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戰國時期天文曆法:「三垣」、「四象」、「二十八宿」

2020-12-16 五洲探秘

中國古代天文學在春秋戰國時期初步建立了獨立的天文學體系。在星體坐標系的建立、陰陽曆法的建立、宇宙結構與演化理論的形成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進展。

春秋時期,為了觀察和研究各種天體現象以及太陽、月亮和五星在天空中的運動,人們對天空現象(恆星)有了較為準確的劃分,即恆星的分布。由此,豐富了「星官」的知識,形成了「三垣」、「四象」 、「二十八宿」的星坐標系。

「星官」在現代被稱為「星座」或「星」。為了了解星星,觀察天體現象,中國古代人把天空中相鄰的星星結合起來,分別命名為星官。星官的名字來自兩個方面:一是來自古人的生產和生活,以及神話和傳說,比如營室、壁、箕、畢、井、鬥。它們代表陽穀的房屋、牆壁、垃圾桶、捕兔的小網、水井和盛酒的容器等。像牽牛星和織女星這樣的名字來自於神話。此外,一些星官的名字是將階級階層的社會結構映射到星空的反映。例如,北極星附近的宮殿就是「太常居」。中心是皇星(小熊座β),周圍有許多星星,如太子(小熊座:γ)、正妃(勾陳一,小熊座a)等。還有對應帝車的北鬥七星和代表上將、次將、貴相、司命、司中和司祿的六星組成的作為天府的文昌宮等。據古代文獻統計,戰國前中國的星官約有38人,其中包括200多顆星,公元前2世紀司馬遷的《史記·天宮書》也有這樣的記載。在「天書」中,約有500顆恆星92座星官全部被系統地記錄下來。

中國古代最常見的恆星是三垣、四象和二十八宿,形成了中國古代的天文空間劃分體系。

這三垣即紫微垣、太微垣和天市垣的說法是在戰國時期或戰國之後形成的。三垣的每一垣都有東西兩藩的諸星圍成牆垣的樣子,所以就叫三垣。紫微垣是三垣的中垣,位居北天中心地位,故被稱為中宮或紫宮、紫垣等,意為皇宮;它約莫相當於當今所謂「恆見圈」的拱極星區,包含現代所說的小熊、大熊、天龍、獵犬、牧夫、英仙、仙王、仙后、武仙、鹿豹等星座。太微垣是三垣的上階地,位於北鬥星以南紫微垣的東北方向。常陳從北,明堂在南,從西到上臺,從東到上將。大致相當於處女座、后髮座、獅子座等星座的位置。太微是政府的意思。天市垣是三垣的下垣,在紫微垣的東南方向,北起七公,南至南海,西至巴蜀,東至吳越,大致相當於現在的蛇夫、巨蛇、武仙、天鷹等星座。天市的意思是「天子率諸侯幸都市」。

所謂「四象」(四獸、四維、四大洲)是指四種動物。中國古人的北極是極其中心的,周圍的天空分為東部、南部、西部和北部四個區域,伴隨著四種顏色:綠色、紅色、白色和黑色。根據星象在各個天空區域的分布輪廓,它類似於什麼種類的動物。在這個星象的命名時就以次動物命名,從而確定了天文四象。《十三經註疏》 說,四象即「前朱雀然後玄武,左青龍而右白虎。朱雀是鳳凰,玄武巖是烏龜。因此,這四象分別是東方蒼龍、南方朱雀、西部白虎、北方玄武(龜蛇)。古人創造了四象來觀察太陽、月亮和五星的運動,以確定四季。在四時是仲中星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所以四象的東西南北的方位也是這樣確定下來的。在古籍《堯典》中有對於四仲中星的解釋: 「日中星鳥,以殷仲春;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宵中星虛,以殷仲秋;日短星昴,以正仲冬。 」 這表明中國古人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是靠測四仲中星的位置來確定四時,從而產生了把星星分成四組來代表四季星象的想法。

