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相處之道在於距離產生美

2020-12-15 西山行旅

我原本在一家500強國企上班,有一個女兒,生活雖談不上富足倒也安逸。我是一個很顧家的男人,平時很少出去應酬,基本上每天下班就回家,喜歡打遊戲。妻子年輕也很漂亮,但從小嬌生慣養,性格喜歡猜疑,也從不顧及他人感受,生活中總喜歡把「我要離婚」掛在嘴邊當口頭禪,動不動就要離婚,讓我非常煩惱。

我們公司在同城有二十多家下屬單位,風險控制由我們部門的二十幾個員工實時監控,我這個新任的部門經理,每個月都要隨機抽取兩家單位風控複查。部門還有一個副經理,是個女的,比我大十歲,嘴巴特甜特能說,平時關係相處得還不錯。

某天去抽查一家單位,沒有發現什麼大問題,但僅僅兩天後這家單位就出事了,採用支票和進帳收款人僅差一個字的內外勾結作假方式,挪用帳戶資金500萬投資個人股市,一周後我便被調離崗位,職位降兩級,停職反省。

事後了解到,副經理其實早在一個禮拜前就發現了一些異樣,沒有告訴我而選擇暫時隱瞞,而後點名該所建議我去抽檢,在我抽檢第三天後提出問題,於是我和她急衝衝地協同上級領導一同前往事發單位。是我太年輕,工作經驗嚴重不足,雖然不是參與者,但後果確實很嚴重,事後副經理順理成章的坐上了我的位子。

2009年是我人生中最受打擊的一年,抉擇需要勇氣,工作上的挫折再加上夫妻間長時間的爭吵讓我倍感絕望,斷然選擇了辭職和離婚,重新來過。當時年輕氣盛的我覺得自己還年輕,一無所有地踏上了遠走江湖的人生道路。

宇宙萬物之間都存在萬有引力,月亮繞著地球轉,地球繞著太陽轉,同時又存在著電磁力,走近相斥,遠離相吸,這是宇宙誕生的規律,也是自然界的規律,人與人之間亦是如此。

每個人都不是一座孤島,人與人之間相互關聯。有親密,有摩擦,有美好,也有恩怨。相處是一門學問,關係再好的兩個人,若是沒了分寸和界限,都會成為一場災難。人生如尺,必須有度。朋友如此,親人如此,愛人更是如此。

一、和朋友之間,保持一杯水的距離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甜如蜜。水永遠不會喝膩,蜜吃多了會要命!

一杯白開水,看似平平淡淡,卻不可或缺。真正的朋友,一定是純粹的,因為純粹,才能長久。一旦摻雜功利,朋友之誼,就會變味。

朋友之間,幫忙是情分,不幫是本分,太親密的關係總是想當然,認為付出是應該的。失去感恩之心,一味索取,關係也就越來越糟。

不幹涉朋友的生活,不亂說朋友的隱私,說話做事留有餘地,再熟悉的人,也要注意分寸。分寸感,是一個人成熟的標誌。懂分寸的人,與人交往中讓人感覺舒服又不失體面,留白又並不疏遠。這是一個人的能力,更是一個人最高級的教養。

我有一個老朋友,和他相隔比較遠,我在市區,他住郊縣,兩個半小時車程,平時聯繫不多,偶爾碰個面就去唱唱歌、喝喝茶什麼的。

在我人生最低谷的雙重打擊下,是他主動過來安慰我、建議我、鼓勵我,請假陪我去廬山、武夷山遊玩散心,他的開導讓我選擇了今天的道路,沒有他,或許我的人生道路和現在完全不同。

二、和親戚之間,保持一碗湯的距離

湯太熱,會燙傷自己;湯太涼,就會涼了人心。親戚之間,有血緣,本來是天地間最親近的關係,可成年之後,有了彼此的生活,交集越來越少。有了彼此的家庭,有了自己要照顧的家人,關係也就越發疏遠了。

韓信成年以後,天天無所事事地在哥嫂家吃閒飯,遭到嫂子的不滿。某天沒有做韓信的飯,韓信臉上掛不住,於是出去謀生,就有了後來的裂土封王。

榮歸故裡的韓信給一飯之恩的村婦千兩黃金,但是對供養了他幾年的嫂子卻不聞不問,罕有人提起。

鬥米恩,擔米仇。對親戚不能太好,太好,就會產生依賴,拖累你自己,而你一旦稍有懈怠,就會造成怨恨;對親戚也不能太壞,太壞,就涼了人心,壞了親情

路遙在《平凡的世界》裡說過:「人與人之間的友愛,並不在於是否是親戚,小時候常常把親戚二字看得美好而重要。長大了,開始獨立生活才知道親戚關係常常是庸俗的,互相設法沾光,沾不上光就翻白眼,甚至你生活中最大的困難也常常是親戚們造成的。」

