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微垣,天文及古代文化的中心,有星運行到此,有何說法

2020-12-18 城市船夫起

學得天文夜睡遲,雲籠月照恨星稀。而今病眼都無力,猶向簷邊認紫微。《紫微》北宋·方翥

仰觀天象,目之所及者,除行星外,其他都屬於恆星(月球是太陽系裡的衛星)。《千字文》裡有「辰宿列張」一詞,辰,就是指單顆星辰;宿,就是星宿,若干星辰的組合,如二十八星宿,也就是古代天文學歷稱為「星官」。星空劃分,以星官劃分若干區域,星官等同於西方所說的「星座」。同時星官有大有小,把二十八星宿歸為四象——青龍、白虎、朱雀、玄武,這樣通常所說的「三垣四象」就是七個大星官。

三垣示意圖

四象環繞在中天北極內的三垣四周,其中以紫微垣為「中垣」,位居北天中央,是整個星空內最重要的大星官。同時由於我國自古就有的日月星辰崇拜,在紫微垣內,幾乎涵蓋了構成古代天文及民俗文化的根本。講解三垣,我們就以紫微垣為主要點,通過對紫微垣的布局掌握,由此推進,更深刻的認識茫茫星空。紫微垣作為中宮,最重要的是有一個帝星,這就是紫微星,也稱北極星,是一顆永恆不動的星(其他所謂的「恆星」,只是相對的來說),這就是為什麼在野外迷失方向時需要辨別的星。

北鬥七星

茫茫夜空中布滿億萬顆星辰,如何辨別北極星有兩種方法,一是北極星相對較亮,抬頭觀看星空,尋找眾多星辰中間最明亮的一顆,就是北極星。但因為各種自然客觀原因,單純的靠亮度辨別並不準確,一般所採取的辦法就是尋找「北鬥七星」——天樞貪狼)、天璇巨門)、天璣祿存)、天權文曲)、玉衡廉貞)、開陽武曲)、搖光破軍)。這七顆星很亮很明顯,又組成勺子形狀,如下圖所示,勺子尖延長線,較亮的一顆星就是北極星(紫微星)。在古代文化中,紫微星被認為是「眾星之主」。

北極星位置

而實際上,北極星是屬於「勾陳六星」其中的一顆,也稱「勾陳一」。由於其六顆星組合在一起,也頗似「勺子狀」,很容易於北鬥七星混淆,需要注意。北極星為帝星,其下方有四鋪星。同時勾陳星官,在古代文化中,認為是帝後(拋去神仙文化的勾陳大帝)。與勾陳六星對應的是北極五星,這可以看作是後宮的所在地,星名以後宮、太子、庶子。擴展開來,在勾陳與北極外圍,是兩組分別八顆星的星官城垣,稱為「紫微左垣」和「紫微右垣」。在一般簡化星官圖中,提現紫微垣的就只畫這四組星官當作代表。

北極中天

北極五星代表了後宮,在與右垣中間,便是天床星、大理星(大理寺)、陰德星。勾陳六星與左垣中間,便是御女星、尚書星,還有記錄天帝起居的柱史星,負責服務輔佐紫微帝星的。還有支撐皇宮的天柱5星。在紫微星上方(南方),自然就是五帝座了;帝座上面肯定要打傘,這就是華蓋星,華蓋星下面就是「槓星」。在西方天文中,認為北鬥七星就是天帝的馬車,帝座前方,當然就是守衛的六甲星。這些就形成了整體左右垣圍著的眾多星官,也算是紫微垣的核心部分。

紫微中宮

由紫微左垣擴展開,因更靠近帝座,在牆垣外等候上朝的大臣,設的天廚星。對應紫微右垣後宮的就是「後廚星」;同樣的這裡設「天鉤9星」,對應的右垣設「天槍3星」,都是守衛紫微垣的士兵武器。再遠一下,因為天帝出行需要馬車,便有造車的「奚仲星」,還有「車府星」,以及駕車的「造父星」。這樣就來到剛才說的帝座華蓋,再遠一些,考慮可能需要遠行涉水,又設有「天船星」和「積水星」。後宮右垣之外,還有大臣,比如三公星三師星,還有文昌六星

