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農民工發展的歷程和特色

2020-12-15 人民日報海外網

我國農民工群體是在改革開放之後出現的。農業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是世界各國工業化、城鎮化過程中的普遍規律。許多國家的發展實踐表明,經濟快速增長的過程必然伴隨著農業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鎮的快速轉移。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從基本國情出發,在工業化、城鎮化快速發展過程中積極解決農民工就業和生活問題,充分發揮他們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重要作用,促進他們自身不斷發展和生活水平不斷提高。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我國農村改革率先起步,大量農村富餘勞動力從土地上解放出來,急需轉移到非農產業就業。在這一背景下,1984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指出,鼓勵集體和農民本著自願互利的原則,將資金集中起來,聯合興辦各種企業。鄉鎮企業快速發展起來,吸納了大量農村富餘勞動力,「農民工」這一稱謂也隨之而生,形成了「離土不離鄉、就地進工廠」的農民工發展的第一個階段。上世紀90年代,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快速推進工業化的東部沿海地區和大城市對勞動力的需求日益旺盛,一大批農村富餘勞動力進城務工經商,形成了「離土又離鄉,進城進工廠」的農民工發展的第二個階段。進入新世紀,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工業化、城鎮化加速發展,農民工的數量不斷增加、素質不斷提升,形成了農村富餘勞動力跨省轉移的農民工發展的第三個階段。黨的十八大以來,農民工發展進入新階段。習近平同志在2016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指出,紮實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促進農民工市民化。國務院發布了《關於進一步做好為農民工服務工作的意見》。到2017年底,全國共有8000多萬農業轉移人口成為城鎮居民,50%以上的農村勞動力實現了轉移就業。農民工發展進入「提升技能、融入城市」的市民化新階段。

我國農民工規模之大、流動之大、貢獻之大、潛力之大,在世界範圍前所未有。綜合來看,農民工在我國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中發揮著促進農民增收、縮小城鄉差距和支持城市建設、推動城市發展的重要作用。比如,農民工率先衝破城鄉二元體制的束縛,自主選擇就業,推動城市統包分配的傳統勞動用工制度變革,成為推動改革的有生力量,並為我國企業發展壯大提供了寶貴人力資源。

實踐證明,我國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中的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是成功的。從國際比較看,我國農村勞動力的轉移過程具有鮮明特徵。首先,堅持就業帶動。改革開放以來,黨和政府引導農民工有序外出務工就業,鼓勵農民工就近就地轉移,扶持農民工返鄉創業,並在農民工獲得相對穩定就業機會的基礎上積極推進人口城鎮化。其次,保障土地權益。保留農民工的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和集體收益分配權,讓農民既進得了城又回得了鄉,能夠在城鄉間雙向流動。第三,注重漸進轉移。農民工融入城市需要大量配套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這決定了農民工市民化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我國堅持分階段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和融入城市,保證了農村勞動力轉移的有序推進。第四,維護農民工權益。我國農民工數量大,勞動爭議時有發生,但勞動關係總體穩定,這得益於我國黨政主導、多方協同、快速處置的勞動關係協調機制的獨特優勢。同時,我國已基本形成企業和勞動者依法構建和諧勞動關係的法律框架。

進入新時代,農民工這個群體正在從工業化、城鎮化發展中的勞動大軍成長為現代產業工人的主體,其發展出現了許多值得關注的新趨勢。比如,20世紀80、90年代出生的新生代農民工大量投身新業態之中,支撐起新業態的發展;通過企業技能培訓和職業技術院校培養,農民工中的技能人才數量快速增長;一批曾在沿海發達地區和大中城市務工經商的農民工,帶著技術、項目、資金和營銷渠道返鄉創業,以獨特的方式解決我國農村地區留不住勞動力、招商引資困難、承接產業轉移難以落地等諸多難題,在脫貧攻堅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也豐富著新型城鎮化的實踐;等等。當然,農民工發展也面臨很多亟待解決的突出問題,比如穩定就業難、改善居住條件難、大城市落戶難等,這些問題需要在發展中逐步解決。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的速度在加快,傳統產業在不斷轉型升級,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在穩步推進,這些都給農民工帶來改變生活的新契機、提升自身的新動力。未來,農民工的發展要向進城有工作、上崗有技能、勞動有合同、收入有增長、參保有辦法、子女有教育、住宿有改善、維權有渠道、生活有文化、發展有途徑的美好目標邁進,他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將在改革發展中不斷得到滿足。

(作者為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原副部長、國務院農民工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原主任)

《 人民日報 》( 2018年10月15日 07 版)

