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遙遠的救世主》中丁元英與劉牧師說的話是什麼意思?

2020-12-11 非小魚愛讀書

駱駝穿針的天堂和了妄唯真即是神是什麼意思?為什麼牧師讓丁元英走呢?為什麼說沒人救得了他?

想到這個問題的時候,我也很疑惑。雖然《遙遠的救世主》看了不下6遍了,但是這段,我始終沒有搞明白,於是不得不藉助度娘,希望能從中獲得答案。

不過網絡上的回答也不完全就是我想要的答案,於是耗費了近3天的時間再去專門研究這一段話。最後,的出來的也僅僅是九牛一毛。下面我就拿出來給大家分享下,也希望朋友們多多發表下你們的看法和理解,互相學習,不當之處,還請及時批評指正。

原文是這樣的:

丁元英說:「如果是駱駝穿針的天堂,我敬仰他們,因為我做不到。」 劉牧師一怔,下意識看了看丁元英。「天堂」二字解文解意皆是心性,這個問題看似簡單,而正信正解、直心直入的回答卻沒有幾個,多為貌似覺悟的華麗之詞。讓劉牧師心裡為之一顫的是,問者是隨心一問,答者是隨心一答,並無思量。 劉牧師問:「你信神嗎?」 丁元英說:「信,了妄唯真即是神。」 劉牧師思忖片刻,說:「了妄唯真,那神和人是什麼關係?」 丁元英說:「不一不異。」 劉牧師說:「天國遠了,沒人能救得了你,你走吧。」

駱駝穿針的這個針就是丁元英常說的窄門。在《聖經》中,耶穌有一個這樣的比喻:

耶穌周圍一看,對門徒說:「有錢財的人進神的國是何等的難哪!」門徒希奇他的話.耶穌又對他們說:「小子,依靠錢財的人進神的國,是何等的難哪!駱駝穿過針的眼,比財主進神的國還容易呢.」門徒就分外的希奇,對他說:「這樣誰能得救呢?」耶穌看著他們,說:「在人是不能,在神卻不然,因為神凡事都能.」

針眼就原指以色列城牆大門關閉後旁邊的小門,允許人出入的備用門,大小剛好夠一個駱駝在什麼也不駝的情況下才能通過的程度。若是駱駝駝著東西,必須把東西都卸下來,才能通過。

