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楚河漢界文化 讓鄭州文化「立」起來「活」起來

2020-12-10 國際在線

  原標題:一條鴻溝亙古今 一方棋盤連天下 楚河漢界的文化密碼

  「鄭中心」的文化底色 大型系列報導之十四
  為國家中心城市培「根」鑄「魂」 讓鄭州文化「立」起來「活」起來

  核心提示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

  習近平總書記在談及「興文化」時強調,要「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鄭州,地處中原腹地,史謂「天地之中」,是中華民族和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八大古都之一,文化源遠流長、底蘊深厚。

  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國家戰略的實施,開啟了鄭州發展的「黃河時代」,為用好這些文化資源,用好這些「興文化」的寶庫與富礦,讓鄭州文化「立」起來「活」起來,更好地為加快打造黃河歷史文化主地標城市提供文化支撐和精神動力,為國家中心城市培「根」鑄「魂」,鄭州日報推出【「鄭中心」的文化底色】大型系列報導。今天刊發《楚河漢界的文化密碼》。

  大河奔湧,風雲激蕩。

  荒草蔓延的溝壑兩側,旌旗如雲刀槍如林,紅方主帥「大風起兮雲飛揚」運籌帷幄穩坐帳中,黑方大將「力拔山兮氣蓋世」橫刀立馬器宇軒昂。

  2200多年前,漢王劉邦和楚霸王項羽以滎陽為主戰場,展開了長達4年的攻伐激戰。雙方厲兵秣馬各據城池相持不下,「以鴻溝為界,中分天下」,成為歷史長河中的璀璨篇章。

  黯淡了刀光劍影,遠去了鼓角爭鳴,戰爭的硝煙消散於歷史深處,鴻溝卻以楚漢戰爭「鮮活的歷史見證」永遠定格在中國象棋的棋盤上,它有了一個婦孺皆知的名字——楚河漢界。

  2200多年後,斜陽草樹的尋常巷陌,清潔明淨的樓堂賽場,「紅與黑的戰爭」時常上演,一方馬蹬四方長驅直入,一方士掛羊角以守為攻,他們都期待指揮著「千軍萬馬」踏過「楚河漢界」,一統山河,綿延數千年的歷史以棋為媒迸發出新光彩。

  中分天下的楚河漢界

  暮春時節,登臨霸王城,黃河之水浩浩湯湯奔流東去,漢王城芳草萋萋掩映其中,往來勞作的村民,怡然自得的垂髫,共同構成了一副黃河之濱的春和景明圖。

  高空俯瞰,這裡山巒迭起地勢險要,北踞黃河天險,向西可以直通關中平原,策馬八百裡秦川,向東可以直下豫東蘇北,行軍黃淮大平原。

  有村民將他在殘垣斷壁中撿到的幾枚鏽跡斑斑的箭鏃拿了出來,向來人解釋,「三稜平面的是漢王箭,三稜凹面的是霸王箭」,那段發生於2000多年前的戰爭透過箭鏃穿越時空,浮現在我們眼前——

  公元前 203年,漢王劉邦引兵渡河攻克成皋城(今滎陽汜水),在廣武西山構築城壘,以阻擋楚軍西進。楚霸王項羽聽聞成皋城失守,遂率領大軍疾馳滎陽,在廣武東山上構築堡壘,形成了楚漢對峙的局面。

  一日,項羽以劉邦的父親作為人質,威嚇劉邦說:「今不急下,吾烹太公。」劉邦隔溝答曰:「吾與汝俱北面受命於懷王,約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爾翁,則幸分我一杯羹。」

  雙方相持數月,多次對決各有勝負,楚軍糧草短缺兵乏馬困,項羽被迫接受和約,以鴻溝為界與劉邦均分天下,「割鴻溝以西為漢,以東為楚」,歷史就這樣使鴻溝成了「楚河漢界」。

  公元前202年,項羽率兵東去,劉邦不顧「約為兄弟」的諾言,跨越「鴻溝」,項羽四面楚歌自刎烏江,獨留下霸王別姬的千古絕唱。

  詩人李白曾登臨廣武山,揮筆寫下《登廣武古戰場懷古》:「秦鹿奔野草,逐之若飛蓬。項王氣蓋世,紫電明雙瞳。呼吸八千人,橫行起江東。赤精斬白帝,叱吒入關中…… 伊昔臨廣武,連兵決雌雄。」

  大文學家韓愈也寫下《鴻溝有感》的千古篇章:「相持未定各為君,秦漢山河此地分。力盡烏江千載後,古溝芳草起寒雲。」

  勾連南北的中原古運河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頭,吳山點點愁」。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在《長相思》中,向我們勾勒了一幅從中原大地到煙雨江南的水上交通圖。

