摩託車,他們幾個小朋友你追我趕,就象在遊樂場玩碰碰車一樣,在家長的照看下,他們玩的非常開心,現場一片歡聲笑語的海洋。

而這個時候,遠遠的有一個小男孩在花壇旁邊楞楞的看著其他小朋友玩,非常羨慕,但遲遲未加入。因為他腳底下踩著的是一個需要單腳滑著的小滑板車。

有可能這個小男孩覺得自己的車子和別人的不一樣,所以對於和別的小朋友一起玩一直非常膽怯,擔心被其他人孤立或者嘲笑。

看似小朋友間無關緊要的事情,但這有可能讓這個小男孩無法融入其他小朋友的圈子。隨著年齡的增加,他的社交圈子會受限,導致整個社會關係無法正常維護。

看完這個視頻,許多網友都表達了自己的看法:

網友一:孩子的內心肯定希望父母可以買一輛跟其他小朋友一模一樣的車子。網友二:換做是我,我就衝到其他小朋友前面,做他們大哥,和他們一起玩,多酷啊!網友三:這有什麼的,獨樹一幟,不要跟風,小滑板車更帥。

各抒己見,不管怎麼樣,對於小孩到了找玩伴的年齡,父母要重視培養小孩的社交。因為開朗樂觀自信的小孩會受到更多歡迎,對他們健康成長也有幫助。

那麼父母應該如何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

一、從小教育孩子學會讚美別人

沒有人不喜歡聽到別人的讚美和表揚,包括小孩。善於發現身邊的人的優點,懂得欣賞,不吝於讚美,是一種優良品德。但家長要正確引導小孩,每一個稱讚都要發自內心,否則就變成虛偽或阿諛奉承。真誠對待別人,別人也會善意對待你。虛假是社交關係中最讓人討厭的行為,父母要給合理教育孩子,讓孩子從小就能夠擁有一顆發現美的心靈。

二、從小教育孩子要回應別人

在社會交往過程中,相互尊重顯得特別重要,而回應是尊重的一個因素。同事間、朋友間、親戚間,都一樣,不回應是不禮貌的表現,以前班裡有一個同學,自視自己成績好,別人向他請教或者想跟他一起玩,這位同學都冷漠無視,久而久之,大家都不跟他一起玩,畢業後,聽說他也只能在老家教書,並且一直不與別人過多交流。健康的社會關係,是需要相互成就,一句簡單的話語或者一個溫暖的微笑都可以作為善意的回應。

隨時給別人傳遞一個信息,我願意和你一起討論,或者我願意和你做朋友,只有隨時作出回應的動作,別人才願意和你進一步交流。也只有這樣才能給自己的社交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從小教育孩子如何親近社會

社會型個體,體現出來的學習能力和社交能力都會更強。家長希望小孩能夠更優秀,畢竟好孩子是人人都喜歡,而優秀的兒童離不開家長的正確培養。

父母教育孩子提前親近社會,提前適應環境的變化,讓孩子更有禮貌,更愛學習以及愛和其他人合作。

當下社會生活中,有些孩子得到很好的教育,善於各種交際,成為別人口中的好孩子,也有一些不善於交際,這樣的孩子不能斷定他(她)一定不會出人頭地,但一定會遇到更多的社交障礙。對於融入不到其他圈子的小朋友,父母應不應該介入?

答案是肯定的,因為社交障礙帶來的不良影響會直接毀了一個人的一生。有社交障礙的孩子,在建立社交行為會出現困難,容易產生異常行為。父母要介入幫助孩子建立正常的社交行為,讓孩子更好融入社會。

那麼父母具體應該怎樣引導?

