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天文基礎知識:紫微垣與北鬥七星

2021-02-13 龍城書院

按:古人為區分天文星象,將星空分為三垣二十八宿。丁綿孫先生《中國古代天文曆法基礎知識》將有關三垣的內容放在了「二十八宿」和「四象」之後介紹。這樣的次序似不妥,故略作調整。

丁綿孫:「古人將北極星周圍鄰近的星座,用想像的線條聯繫為三個星空區,各區都以東西兩藩的星繞成牆垣形式,故取名為三垣,作為天宮中天帝的官署。」三垣分別為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紫微垣在北天極中央,太微垣在紫微垣東北,天市垣在紫微垣東南。   

【紫微垣】

紫微垣以北極星為中心,包括北天極附近的天區,是三垣的中垣,居於北天中央,《史記·天官書》所稱之「中宮」。或曰紫微宮。《宋史·天文志》:「紫微垣在北鬥北,左右環列,翊衛之象也」,「極星之在紫垣,為七曜、三垣、二十八宿眾星所拱,是為北極,為天之正中。」紫垣,就是紫微垣,古人認為是天帝所居。前文例舉之古代曾為極星的右樞、北極二、北極五、勾陳一等,都在紫微垣中。

紫微垣共有三十九個星座

北極(五星)、四輔(四星)、天乙(一星)、太乙(又稱太一,一星)、左垣(又稱東垣、東藩,八星)、右垣(又稱西垣、西藩,七星)、陰德(二星)、尚書(五星)、女史(一星)、柱史(一星)、御女(四星)、天柱(五星)、大理(二星)、勾陳(六星)、六甲(六星)、天皇大帝(一星)、五帝內座(五星)、華蓋(七星)、槓(九星)、傳舍(九星)、內階(六星)、天廚(六星)、八谷(八星)、天棓(五星)、內廚(二星)、文昌(又名司祿,六星)、三師(太師、太傅、太保)、三公(太尉、司徒、司空 )、天床(六星)、太尊(一星)、天牢(六星)、太陽守(一星)、勢(一星)、相(一星)、玄戈(一星)、天理(四星)、北鬥(七星)、輔(一星)、天槍(又名天鉞,三星)。

「槓」是華蓋之柄,故丁氏將此星座與華蓋合併,又將三師三公並為一個星座,以紫微垣為三十七星座。《史記》、《漢書》無內廚二星。

紫微垣星名略釋】:

北極五星:太子、帝、庶子、後宮、天樞。《觀象玩佔》:「北極五星在紫微宮中,一曰天樞,一曰北辰,天之最尊也,其紐星,天之樞也。天運無窮,三光迭耀,而極星不移,故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其一星主月,太子也;第二星主日,帝王也。亦為太乙之座,為最明而赤者也;第三星主五行,庶子;第四星後宮也;第五星天樞也。」

天乙,又稱天一。《史記正義》:「天一一星,疆閶闔外,天帝之神,主戰鬥,知人吉兇。明而有光,則陰陽和,萬物成,人主吉。不然,反是。」閶闔,天門也。下左垣、右垣南起首星各稱左樞、右樞,為閶闔門。右樞,即右垣一,是紫垣西藩首星。前4800年前為極星。《晉書·天文志》:「紫宮垣十五星。其西藩七,東藩八,在北鬥北。一曰紫微,大帝之坐也,天子之常居也。

太乙,又名太一。又為天帝之別稱。在紫微宮閶闔門旁。《史記正義》:「太一一星,次天一南,亦天帝之神,主使十六神,知風雨水旱、兵革饑饉、疾疫所在之國也。佔以不明及移為災也。《星經》云:『天一、太一二星主王者即位,令諸立赤子而傳國位者。星不欲微,微則廢立不當其次,宗廟不享食矣。』」