紫微垣

如此梳理介紹下來,整個紫微垣的星官分布就清晰了。勾陳一為紫微星是帝座;北極五星是後宮太子等。帝星在此,就要有帝座,帝座上方是華蓋,華蓋下面是槓桿支撐傘蓋;帝星靠近左垣,左垣外圍設有造車駕車的地方和人員,在帝座遠一些的河道裡,停著天船。後宮在右垣,多與此有關,但相對帝座一方略簡單一些。帝座加後宮算是整個皇宮,在後宮出去不遠,就是三公、三師及文武大臣,可以保證隨時進皇城覲見帝星。

紫微垣分布·網絡供圖

文章的最後,我們說一下,紫微垣呈現的「天意與人事的交感相應」問題,紫宮象徵一座皇宮,因此凡客星入宮,在古代認為「人主憂,大臣逆或死。犯之若喪。入則天子變,兵起」。流星出紫宮,天子將派使者出,流星自南門入,象徵外邦來使;並根據流星顏色判斷具體何事。另外還有「流星現則內宮有喪,星象異則內宮不寧」的說法。

相關焦點

  • 天文知識:古老天文學中的紫微垣
    中國古代皇宮多象徵紫微垣,以之命名,如隋唐故宮紫微城、明清故宮紫禁城。華蓋與北極星(勾陳一)之間古代中國天文學家為了區分天文星象,將星空劃分成三垣二十八宿。三垣即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左垣八星包括左樞,上宰,少宰,上弼,少弼,上衛,少衛,少丞(即天龍座ι、θ、η、ζ、ν、AF,仙王座π,仙后座23的星)。右垣七星包括右樞,少尉,上輔,少輔,上衛,少衛,上丞(即天龍座α、κ、λ,大熊座d,鹿豹座43、α、H1等星)。五帝內座為中國古代星名,是屬於紫微垣的星官之一,位置在華蓋與北極星(勾陳一)之間,五顆星排列呈十字狀。
  • 三垣四象,關於古代星空布局,你應該知道的再多一些
    本文主要講解三垣相關的文化,這裡說一下何為「垣」——垣,本意是牆;後也直接指城垣;在古代天文的劃分中,這三個區域由於都有東、西兩藩的星,左右環列,其形如牆垣,故曰為「垣」。上面說的七大部分,具體來說應該是「三垣二十八星宿」,共31個星官,佔據了古代天文星象的重要地位。
  • 紫禁揭密6:紫微星與紫微垣的美麗傳說—紫微垣究竟長啥樣?
    紫微星是宇宙帝星,北極四御之首。紫微垣是紫微星居住的地方,又稱中天北極紫微垣。紫微垣的星相學研究我國古代天文學家將天上的星宿分為三垣、二十八宿和其他星座。三垣指太微垣、紫微垣和天市垣。紫微垣,是三垣之一,源於中國人民對遠古的星辰自然崇拜,是古代中國神話和天文學結合的產物。紫微垣之內是天帝居住的地方,是皇帝內院,除了皇帝之外,皇后、太子、宮女都在此居住。按《步天歌》,紫微垣為三垣的中垣,位於北天中央位置,故稱中宮,以北極為中樞。有十五星,分為左垣與右垣兩列,宋史天文志,紫微垣在北鬥北,左右環列,翊衛之象也。
  • 古代天文基礎知識:紫微垣與北鬥七星
    丁綿孫先生《中國古代天文曆法基礎知識》將有關三垣的內容放在了「二十八宿」和「四象」之後介紹。這樣的次序似不妥,故略作調整。丁綿孫:「古人將北極星周圍鄰近的星座,用想像的線條聯繫為三個星空區,各區都以東西兩藩的星繞成牆垣形式,故取名為三垣,作為天宮中天帝的官署。」三垣分別為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紫微垣在北天極中央,太微垣在紫微垣東北,天市垣在紫微垣東南。
  • 天文星象在古代象徵著什麼,對人類又有什麼幫助?
    這些帶有神話色彩的名字,為古代作家所沿用,成了古典詩詞歌賦中的辭藻,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我國是世界上最早進入農耕生活的國家之一,農業生產要求有準確的農事季節,所以古人觀測天象非常精勤,這就促進了古代天文知識的發展。
