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報評論員 金根
顯而易見,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要想繼續保持並放大蘇州的文化優勢,就必須大力提高文旅產業的GDP 佔比,推動文化事業高質量發展。以文化為媒,讓民俗活動「活」起來,應當就是其中的有效探索實踐之一。
冬至是一個自然節氣,但蘇州人情有獨鍾,「冬至大如年」成為廣大蘇州市民共同守護的「文化密碼」。
《跟著「四景」地圖,體驗魅力蘇式之夜》,這條新聞所說的就是在現代科技、現實生活條件下,蘇州人以文化為媒,通過賀冬祭祖、年貨市集、非遺展示等活動,圍繞民俗文化、文創經濟、消費經濟等要素,在古城核心區域營造出吉慶祥和的節日氛圍,讓民俗活動「活」起來、可體驗。很顯然,這樣的民俗活動正是大家所嚮往的。
端午節吃粽子、中秋節吃月餅……時節如流,社會環境發生了巨變,不少傳統民俗活動在現實生活中只剩下「吃」等單調的形式。其實,民俗包羅萬象,飲食服飾、婚喪嫁娶、歲時節令、信仰習慣、神話傳說,都是民俗涵蓋的內容。尤其是民俗文化作為民眾喜聞樂見和約定俗成的民間文化,一直以來都與民眾的現實生活和精神生活息息相關。
以文化人,成風化俗,首先必須充分挖掘和利用好蘇州民俗文化的資源「富礦」。
既要讓民俗活動「活著」,又要讓民俗活動「活好」。比如,此次姑蘇區為了讓民俗活動「活」起來,一方面通過創新創意,籌劃了「賀冬大典·祭祖」「喜迎大年·團圓」「冬至大禮·迎新」「冬至大願·祈福」四個篇章的節目,以蓬勃的潮流生命力與優秀的傳統文化相呼應,展現姑蘇歷史文化內涵;另一方面,通過推出的「四景」地圖,圍繞「吃、住、行、遊、購、娛」六大消費元素,勾連廣大市民喜聞樂見的現實生活,進而實現了觀前、平江大旅遊板塊串聯融合、區域互動。
文化是軟實力,但增強文化軟實力卻是硬任務。在當前滿足人民需求和提高綜合國力的競爭中,文化越來越成為一種重要因素和支撐力量。因此,十四五」時期,蘇州將把文「化建設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大力打響江南文化品牌,加快發展數字文化產業,聚焦動漫遊戲、影視、網絡文化等細分行業,拓展創意設計、演藝娛樂、文旅融合、工藝美術、數字文化裝備製造等重點領域,大力推進文化與科技、金融、體育、商貿、會展等相關產業融合發展,著力構建具有蘇州文化特點和核心競爭力的現代文化產業體系,進一步鞏固文化產業的國民經濟支柱產業地位。基於此,豐富文化發展的價值維度、精神指向和人文內涵,加速形成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比翼齊飛的發展新格局。
文化一直是蘇州這座城市發展的獨特優勢。顯而易見,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要想繼續保持並放大蘇州的文化優勢,就必須大力提高文旅產業的GDP佔比,推動文化事業高質量發展。以文化為媒,讓民俗活動「活」起來,應當就是其中的有效探索實踐之一。總之,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消費多樣化的需要,不斷增加優質文化產品與服務的供給,進一步發揮文化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拉動作用,這些都是推動文化產業發展的意義所在。如今,蘇州加快實施文化產業倍增計劃的號角已經吹響,種種利好疊加,蘇州文化產業必將激發出新的活力。
聲明:所有來源為「蘇州日報」、「姑蘇晚報」、「城市商報」和「蘇州新聞網」的內容信息,未經本網許可,不得轉載!本網轉載的其他文字、圖片、音視頻等信息,內容均來源於網絡,並不代表本網觀點,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您發現本網轉載信息侵害了您的權益,請與我們聯繫,我們將及時核實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