比喻天國也是如此,人生不帶來,死不帶去,若想進入天國,必先放下所有。道理的明白本身就是難之又難,能醒悟又自律者實在是寥寥無幾。

放下重擔 一切纏累,脫去裝飾 虛榮幽幻,單一顆清心 來到你座前,回應你慈聲呼喚,如駱駝穿針眼 通過窄門

進入你寬闊之地。

丁元英對宗教的那種不一不異,可能主要表現到丁元英讓芮小丹繞道耶路撒冷那段了。

相關焦點

  • 《遙遠的救世主》:佛不必外求,而在自己心中
    佛在心中,不必遠求,佛在心中,人生的救世主自然也在心中,不要將人生的希望放在外界,只要內心向善,讓內心擺脫雜念,自己自然能夠入智慧境界。由《遙遠的救世主》改編的電視劇《天道》,其中闡述一個最重要的思想就是人生本無救世主,所以書名叫做「遙遠的救世主」,而真正的救世主就是自己,能救你的也就是自己明心見性的慧心。
  • 《遙遠的救世主》淺談細節對話
    《遙遠的救世主》是電視劇《天道》的原著,書中男主丁元英,從生活當中闡述了對傳統文化的自我認知,其中廣泛的觸及人生、宗教、法律、文化、音樂、哲學、心理學、社會學、經濟學、金融股票等命題,所揭示的深層哲理,已遠超出普通人知識架構下的認識境界,這正所謂是「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
  • 《遙遠的救世主》丁元英對於基督信仰中「窄門」描述表達什麼意思
    今天討論的話題是丁元英所講的「窄門」在基督信仰中和他自己的精神世界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鴻蒙開天闢地,造化弄人01、窄門的意思是什麼意思你要想參悟基督精神首先得信基督,其次進入基督營造出的世界裡面會有新的發現
  • 電視劇《天道》剖析系列之丁元英對上帝神靈的認識
    小說《遙遠的救世主》丁元英和基督教信徒以及牧師之間有如下的一段對話:「兄弟,我這麼跟你說吧,你信不信有天堂?到時候俺都上天堂了,就你沒去,你心裡啥滋味?」丁元英說:「如果是駱駝穿針的天堂,我敬仰他們,因為我做不到。」
  • 《遙遠的救世主》中最現實的10句話,破譯丁元英的「布局密碼」
    《遙遠的救世主》中最現實的10句話,破譯丁元英的「布局密碼」12年前,一部沒有轟動的電視劇被播出,在豆瓣上卻能發現有著9.1的高分。你可以不看,但是你不能不知道《遙遠的救世主》裡面這10大經典又現實的話:1.生存法則:忍人所不忍,能人所不能。揚長避短,拾遺補缺,學會在夾縫中求生存。
  • 《遙遠的救世主》:看芮小丹如何讓丁元英愛上他,參透男女那點事
    」然而,5年後,這本書的作者豆豆又出了一部經典之作——《遙遠的救世主》。至今仍然是討論不衰的網絡熱點。(這本書後來被拍成電視劇,也就是《天道》。)《遙遠的救世主》這到底是一本什麼樣的書?救世主為什麼很遙遠??
  • 《天道》中丁元英,說出了常人想說又不敢說的話
    丁元英父親病危,就算花費60萬,也不一定能治得好。在救與不救的問題上,丁元英提出一個「直擊人性」的問題,讓人無法接受。電視劇《天道》中,有一個經典橋段,值得每個人深思。得知父親病倒,丁元英第一時間趕到醫院,病床上無法動彈的父親,只能用眼神與人溝通。
  • 《遙遠的救世主》:解析書名「遙遠」與「救世主」二詞,意味深長
    電視劇《天道》是改編自豆豆小說《遙遠的救世主》,電視最大還原尊重了原著。王志文塑造的丁元英這個角色如同弗雷德裡曼完美演繹的《流浪者之歌》般是手到心又到。這部作品也如同丁元英的「得救之道」般引發越來越廣泛的關注和討論。
  • 《天道》結局:「救世主」丁元英最後到底去哪了?
    這時劉牧師說了一句:「丁先生,你應該回答這個兄弟的問題。」丁元英說:「如果是駱駝穿針的天堂,我敬仰他們,因為我做不到。」後來,丁元英(修道者)還從古城出發經北京(傳統文化)和自德國(西方文化)返回的芮小丹(天國的女兒,代表道?)
  • 《天道》和《遙遠的救世主》的區別是什麼?
