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一條鴻溝亙古今 一方棋盤連天下 楚河漢界的文化密碼
「鄭中心」的文化底色 大型系列報導之十四
為國家中心城市培「根」鑄「魂」 讓鄭州文化「立」起來「活」起來
核心提示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
習近平總書記在談及「興文化」時強調,要「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鄭州,地處中原腹地,史謂「天地之中」,是中華民族和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八大古都之一,文化源遠流長、底蘊深厚。
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國家戰略的實施,開啟了鄭州發展的「黃河時代」,為用好這些文化資源,用好這些「興文化」的寶庫與富礦,讓鄭州文化「立」起來「活」起來,更好地為加快打造黃河歷史文化主地標城市提供文化支撐和精神動力,為國家中心城市培「根」鑄「魂」,鄭州日報推出【「鄭中心」的文化底色】大型系列報導。今天刊發《楚河漢界的文化密碼》。
大河奔湧,風雲激蕩。
荒草蔓延的溝壑兩側,旌旗如雲刀槍如林,紅方主帥「大風起兮雲飛揚」運籌帷幄穩坐帳中,黑方大將「力拔山兮氣蓋世」橫刀立馬器宇軒昂。
2200多年前,漢王劉邦和楚霸王項羽以滎陽為主戰場,展開了長達4年的攻伐激戰。雙方厲兵秣馬各據城池相持不下,「以鴻溝為界,中分天下」,成為歷史長河中的璀璨篇章。
黯淡了刀光劍影,遠去了鼓角爭鳴,戰爭的硝煙消散於歷史深處,鴻溝卻以楚漢戰爭「鮮活的歷史見證」永遠定格在中國象棋的棋盤上,它有了一個婦孺皆知的名字——楚河漢界。
2200多年後,斜陽草樹的尋常巷陌,清潔明淨的樓堂賽場,「紅與黑的戰爭」時常上演,一方馬蹬四方長驅直入,一方士掛羊角以守為攻,他們都期待指揮著「千軍萬馬」踏過「楚河漢界」,一統山河,綿延數千年的歷史以棋為媒迸發出新光彩。
中分天下的楚河漢界
暮春時節,登臨霸王城,黃河之水浩浩湯湯奔流東去,漢王城芳草萋萋掩映其中,往來勞作的村民,怡然自得的垂髫,共同構成了一副黃河之濱的春和景明圖。
高空俯瞰,這裡山巒迭起地勢險要,北踞黃河天險,向西可以直通關中平原,策馬八百裡秦川,向東可以直下豫東蘇北,行軍黃淮大平原。
有村民將他在殘垣斷壁中撿到的幾枚鏽跡斑斑的箭鏃拿了出來,向來人解釋,「三稜平面的是漢王箭,三稜凹面的是霸王箭」,那段發生於2000多年前的戰爭透過箭鏃穿越時空,浮現在我們眼前——
公元前 203年,漢王劉邦引兵渡河攻克成皋城(今滎陽汜水),在廣武西山構築城壘,以阻擋楚軍西進。楚霸王項羽聽聞成皋城失守,遂率領大軍疾馳滎陽,在廣武東山上構築堡壘,形成了楚漢對峙的局面。
一日,項羽以劉邦的父親作為人質,威嚇劉邦說:「今不急下,吾烹太公。」劉邦隔溝答曰:「吾與汝俱北面受命於懷王,約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爾翁,則幸分我一杯羹。」
雙方相持數月,多次對決各有勝負,楚軍糧草短缺兵乏馬困,項羽被迫接受和約,以鴻溝為界與劉邦均分天下,「割鴻溝以西為漢,以東為楚」,歷史就這樣使鴻溝成了「楚河漢界」。
公元前202年,項羽率兵東去,劉邦不顧「約為兄弟」的諾言,跨越「鴻溝」,項羽四面楚歌自刎烏江,獨留下霸王別姬的千古絕唱。
詩人李白曾登臨廣武山,揮筆寫下《登廣武古戰場懷古》:「秦鹿奔野草,逐之若飛蓬。項王氣蓋世,紫電明雙瞳。呼吸八千人,橫行起江東。赤精斬白帝,叱吒入關中…… 伊昔臨廣武,連兵決雌雄。」
大文學家韓愈也寫下《鴻溝有感》的千古篇章:「相持未定各為君,秦漢山河此地分。力盡烏江千載後,古溝芳草起寒雲。」
勾連南北的中原古運河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頭,吳山點點愁」。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在《長相思》中,向我們勾勒了一幅從中原大地到煙雨江南的水上交通圖。
而這幅水上交通圖和鴻溝有著剪不斷的聯繫,鴻溝以楚漢戰爭名揚天下,它另一個鮮為人知的身份是中國古代最早溝通黃河和淮河的運河。