更有趣的是,鳥的形象被用來描述春天初南方天空的星星,因為在自然界中,鳥類的出現是春天到來的標誌。很容易發現,當朱雀在春分點附近升到南方的半空時,蒼龍星宿就在東方地平線附近,白虎的昴宿星團就在西方地平線附近,而龜蛇的虛宿就在朱雀七顆星對面的地平線之下。這就是確定東西南北四個方位的由來,它是以古代春分前後初昏時的星象分布為依據的。

中國古代對天象的觀察和曆法的建立,主要是建立在二十八星宿的基礎上。因此,二十八星宿在中國古代天文學的發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星宿」也被稱為「舍」,意思是日月五星行經停留的「驛站」。它是由幾顆恆星組成的參考區域。1978年,1978年在湖北隨縣發掘的戰國早期曾侯乙墓中,出土了一個漆箱蓋。圍繞箱蓋中央一個很大的篆文「鬥」字,周圍書寫著古代的二十八宿名稱,上面畫著象徵天象的圖案。這使中國二十八星宿的可靠記錄一直提前到戰國時期。可以肯定的是,二十八星宿的創造早於戰國時期。二十八星宿是古人根據月亮在天空中的位置間接推斷太陽在星星中的位置而建立的,這是中國古代天文學的一大進步。

根據日月運動的方向,由西向東排列,二十八星宿的順序如下:

東方七宿(蒼龍) :角、亢、氐、房、心、尾、箕;

北方七宿(玄武):鬥、牛(牽牛)、女(須女和婺女)、虛、危、室(營室)、壁;

西方七宿(白虎) :奎、婁、胃、昴、畢、觜、參;