一碗熱湯,可以救急,但是卻不能救窮。面對親戚,一味幫忙,不如讓他們自立自強。每個人的路都要靠自己走,想要別人幫扶一輩子,基本是奢望。

再好的親戚,也要有原則、講分寸,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幫助他們自立自強,才能錦上添花,而不是彼此拖累。

三、和愛人之間,保持一張紙的距離

溫度低的時候,刺蝟需要彼此依偎取暖,但是刺蝟身上有刺,挨得太近,容易扎傷彼此,挨得太遠,又容易凍死。於是刺蝟之間,會有微妙的距離,既可以彼此溫暖,又避免彼此傷害。

愛人是這個世界上最親密的關係。在一個房簷下,彼此相守幾十年,要經營得不令人厭倦,是一門高深的學問。

錢鍾書就曾說:「婚姻是一座圍城,牆裡的人想出去,牆外的人想進來」。如果不懂得分寸,不懂得留白,婚姻就是一座令人窒息的圍城。

有人覺得結了婚,就是夫妻一體,同進同退,親密無間。什麼事情都要完全透明,工作、出差、朋友、都要事無巨細地去了解才可以。從吃飯穿衣到為人處世,都要完全同步,才算得上是親密。

就好比我和前妻,我太顧家,也希望妻子如此。殊不知,夫妻畢竟是兩個人,需要一張紙,隔絕開來,既不會失去溫度,也不會完全透明。

愛,不是控制或者支配,而是尊重。尊重個性的不同,尊重靈魂的差異,才有了兩個不同靈魂之間的吸引,才有了愛情的溫度。

前妻喜歡猜疑,總是懷疑我和同事太親密,今天懷疑張三、明天懷疑李四。這種愛猜疑的心態,日子久了,必然會出問題,不是不爆發,而是時候未到而已。

夫妻間懂得互相尊重,互相遷就

有一對夫妻,丈夫很喜歡吃榴槤,但是妻子覺得特別難聞,覺得吃榴槤這件事簡直不能想像。但結婚幾十年,妻子每次逛水果店卻都會買榴槤回來,然後丈夫就在小區的草坪上吃掉,再嚼兩粒口香糖,防止味道帶回家裡。