  而這幅水上交通圖和鴻溝有著剪不斷的聯繫,鴻溝以楚漢戰爭名揚天下,它另一個鮮為人知的身份是中國古代最早溝通黃河和淮河的運河。

  《史記》記載,「滎陽下引河,東南為鴻溝,以通宋、鄭、陳、蔡、曹、衛」。

  鴻溝始建於春秋戰國時期,總長近千裡,戰國的魏惠王為「取灌溉舟楫之利」而開鑿。它先後引圃田澤、滎澤、黃河之水,經開封、尉氏、太康、淮陽後匯入淮河。在此後的秦漢魏晉南北朝時期,一直是黃淮間的主要水上交通線路之一。

  有說法認為鴻溝是中原地區最古老的運河,比國內最早的運河江蘇邗溝晚了約150年。也有說法認為,鴻溝開鑿於大禹治水時期,是中國最早的運河。

  鴻溝的開鑿是中國運河史上裡程碑意義的事件,為隋唐大運河的開通積累了物質和技術條件,隋唐大運河通濟渠就是在鴻溝水系故有的河道上修建起來的,成就了沿途城市「天下舟船所集,常萬餘艘填滿河路,中外旅商莫不輻輳」的歷史繁華。

  據考證,當時中原大地的水上交通「漕船往來,千裡不絕」「公家運漕,私行商旅」,南北經濟文化交流頻繁,運河沿岸大批城市迅速興起,如璀璨明珠。

  抗擊日軍的紅色剪影

  「楚漢戰爭,特別是楚漢戰爭中的滎陽、成皋之戰,奠定了漢王朝400年的基業,對中華民族的歷史和漢文化的形成具有特別重要的影響力。」中國史記研究會常務理事陳萬卿說。

  歷經千年風吹雨打,黃河不斷衝刷侵蝕,漢霸二王城早已失去原貌,僅存有部分的殘垣斷壁。城牆現存總長約1000米,其中漢王城南牆515米,霸王城南牆319米,最高10米,最寬約30米。

  漢王城由東西並列二城組成,兩城間有一城牆相隔。西側為一座小城,系劉邦軍師張良居住地,當年張良就是在此為劉邦出謀劃策。

  霸王城北牆和城內大部已不存在,保留下來的只有南牆大部,東、西牆一少部分及城內南部部分區域。曾在此發現銅鏃、銅矛和銅戈等銅兵器。

  抗日戰爭期間,抗日力量和日軍各自據守漢霸二王城,展開了數年的激戰。

  1941年9月,黃河北岸的日軍乘坐橡皮舟偷渡黃河,企圖突破黃河防線,掩護主力部隊南下。抗日力量經過兩個晝夜的奮力反擊,將日軍逼退至霸王城以東,日軍在霸王城構築工事盤踞頑抗,雙方上演了多次的對決。

  據守漢王城的抗日力量用血肉之軀夯築了「廣武戰役」的長城,制止了日軍渡河南進的野心,形成東南西三面合圍之勢,將日軍遏制於霸王城一帶近三年時間,最終贏得了戰爭的勝利。

  象棋為媒的文化傳承

  作為距離鄭州最近的縣市,滎陽名動史冊,虎牢關、漢霸二王城、京城遺址等俯首可見,李商隱、劉禹錫等歷史名人燦若繁星,詩歌之鄉、鄭氏故裡、象棋文化之鄉等名號不勝枚舉。

  歷史文化是一座城市的靈魂,如何讓收藏在博物館裡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都活起來?

  滎陽的選擇是象棋比賽。

  1999年,以首屆楚河漢界全國象棋八強賽為標誌,滎陽是中國象棋文化策源地的理念初次展現。

  2005年,以首屆中國象棋文化節為標誌,萬人同場競技創造金氏世界紀錄,全國象棋理論權威縱論象棋淵源,從理論上確立了滎陽作為象棋文化策源地的地位。

  2015年,以舉辦第十七屆亞洲象棋個人錦標賽暨首屆亞洲象棋嘉年華會啟動儀式為標誌。滎陽勾勒了「共建世界象棋文化之都」的宏圖願景。

  「象棋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廣泛的棋類運動,是中華文化的精粹,是中華民族乃至全人類的寶貴文化遺產。」滎陽市文物保護管理中心主任劉其山說,中國象棋的棋盤結構、棋子顏色、格局設定等,都是從漢霸二王城、劉邦項羽對壘的故事和戰場空間布局上,得到了啟示,催生了靈感。

  象棋蘊含著豐富的傳統文化,平等競爭,以和為貴,先禮後兵、核心意識等。滎陽市楚河漢界象棋文化推廣中心副主任巴彥超對此如數家珍,象棋「開局平等,子數一樣,位置對稱」就是平等競爭的最好詮釋;「落子無悔」就是傳統文化「言必行,諾必踐」的直觀體現。