一、用遊戲來激發孩子的社交動力

小朋友都喜歡玩遊戲,遊戲是啟發他們智力的一個方式,他們在遊戲中也會加入很多個人的想法,這時候父母可以利用合適的時機加入,引導孩子表達。比如我們可以按照喜歡的方式進行遊戲,當他玩的正高興的時候,突然我們出一個難題或者設一個障礙,要求孩子做出解決方案並要說出來,如果可以就繼續玩,如果不行,可以跟孩子提出沒收玩具的要求。通過遊戲可以很好激發孩子的社交能力。

二、在日常生活激發孩子的社交動力

創造更多的機會,讓孩子參與到日常生活,比如買東西,讓小孩選擇商品並說出理由,或者故意找陌生人問路,總之,讓孩子多參與,多表達自己的內心想法。

三、刻意培養孩子的回應能力

在家裡,父母可以通過言傳身教培養孩子的回應能力。比如,孩子給你糖吃,你要用微笑以及堅定的眼神對他(她)說謝謝,又或者,當你下班回家,孩子見到你的那一刻,跑過來抱你,你要雙臂張開向前回應擁抱,在不同的場合,通過各種語言或者行為,去做出回應或者反饋,及時教育,不厭其煩引導,才能讓小孩從小培養成回應能力。

一句簡單的謝謝,一個簡單的擁抱,都能孩子更快適應交際,並明白它的重要性。家長對孩子社交能力的培養要特別重視,並行動起來!

以上,關於父母如何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你有什麼看法?歡迎在下面的評論區留言!

