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2萬年前開始,人類歷史即進入到農業文明的階段,在農業社會,財富都集中於村莊和城市,這就為帝國的產生創造了條件。
帝國其實就是村莊和城市的標準化生產,在幾十萬甚至幾百萬平方公裡的土地內,有統一的法律、文字、語言和貨幣,如果每個城市、每個村莊,都有各自的一套體系,那麼,效率會非常的低下,所以,從整體上來看,人類的國家是越來越大的。
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前1000年,地球上誕生了第一批帝國,分別是兩河流域的阿卡德帝國(公元前2334年至公元前2192年),古埃及新王國的第十八王朝(約公元前1570年至約公元前1293年),中國的夏朝和商朝(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1600年)。
第一代帝國建立在青銅文明的基礎上,越到後來,帝國的面積越來越大,超過了1000萬平方公裡,阿拉伯帝國、中國的唐帝國,面積均超過了1000萬平方公裡。
人類的國家為什麼越來越大呢?以色列歷史學家尤瓦爾·赫拉利在《人類簡史》一書中認為,源於「這是為你們好」的觀念。智人在原始社會,本能地將人類分為「我們」和「他們」。人類與其他的高級哺乳動物一樣,都是非常排外的生物,排外也是生物長期演化的結果,因為生命的擴張就是基因的擴張,基因是自私的,偏向於與自己類似的基因抱成團,以利於自己的繁衍。所以,原始社會的人類,甚至將「他們」視為「不是人」,這種觀念至今在原始部落中都存在,原始部落的人往往將本部落的人視為「真正的人」。
進入到帝國時代之後,人類的觀念開始轉變了,將所有的人類都看成了「我們」,帝國之內的人都成為了「我們」。早期的帝國,雖然統治範圍並未遍及全球,但似乎所有的帝王,都聲稱自己徵服了全世界,將標準化的法律、文字、語言和貨幣,推行到每一個地方的理念促使著帝國的領土越來越大。
《詩經》裡有「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說法,《春秋》是我國現存的最早的編年體史書,第一句話是:「元年春,王正月。」魯隱公元年正月(一月),其實並沒有發生什麼歷史大事件,為什麼要特別提到「王正月」呢?《春秋·公羊傳》的解釋是:「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統也。」
世界歷史上真正的全球性帝國,要等到新航路開闢之後才建立了起來。第一批全球帝國是西班牙帝國和葡萄牙帝國。
西班牙帝國的擴張速度與效率,超過了古代歷史上的任何一個帝國。西班牙位於歐洲的伊比利亞半島之上,伊比利亞半島面積約為58.2萬平方公裡,有三個國家,分部是西班牙、葡萄牙和安道爾。此外,法國還有一小部分領土在伊比利亞半島上,英國的海外領地直布羅陀位於伊比利亞半島的末端。
伊比利亞半島上最大的國家是西班牙,約為50多萬平方公裡;面積第二大的葡萄牙約為9萬多平方公裡;面積最小的安道爾堪稱袖珍國家,僅有467平方公裡。這三個國家的面積加起來,為什麼超過了伊比利亞半島的總面積呢?因為大西洋上還有一些島嶼屬於西班牙和葡萄牙。
第一:所謂的「收復失地運動」
面積狹小的伊比利亞半島,為什麼能徵服地球上兩個大洲的絕大部分領土呢?這看起來有些違背常理。
西歐的擴張始於伊比利亞半島,但是,在哥倫布的船隊組建之前,伊比利亞半島上的西班牙才剛剛完成統一,在16世紀之前的數百年時間裡,伊比利亞半島並不是西歐人的天下,這裡曾經長期是阿拉伯帝國的領土。後來,伊比利亞半島的絕大部分領土又被摩爾人所佔領,摩爾人來自於北非,身為土著居民的西歐人只殘存於半島的西北部沿海一帶。因此,公元718年至公元1492年的伊比利亞半島的歷史,在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看來是「收復失地運動」時期。
「收復失地運動」直到1492年才正式結束,以西班牙攻陷格拉納達為標誌。剛剛完成統一的西班牙,就開始資助哥倫布向西遠航,哥倫布船隊起航的日子就是1492年的8月2日。