  「小棋子,大舞臺」,在助力國家「一帶一路」建設、河南省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鄭州國家中心城市建設和高質量對外開放中,中國象棋猶如一座橋梁,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人閱讀鄭州,閱讀河南,閱讀中國。

  春風輕拂,象棋文化公園內,蓬頭稚子吟誦著「馬走日,象飛田,車走直線,炮翻山……」,聲音灑落在晨光中,清脆而明亮。(鄭州日報記者 王戰龍 史治國)

相關焦點

  • 中國象棋盤上漫談 楚河漢界的由來
    中國象棋棋盤上有「楚河漢界」,這是怎麼來的呢?楚河漢界」指的是河南省滎陽市黃河南岸廣武山上的鴻溝。溝口寬約800米,深達200米,是古代的一處軍事要地。象棋據史料記載,「楚河漢界」在古代的滎陽(屬鄭州)成皋一帶,該地北臨黃河,西依嵩山,東連平原,南接嵩山,是歷代兵家興師動眾的戰場這條古運河總長近千裡,基本上是北南走向,稍偏東斜。
  • 楚河救黑馬 項羽與烏雅馬 棋盤中間的「楚河漢界」在什麼地方
    項羽與烏雅馬一歌完畢,項羽淚流滿面,手下將士也都跟著失聲痛哭起來。隨後,項羽騎上他的烏雅馬,帶上八百精騎,從南方突圍。走投無路之下,他們逃到烏江邊,只見烏江亭長駕著小船迎接,勸項羽渡江稱王。思維遊戲:楚河救黑馬一匹黑馬在攻打對方的時候,需要穿越楚河漢界。誰知,這匹馬一不小心迷路了。聰明的小朋友,趕快引導黑馬穿過迷宮,成功脫險吧!
  • 中國象棋上的「楚河漢界」具體指的是什麼地方?
    咱們經常下象棋,會看到象棋中間有一條「楚河漢界」,這和劉邦和項羽爭天下有關。項羽是楚國貴族,本人天生神力,驍勇善戰。在楚漢戰爭開始時,楚軍是佔據極大優勢的。
  • 武漢楚河漢街,一個關於「楚河漢界」的美麗傳說,中國著名商業街
    去往楚河漢街不算是特意,武漢的戶部巷小吃街似乎比楚河漢街的知名度更大,只不過一個市井一些,一個現代商業氣氛一些。2015年1月,跟朋友的那場武漢之旅,本來是衝著武漢大學去的,只不過時節不對,櫻花不再,冬日的天氣也是氤氳朦朧。順著武漢大學醫學部的小牌子走去,一條小河映入眼帘,這便是楚河,沿著楚河而建的就是漢街,一條中國最具商業特色、最有時尚風格的現代商業街。
  • 中國象棋各子皆有原型,棋盤中的「楚河漢界」又在哪裡?地圖上有
    玩中國象棋的朋友都知道雙方對弈是以楚河漢界為分界線的,對弈雙方分別在楚河漢界兩邊排兵布陣,然後各自落子至對方陣營拔掉對方帥位即獲勝。大夥都知道中國象棋是以劉邦項羽的楚漢之爭作為歷史背景演化而成的遊戲,帥作劉邦將為項羽,很多棋子也有對應的歷史人物,其中很多亦真亦假。
  • 象棋的楚河漢界,現實中是河南的一條溝
    咱們經常下象棋,會看到象棋中間有一條「楚河漢界」,這和劉邦和項羽爭天下有關。 項羽是楚國貴族,本人天生神力,驍勇善戰。在楚漢戰爭開始時,楚軍是佔據極大優勢的。而劉邦是在社會底層成長起來的,這養成了他能屈能伸的性格。
  • 為何會有楚河漢界?
    楚河漢界又是如何來的呢?圖片:桌上娛樂項目下象棋劇照一、起源一個棋盤,三十二枚棋子,紅黑各執一半進行對抗,哪方先攻城拔寨就算贏。圖片:貿易往來劇照2、演變歷史中華民族文化悠久,特別是在文字上的變化,象棋當中的「象」本意並非就是大象的意思。
  • 藏不住的文化元素——文創讓高校文化「活」起來
    鄭州工商學院2020級的李璐瑤剛剛拿到了屬於她的帶有獨特文化氣息的抱枕。為什麼抱枕會帶有「文化氣息」呢?實際上這是鄭州工商學院的第一批文創產品。從12月3日開始,鄭州工商學院的學生「千方百計」只為「爭搶」一件文創產品。帆布袋、日曆、抱枕、貼紙等百餘件文創產品開始走進學生們的視野。
  • 詩詞:楚河漢界兩邊爭,馬踩炮轟沒有聲
    題圖《對弈》文/王麗輝楚河漢界兩邊爭,馬踩炮轟沒有聲。從早到了陽落地,忘吃忘返興依濃。七絕《對弈》新韻(八寒)楚河漢界起狼煙,車馬喧囂戰陣前。決勝何須千裡外,用兵點將紙盤間。
  • 鄭州15億打造中華恐龍園
    「中華恐龍園是中國主題公園領域的行業翹楚,此次合作將引入著名的文旅品牌、先進的行業理念和領先的管理標準,進一步推動河南文化旅遊行業的發展。」天倫集團董事長張瀛岑告訴筆者,「這也標誌著楚河漢界文化產業園在主題公園板塊率先破題。」
  • 楚河漢界,將帥之爭!Adidas發布全新中國風鞋款