    《遙遠的救世主》是豆豆的長篇小說,同時還有《背叛》《天幕紅塵》被稱為「紅塵三部曲」,美學和人生,人生就是一場美學,有人過程詩一樣,天國的女兒一樣,有人活得跟清明上河圖裡面的市井小民一樣,煙火氣十足,無論哪種方式,都是對自己人生的負責任。
  • 《天道》丁元英與牧師的2句對話,為什麼會被認為沒救了,懂了嗎
    《天道》電視劇中有一個片段:馮世傑的母親因為是信教的,就一直希望能把包裝的活交給教會的信徒做。正好丁元英前往王廟村送文件,這件事得到他的首肯後,馮世傑的母親執意要請丁元英吃一頓聖餐。在教堂裡信徒和牧師為了讓丁元英信教,發生了一件很有意思的片段。
  • 《遙遠的救世主》:丁元英為什麼沒提前把整個計劃告訴葉曉明他們
    《遙遠的救世主》看過很多遍,整個劇情的發展脈絡在我腦中反覆推演時,我產生了一個疑問:丁元英為什麼沒有提前把整個計劃告訴葉曉明他們呢?如果丁元英把整個計劃告訴他們,會不會改變最後的結局呢?帶著這個疑問,我們可以做個假設,把丁元英所有可能告訴葉曉明他們的節點做個假設和推演。
  • 《天道》:如果真的有救世主,那為什麼是遙遠的救世主呢
    「從來就沒有什麼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這是《國際歌》的歌詞,我們的前輩們很早就有這樣預見性的結論了。但當看《遙遠的救世主》這篇小說時還是不由得想起這句歌詞。小說的剛開始是描寫丁元英柏林私募基金的事,再加上他各種讓人眼花繚亂的背景,給我的感覺就是「神仙」或「神仙打架」的事,離我們百姓太遠。但隨著故事的深入我對它的認識在不斷的變化著。如果說對這本小說一定要有一個概括或評價的話,我只能說這是一本能得一見的佳作,全文沒有多餘的情節設定,沒有多餘的文字贅述,直奔主題,直入人心。
  • 遙遠的救世主:小善即大惡,大善最無情
    她是要定位應在當地的貧困縣中的貧困村,創造一個脫貧致富的神話。丁元英,由此策劃了一場驚心動魄的「商戰」。這部小說名字叫《遙遠的救世主》。那麼,這個救世主,究竟是指誰呢?為什麼「遙遠」呢?小說中最牽動讀者的當然是主人公丁元英,那這個救世主是指他嗎?在小說故事中,無論你從哪個層面上來看,丁元英都是一個高人。
  • 為什麼《天道》丁元英和牧師這兩句話被認為是沒有希望的?明白
    在《天道》電視劇中有一段:馮世傑的母親因為它是信教,它一直是希望可以把打包工作交給教會的信徒。剛好丁元英去王廟村送文件。經他批准,馮世傑中的母親堅持邀請丁元英吃一頓聖餐。在教堂信徒和牧師中,為了製作丁元英信教,發生了一個非常有趣的片段。
  • 《遙遠的救世主》中三句經典語錄,句句蘊含哲理,發人深省
    奕心在這裡向大家分享在《遙遠的救世主》這本書中的三句經典語錄,句句蘊含哲理,發人深省。一、強勢文化造就強者,弱勢文化造就弱者。作者豆豆是第一個提出「強勢文化與弱勢文化」的人,強勢文化顧名思義就是強者塑造的文化,而弱勢文化是最普遍的窮人思維方式。
  • 《遙遠的救世主》:文化屬性的起源
    印象裡,是前年讀完的這本書,前些天和同事喝酒聊天說起《遙遠的救世主》的書和《天道》的劇,感慨頗深,特別是「文化屬性」一詞的認知,一種規律被靈活自如地應用在任何領域和事物之上,道家稱之為得道,佛經稱之為成佛,我們稱之為看破紅塵。
  • 《天道》:丁元英神話能否被複製?丁元英成功的前提是什麼?
    把貧困縣中的貧困村帶到市場經濟中佔有一席之地,讓王廟村可以永久在這個產業鏈當中有一席之地。有很多人看完《天道》,總想著能不能復刻丁元英,憑空創造一個神話,其實答案很明顯,在讀讀上面那個段子就明白了。成功不是簡單地模仿,別人的成功一定有其前置的條件和準入標準,複製別人的模式前一定要做到信息對稱。
  • 天道思維:劇中丁元英說的「井沿」是什麼意思?為何指向劉冰?
    電視劇《天道》中丁元英有這一段臺詞:「什麼是神話?不過是強力作用的殺富濟貧,扒著井沿看一眼而已,不解決造血問題,誰敢拿著一個村子的農民去證明扒井沿兒看一眼的結果?那就不是錯了,是罪。如果真理是人做出來的,那也不叫真理了,叫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