相關焦點

  • 中國特色的農民工發展道路
    我國農民工群體是改革開放的產物。 改革開放40年來, 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 億萬農民工經過艱苦奮鬥, 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農民工發展道路。 農民工正從工業化、 城鎮化中的勞動大軍, 成長為現代產業工人的主體。2017年,全國農民工總量達到2.87億人。 我國農民工規模之大、 貢獻之大、 影響之大, 在世界範圍前所未有。
  • 如何認識農民工的歷史貢獻及發展潛力
    中國發展也遵循著相同的規律,而且我國的基本國情和制度特徵,使自上世紀80年代之後的民工潮深深烙下了獨特的中國印記。  其中一個印記,就是農民工是推動我國快速工業化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也正是在這40年間,大量農民工「空手岀門,抱財回家」,巨量打工收入持續不斷由城市流入農村,由此帶來農村房屋建設投資年年攀升,農戶居住和生活條件大幅改善,農業勞動力數量的大幅減少同時又有效緩解了極為尖銳的人地矛盾,促進了土地流轉和集中,進而成為推動我國農業適度規模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的積極因素。所以說,農民工是加快我國鄉村建設全面提速的支撐性動力。
  • 習近平總書記帶你回顧我國考古學的發展歷程
    編者按:2020年第23期《求是》雜誌刊發了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文章《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文章指出,考古學是一門十分重要的學科。百萬年的人類起源史和上萬年的人類史前文明史,主要依靠考古成果來建構。即使是有文字記載以後的文明史,也需要通過考古工作來參考、印證、豐富、完善。我國考古學走過了什麼樣的發展歷程?一起來看習近平總書記的論述!  我國很早就有了考古學研究。1921年,我國開始對仰韶文化遺蹟進行考察,我國現代考古學由此誕生,即將走過百年曆程。
  • 農民工流動折射中國經濟發展新變化
    農民工群體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近日,國家統計局發布的《2019年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顯示,2019年,我國農民工規模繼續擴大,總量達到29077萬人,比上年增加241萬人,增長0.8%。近年來,隨著我國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農民工的流動去向也發生了不少新變化。
  • 農民工的特徵和作用 - 創新與發展--中國共產黨新聞--人民網
    農民工是當代中國正在崛起的新階層,其突出特徵可歸納為「四性」:  一、年齡上的「中青性」  農民工以中青年勞動力為主,處於人生勞動創造的黃金年齡段。因為年輕,他們得以有相對 多的機會通過流動來改善自身的社會經濟狀況。
  • 農民工對城市的發展和建設起到了哪些作用?
    隨著城鄉一體化的推進,當下農民工的作用更加顯著,大量農民工進城務工對城市的發展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如今各大城市的建設都有了合理的規劃,城市發展得更快,街道也變得更漂亮。然而在這美麗的霓虹燈背後,是那些工作在一線的農民工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我們無論走到哪裡,都不要忘記有他們工作過的足跡。
  • 我國城市軌道交通發展歷程及當前的規模
    (一)我國城市軌道交通建設發展歷程  1965年我國開始修建內地第一條城市軌道交通系統——北京地鐵一期工程,1969年建成通車。到2005年底,我國內地已有10個城市有城市軌道交通系統投入運營,總運營裡程約420km。
  • 英國「立頓」品牌發展歷程對我國茶文化的啟示
    英國「立頓」品牌發展歷程對我國茶文化的啟示100年前,立頓是一個人的名字;100年後,立頓是一個世界聞名的品牌。隨著社會進步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必需品」的內涵在變化,外延在擴大。看來茶在七件事中似乎越來越成為人們不可或缺的重要生活必需品之一。而與英國飲茶和茶葉在生活中的應用,我國還很不夠,沒有形成真正的習慣,舉國之飲尚需要每個中國人的努力,把飲茶視為生活的一部分。不久的將來,茶在我國無論是產茶區還是非產茶區都能夠成為家庭生活的一部分,像每日三餐一樣,缺一不可。
  • 我國生豬產業的發展歷程與現狀
    一、產業發展歷程  我國生豬產業經歷了計劃經濟背景下的統購統銷階段;改革開放背景下的市場放開發展階段;從傳統產業向現代產業推進的轉型發展階段以及當前所處的現代化轉型升級階段,生豬養殖產業已經成為大型現代化產業鏈條
  • 荷蘭溫室百年發展歷程及對我國的啟示
