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天文,首先要知道星空布局的劃分,總體而言就是「三垣四象」七個大部分——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大體分布是:四象二十八星宿環繞三垣四周;以紫微垣處在中垣,太微垣位於其東北方,稱「上垣」,天市垣位於其東南方,稱下垣。(分布如下圖)。本文主要講解三垣相關的文化,這裡說一下何為「垣」——垣,本意是牆;後也直接指城垣;在古代天文的劃分中,這三個區域由於都有東、西兩藩的星,左右環列,其形如牆垣,故曰為「垣」。
我們先了解一下我國天文觀測的背景:一是觀測點,我國位於地球的北半球;觀測點的地理緯度是在黃河流域,約在北緯35度左右。因此在這片區域抬頭仰觀星空,所能觀測到的天區,只能看到北天極所在的北天區。同時在太陽系中,由於地球繞太陽公轉,也可以看到運轉(黃道)周圍的一些星。所謂的星辰,其實就是宇宙天體中可觀測到的恆星。
為了更好地觀測天象,古代把天上恆星分成若干組,每個組合給予定名,此類恆星組合稱為「星官」。上面說的七大部分,具體來說應該是「三垣二十八星宿」,共31個星官,佔據了古代天文星象的重要地位。這些三垣名稱的來歷,據載,紫微垣、天市垣,在《開元佔經》輯錄的《石氏星經》中就已經出現,太微垣的名稱略晚。但從《史記·天官書》等一些資料中來看,雖未有三垣之名,但已經略見其實。下面我們具體說說三垣相關。
關於三垣相關文化,古代觀點認為「天象應人事」,因此很多文化和名稱都與此有關。比如紫微垣,作為「中垣」,因居於北天中央,也稱「中宮」,又稱「紫微宮」,因此紫微垣又稱「帝座」,對應的是皇宮,所以皇宮才有「紫禁城」的說法。紫微垣的得名,是因為在這個星官中有一顆「紫微星」,即北極星。它是一顆永恆不變的星,也是較亮的一顆星;紫微星被認為是「萬星之主」;由此紫微垣對應的就是人間帝王宮殿,紫微星對應的就是帝王。帝王所居住的皇宮,自然皇后、太子、宮女、輔政大臣、大理寺、內閣尚書等,同時還有帝座、車馬華蓋等,這些名稱都見於紫微垣內的小星官(39個)。
太微垣,可稱為「太尉垣」,相當於紫微宮統領的「直接政事主管機構」;同時與中宮對應,這裡也相當於「太子」管轄地。因此名稱中以官員名稱多,有太子星,三公九卿,諸侯、從官、朗將等。另外從整體來看,太微垣分左右兩部分(東西兩蕃),左垣五星(以「左執法,廷尉之象」為領),右垣五星(以「右執法、御史大夫之象」為領),配以四將相。太微垣包含有20個小星官。
最後是天市垣。按照皇宮所在的國都來說,這裡也就是平民百姓和臣屬皇族居住的地方, 《晉書·天文志》中云:「天子率諸侯幸都市也」。人聚而為市也可以按照字面意思就可以理解,即天上的街市。因此在天市垣內的小星官(12個)命名,基本都取自居住和商業名稱,如市樓、車肆、列肆、屠肆,還有市場度量工具斛和鬥等。天市垣還作為「紫微垣」前面的屏障(皇宮的牆垣),有拱衛京師的作用。分成天市左垣和天市右垣,分別有11顆星(以地名、國名),連線起來,很像城牆。
通過上面對於星空分野及三垣的介紹,簡單的記憶一下就是:頭頂的星空,需要注意的是31個區域,以三垣為主要天區,二十八星宿分列四周。其中紫微垣為中宮,皇宮所在。太微垣相當於執政執法機構及太子所在。天市垣算是皇城,有居住區和市場區,以及拱衛的防護區。如此一來,古代華夏所仰望的天空被清晰地劃分了。這些星官是固定不變的恆星組,配以金木水火土等行星的運行所處在的位置,結合「天人合一」和「天地人三才」概念,還有古代自然崇拜產生的神仙文化,從而產生司天星象、風水命理等文化,當然要「上知天文」,還要學會「下知地理」,這就涉及到「星空分野與地輿」的對應關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