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闖關東的人為何要選擇寒冷的東北,而不去富饒的江南?

2020-12-08 炒米視角

近代的「闖關東」,其實促成的最主要因素,還是在於清廷有意識地對東北的「開禁」。東北地廣人稀,土地肥沃,物產豐美,是有條件接納上千萬人口的未墾之地。

但由於滿洲貴族要給自己的「龍興之地」留塊「自留地」,所以曾經封禁了200多年,禁止關內漢民到關外墾荒。

而促成最大規模「闖關東」的以及從局部到全面「開禁」,和「丁戊奇荒」(1877 —1878年)有關。

熱河、山東、直隸、河南、山西、陝西、安徽、江蘇北部一帶遭遇大旱,大約有1000多萬人餓死,華北大批災民湧入東北。從1860年局部開禁到1897年徹底開禁,此後到清朝滅亡,這段時期超過1,800萬人「闖入」東北境內。

實際上在傳統農耕時代,但凡遇到大規模的災荒,歷代王朝最擔憂的就是「流民問題」。流民一旦「運動」開來,即便是富庶安寧的江南,也會被蕩為人間地獄。

而華北大量災民沒有湧入江南,而是卻沿著渤海灣進到了東北,這和當時李鴻章的「防流」措施基本到位。

為了防止數百萬災民湧入錦繡江南,破壞「洋務運動」求富階段的成果。地方官紳們竭盡全力,層層堵截,「就地留養」,甚至「主動出擊」,江南士紳出錢出力,深入災區進行賑濟。

當時的江蘇巡撫吳元炳,在朝廷財力不足的情況下,帶頭捐款,從最北邊的徐州就開始設卡攔截,開辦粥廠。徐州往南,吳元炳在清江設立了17個粥廠,收容了4,5000餘人。揚州城外「五臺山」又設立了11個粥廠,收容災民4,2000餘人。如此一來越往南,災民對地方造成的壓力就越小。到了南京、蘇州城外設立的粥場,基本上都控制在了萬餘人以內了。