    由於緯度較高(相當於我國黑龍江省的最北部),荷蘭全年光照嚴重不足,歷年平均日照時數僅為1484h。從發展溫室的角度來看,四季的溫度條件有利於溫室的氣候調節,但冬季光照弱、日照時間短的明顯缺陷,卻是溫室發展的關鍵制約因素。經過近100年的努力,荷蘭人硬是憑藉自己超凡的智慧,充分發揮氣候溫和的優勢,克服光照資源的不足,把溫室園藝產業做到了世界最好。
  • 一文了解中國產業園區發展歷程和類別體系
    一文了解中國產業園區發展歷程和類別體系  萬亞男 • 2018-11-19 09:38:20
  • 中國民俗文化的發展歷程是什麼?
    中國民俗文化的發展歷程是什麼?以「苗年」為開端進行論述文化是一個民族得以強大和發展的根源和基礎。一個沒有文化傳承的民族註定沒有未來;一個不以文化為依託的國家註定沒有靈魂。中國作為一個擁有幾千年文明史的東方古國,它的發展和傳承一直都貫穿著文化氣質。
  • 社會工作介入農民工服務的背景與意義
    而社會工作則是助力「人的城鎮化」進程和緩解農民工社會問題的重要創新手段,這既符合國際社會工作發展經驗,也是我國社會工作服務農民工群體的實踐經驗。    農民工社會問題的複雜性、特殊性和艱巨性是政府和學界的共識,這一問題是否能夠得到有效緩解或解決在一定程度上將決定我國城鎮化和社會發展的質量。
  • 馬慶斌:創造更好條件鼓勵引導農民工舉家進城
    當前,區域協調仍存在一些矛盾:一是中西部城鎮體系發育尚待完善,中西部地區的中低收入群體佔比較大;二是縣城生活成本相對較低,成為農民工「折返式城鎮化」重要載體,但在我國城鎮體系中處於較低的管理層級,土地指標、產業投資等權限比較小,財政能力較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吸納農民工就業的規模。
  • 農民工博物館徵集展品信息1570件
    本報訊 (記者 王雪鈺) 記者近日從省人社廳獲悉,農民工博物館展品徵集工作自今年8月開展以來,在省級相關部門、市州人社部門、農民工服務機構及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取得了階段性成果,陸續徵集到展品信息共計1570件,其中實物資料類1108件、文獻資料類159
  • 綠維文旅:工業旅遊的概念與發展歷程
    工業遺產旅遊起源於英國,是在從工業化到逆工業化的歷史進程中,隨著工業考古學的發展和工業遺產的保護而發展起來的。而工業遺產旅遊的發展,又引發了現代化的工業企業開展工廠觀光旅遊的熱潮。 工業旅遊的產生及發展歷程 隨著科技革命的深入發展和生產力水平的不斷提高,現代工業出現了兩種相反的趨勢,一是新的產業不斷分化、產生;二是各產業之間的聯繫越來越緊密、相互融合的趨勢明顯。隨著一次又一次工業革命的推進,工業的發展速度令人驚嘆。
  • 韓國恐怖電影的創作特色及發展歷程概述
    韓國恐怖片在吸收和借鑑國外優秀電影成果的同時,十分關注恐怖片的創新,通過多年的研究與探索,逐步形成了獨具韓式特色的恐怖片,塑造了韓國恐怖片自身成熟的民族風格。與日本和中國香港恐怖片相比,韓國恐怖片形成了自身的特色。製造神秘、壓抑的氣氛在日本恐怖片中比較常見;中國香港恐怖片為實現觸目驚心的刺激效果,主要通過翻新各種各樣的鬼怪造型;而韓國恐怖片在恐怖片中加入了多元的、豐富的類型元素。在恐怖片中糅合懸疑、犯罪、偵探、推理、驚悚等眾多輔助性元素,但以不脫離鬼魅恐怖的主線為前提。這樣一來,韓國恐怖片將多元的審美感受融為一體,達成統一。
  • 本次戶籍制度改革將對農民工逐步融入城市具有重要作用
    第一,有沒有最新統計現在中國農民工數量總數有多少?第二,政府將採取哪些措施,促進這些農民工穩定就業和在城鎮落戶?謝謝。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副部長 楊志明]謝謝你對農民工的關心和關注。前面黃明副部長講到,這次戶籍制度改革的目標是要有1億左右的農業轉移人口及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鎮落戶。
  • 原創:踏著歷史的足跡,追尋我國近現代護理的發展歷程
    從歷史的視角觀察我國近現代護理的發展,可以看到其發展的每一個階段都受到社會政治的影響,從而改變了護理的性質和模式。護理學要超越歷史,就必須首先更充分地與那段歷史接觸,並且以比目前更為複雜的方法進行治療。值此5.12國際護士節來臨之際,踏著歷史的足跡,一起追尋中國護理發展的歷程。
  • 要點問答:如何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形成的歷程...
    今日推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形成的歷程和成就」要點問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形成和發展經歷了哪幾個階段?黨的十八大以來,通過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完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明顯提高,為黨和國家事業發生歷史性變革提供了有力保障。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到黨的十八大前,完善和發展了哪些制度?