南方七宿(朱雀) :井(東井)、鬼(輿鬼)、柳、星(七星)、張、翼、軫。

根據中外學者的考證,我國的「二十八星宿」是沿天球赤道劃分的,是一種完善的赤道劃分體系。由於中國古代天文學對觀測的重視,漢代以前建立了明確的赤道坐標系,這是中國古代天文學的突出優勢之一。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中國戰國時期天文曆法:「三垣」、「四象」、「二十八宿」
    中國古代天文學在春秋戰國時期初步建立了獨立的天文學體系。在星體坐標系的建立、陰陽曆法的建立、宇宙結構與演化理論的形成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進展。春秋時期,為了觀察和研究各種天體現象以及太陽、月亮和五星在天空中的運動,人們對天空現象(恆星)有了較為準確的劃分,即恆星的分布。由此,豐富了「星官」的知識,形成了「三垣」、「四象」 、「二十八宿」的星坐標系。「星官」在現代被稱為「星座」或「星」。
  • 從觀象授時到四分曆法
    夏、商、周三代觀象授時的「真相」,經歷春秋戰國的社會動蕩,到漢代已經說不清楚了。曆法產生後,不必再詳細記錄月相,以致古代月相名稱「生霸」「死霸」的確切含義竟也失傳。自漢代至今,眾多學者研究天文曆法,著作浩如煙海。研究者受限於時代或者本人天文歷算水平,有些謬誤甚深,把可靠的古代天文曆法寶貴資料弄得迷霧重重。
  • 象數與數術學天文曆法原理簡論
    關鍵詞:象數;數術;天文;曆法;原理作者簡介:冉景中(1974— ),哲學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院),國際易學聯合會學術部副部長本文主要參考了黃宗羲《象數易學論》的內容,認為象數易學與數術學基本上是可以互相替代的關係,兩者擁有一些共同的基本概念如太極、兩儀、四象、八卦、六合、六衝、六害、三刑、五合、化氣等等,它們都直接或間接來自中國古代天文歷算學。
  • 三垣、四象、二十八宿,隱藏著流傳千年的神話
    到了春秋戰國的時候,人們開始對天上的星星進行詳細的分類和命名,只不過因為各個國家文化背景與學說的影響,這些星域和星星的名字各成一體,不盡相同。直到西漢,古人對星空的劃分和命名才趨向統一,形成了後來的「三垣」、「四象」和「二十八星宿」。
  • 中國歷史故事:星空的劃分,四象的含義
    有人認為二十八宿的創立在四象之前,或者認為依據事物發展的由粗略至精細的規律,應是以三垣、四象、二十八宿、十二次依序而創立。1978年,在湖北隋縣擂鼓墩發掘出的戰國早期曾侯乙墓中,其棺蓋上用漆書畫的星象圖,給人們較有意義的啟示,蓋面的中央是一個佔比例最大的篆文體「鬥」字,它佔了整個畫面的三分之一。「鬥」的周圍是二十八宿的名稱,蓋面兩端繪有頭尾方向正好相反的青龍、白虎。
  • 曾侯乙墓二十八宿圖案與中國早期天文學
    其中一件漆箱(E·66)蓋面繪有龍虎圖案與二十八星宿的名稱,反映了中國古代天文學的重要成就,因而顯得彌足珍貴。漆箱出土於墓葬東槨室,靠近主棺。材質為木質髹漆,箱身與箱蓋分別用整木剜鑿而成,應當是用於盛放衣物的箱子。箱蓋面以黑漆為底繪以紅彩,中心部位書寫一個大大的篆文「鬥」字。圍繞「鬥」字一圈書寫有二十八宿古代名稱,以順時針方向排列。圈外兩側,右側繪青龍圖像,左側繪白虎圖像。
  • 古代天文基礎知識:紫微垣與北鬥七星
  • 中國歷史:天文,曆法,張衡
    天文學家落下閎(公元前140~前87年)等人在實測天文數據和理論計算的基礎上,提出改歷方案。《太初曆》規定一年等於365天,將原來以十月為歲首改為以正月為歲首,開始採用有利於農時的二十四節氣,以沒有中氣的月份為閏月。這是我國立法上一個劃時代的進步,《太初曆》不僅是我國第一部比較完整的曆法,也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曆法。共施行189年,它採用的歲首和置閏法,我國的陰曆一直沿用至今。
  • 古代中國的星象和星座
    古代中國周、秦朝就已經有觀察星象的機構欽天監,主要是觀察天象、推算節氣、制定曆法、為朝廷服務。中國是農業大國,對節氣的推算非常重要。欽天監唐時又名司天監,主管的名稱從太史令改為司天監正,且一般由一家傳承,比如袁家,是陰陽學派創立者鄒衍的後代,唐時袁天罡就很出名。
  • 「辰宿列張」,三垣四象二十八星宿,揭開古代觀星術的內幕!
    在春秋戰國時期,那時候的人們就對夜空中的星星進行了仔細的觀察。尤其是在我們看來十分繁亂的星星中,古人們找出去了其中相互有聯繫的星星,將整個星域劃分成了東方蒼龍、南方朱雀、西方白虎、北方玄武四個星域,共二十八個星宿,再加上後來的三垣,共同組成了三垣四象二十八星宿。二十八星宿的說法,在戰國時期已經是廣為流傳。