陰德,《星經》:「陰德為二星在紫微宮內,尚書西。主施德惠者,故贊陰德遺惠,周急賑撫。」

尚書,《晉書·天文志》:「門內東南維五星曰尚書,主納言,夙夜諮謀;龍作納言,此之象也。」

女史,《晉書·天文志》:「柱史北一星曰女史,婦人之微者,主傳漏(奏時刻),故漢有侍史。」

柱史,《晉書·天文志》:「極東一星曰柱下史,主記過,左右史,此之象也。」

御女,《晉書·天文志》:「勾陳北四星曰御女宮,八十一御妻之象也。」

勾陳,《星經》:「勾陳六星在五帝下,為後宮,大帝正妃。又主天子六軍將軍,又主三公。」勾陳一即現代的北極星。

天棓,《史記正義》:「天棓五星在女床東北,天子先驅,所以御兵也。佔星不具,國兵起也。」

文昌,《天官書》:「鬥魁戴匡六星曰文昌宮。一曰上將,二曰次將,三曰貴相,四曰司命,五曰司中,六曰司祿。」

天牢,在北鬥魁下,貴人牢。

,在北鬥南。「總領百司而掌邦教,以佐帝王,安邦國,集眾事也。」

,在北鬥第六星旁。古又稱北鬥第九星。

北鬥七星是紫微垣中的重要星座

北鬥,是接近北極星的七顆星。分別為天樞、天璇、天璣、天權、玉衡、開陽、搖光七星。天樞是七星樞紐,天璇掌旋轉,天機掌變動,天權掌權衡;玉衡平輕重,開陽施開陽氣,搖光搖其光芒。七星連線似有柄之鬥在北方,故名北鬥。第一星至第四星即天樞、天璇、天璣、天權,連成方形如鬥,統稱為「魁」。第五星至第七星即玉衡、開陽、瑤光,此三星連成一線,統稱為「杓」。北鬥又為七政。《星經》:「北鬥星謂之七政,魁四星為璇璣,杓三星為玉衡。」

北鬥在「天官」中負有重要職責,可以說是「天之喉舌」。

《書·堯典》:「在旋璣玉衡,以齊七政。」《史記·天官書》:「鬥為帝車,運於中央,臨制四鄉。分陰陽,建四時,均五行,移節度,定諸紀,皆系於鬥。」《正義》:「張衡云:『文曜麗乎天,其動者有七,日月五星是也。日者,陽精之宗;月者,陰精之宗;五星,五行之精。眾星列布,體生於地,精成於天,列居錯峙,各有所屬,在野象物,在朝象官,在人象事。其以神著有五列焉,是有三十五名:一居中央,謂之北鬥;四布於方各七,為二十八舍;日月運行,歷示吉兇也。』」

《晉書·天文志》:「鬥為人君之象,號令之主也。又為帝車,取乎運動之義也。石氏云:『第一曰正星,主陽德,天子之象也。二曰法星,主陰刑,女主之位也。三曰令星,主中禍。四曰伐星,主天理,伐無道。五曰殺星,主中央,助四旁,殺有罪。六曰危星,主天倉五穀。七曰部星,亦曰應星,主兵。』又曰:『一主秦,二主楚,三主梁,四主吳,五主燕,六主趙,七主齊。』」

在今天,北鬥七星為大家所熟知,主要是它在夜空中很容易辨認。我們可以利用它來辨別方向,定季節。把天璇與天權連成直線並延長約五倍距離,就可以找到北極星。而從玉衡引一條直線與連接天璣、天權的直線平行,就可以確定南鬥(北方七宿之鬥宿)的位置。