結婚幾十年,兩人一直相安無事。妻子知道丈夫喜歡吃,所以她買;丈夫知道妻子不喜歡,所以在外面吃。這樣的相處模式,讓兩人互相遷就的同時又互不打擾,自得其樂。

愛人之間的最好距離,大概就是「一張紙」。親密有間,才能愛得更加長久。

友人之間,保持距離是愛護

親人之間,保持距離是尊重

愛人之間,保持距離是美麗

活得通透的人,都會帶著合適的距離感,距離產生美,別走太近,才能彼此珍惜。

託克維爾說:「人生的最終價值在於覺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只在於生存」。

相關焦點

  • 人到中年,夫妻間「相處疲憊」,其實是生活目標的問題
    人到中年,很容易對一些事物產生疲勞,特別是情感方面。許多人都有過這樣的體驗,我們總是做一件事,或者一直做一個動作,很容易忘了自己在幹什麼,或者產生厭煩情緒。其實中年夫妻間相處就是這樣,日復一日的平淡生活,很容易讓人產生疲勞感,特別是感情方面。
  • 讓安全距離產生美
    事故固然可怕,但是一切都是可以預防的,若能將事故之「虎」隔離於生產活動的「安全距離」之外,它便不能對生產安全造成實質性威脅。  對於核電危險化學品的安全管理也是同樣道理,重點在於落實各項預防工作,讓危險化學品處於可控在控的狀態,使之能與事故保持一個安全距離,真正讓「安全距離」產生「美」。
  • 親密關係:心理學「刺蝟法則」,讓距離產生美
    當與愛人/伴侶相處時,需要把握適當的距離,就像互相取暖的刺蝟那樣,既互相關心,又有各自獨立的空間。01 懂得在親密關係中要有距離感這一點很重要有句話說: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把尺,在恆量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其實是一件挺考究學問的事情,跟上司,跟同事,跟朋友,跟親屬,跟愛人,跟孩子都有不同的相處方式,也有不同的相處距離。這種距離,有時是環繞在人體四周的一個抽象範圍,用肉眼沒法看清它的界限,但它確確實實存在,而且不容他人侵犯。
  • 心理學: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之道,說白了就這四個字
    所以說,人與人之間的相處,還是得懂點心理學,了解對方的心思,跟什麼樣人相處就採取什麼方式,而最好的方式就是:親密有間,說白了就是保持一定的距離和舒服的方式。
  • 距離產生美,男女朋友要保持半糖主義
    打小我們就覺得那些沒見過的人或者沒有接觸過的人會有一種神秘感,而且相處會更加的尊重對方,這就是距離感。所以距離產生美是一種哲學上的說法。再者,無論是在交往的過程還是在交友的過程,一定要學會半糖主義,保持一定的距離,好比是一塊糖,你偶爾吃一塊會覺得特別的香甜,但是天天吃,一直吃,你就會覺得很膩,而且還傷牙齒。
  • 人到中年無論貧富,讀懂《增廣賢文》4個處世之道,過好後半生
    人生走到中年,大部分人和事都已經有了定局,既經歷過了無數的春夏秋冬,也感悟了風霜雨露。人到中年後回首看自己走過的路,不由地感慨:自己的一生失意總是多於得意,但是不管怎麼樣還是要淡定。失意時要坦然,得意時要淡然。
  • 記住這三條相處之道,沒人明說,卻很重要!
    與人相處,有德為尚,其實很簡單,你希望別人怎樣待你,你就去怎樣待人,雖然這不是等量代換的公式,卻是找到自我價值的定理。在人際交往中,記住這三條相處之道,沒人明說,卻很重要!02以感恩之心善待每一個人人與人相處,唯有感恩,才能增進感情。
  • 「通天冢夫妻和合符」夫妻相處之道的奧秘在於感情變淡後怎麼彌補
    什麼是夫妻相處之道?談到這個話題,很多人第一時間想到的無外乎: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欣賞、互相包容、相互支持等等。夫妻相處之道夫妻相處之道5字真言:1、尊重不等於卑微2、理解不等於忍讓夫妻,為陰陽,陰陽調和本就是一種難以言表的道,又豈是幾句話能解決的事?
  • 再好的關係,都要保持距離
    俗話說「距離產生美」,所以,人與人之間最好的關係就是四個字:保持距離。 和伴侶之間,給彼此留一點空間 夫妻相處之道,也就是把握夫妻間距離之道。
  • 兩個人相處,「生分」一點比較好
    人與人之間,如何相處的舒適,以及該如何尋找最佳舒適距離,是一直困擾人們的話題?美國著名人類學家,愛德華·霍爾博士針對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劃分了四種區域距離,這四種距離決定著彼此相處的舒適度。人際關係是複雜的,也是簡單的,關鍵點在於利他與利己性,這是一種關乎於人與人之間利益的問題。