  • 從《離騷》看中國古代的天文曆法||同學們,這篇文章統統是重點
    想要理解《離騷》的第二句,首先必須解鎖一個技能,即對中國古代的天文曆法有粗淺的認知。首先談談天文。「眾所周知」,古代天文中有所謂的七政、北鬥、四輔、二十八宿、四象、三垣、十二次和分野等概念。經過長期觀察,古人認為黃道、赤道附件的部分恆星位置是固定不變的,可以其為坐標標識七政的運動,所以在想像中將比較靠近的若干恆星聯繫起來,給出角亢氐(di)房等名稱,按數目算作二十八,合稱二十八宿。二十八宿是中國古代天文的基石,後續的四象、三垣、十二次和分野都與其密切相關。
  • 上古時期沒有完善的曆法,但普通的農夫也懂天文,這是為什麼?
    七月流火上古時期沒有完善的曆法和計時工具,人們只有根據對天象(日月星辰的變化)、物象(動植物隨節氣而起的變化)和氣象(氣候的變化)的觀察,來決定農時,指導生產,這就是觀象授時。難怪上古時,最普通的農夫或村婦也懂得天文,所以明末清初學者顧炎武說:「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農夫之辭也。『三星在戶』,婦人之語也。『月離於畢』,戍卒之作也。『龍尾伏辰』,兒童之謠也。後世文人學士,有問之而茫然不知者矣。」
  • 戰國時期的絕世寶藏,至今無法超越.
    曾侯乙墓是戰國時期曾侯乙的一座墓葬,呈「卜」字形,位於湖北省隨州市城西兩公裡的擂鼓墩東團坡上。
  • 天文那些事-上知天文-中國古代天文二
    很多人都聽說過四象,但是哪四象卻說不上來。四象原是指《易傳》中的老陽、老陰、少陽、少陰。後指四季。我國在商代和西周前期季節只分為春秋兩季,所以四象指代四季最早也是東周時期的事。由於每個季節天上的星宿都是不同的,所以由四季又引申出了四個季節性星宿,每個季節七個星宿。
  • 古代天文的根本是「七政四餘」和「三垣四象」,古人如何認知
    然統而論之,以「七政四餘」和「三垣四象」為根本。中國星官圖·網絡供圖七政者,太陽星(日)、太陰星(月)、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太陽為恆星,是太陽系的中心天體,月球是地球的衛星古人觀測到太陽內的黑點,認為這是「三足金烏」,同樣的,月亮裡有蟾蜍。在神話傳說中,有羲和生十日,每日從東海扶桑,每天運送一顆太陽掛在扶桑樹上,是為羲和御日。常羲生十二月,每月升起一顆,一年輪流一次,這是常羲浴月,據《山海經》載,二人都是帝俊的妃子,羲和是「日母(太陽星君)」,常羲是「月母(太陰星君)」。
  • 你們只知道西方的12星座,卻不知中國也有星座——古代星官體系
    中國星官的發展,離不開「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及農耕文明人們通過天象了解節氣的需要。在約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256年的夏、商、周時代,由於農耕的需要,天文知識較為普及,可謂「三代之上,人人皆知天文」,一些星官如「北鬥」「中星」就是在這個時期劃定的。到了戰國時期,利用星象預測人間「吉兇」的「佔星術」開始流行,佔星家們又命名了許多星官。
  • 西水坡星圖:破譯6500年前的天文現象
    中國古人在上古時期進行天文探索時,就已表現出了對天文與人文的思考,其思考之深刻令人感懷。1977年湖北隨州曾侯乙墓二十八宿漆箱的發現,把這個年代推溯到公元前5世紀初的戰國早期。然而,這顯然不是最早的年代。
  • 「二十八宿」星官體系
    在中國古代,人們把夜空中的繁星劃分成群,用假想的線聯結而成各種圖形,並最終將全天星空劃分為三垣二十八宿,稱之為星官。迄今為止,中國的星官和希臘的星座是世界天文學中兩個研究星空的最完整體系。然而,中國古代星圖自清末逐漸淡出主流,當下已很少有人了解我們中國自己的星空了。近來,完整的中國宋代傳統星空得以恢復和重現,展現了中國古代星空中的生活和詩意。
  • 中國有「二十八宿」星官體系 北鬥七星指示季節
    在中國古代,人們把夜空中的繁星劃分成群,用假想的線聯結而成各種圖形,並最終將全天星空劃分為三垣二十八宿,稱之為星官。迄今為止,中國的星官和希臘的星座是世界天文學中兩個研究星空的最完整體系。然而,中國古代星圖自清末逐漸淡出主流,當下已很少有人了解我們中國自己的星空了。近來,完整的中國宋代傳統星空得以恢復和重現,展現了中國古代星空中的生活和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