相關焦點

  • 孩子有社交問題,父母不妨這樣做!讓孩子快速提高社交能力
    在電視劇第一集,當班主任想和朱朝陽的媽媽聊一下孩子的社交能力問題的時候,朱朝陽媽媽立即回應:「學生應該以學習為主,交朋友是進入社會才做的事。」 孩子也會認為自己沒有優點,能力不足,因此變得很自卑。
  • 羨慕別家孩子說話早,表達能力強?做好這幾點,你的孩子也可以
    但他出生後我的感覺就變了,因為這個時候的孩子會笑,會哭,會鬧,會給我們一個眼神,會咿咿呀呀學語,到後來還會用手指,用腳踢,用嘴親……這些都是他與我們溝通的語言,我通過這些表情,動作和語言了解到了他的需求,所以我一直用正常的語言與他交流,就像我與他爸爸溝通一樣。
  • 孩子在幼兒園必須學會的11個「本領」!爸媽們要馬克起來
    一位教育專家列出了孩子在幼兒園學到的或者說應該學會的11種「本領」,父母不妨做一個小小的對照:這些「本領」你的孩子在幼兒園裡學到了嗎?學習怎樣交朋友其實,許多3-4歲的孩子已經有了一定的社交經驗,幼兒園又為孩子創造了一個很好的氛圍,教他們怎樣保持友誼,教他們在沒有老師和媽媽幫忙的情況下怎樣獨立解決小夥伴之間的衝突。孩子學會怎樣參與別人的活動,看到其他小朋友在玩,他可以上前招呼:你在幹什麼呀?我能和你一起玩嗎?而不是像過去那樣默默地看別人玩,或者一個人自言自語。
  • 社交能力從小建立!5點為孩子準備進入團體生活
    0~6歲兒童社交發展能力 0~6個月.互動 在這個階段,寶寶主要都是跟主要照顧者進行互動,寶寶能認出爸媽的聲音,對熟悉的聲音產生反應,漸漸會注視跟他互動的人,並能通過聲音、表情及簡單的肢體動作,向別人產生回應,如會對人微笑,喜歡別人跟他玩,想要被擁抱時,可能會做出伸出手或身體往前傾等動作。
  • 孩子常有這些表現,可能是感統失調!家長千萬別忽視
    ,方向感不強,分不清左右,無法掌控方向,重心不穩,經常跌倒或跌跌撞撞;語言發展遲緩,表達能力有限。5、視覺統合失調兒童可以長時間看電視動畫片、玩電動玩具,卻不能順利地閱讀,經常出現錯字、漏 字、添字、讀反字、串行、翻錯頁碼等現象;寫作業速度很慢,時間很長;寫字時看一眼寫一筆,偏旁部首常常顛倒,或寫字時常過重或過輕,字大小不一;常抄錯題或抄漏題;計算粗心,經常忘記計算過程中的進位、 錯位;很難長時間的將注意力盯在一個物體上
  • 三年級語文下口語交際,「春遊去哪兒玩」,提高孩子表達能力
    在教學過程中,經常會聽到有家長說自己家的小朋友,說話沒有邏輯,抓不住重點,或許家長在家就可以幫助訓練小朋友的語言表達能力,就讓我們一起走進本次口語交際——「春遊去哪兒玩」。一、小貼士有的小朋友可能要說了,我這學期都還沒來得及出門,更別提春遊了,那我們這裡可以選擇自己曾經去過的地方來討論,家長可以按照橙子老師的思路,來對家裡的小寶貝進行逐步提問,慢慢讓孩子有邏輯地說出來。當然小朋友如果說了兩句話就語塞了,我們可以幫助他(她)。
  • 孩子「見生人」唯唯諾諾不說話?家長記住這4點,培養社交小達人
    每當鬧鬧的家長帶鬧鬧下樓時,小區裡的人看到都會第一個和鬧鬧的打招呼,這令鬧鬧的家長十分欣慰,沒想到自己的孩子社交能力這麼強。鬧鬧的社交能力強是有目共睹的,許多小區裡其他的家長也來向鬧鬧的媽媽取經,小區裡其他的家長說自己的孩子性格非常靦腆,見到陌生人也不敢說話,令自己十分頭疼。
  • 「媽媽,別人都不跟我玩」,聰明的寶媽這樣回答,孩子一生受用!
    「媽媽,別人都不跟我玩」,聰明的寶媽這樣回答,孩子一生受用!有過寶寶的家庭都知道,小孩在成長的過程中會面臨很多養育方面的問題。如今養育一個小孩,已經不僅僅滿足於吃飽穿暖。現在的家長更關注的是孩子才能的培養和心理健康方面的問題。
  • 畢業聚餐顯露社交能力,三種孩子往往被落下
    而最能體現社交能力的場所不是學校、不是辦公室,而是「畢業聚餐」。人一生終會有很多群同學團體,小學、初中、高中等等,甚至中途轉學會更多,而參加畢業聚餐的機會越多,就代表這個孩子的人緣更好、社交能力更強。「怎麼沒人通知我」?
  • 孩子嫉妒心強怎麼辦?三個方法,讓孩子遠離嫉妒的深淵
    而八九歲的孩子,雖然進入自律道德階段,不再以自我為中心,在判斷行為時,不只是考慮行為的後果,還會考慮行為的動機;能夠較高的評價自己的觀點和能力,現實地判斷他人,但是這種嫉妒心仍然會存在,只是相對小孩子來說,能夠得到不錯的控制,一般不會再隨時隨地的嫉妒他人,進行一些嫉妒的行為。
  • 旅行是提高孩子生活能力的最好機會