    兩款紅綠色的鞋子以 Adidas Forum High/Low 為配色藍本,一紅一綠的 Adidas Forum分別採用了中國象棋中的「楚河、漢界」這兩個元素,而這兩種顏色很容易讓人聯想到中國象棋中的雙方對壘的
  • 文化「活起來」·旅遊「火起來」
    文化「活起來」·旅遊「火起來」 2021-01-12 11:5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單霽翔:讓澳門文化「活」起來
    而今,澳門的文化發展又迎來全新的歷史機遇——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的遠景目標,十四五規劃也將「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列為重要任務。今天,我們匯聚在「澳門自強文創論壇」,不僅僅是為了再次驚嘆和讚美「澳門文化」,更是為了能夠凝聚共識、建言獻策、合議共謀來打造一個充滿活力的「文化澳門」,讓文化助力城市生態的全方位發展。為了達成這一目標,我們可以用動態的視角來理解文化的傳承與保護,也就是——要讓文化活起來。
  • 讓莫高窟文化動起來活起來(文化脈動)
    敦煌研究院在文化遺產保護、價值挖掘、旅遊開放、文化傳播等方面作出巨大貢獻,成為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的典範。莫高窟的保護是第一位的一座球狀和線條混搭的建築拔地而起,黃色的外貌和周圍的戈壁渾然一體,這便是觀眾到敦煌莫高窟的第一站——數字展示中心。
  • 讓大運河文化活起來
    讓大運河文化活起來 發布日期:2020-12-22 09:42 瀏覽次數: 字體:[ 大 中 小 ]   為大力宣傳我省大運河沿線城市在推進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上的成就
  • 文化為媒 讓民俗活動「活」起來
    □蘇報評論員 金根顯而易見,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要想繼續保持並放大蘇州的文化優勢,就必須大力提高文旅產業的GDP 佔比,推動文化事業高質量發展。以文化為媒,讓民俗活動「活」起來,應當就是其中的有效探索實踐之一。
  • 量身定做,讓「文化創意」活起來
    此前,這些文創產品剛剛在2020內蒙古自治區民族手工藝品和文創旅遊商品展示活動上,以其「傳承+時尚」、量身定做的獨特魅力全新亮相,讓「文化創意」活起來,引起各界廣泛關注。今年,鄂爾多斯博物館開發了三個系列的文化創意產品,「草原瑰寶系列、「四時系列」、「匈奴鷹形金冠系列」。
  • 量身定做,讓「文化創意」活起來
    此前,這些文創產品剛剛在2020內蒙古自治區民族手工藝品和文創旅遊商品展示活動上,以其「傳承+時尚」、量身定做的獨特魅力全新亮相,讓「文化創意」活起來,引起各界廣泛關注。近年來,伴隨文化產業的不斷創新發展,文創產品不再拘泥於筆記本、帆布袋等傳統樣式。鄂爾多斯博物館在「激活」上下功夫,將歷史文化遺產素材在時代特徵、創新活力等跨界中融合,為古老和現代在此相遇和碰撞而「量身定做」文創產品,引導人們去探尋歷史煙雲中的故事。
  • 讓增城非遺文化「活」起來
    非遺生活館集展示、體驗、交流、培訓等功能為一體,採用靜態展示和動態學習,文化與實物展示相結合的手法,為市民提供豐富多彩的文化享受。前來參觀的群眾不僅能看到豐富多彩的非遺展示,還能現場體驗傳統手工技藝。近年來,增江街主動作為,積極推動大埔圍村「最紅最美」鄉村建設、增城文化體育創意園區建設,努力吸引各種文化產業項目落戶,通過文旅發展推動鄉村產業振興和人才振興,為區文化事業和鄉村振興作出了貢獻。
  • 文化遺產「活」起來才有價值
    原標題:文化遺產「活」起來才有價值  在近日舉行的第四十三屆世界遺產大會上,中國良渚古城遺址獲準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至此,中國已擁有55項世界遺產,40個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居世界榜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