古人根據初昏時鬥柄所指的方向就可以確定季節。鬥柄指東,天下皆春;鬥柄指南,天下皆夏;鬥柄指西,天下皆秋;鬥柄指北,天下皆冬。

相關焦點

  • 紫微垣,天文及古代文化的中心,有星運行到此,有何說法
    《千字文》裡有「辰宿列張」一詞,辰,就是指單顆星辰;宿,就是星宿,若干星辰的組合,如二十八星宿,也就是古代天文學歷稱為「星官」。星空劃分,以星官劃分若干區域,星官等同於西方所說的「星座」。同時星官有大有小,把二十八星宿歸為四象——青龍、白虎、朱雀、玄武,這樣通常所說的「三垣四象」就是七個大星官。
  • 天文知識:古老天文學中的紫微垣
    紫微垣,三垣之一,也叫紫微宮。是中國人民對遠古的星辰自然崇拜。紫微垣就是天帝居住的地方,是皇帝內院,除了皇帝外,皇后、太子、宮女都在這居住。按《步天歌》,紫微垣為三垣的中垣,在北天中央位置,故稱中宮,以北極為中樞。有十五星,分為左垣與右垣兩列,《宋史·天文志》:「紫微垣在北鬥北,左右環列,翊衛之象也。」
  • 中國有「二十八宿」星官體系 北鬥七星指示季節
    機緣巧合,曾任《天文愛好者》雜誌社社長的齊銳和北京古觀象臺助理研究員萬昊宜在擦拭位於北京古觀象臺的清代天體儀時,發現其上所刻的星圖與蘇州的宋代石刻星圖《天文圖》有很多不同,由此兩人運用現代天文觀測數據,結合天文史學文獻,一一比對了中西星圖中1400多顆星,終於完整呈現了中國古代星空的盛景,並編寫成《漫步中國星圖》一書。
  • 紫微大帝與勾陳大帝對於玉皇大帝是怎樣的存在?說說四御和星辰
    紫微垣作為古代天文的核心部分,以日月星辰的自然崇拜星辰的神仙文化,與紫微垣的關係密不可分。此篇算講解天文的「番外篇」——說說中國神仙文化。作為一日月星辰等自然崇拜形成的神仙信仰,是我國古代重要的文化基礎。
  • 《步天歌》將古代天文學刻畫成詩,三垣第一篇紫微宮
    中國很早就開始就行天文研究,其中不乏很多極具浪漫色彩的著作。《步天歌》就是一部以詩歌形式介紹中國古代全天星官的著作,現有多個版本傳世;最早版本始於唐代,最廣為人熟知的是鄭樵《通志·天文略》版本,此版本稱為《丹元子步天歌》。
  • 只知道叫北鬥七星,你知道這七顆星的名字麼?名字都很震撼
    古人把這七星聯繫起來想像成為古代舀酒的鬥形,故名北鬥。北鬥七星在不同的季節和夜晚不同的時間,出現於天空不同的方位,所以古人就根據初昏時鬥柄所指的方向來決定季節:鬥柄指東,天下皆春;鬥柄指南,天下皆夏;鬥柄指西,天下皆秋;鬥柄指北,天下皆冬。
  • 原來是和北鬥七星有關,古代如何分辨四季
    其實這與古代的天文星象有很大關係,而與「北鬥七星」的關係最為直接。據《史記》載「分陰陽,建四時,均五行,移節度,定諸紀,皆繫於鬥」。也就是說,在古代,確定時辰、四季、方位的都有賴於對「北鬥七星」的觀測。
  • 天文星象在古代象徵著什麼,對人類又有什麼幫助?
    這些帶有神話色彩的名字,為古代作家所沿用,成了古典詩詞歌賦中的辭藻,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我國是世界上最早進入農耕生活的國家之一,農業生產要求有準確的農事季節,所以古人觀測天象非常精勤,這就促進了古代天文知識的發展。
  • 北鬥七星名稱和含義
    古人認為北鬥七星各有所指,《晉書天文志》 說北鬥七星在太微北,樞為天,璇為地,璣為人,權為時,衡為音,開陽為律,瑤光為星。道教稱北鬥七星為七元解厄星君,居北鬥七宮,即:天樞宮貪狼星君、天璇宮巨門星君、天璣宮祿存星君、天權宮文曲星君、玉衡宮廉貞星君、開陽宮武曲星君、搖光宮破軍星君。
  • 和北鬥七星有直接關係,你應該知道的傳統文化
    其實這與古代的天文星象有很大關係,而與「北鬥七星」的關係最為直接。據《史記》載「分陰陽,建四時,均五行,移節度,定諸紀,皆繫於鬥」。也就是說,在古代,確定時辰、四季、方位的都有賴於對「北鬥七星」的觀測。
  • 紫禁城:對應古代星宿布局的神秘「城堡」
    紫禁城不僅代表了我國古代優秀的建築技藝和文化,還能夠反映古人對宇宙的科學認知,其表現的主要內容即古代天文星象。我國古代天文學並非孤立的、客觀的科學,其構想和發展始終與古代複雜的文化整體結合在一起。我國古代天文學家為了認識星象、研究天體,很早便人為地把星空分成若干區域,國內稱之為星官,西方則稱之為星座。
  • 中國佔星術:「紫微鬥數」中的星真的存在嗎?十四主星都是什麼?