但即便如此,又有多少蘇北人順著長江水道,坐著小船紮根開埠的上海。

寧波人到上海是為了發財而冒險,是去做生意的,而蘇北人到上海是討活命的。而開埠後的上海經濟的迅速崛起,不單單是資本的力量,同時還有無數蘇北人廉價勞力的血淚。

而北方天津、北京這些大城市的嚴防死守,這就使得災民們最大的方向只能往東北去,當時有且只有東北,能夠接納並養活數以千萬計的災民,並且對當地不造成災難性破壞。

而關東當時雖然仍有「禁令」在,但是逐步放開已經變成不得不執行的趨勢了。隨著後來日俄對關東覬覦的,最終清廷在1897年徹底放開了對東北的禁令。

百餘年間,超過3000多萬的注入,又遇到了工業文明的發展,東北迅速崛起。到了民國時期,張作霖治下的東北,成了當時全中國最富庶的地方之一。

相關焦點

  • 山東人闖關東的時候,為什麼不去富裕的江南,而選擇寒冷的東北?
    說起闖關東,大家都會想起李幼斌老師演的電視劇,而這是根據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人口大遷移而改編的。闖關東主要是從明清到民國期間,以山東和直隸為主的關內人,開始興起的闖關東。尤其是山東人,因為黃河下遊連年遭災,才有的山東人闖關東,而闖關東實質上是貧苦農民在死亡線上自發的謀求生存運動。
  • 山東離江浙更近,為何闖關東時不選擇富裕的江南,反而去了東北?
    前些年有一部很火的電視劇叫《闖關東》,想必各位都有所耳聞。講的是一群山東災民跑到人煙罕至的東北,如何用自己勤勞雙手拼出一片天的故事。值得一提的是,這個事情並不是影視作品的虛構,我國歷史上還真發生過類似的人口遷徙。
  • 山東人闖關東的時候,為何不選擇富裕的南方,而去了寒冷的東北?
    所謂闖關東就是闖東北地區,為什麼當時的人民選擇去東北而不是去更富庶的江南呢?山東人闖關東就是為了找一條活路,如果他們來到了新的地方,發現那裡已經人口飽和,根本沒有富裕的田地,讓他們耕種謀生,他們將何以為生?唯有乞討,或者繼續漫無目的的流浪。
  • 闖關東時,為什麼山東人都選擇去東北,而不去更為富庶的江浙呢
    大家好,我是小編滄桑歲月,歲月的積澱使得酒清香四溢,也使得歷史芳香醇厚.時間的長河在不停的流淌,歷史也在不停的發展。讓我們一起撥開那歷史的迷霧,回到那刀光劍影,戰鼓雷霆的年代。 我們都知道人們外出工作都會往富裕的地方,這樣才能掙更多的錢,可是為什麼山東人要去當時很貧瘠的東北呢?
  • 山東人「闖關東」,為什麼要去東北,而不去富庶的江浙?
    小時候每到冬天,全家人都會圍在爐子旁邊,一起看電視,而電視上播放的最多的,就是曾經火爆網絡的《闖關東》。這部電視劇讓我們看到了,山東人身上所富有的豪情壯志,同時也讓我們對於關外地區,有了不同以往的看法。
  • 闖關東的時候,山東人為何不去南方,而要選擇嚴寒之地東北
    大量的山東人口遷徙,讓東北人迎來了暴漲,僅大連,由於移民的湧來,它的人口在1903年到1935年,短短三十年時間,就增長了8倍。一、山東人為什麼要闖關東若不是生活所迫,誰願意背井離鄉。山東人闖關東,也是因為生活所迫。清朝時期,我國人口出現了爆長,由數千萬增加到了3億。
  • 山東人「闖關東」,為什麼要去東北,而不去更加富有的江浙滬?
    闖關東顧名思義是從山海「關內」向山海關以東的「關外」進行的大規模人口遷徙,這次大規模人口遷徙的持續時間和遷徙人口都是歷史之最。那麼為什麼闖關東時,當時的山東同胞選擇了向當時的關東地區遷徙,而不是溫暖的南方呢?
  • 山東人闖關東的時候,為什麼不選擇富裕的南方,而去了嚴寒之地?
    走西口、闖關東、下南洋,相信這三個詞語,各位都不陌生,這三個舉足輕重的詞語透露出一股磅礴的氣勢,那就是「我命不由天、我的未來我做主」的昂揚鬥志。今天筆者就想講講這三種大規模移民模式中的其中一種——闖關東。小編感到好奇的一定是,為什麼當面他們選擇去天氣寒冷、毫無優勢的關東,而非是氣候宜人、遍地商機的南方呢?
  • 清末時期,為何山東人要跑去東北?而不去其他地方
    幾年之前,一部《闖關東》這部電視劇,火遍大江南北,他真實地展現了清朝末期,山東地區遭受洪澇災害,匪患橫行,飢殍遍地。山東人為了生活,開始了闖關東的曲折歷史,那麼為何當時山東人要不遠千裡去荒涼的東北呢?他們為何不選擇去其他地方謀生?
  • 闖關東的山東人,為什麼不去富裕的南方,而是選擇了嚴寒的東北
    這段時期的闖關東,也就是我們所熟悉的那段歷史。其實,闖關東的不僅僅是山東人,也有一些河北人,比如張作霖的祖上就是河北大城縣人。但是因為山東人居多,所以,今天我們要探討的就是狹義上的,山東人,在清朝末年以及民國時期的闖關東。為什麼山東人要往東北去,而不是南方?
  • 當年山東人闖關東為何不去更富裕的南方,而選擇關外那嚴寒之地?