  • 天狼星有何神秘之處?為什麼世界各地都有天狼星的傳說?
    在漫天的星辰中,天狼星的知名度可以說是相當高的了。從古代開始,人類就對這顆恆星非常關注,在世界各地流傳下來的文化中,幾乎都幾乎都存在著天狼星的傳說。那麼天狼星有何神秘之處,為什麼世界各地都有天狼星的傳說呢?今天我們就來講一下。天狼星是顆什麼星星?
  • 紫禁城:對應古代星宿布局的神秘「城堡」
    紫禁城不僅代表了我國古代優秀的建築技藝和文化,還能夠反映古人對宇宙的科學認知,其表現的主要內容即古代天文星象。我國古代天文學並非孤立的、客觀的科學,其構想和發展始終與古代複雜的文化整體結合在一起。我國古代天文學家為了認識星象、研究天體,很早便人為地把星空分成若干區域,國內稱之為星官,西方則稱之為星座。
  • 和北鬥七星有直接關係,你應該知道的傳統文化
    所以,一般涉及到傳統曆法歲時,提到的都是「正月建寅」。那麼為何會是這樣呢?其實這與古代的天文星象有很大關係,而與「北鬥七星」的關係最為直接。據《史記》載「分陰陽,建四時,均五行,移節度,定諸紀,皆繫於鬥」。也就是說,在古代,確定時辰、四季、方位的都有賴於對「北鬥七星」的觀測。
  • 中國有「二十八宿」星官體系 北鬥七星指示季節
    機緣巧合,曾任《天文愛好者》雜誌社社長的齊銳和北京古觀象臺助理研究員萬昊宜在擦拭位於北京古觀象臺的清代天體儀時,發現其上所刻的星圖與蘇州的宋代石刻星圖《天文圖》有很多不同,由此兩人運用現代天文觀測數據,結合天文史學文獻,一一比對了中西星圖中1400多顆星,終於完整呈現了中國古代星空的盛景,並編寫成《漫步中國星圖》一書。
  • 先有四象還是先有二十八星宿?何為「參商永不相見」?
    三垣居中,四象分布四周;其中三垣又以紫微垣為中天中宮。而拋去三垣四象的概念,實際古代把星空分成了31個星宿,三垣是3個星宿,四象共二十八個星宿。了解了這一點,就知道,是先有了星空星宿劃分;而後分布再東西南北的星宿又組成了「四象」,即四種動物圖案。
  • 中國古代的認星口訣-步天歌,原來古人是這樣認星星的!
    文化是,或者說應該是,對完美的研究和追求;而文化所追求的完美以美與智為主要品質。—阿諾德 《步天歌》是我國最早完整記載三垣二十八宿的著作,而關於其作者,主要有兩種說法,一種是唐代開元年間的王希明所撰,另一種說法是隋朝一位號丹元子的隱士所著。
  • 中國戰國時期天文曆法:「三垣」、「四象」、「二十八宿」
    星官的名字來自兩個方面:一是來自古人的生產和生活,以及神話和傳說,比如營室、壁、箕、畢、井、鬥。它們代表陽穀的房屋、牆壁、垃圾桶、捕兔的小網、水井和盛酒的容器等。像牽牛星和織女星這樣的名字來自於神話。此外,一些星官的名字是將階級階層的社會結構映射到星空的反映。例如,北極星附近的宮殿就是「太常居」。中心是皇星(小熊座β),周圍有許多星星,如太子(小熊座:γ)、正妃(勾陳一,小熊座a)等。
  • 原來是和北鬥七星有關,古代如何分辨四季
    所以,一般涉及到傳統歲時曆法,提到的都是「正月建寅」。那麼為何會是這樣呢?其實這與古代的天文星象有很大關係,而與「北鬥七星」的關係最為直接。據《史記》載「分陰陽,建四時,均五行,移節度,定諸紀,皆繫於鬥」。也就是說,在古代,確定時辰、四季、方位的都有賴於對「北鬥七星」的觀測。
  • 「二十八宿」星官體系
    機緣巧合,曾任《天文愛好者》雜誌社社長的齊銳和北京古觀象臺助理研究員萬昊宜在擦拭位於北京古觀象臺的清代天體儀時,發現其上所刻的星圖與蘇州的宋代石刻星圖《天文圖》有很多不同,由此兩人運用現代天文觀測數據,結合天文史學文獻,一一比對了中西星圖中1400多顆星,終於完整呈現了中國古代星空的盛景,並編寫成《漫步中國星圖》一書。
