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牆黑瓦人字頂,
遠觀仿佛大戶人家的舊府。
就在這三山街以東,黑廊巷以北,
剛遠離儒家文化圈不遠的街市上,
金陵最早的清真寺,
淡然地處於這片喧囂的土地上。
淨覺寺平日裡雖不起眼,
但每逢重要節日,
這座古老的清真寺,
便會擠得人山人海。
於是在七家灣的清真美食之外,
淨覺寺當之無愧地
化身城南清真生活的一張名片。
【高牆之內的清靜之地】
南京城南歷來都是回族居民的聚居地。宋代的《金陵運瀆橋道志》有記載,草橋東側有打釘巷,巷北有禮拜寺巷,是回族之所奉,自草橋以至七家灣為回族所居。可見自宋代伊始,回族居民便已經在南京定居下來,繁衍生息,一直延續到今日。而清真寺作為回族居民信仰的寄託,在南京也有不少歷史遺存,這其中首屈一指的,便是昇州路上的淨覺寺。
淨覺寺周身白牆環繞,在面向街口一面牆上有寺名懸其上,掩映在一些鬱鬱蔥蔥的爬山虎裡。從外表看,它與認知中的清真寺多少有點不同,連最標誌的「穹頂」都是後來所建。不作為旅遊景點的淨覺寺,總讓不明所以之人,誤認為是舊時的王府或是漢族的宗教場所,但其實作為清真寺的它,已在古城屹立將近八百年。
淨覺寺內寬敞明亮,非重大節日期間人流稀少。寺院大致可分為兩進,一大一小兩座主殿,另有上書「敕建」二字的石牌坊、講堂與望月樓。禮拜堂後一座相傳建於明代的高牆,隔絕了諸多世俗的塵埃。
【上下沉浮的命運】
關於淨覺寺的歷史,是語焉不詳的。有傳言說這是金陵城裡歷史最悠久的清真古寺,目前看來,這樣的說法也似有不妥。但淨覺寺始建於明代初年的歷史是得以坐實的。1430年淨覺寺遭火災被毀,此時恰逢鄭和準備第七次下西洋的前夕,明宣宗特準鄭和的奏請,動用國庫資金重建淨覺寺,清代又有過兩次重修,嘉靖年間重修時還敇建磚雕牌坊一座。
淨覺寺門外的一排舊屋之中,也不乏年代久遠,受到文物保護部門認定的。這排小屋如今面臨著為地鐵施工讓路的命運,有幾家牛肉麵館、清真素食外帶還有一家賣饢的小鋪本富有意趣,如今眼見著也要成為歷史了。
如今淨覺寺已經宛如一個長者垂垂老矣,不過商業的步伐並沒有侵佔這裡。附近地鐵的施工,似乎要打破百年古寺的寧靜,加之周遭破舊房屋的拆遷,曾經置身事外的淨覺寺,也難免從百年的沉睡裡醒來。
小貼士
地 址
南京市秦淮區昇州路28號
交 通
地鐵1號線三山街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