《史記》記載,「滎陽下引河,東南為鴻溝,以通宋、鄭、陳、蔡、曹、衛」。
鴻溝始建於春秋戰國時期,總長近千裡,戰國的魏惠王為「取灌溉舟楫之利」而開鑿。它先後引圃田澤、滎澤、黃河之水,經開封、尉氏、太康、淮陽後匯入淮河。在此後的秦漢魏晉南北朝時期,一直是黃淮間的主要水上交通線路之一。
有說法認為鴻溝是中原地區最古老的運河,比國內最早的運河江蘇邗溝晚了約150年。也有說法認為,鴻溝開鑿於大禹治水時期,是中國最早的運河。
鴻溝的開鑿是中國運河史上裡程碑意義的事件,為隋唐大運河的開通積累了物質和技術條件,隋唐大運河通濟渠就是在鴻溝水系故有的河道上修建起來的,成就了沿途城市「天下舟船所集,常萬餘艘填滿河路,中外旅商莫不輻輳」的歷史繁華。
據考證,當時中原大地的水上交通「漕船往來,千裡不絕」「公家運漕,私行商旅」,南北經濟文化交流頻繁,運河沿岸大批城市迅速興起,如璀璨明珠。
抗擊日軍的紅色剪影
「楚漢戰爭,特別是楚漢戰爭中的滎陽、成皋之戰,奠定了漢王朝400年的基業,對中華民族的歷史和漢文化的形成具有特別重要的影響力。」中國史記研究會常務理事陳萬卿說。
歷經千年風吹雨打,黃河不斷衝刷侵蝕,漢霸二王城早已失去原貌,僅存有部分的殘垣斷壁。城牆現存總長約1000米,其中漢王城南牆515米,霸王城南牆319米,最高10米,最寬約30米。
漢王城由東西並列二城組成,兩城間有一城牆相隔。西側為一座小城,系劉邦軍師張良居住地,當年張良就是在此為劉邦出謀劃策。
霸王城北牆和城內大部已不存在,保留下來的只有南牆大部,東、西牆一少部分及城內南部部分區域。曾在此發現銅鏃、銅矛和銅戈等銅兵器。
抗日戰爭期間,抗日力量和日軍各自據守漢霸二王城,展開了數年的激戰。
1941年9月,黃河北岸的日軍乘坐橡皮舟偷渡黃河,企圖突破黃河防線,掩護主力部隊南下。抗日力量經過兩個晝夜的奮力反擊,將日軍逼退至霸王城以東,日軍在霸王城構築工事盤踞頑抗,雙方上演了多次的對決。
據守漢王城的抗日力量用血肉之軀夯築了「廣武戰役」的長城,制止了日軍渡河南進的野心,形成東南西三面合圍之勢,將日軍遏制於霸王城一帶近三年時間,最終贏得了戰爭的勝利。
象棋為媒的文化傳承
作為距離鄭州最近的縣市,滎陽名動史冊,虎牢關、漢霸二王城、京城遺址等俯首可見,李商隱、劉禹錫等歷史名人燦若繁星,詩歌之鄉、鄭氏故裡、象棋文化之鄉等名號不勝枚舉。
歷史文化是一座城市的靈魂,如何讓收藏在博物館裡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都活起來?
滎陽的選擇是象棋比賽。
1999年,以首屆楚河漢界全國象棋八強賽為標誌,滎陽是中國象棋文化策源地的理念初次展現。
2005年,以首屆中國象棋文化節為標誌,萬人同場競技創造金氏世界紀錄,全國象棋理論權威縱論象棋淵源,從理論上確立了滎陽作為象棋文化策源地的地位。
2015年,以舉辦第十七屆亞洲象棋個人錦標賽暨首屆亞洲象棋嘉年華會啟動儀式為標誌。滎陽勾勒了「共建世界象棋文化之都」的宏圖願景。
「象棋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廣泛的棋類運動,是中華文化的精粹,是中華民族乃至全人類的寶貴文化遺產。」滎陽市文物保護管理中心主任劉其山說,中國象棋的棋盤結構、棋子顏色、格局設定等,都是從漢霸二王城、劉邦項羽對壘的故事和戰場空間布局上,得到了啟示,催生了靈感。
象棋蘊含著豐富的傳統文化,平等競爭,以和為貴,先禮後兵、核心意識等。滎陽市楚河漢界象棋文化推廣中心副主任巴彥超對此如數家珍,象棋「開局平等,子數一樣,位置對稱」就是平等競爭的最好詮釋;「落子無悔」就是傳統文化「言必行,諾必踐」的直觀體現。
「小棋子,大舞臺」,在助力國家「一帶一路」建設、河南省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鄭州國家中心城市建設和高質量對外開放中,中國象棋猶如一座橋梁,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人閱讀鄭州,閱讀河南,閱讀中國。
春風輕拂,象棋文化公園內,蓬頭稚子吟誦著「馬走日,象飛田,車走直線,炮翻山……」,聲音灑落在晨光中,清脆而明亮。(鄭州日報記者 王戰龍 史治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