    在上文中,我們主要講述了紫微鬥數的帝王模擬學說由來,知道了紫微星就是天上的北極星。因為紫微星就是北極星,被想像成天上的帝王,稱為道教文化中的「中天紫微北極太皇大帝」。周天星系主要為兩部分,即三垣二十八星宿。三垣在北方上空北天極周圍,二十八星宿在黃赤面周圍。紫微垣是紫微大帝的住宅,想像中的太空宮殿。
  • 如何使用天文愛好者的法寶之北鬥七星
    對於天文觀測者來說,北鬥七星是天上的羅盤,時鐘,日曆和量尺。以下展示怎麼使用它: 北鬥七星不僅僅是一個星星圖案,它更是一個羅盤,時鐘,日曆和量尺的集合體!北鬥七星在伊朗冰雪覆蓋的阿爾卑斯山脈上空盤旋。除了作為宇宙天文鐘,北鬥七星還可以被用作為一個日曆。從北鬥七星相對於北極星的位置,一年中的季節——外加練習的話,甚至是月份——可以通過看天空就能確定。在春天夜幕降臨的幾個小時裡,我們可以發現星群高升在北方水平線之上,幾乎就在頭頂(頂峰)之上。
  • 中國古代墓室天花板畫上天象圖 這有什麼特殊含義呢?
    事實完全相反,中國在天文學方面,有非常悠久又持續不斷的觀測紀錄,早在仰韶文化遺址中,就已繪有北鬥七星等天文圖像。到了唐代,天文觀測更是有相當的進步。目前傳世的唐代天文圖有三幅,其中兩幅出自敦煌,為《敦煌星圖甲本》與《敦煌星圖乙本》,另外一本為唐初傳入朝鮮的《李太祖重刻天象列次分野之圖》。目前收藏於朝鮮的《李太祖重刻天象列次分野之圖》,據學者研究為隋唐以前的中國星象圖,很可能為傳世星圖中最早依據實測繪製的中國古代星圖。
  • 人間有個紫禁城,天上就有個紫微垣
    紫禁城→紫微垣 西方星座大多以神話中的神、人或動物來命名,而中國古人對星星的命名方式則非常社會化。他們把山川百物、人間百業都搬上了天際,涵蓋了古代神話、歷史典故、社會制度和人文習俗等,幾乎是按照地上人間的模式在天上複製了一個世界。
  • 從北鬥九星到七星,「消失」的兩星是怎麼回事?
    >在沒有指南針的情況下,人們在夜晚看北鬥七星來辨別方向。七星明亮,形狀像勺子,極易辨認和判斷方位。一年中,北鬥七星的位置還隨季節而變,先人因此總結出了根據鬥柄辨別四季的民間諺語:鬥柄東指,天下皆春;鬥柄南指,天下皆夏;鬥柄西指,天下皆秋;鬥柄北指,天下皆冬。作為我國古代天文觀測的重要成就,先民們不但藉助北鬥七星進行定位,從事曆法活動,還賦予了其深刻的文化含義,比如稱令人景仰之人為「泰山北鬥」。
  • 漢代「北鬥七星」:上曜星月、下安物望——談談北鬥對漢代的影響
    這四象代表著中國神話的四大神靈,其中北方七宿——玄武,它的其中一宿形狀酷似古代用作舀酒的鬥形,故起名為北鬥,簡稱「鬥」,就是如今我們熟知的北鬥七星。古人通過觀北鬥可以辨方向、定節氣,它和人民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同時也象徵著方向、光明和希望。
  • 北鬥星辰,到底是北鬥七星還是北鬥九星?多出來的兩顆分別是誰
    織錦講的應該是古代的一場戰爭,五星連珠在東方匯聚,代表漢朝將旗開得勝,在星辰中,北鬥七星極為重要。 北極星是七個星辰當中最亮的,古代也是視北極星為上帝的象徵, 春季時,北極星在東,古代要巡視天下,往往都是從東方開始,《易·傳》中說:帝出乎震,震卦在東。 北鬥七星的說法由來已久,幾千年來北鬥七星還衍生出了不同的神靈,道教中衍生出了北鬥七星君即:貪狼、巨門、巨門、祿存、文曲、廉貞、武曲、破軍。
  • 帝星怕老婆,北鬥天神下凡變八戒,這北鬥跟想像的怎麼不一樣
    帝星在北鬥七星上,北極二的位置就是帝星。原因倒是非常簡單粗暴,雖然北極星恆定不動,不過單憑這一點還不夠。帝星嘛,當然得萬眾矚目,必須得是北天極最亮的那顆星。而北極二,剛好就是整條北天極最閃耀的仔。不過話說回來,如果只憑亮度來判斷帝星的位置,感覺上似乎有些不靠譜啊。畢竟古代又沒天文望遠鏡,全靠一對肉眼硬看。的確,這帝星還真出過紕漏。
  • 中國戰國時期天文曆法:「三垣」、「四象」、「二十八宿」
    由此,豐富了「星官」的知識,形成了「三垣」、「四象」 、「二十八宿」的星坐標系。「星官」在現代被稱為「星座」或「星」。為了了解星星,觀察天體現象,中國古代人把天空中相鄰的星星結合起來,分別命名為星官。星官的名字來自兩個方面:一是來自古人的生產和生活,以及神話和傳說,比如營室、壁、箕、畢、井、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