    電視劇《闖關東》可以稱得上是良心巨作,從演員、劇本到歷史背景的主題,很多場景都真實反映了當時「闖關東」的情景。 可是面對大東北漫天雪地,到了關東之後的艱辛生活,很多人都覺得奇怪, 如果是逃荒,為什麼要去那麼貧瘠的地方呢?如果去南方不是更能實現溫飽嗎?
  • 東北人都是山東人嗎 這件事要從闖關東說起
    山東人和東北人之間的確有不少相似的地方,比如兩個地方的人都很愛喝酒,比如兩個地方的人個頭都非常高,再比如兩個地方的人都很直爽,大氣。網上之所有東北人都是山東人的說法,是源於當初的一場闖關東,在清朝時期,清政府對東三省也就是關外地區管控嚴重。
  • 在我國東北的普通村落,祖先是闖關東過去的,卻異常的安靜舒適
    大家都知道,中國在世界上人口是排名第一的國家,土地面積也是排在了世界前幾名,擁有了960萬平方千米的土地,在中國幅員遼闊的土地上面,加上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孕育了數不過來的歷史文化。得到一個不錯的旅途過程,這也是這幾年來越來越多人喜歡上旅行的原因,大家都知道,我們在旅行的過程中會遇到一些奇特的趣味,大千世界什麼事情都可能存在,特別是一些偏遠的地方,背後隱藏著異常美麗的景色,今天要給大家介紹的這一個地方在東北,而且這個地方看起來非常的普通,但是這一個村莊的形成背後卻背負了一段讓人無法忘記的歷史。
  • 闖關東與東北區域文化的變遷
    同治年間還是滿漢文並用,到20世紀初東北完全解禁之時,東北地區的通用語言已由滿語轉變成漢語。東北地區冬季氣候寒冷,生活在這裡的少數民族靠採集漁獵為生,為了適應高寒地帶的氣候需要,多以動物皮毛作為衣服的主要原料。如索倫、達呼爾「以狍頭為帽,雙耳挺然,如人生角,又反披狍服,黃毳蒙茸,少見多怪者,鮮不望望然去之,然亦窮苦者裝飾如此」。
  • 闖關東不止是山東人,身居內陸的湖北人,也曾大批移民東北
    民間的「闖關東」「闖關東」在我國可謂是家喻戶曉,但人們知道闖關東的主力軍是以山東為主的北方百姓,卻不知道在清末由政府主導的「移民實邊」活動中,南方內陸省份湖北也是前往東北移民的重要力量由於清王朝人口數量到達歷史頂峰,在農業時代,人口的無限制增長與相對有限的土地和落後的農耕技術之間的矛盾,使得大量人口無法滿足基本的溫飽需要,而這也催生出無數「闖關東」的故事。但是,這些民間的人口流動都是政府所禁止的。
  • 寒冷氣候下的東北人性格
    東北地區是我國緯度位置最高的區域,由於氣溫較低,蒸發微弱,降水量雖不十分豐富,但溼度仍較大,冬季寒冷,從而使東北地區在氣候上具有冷溼的特徵。東北地區有著大面積針葉林、針闊葉混交林和草甸草原,肥沃的黑色土壤,廣泛分布的凍土和沼澤等自然景觀,自然資源豐富,雖然氣候條件惡劣,但農民也無須一年四季辛勤勞作,就能得到溫飽。現代人的性格雖然會轉變,但總要在祖先性格的基礎上慢慢變化。
  • 李幼斌主演的《闖關東》在此取景,有東北人生活真實的樣子
    很早就聽聞說東北有四大怪「羊皮襖毛朝外,牆紙糊在窗戶外,姑娘叼個大菸袋,養個孩子吊起來」,可見關外東北的民俗很獨特。在我國,山海關之外的遼寧、吉林、黑龍江等東北區域也被泛稱為「關東」。黑河有一個關東民俗村,很好的展現了關東民俗,還是曾經大火的電視劇《闖關東》主要取景地,小夥伴們有空不妨去感受一下喔。關東曾經因其多山野荒林土地肥沃,吸引了很多中原移民,帶去了先進的農耕文明,這就是闖關東的由來。關東冬季漫長寒冷,人們因地制宜的形成了扭秧歌、睡火炕、愛嘮嗑、抽旱菸、坐花轎的民風民俗。
  • 張作霖統治東北,引發闖關東人口大爆炸,瀋陽人的直爽由此而來
    尤其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每年進入東北的移民居然達到數十萬甚至上百萬。從一九二三年到一九三一年,僅僅八年的時間裡,移居東北的關內移民達到五百八十二萬。其中又有二百六十五萬多人在東北長期定居。在這些移民中,清朝末年以前去的只佔百分之十,而一九一二年,清朝滅亡後,到一九三一年,卻佔到百分之九十。在這其中,一九二五年到一九三零年,這五年間去的則佔到百分之五十以上。
  • 闖關東的山東人最北到達什麼地方?為何有資料說是堪察加半島?
    廣義的闖關東就是各個歷史時期關內的百姓到關外去謀生的過程,我們常說的闖關東是狹義的闖關東,特指清同治年間到民國時期這段時間,百姓為了生存不顧清政府的禁令,冒著危險闖進關東的行為。
  • 為什麼東北都是山東人?看看闖關東舊照,就知道那時山東有多慘!
    「闖關東」是我國晚清、民國時期一段悲慘歷史的代名詞,闖關東的人大多是山東、河北等地,其中又以山東最為突出。這些闖關東的舊照就是拍自當時想要去東北的山東父老,看著他們扶老攜幼和貧困潦倒的樣子,就知道那時的山東有多慘,而山東悲慘的命運也是整個中國的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