  • 人到中年,請給自己「留白」,才能越活越輕鬆
    人要學會定期的清理自己,將這個階段不屬於自己壓力和負擔都拋之腦後,適當的去享受人生,這樣你的每一個人生階段才會有意義,你也不會總是充滿壓力的去面對每一天,而是能夠以一種良好的心態去面對周圍的事物,那麼這樣人生才是被人所羨慕的。
  • 距離產生美,不喜歡天天粘在一起,戀愛後也想要獨立空間的星座
    俗話說:「距離產生美」。這句話非常有道理,當距離產生之後,彼此身上的小缺點就不容易被發現,也不容易因為太過親密而產生諸多矛盾。本期,我們要分享的就是距離產生美,不喜歡天天粘在一起,戀愛後也想要獨立空間的星座。
  • 距離產生美--高端白酒營銷制勝之道
    2004年2月,世界上最大昂貴的眼鏡品牌Lotos正式進入中國市場,總裁Stephan Schmidt在接受媒體採訪時稱:「這些售價在3至15萬元之間、鑲有鑽石的黃金或者鉑金鏡架,最有可能的顧客是娛樂明星、體育明星、成功的商業人士」;美國《財富》雜誌記者Clay Chandler發現,中國的男性消費者具有更大的市場,據分析師估計,在中國,60%的奢侈品牌消費者來自中年男性。
  • 最好的相處方式:保持不遠不近的距離
    有不少人因距離遠,相見不容易,而分手。有不少人因距離近,一不小心發生摩擦,從而吵架不斷。距離遠,只能通過互發信息,或是視頻來溝通,但是時間一長,就會產生不夠真實的感覺,好像和虛擬世界談情,沒有溫暖的懷抱,聽不到心跳的節奏,總有種疏離感。距離近,因為太過熟悉,矛盾隨之越來越多,甚至連私隱,激情也一起消失,只有平淡如水,好想遠離尋找樂趣。
  • 王陽明:人到中年,要懂得「狡兔三窟」,凡事給自己「留一手」
    人到中年,狡兔三窟為何意?狡兔三窟原意為狡猾的兔子為自己準備了好幾個藏身的窩,那人到中年為何需要狡兔三窟呢?這是源自於王陽明的《知行合一》中記載的一個故事,王陽明曾被人陷害貶斥,後因頓悟「心學」後明白了一個道理,兔子尚且知道狡兔三窟,多為自己準備幾個藏身之處,那我們卻不知道給自己「留一手」。人到中年,躲避災禍的最好方法就是凡事給自己「留一手」,有些事情不能夠全盤託出,否則晚年必然會惹禍上身、餘生容易命苦。
  • 謹記這些朋友間的相處之道
    今天閒暇之餘翻看了一下我的微信,突然翻到一個很久很久都沒有聯繫的朋友。她發了一條朋友圈,看得出她現在過得很好,她和她朋友的關係也不錯,然後我繼續翻看了她這四年的朋友圈,感覺她變了好多。她變得讓我感受到一種從來沒有感受過的陌生,讓我內心產生一種並不是很不舒服的感覺,可能真的是道不同不相為謀吧。我們是高中同學,高一的時候剛開始認識。記得她給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次就是我們兩個吵架,我是班裡的班長,高二的時候在晚自習管紀律,她和幾個同學就在後排說話,我制止了很多次,無果,於是乎我們兩個就吵了起來。但是事後我也並沒有太在意,覺得沒什麼。
  • 臺灣之美在於內心.
    飛機一落地,大家都可興奮計劃著去第一個夜市覓食因為臺灣人都很能自覺地愛護環境,日月潭的水在他們心目中更是聖水,容不得一點汙染。導遊介紹說,潭裡有個島叫光華島又叫雅鹿島,後來抗日戰爭勝利了臺灣光復,又稱光復島。
  • 忘羨情緣127:人之相處在於真,情之相守在於心
    然後端來一盆水,浸溼毛巾,給藍忘機擦拭著,從臉到脖頸……藍湛喜歡乾淨,每晚都得把自己洗乾淨才睡,魏嬰把藍忘機從頭到腳都給擦拭了一遍,這一套動作下來,可把魏嬰給累的夠嗆,早知如此何必當初呢?本來打算趁藍湛醉後趁機溜走,這下可好,走也走不了了,藍湛醉成這個樣,魏嬰也不放心啊!
  • 賈政:人到中年的無奈,孤獨無助又悲哀
    曾經聽過這麼一句俗話,叫「人到中年兩不堪,生非容易死非堪」一開始還不是很理解這句話,直到讀懂了《紅樓夢》裡的賈政,才發現中年男人是如此的孤獨和可悲。不過賈政的悲哀在於,一方面他沒有處理家務事的能力,但另一方面飽讀聖賢書的他,又沒有辦法像哥哥賈赦那樣徹底享樂。他內心的矛盾,導致了他在「享樂」與「實幹」這兩個世界都無法融入,這樣的人,註定是孤獨的。其實他的兒子賈寶玉也是如此,但是寶玉最終找到了他的人生知己黛玉,兩個同樣孤獨的人在一起,也就「負負得正」了。
  • 人到中年,「命犯桃花」的人往往都有這3個特徵
    之所以到了這個年紀,還能如此綻放光彩,「桃花運」隨時可遇,或許很多人會有疑問:這是怎麼做到的。摒棄掉中年男人的油膩,不斷更新認知,感覺走路都帶風,這時,在你的身上「自帶仙氣」。氣場積累,少不了歲月積澱每個人的經歷都是不一樣的,而從一個男人的身上,就能看出個大概。郭德綱說過一句話:一些事,自己經歷過才知道,有些人15歲經歷過懂了這個道理,有些人到了50歲沒有經歷過,那還是不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