伊比利亞半島上的歐洲人,在「收復失地運動」期間,具有強烈的擴張意識,覺得在不遠之處總存在一個危險的敵人,這成為了新航路開闢的一個重要原因之一,其實,早在新航路開闢之前,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就開始在非洲沿海附近的幾個群島上擴張,這些群島從南向北,依次為馬德拉群島、加那利群島、維德角群島和亞速爾群島,其中亞速爾群島位於北大西洋的中部,處於西歐與北美之間。
第二:帝國與科學的結合
從歐洲西南角的一個半島出發,徵服了遠在大洋彼岸的南美洲和北美洲的大部分領土,在世界歷史上是最不可思議的事情,西班牙殖民帝國與葡萄牙殖民帝國無論是擴張的速度還是效率,都超過了以往歷史上的任何一個帝國,伊比利亞半島的面積只有50多萬平方公裡,而西班牙殖民帝國的面積則達到了2000多萬平方公裡。出現這種現象的最根本的原因在於近代科學的發展。
近代科學的誕生,使得人類認識到了自身的無知,西歐人的擴張不僅追求財富與土地,還順帶追求新知,即認識未知的世界,過去的羅馬帝國、拜佔庭帝國、阿拉伯帝國的徵服,都是徵服已知的世界,為的是財富和土地。認識未知世界的動力,使得西班牙殖民帝國與葡萄牙殖民帝國能夠不斷擴張,直到把整個世界地圖給繪製出來。
第三:帝國與商業的結合
西班牙和葡萄牙都是歐洲的小國,在古希臘羅馬時代、中世紀時期,西歐其實是整個歐洲最荒涼的地方,是地中海世界的一個偏遠地區,整個西歐的大部分地區都屬於溫帶海洋性氣候,降雨量十分的豐富,但是,光照資源明顯不足,動植物資源並不是很豐富,伊比利亞半島屬於地中海氣候區,光照資源相對比較充足,但是,缺少礦產資源,尤其是缺少當時急需的金礦和銀礦。
位於偏遠、荒涼地帶的歐洲小國,能夠建立第一批全球性的帝國,還得益於商業與帝國的結合。以往羅馬帝國、拜佔庭帝國、阿拉伯帝國的擴張,其資金來源主要依賴於賦稅,而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擴張則藉助了商業的力量。哥布倫航行所需之經費,來源於西班牙的王室、商人和銀行家們,商人和銀行家的投資,必然是要追求回報的,當哥布倫發現美洲之後,僅僅過了100多年,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就在美洲開採了大量的銀礦和金礦,還種植了大片的甘蔗、菸草和可可,這使得西班牙人和葡萄牙的商人們和銀行家們都腰纏萬貫,當獲得回報之後,又促使人們發現新的土地。古代帝國的擴張,並沒有與商業結合,在擴張到一定程度之後,往往就顯得力不從心,而且古代帝國的擴張,往往沒有什麼利潤可言,反而會耗費大量的軍費,缺乏經濟動力。
因為西班牙帝國的版圖遍及全球,所以,在16世紀的時候,西班牙帝國被稱為「日不落帝國」,早在1494年,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還在一個小鎮上把地球給瓜分了,這就是世界歷史上著名的《託德西利亞斯條約》,以西經46度37分為兩國勢力範圍的界限,以西屬西班牙,以東屬葡萄牙,所以,西班牙人的殖民地集中在美洲,而葡萄牙人的殖民地集中在亞洲和非洲等地,但是,美洲的巴西是個例外,南美洲的國家一般都是講西班牙語的,北美洲的大部分地區實際上最開始也是西班牙的殖民地,為什麼唯獨巴西成為了葡萄牙的殖民地呢?原因就是巴西的大部分領土都是在《託德西利亞斯條約》以東的地方,葡萄牙人對巴西的探險活動,並沒有違反兩國先前劃定的勢力範圍。
西班牙人在1492年剛剛「收復失地」,在1494年就與葡萄牙人把地球給平分了,堪稱是世界歷史上領土擴張速度最快的國家,僅僅用了兩年的時間,美洲的大部分領土都成了西班牙的殖民地。
當然這裡的「平分」主要是劃定了殖民地的範圍,他們並沒有能力真正瓜分全球。此外,在歐洲,《託德西利亞斯條約》只是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根據自己的利益劃分的勢力範圍,並未得到英國、法國、荷蘭等國的認可,後來,隨著英國、荷蘭和法國的崛起,《託德西利亞斯條約》也就形同虛設了,正因為西班牙殖民帝國是建立在「商業」的基礎上。所以,瓦解起來也非常的快,儘管西班牙人徵服了南美洲的大部分領土,但是,這些殖民地很快就脫離了宗主國,後來,西班牙又變成了歐洲的一個小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