  • 天皇大帝和紫微大帝同處紫微垣位列四御至尊,又掌握星宿為雷法主神,信仰有何差別?
    在紫微垣中,北鬥七星為中樞正宮形成鬥狀,延長線有一顆明亮的恆星,即是北極星,又稱紫微星,道教尊為紫微大帝。北極帝座左有星四座,形聯綴微曲如鉤,是勾陳星座,道教稱作勾陳天宮。勾陳天宮下有大星,正居其中,即是天皇大帝。
  • 天空中星星有多少?說說星空分野與天人感應
    伏羲畫八卦·網絡供圖古代所謂的「天文學」,是涵蓋天文地理的一門學說。天文地理的結合,正如司馬遷言「天有日月,地有陰陽。天有五星,地有五行。天有列宿,地有州域」。由此誕生了「星空分野」,這個術語,即「星空中每塊區域對應華夏的某一處地方」。《尚書·禹貢》記載分為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史稱九州。到後來從冀州再分出并州、幽州、曹州,共十二州。這樣就有了《晉書·天文志》裡所說的「取十二次配十二野」(對應表見下圖)。
  • 古代天象文化,你以為只是迷信佔卜?
    那麼古人究竟取得了哪些成就,產生了怎樣的天象文化呢?據可信史料,在商朝的甲骨文資料中就有了日食、月食等天文現象的記載。在《左傳》、《尚書》等書中則出現了更加豐富的天象記錄。到了漢代,在著名的史書《史記》中已經有了專門部分用於記錄天文。可以說在漢朝,我國的天文知識已經十分豐富了。明末清初,著名學者顧炎武曾說「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
  • 何為箕星好風、參商永不相見?
    三垣文化以「天象應人事」為主;而二十八星宿,多是與星辰運行有關,並以此制定四時曆法。《書》曰「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時」。不僅「天之四靈,以正四方」,在古代的星空分野中,其分別對應華夏九州不同區域,這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比較核心的基礎點。如王勃《滕王閣序》開篇「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地接衡廬」。其中的「翼軫」,就是指南方朱雀裡的兩宿,相當於朱雀的翅膀和尾巴,古代這一帶大致屬吳地、楚地,在星空分野中,此二宿對應的就是此地。這裡需要強調的是,二十八星宿是恆星,一切與之相關的動態文化,都是指行星運行到這些位置。
  • 「上具天文」:中西方古代文明中,為何都有墓室中繪星圖的習俗?
    在中國古墓中,有的墓室壁上也繪有星象圖,有關部門對此也曾發表過報導。《史記始皇本記》中記載:營造始皇帝墓時,「上具天文、下具地理」。雖然「具」這個詞的含義尚不甚清楚,但人們認為,「上具天文、下具地理」這句話可能是在墓室的天棚上繪有星象圖,在地板上畫有地圖。
  • 曉梅說古代天文:《周易》與天文學關係淺探,究竟有和何聯繫呢?
    今天何大家進行《周易》與天文學關係淺探。易歷三古,人更四聖。《周易》之前尚有《連山易》、《歸藏易》,《連山》、《歸藏》之前還有無文字時代的「符號易」,所以要談「易」的起源,應該追溯到遠古時代。甚至還有些文物廟宇也與此有關.如《蜀中名勝記》卷八引《學齋咕譁》曰:「資州掘地得漢碑,有『伏羲倉精,初造工(王)業,畫卦結繩,以理海內「等語。」前蜀杜光庭《錄異記》卷八曰:「陳州為太吳之墟.東關城內有伏羲女蝸廟,廟東南隅,有八卦壇.」這「八卦壇」當為紀念伏羲作八卦而設。據考古發現,我國古代筮佔起源很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