    現在很多有小孩子的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方式都有所改變,開始注重讓孩子騰出時間去戶外玩耍,享受神奇的童年,並提倡孩子應該多接觸大自然,多玩耍。 其實就是讓孩子在玩的過程中認識這個多彩世界,去學習在這個世界生活的能力! 相比起還有些家長讓孩子假期一定要補習,不能輸在起跑線上的教育理念,或許這種快樂成長、享受童年的方式更值得推崇。
  • 寶媽帶孩子坐飛機,孩子玩桌板也不管,為什麼總希望別人理解她?
    這種人會把責任推給別人,認為自己是被害者,所以別人就應該多體諒自己。有的媽媽就是典型的受害者心態。碰到這種人該怎麼辦呢?孩子在飛機上這麼鬧,如果不制止的話就會一直鬧下去,會影響大家的休息。因此,很有必要和孩子的媽媽進行溝通。
  • 孩子的嫉妒心有哪些害處?家長如何引導孩子,增強孩子的調節能力
    嬰幼兒的思維方式是以自我為中心的,情緒反應強烈,還不會理性思考,不能有效地控制自己,而是直接而坦率地表露情感,根本不考慮後果1.不能容忍身邊親近的大人疼愛別的孩子,當父母疼愛別人時,孩子往往會表現出不滿、哭鬧、反叛等情緒,有的甚至會出現一些倒退行為如故意尿溼褲子,希望以此引起大人們的注意。
  • 孩子溝通能力差,怎樣幫孩子成為一名交際小達人?
    家長有沒有發現這種現象,有的孩子不管在家裡還是外面,都很會說話,討人喜歡;有的孩子在家裡和誰都能聊得來,但是一到外面就害怕,不願意和別人溝通;還有的孩子和不熟悉的人呆在一起會感覺很不自在。每個孩子的性格不同,孩子的溝通能力也差別很大。
  • 想讓自己的孩子成為別人口中「別人家的孩子」,唯有用心和堅持
    她們很好奇,我一個人帶倆娃究竟是怎麼帶的,尤其是當她們知道我兩個女兒夜裡都跟我睡,並且不用別人幫忙哄睡的時候,簡直對我佩服的五體投地。這些天,她們看到我,總要我來傳授她們哄睡小孩的經驗。我本來也以為是孩子與孩子之間的不同導致的結果,但是我與她們深談之後,我才發現,原來,她們沒有給孩子在睡前養成固定的習慣,相反,她們因為自己冬天覺得冷,夏天覺得空調房裡舒服,早早的就帶著孩子躺在了床上,冬天捂被窩,夏天乘涼,一邊將孩子扔在一邊讓孩子自己玩,而自己看電視、玩手機。
  • 「沒有人願意跟我玩」,父母的回答裡,可能藏著孩子的社交能力
    錢曉女兒第一天上幼兒園回來就哭喪著臉,錢曉問她怎麼了,小姑娘委屈地回答:「媽媽,沒有人願意跟我玩……」原來是因為這個。錢曉不以為意,小朋友嘛,剛開始不熟,過一兩天就好了。原來女兒把洋娃娃帶去了幼兒園並主動分享,剛開始確實吸引了不少小姑娘跟她一起玩。但玩著玩著,其中一個小女孩不小心把洋娃娃給弄壞了,那可是她最心愛的洋娃娃,她當即就哭了。其他小朋友見她哭了,又沒有了娃娃,紛紛都躲開,這下女兒更傷心了。
  • 孩子一言不合就打人?你需要培養孩子的「社會能力」
    要去教育誰家的孩子?帶著種種疑問,我點進去,很認真地看了一遍消息。原來是班上的一個男孩,今天拿剪刀去搓一位小女孩的臉,而剛剛那位家長就是這位小女孩的媽媽。拿剪刀去戳同學的臉!太嚇人了,幸好沒有出事,不然真的就像女孩的媽媽說的「要是真出什麼事,不是賠錢就能解決的」……小男孩動手打人已經不是第一次了。為什麼有的孩子待人禮貌,能很好的處理矛盾,而有的孩子卻一言不合就打人?
  • 孩子總是「人來瘋」?細心引導,「人來瘋」也能成社交「小紳士」
    我安慰道:"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就是比較調皮。""還不只是調皮的問題,完全就是個'人來瘋'!特別愛展現自己,也不懂得看別人的臉色。"莉莉接著說,客人一開始還會禮貌地誇幾句,但是到後面就招架不住了,但是又不好說什麼。
  • 孩子一言不合就打人?家長學會這3招,提高孩子的「移情」能力
    文 | 朗朗媽媽課堂(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很多家長都苦惱自己的孩子喜歡用暴力的方式攻擊別人,這個時候家長錯誤的指導行為還會影響孩子的認知,所以家長一定要科學地引導孩子,讓孩子變得更優秀。
  • 孩子被欺負,我們可以管教別人家的孩子嗎?
    當時我正在院子的另一邊上課,教給孩子關於「分享」行為。這時我聽到那個憤憤不平的孩子說:「我不喜歡你拿走它!請等到輪到你玩的時候!」她的自信讓我止步不前。沒過幾分鐘,他們就同意一起玩了,並談判出了公平的條件。如果我站得更近並進行了幹預,我會在不知不覺中剝奪那個小女孩明確界限的機會,並剝奪另一個孩子尊重它們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